aNobii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菸,情人

菸與情人
其實差上不多

剛開了一包菸時總是帶著興奮跟期待
第一口就貿然的評斷了好壞
若有幸抽完最順的第一根煙
或許慢慢的 第2至3根之後 開始感到不合胃口
或許慢慢抽 還沒享受完 多餘的添加物已經讓菸的本質隨風而逝
或許沒時間抽 等到想要享受的時候 已然變質

要找到一包合胃口 又能抽的長長久久 永遠不會消逝的菸
真的只能看緣份

老菸鎗 什麼都能入口 一包換過一包
總是在開封的12小時之內解決 久了之後卻也抽不出菸的滋味
只剩刺鼻的瀰漫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引爆趨勢

引爆趨勢的圖像

這本書的方向在於探討流行現象的產生
其實每個人應該都不陌生
在日常生活中 除了由商業廣告砸錢炒作出來的風潮外
有時候常常會碰到許多突然就竄起的流行
像幾年前的葡式蛋塔 前一陣子的布希拖鞋
都是在幾乎尚未宣傳前就開始走紅的商品
作者將這些無可捉摸的流行現象 分析成三個影響要素
  1. 少數原則
  2. 定著因素
  3. 環境力量
少數原則意指多數的大小流行現象 都是由一小部分的人所挑起的
他們可能是具說服力的推銷員 可能是充滿知識與資訊的專家
或者是交遊廣闊的連結者 當這些人出現在群體之間時
他們會很自然的傳達獨特的氣氛或訊息
使其他人開始也逐漸注意到相同的事

再來是定著因素 代表的是事物本身的吸引力
因為就算已經有的一群出色的少數群體
事物的本身仍然要具有能吸引他們注意的魅力
在這裡說的並不是本身的內容 而是表達的方式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當大家在補習的時候
但現場可以感受到跟老師的互動 老師問問題的時候會回答
注意力自然會比較集中 至於用錄影帶補課的人
雖然兩者的內容一模一樣 但只是缺少了互動的方式
十個人裡面大概就有八個會變成補眠

最後是環境力量 在這部分最有名的當屬「破窗理論」
假設一個社區窗明几淨 那會被認為是一個管理得宜的地區
但當有窗戶破裂卻久而不修時
這時候就會讓人開始產生這塊地區欠缺管理的印象
接著就會有垃圾桶被踢倒 第二個窗子被打破的事件
就像滾雪球一樣 到最後再也無可收拾
這也包含了人數的因素 這部分有提到一個數字「150」
根據學術界的研究 許多團體的上限都是150人
一旦超過了 團體內就會開始分割 也會開始出現彼此毫不熟悉的情形
更遑論有效的傳達任何訊息

拿這次去澳門賭場來說好了
少數原則就像是像郭冠宏這種人 一開始只有他和薛舜宇敢換錢賭
賭一賭以後開始贏錢 自然而然的傳達出賭錢其實不可怕的訊息
之後他又一直勸大家一起下去 還肯自掏腰包發外債讓別人去賭
而定著因素就是賭局本身 在電視上看的跟現場實際感受自然大不同
看著賭桌上的籌碼來來去去 有時候自己猜對了手上卻沒籌碼可押
「賭」這種行為具備著不勞而獲的誘因 透過現場的實際互動
讓人深深的被吸引住
最後就是賭場本身所在的氛圍 充滿著迷失的酒色財氣
在這裡會讓人很自然的將賭博合理化
而當所有人都不賭的時候 可能自己也是看看而已
但是當郭冠宏把大家一個個都拖下水的時候
看著大家都在賭 自己自然而然的也會想來個一兩手
重點是每個人一開始都在贏錢 更讓自己手癢
最後 除了我跟軒正緊抓自己的LP不敢冒險外
其他在現場的人都被捲入了賭博熱 如果我們把結果放一旁不看
其實這就是一種短暫的流行起落

這本書其實也算一本概念書 如果要整理一下整體性的話
整合三個原則的應用做法 大概是先找到合適的連結者或專家和推銷員
再針對他們的行為模式發展合適的傳達模式
最後盡可能的利用環境的力量使其能相輔相成
對於市場溝通這部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
當作多一點的思考角度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還滿好看的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挖掘

很久沒去碰過心裡的那塊滿目瘡痍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已經習慣了這種 跟自己的心保持一段距離的生活
就這樣平靜無波的過著

其實我一直不知道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跟肚子的這段過去
它可能是我的過去到現在 擁有最多色彩的一塊拼圖
每次想到過去美好的那一部分 嘴角總是不自覺的微笑
只是當繼續追溯下去後 心中總是又充滿無限的憤怒

我無法接受自己一直顧影自憐的模樣
更不願讓別人看見自己的軟弱
只是那時候強迫自己前進跟遺忘的作法過於偏鋒
到現在身上留下的副作用都不禁讓自己搖頭

剛剛稍微模擬了一下如果再次面對到被追問過去的反應
我有點訝異於自己那仍然產生失控的憤怒
即使事已過 境已遷 當初的的失望仍然像蛇咬
刺牙就算拔出 毒蛋白還是持續的蔓延
破壞那其實想要康復的信心跟價值觀

去你媽的佛堂!
去你媽的加拿大!
去你媽的一貫道!
去你媽的道親!
去你媽的沒有做錯事!

這是我心裡最深刻的妒恨跟邪惡 這是我壓抑至今的憤怒
如果我的恨屋及烏冒犯到誰的喜好
你可以在心裡對我很不爽 你可以不要再來這裡
但是你不可以在這裡對我的嘶吼表達意見
因為這裡是我的角落!是屬於我自己的地盤!

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

創業的藝術

創業的藝術的圖像
這本書的內容 主要是在寫創業的整個起頭流程
從一開始的定位跟提案 到後來的找人結盟打造品牌
作者就將它們分為一個個的主題 再深入論述其中應該有的心態和技巧

書裡面大部分都是講屬於作者個人經驗的部分
像是提案時製作的投影片不要超過10張
如何定位公司與製作格言 還有如何挑選市場等
其實我覺得整本書裡最重要的 其實是他所提倡的力行原則
作者認為 一般人在將想法付諸實現之前
通常會想要擬定一份詳盡的計畫 這其實是相當不實際的 
他以一句話做出巧妙的詮釋:
「沒有人因為只擬定了淘金計畫就成功。」
作者的語氣可能過於極端 創業本身仍然需要一些流程與想法的整理
但若是過於多慮謹慎 的確會讓眼前的大好機會無聲流逝
與其原地高瞻遠矚 不如一步一腳印的摸索 就算過程中遇到挫折
至少在經驗跟進度上都可以說是有成長的

這本書我覺得還好 很多東西都滿細節的
並不會讓我覺得看完這本書 創業就會更成功之類的
不會其中還是有不少可供參考的注意事項
真的對創業有興趣的再看看吧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看書的小孩不會變壞

上了研究所以後 一直找不到適合的時間看書

其實時間還是有的 只是在學校的時候
總是希望能把該念的書 或該弄的工作排在前面
但是當這些事情告一段落後 休息的當下
又一點也不想再去接觸任何要花腦袋的東西

但從開始坐捷運以後 我發覺這是一個不錯的看書機會
從我家到小港 坐捷運通常要20分鐘左右
再者高雄開始適應捷運的人口還不多 我上下工的時間又跟一般生活有點差
所以常常可以有座位一路到終點
這種啥事也不能幹又沒啥事好幹的空白時間
讓我看起書來 相當沒有負擔

而且最近開始寫論文 才發覺自己學過的理論其實有點貧乏
我在一開始是很愛看理論書籍的
每次看完 都會覺得自己的腦袋又多了一些思考方式
後來偏向實務書籍 很大部分是因為考研究所準備管理學時
每次都覺得自己的理論找不到個案應用 乾乾的 讓我一度相當懊惱
然而上了研究所 才感覺自己接觸的理論架構其實也沒很多
每次腦袋裡轉來轉去的 總是計畫行為或五力分析這些基礎中的基礎
前陣子找到一個動態能力理論 我還高興了好一陣子

本來當初坐捷運只是騎車之外的一個選擇 畢竟我有點懶得改變生活方式
而且坐捷運後每天要更早起 這簡直是跟我對著幹
但是當我發覺我有這樣一個書本時間後 坐捷運反而是我的第一選擇了
因為對我來說 當我把自己埋在這些半閒半正經的商業書刊裡時
可能是平常的日子中 少數能讓自己真正感受到快樂的時候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寫論文

就像寶貝學姐說的 寫論文像生小孩一樣

找到題目跟方向後 就開始了懷胎十月的辛苦過程
中間不斷的用各種看起來有營養的理論跟文獻去餵它
為的就是希望它可以越長越大 長成一個漂亮又健康的胖娃娃

養得越久 長得越大 打掉的風險也就越可怕
一開始只有前言跟文獻的時候 它還只有小小的一點點
打掉了可以只痛一陣 要懷下一個比較沒負擔
一旦有了研究架構跟資料分析這些骨肉後
光是改動一下都讓人感覺強烈
這時候要重來 可能就會要去你半條命了
如果到已經寫出了結論 一體已成形
才發覺這孩子留不得 那種徒勞無功的失落跟大限將至的恐慌
真的會讓人覺得乾脆跟它一起死ㄧ死算了

 前幾天發現我那養到研究方法的研討會論文莫名其妙消失了
心裡的幹意瞬間濃到比小港工業區的廢氣還悶
後面幾天完全是捏著LP重頭開始 最後兩天都不敢回家
夜深了就班師到小捲家洗個澡後繼續拼命 連睡覺都是一陣陣的心驚

只是當論文寫出來的當下 看著洋洋灑灑的近萬字檔案
終於能體會到 為什麼每個媽媽 看到剛生出來的醜猴崽
都能把他說得比天使還美一樣

那是一種滿足 一份唯有自己苦過 才會懂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