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視覺溝通的方法

這一年來看書的偏好改變不少......
這本書跟另一本《視覺溝通的文法》 算是兩本搭檔書
如果時間再早個幾年 我可能會比較喜歡文法本
因為裡面的內容大都偏概念性為主 對於當時偏好吸收知識的自己來說
讀起來會比較津津有味 只是工作了一兩年以後
發覺不管自己吸收了多少知識 如果不能具體實踐
那其實有跟沒有是一樣的
因此這本原會被對細節極不耐煩的我所排斥的方法書
現在讀來反而覺得受益良多
這本書納入了一切可能影響視覺設計的元素
包括基本的影像、文字與色彩 以及聲音與用紙等延伸議題
且文字除了寫作技巧外 也同時討論到字體學與排版學
書中不僅詳細描述各種元素的內涵及使用方式
還以全局的觀點論述視覺透過紙本、電視與網頁等媒介傳達時
在各種不同的平台上所應掌握的設計原則
因此看完書後會覺得有種被高手灌功的感覺
不管在視覺傳達的全面格局或片面細節 似乎都能有更多的掌握
看這種書最有趣的地方 就是當它跟你的興趣或工作有所相關時
很容易能碰到可以實作練習的機會
而實戰的經驗就會像書頁一張張翻過一樣
在不斷學習實踐學習實踐的循環中累積
萬丈高樓平地起 比起整天在腦子裡空談
動手下去作還是比較實際一點
CURATION 策展的時代

這一兩年 「策展(Curation)」這詞兒突然流行了起來
尤其是在網路圈 追求新潮概念及作法的風氣宛如全民運動一般
有時候他人談及的一些術語自己沒聽過時 心裡都會打個突
擔心自己被別人在心底偷偷笑 好像是多落伍的人一樣
所以前陣子看到這本專門講「策展」的書
就趕緊買回來惡補 免得日後被其他人當成原始人
其實「策展」這個概念並不是第一次接觸
之前有看過一本書叫《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 裡面就有提到這個詞
當時的論點強調現今世界的資訊量 已非一般人所能負荷
但搜尋的「人工智慧」離真正的貼近人心還有一大段距離
因此若想透過搜尋取得自己想要的資訊 已開始是件耗時耗力的事
且可能有近半的資訊仍然對自己是無價值的
而「策展」的可貴之處 便是透過「策展人」的專業與品味
將其所認為有價值的資訊展示在眾人面前
由於資訊已經過人為篩選 因此除了內容保證了基本的水平外
《策展的時代》這本書更強調了「他人觀點」這一層面
認為現今的策展除了讓人了解內容創作的脈絡與觀點外
還更進一步的賦予作品原先不被聯想的意涵
因此這個時代的策展人 或許可說是已經參與了創作本身
讓觀眾除了自身的理解外 也同時從策展人的雙眼去觀看內容
進而對內容擁有更豐富的審視角度
之前有去聽吳明益老師的《天橋上的魔術師》新書分享會
那時他提道 一個故事之所以能為人所傳頌甚至流芳百世
大都是因為作者筆下所刻劃的細膩人性 足以超越時空限制
讓任何一個時代的讀者都能在閱讀時感到心弦震動
因此若要說「策展」後的內容 與平常我們所閱讀的資訊究竟差異為何
或許就是策展人在策劃過程中所滲入的 那份帶著熱情及專業的人性素養
讓許多觀眾得以自內心深處默默感受到的共鳴吧
讓許多觀眾得以自內心深處默默感受到的共鳴吧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網站使用者中心策略
從書名望文生義 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圍繞著「使用者」的角色打轉
有參與過網站建置的人應該都知道 在規劃一個網站的過程中
最擔心害怕的就是自己費盡心思設計 好不容易終於推上線的網站
使用者卻不買單......Orz
但是不買單只是個結果 原因呢?這就是最麻煩的地方
在實體店面中 顧客在店裡的表情神色舉手投足都可透過雙眼看到
但網站是個虛擬的存在 人們只能透過電腦或行動裝置接觸它
因此網站的設計者對於使用者不買自己帳的原因 常常是摸不著頭緒的
是商品的照片不好看?不知道
是導覽的動線不直覺?不知道
還是網站本身所定的顧客群根本不存在?還是不知道
就因為這樣看似難以捉摸的虛擬特性 讓網路上至今仍存在許多看似規矩
但其實對使用者來講是難以使用 甚至無法入門的網站
《網站使用者中心策略》的作者群所屬的「beBit 株式會社」
就是長期專注解決此類問題而存在的資深顧問公司
作者在書中明白指出 以使用者為中心所打造的「易用性」
是所有網站在建構時絕不可忽視的課題之一
但「易用性」這擋事 絕不是自己看得順用得爽就好
要如何讓它迎合最大眾的需求呢?
就只有不斷的「驗證」!
因此在這本書中 作者最著重的就是驗證的過程
不論是一開始掌握目標使用者的屬性 中間的流程規劃
還是到最後的細部視覺設計 每個階段都必須經過反覆驗證並除錯修正
也因為 beBit 對驗證如此重視 因此書中重特別著重驗證方法的說明
除了詳述如訪談、焦點團體或問券......等方法的使用方式與優劣點外
甚至連進行時的各個細節都栩栩如生的用文字描繪出來
其中最為作者們稱道的 就是在一對一情境下進行的「易用性測試」
這種測試方法 主要是針對特定屬性的使用者
挑選 10 至 20 位(有時視情況可到 50 位)就模擬情境進行試用
而設計人員便隨侍在旁 觀察並記錄自己所看到或使用者表達的一切
這類的測試好處是可收集到使用者最真實的回饋
且測試時並不需要一開始就將所有網站頁面準備齊全
僅需提出測試所須的頁面即可 且只要能讓人清楚網頁表達的內容
有時甚至是透過手繪或借用競爭者的相似網頁皆可進行
但缺點就在於這個方法必須實際邀請使用者進行測試
因此許多公司常認為此舉耗時費力 心存輕視或怠惰之下就跳過了
那麼如果跳過這個步驟 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
beBit 曾經在幫客戶進行網站改版時 請客戶到現場一同觀看測試過程
在經過一輪的旁觀後 客戶的反應大都是「冒一身冷汗!」
發覺「這麼多的數字就這樣在毫不知覺得情況下流失!」
且若網站是對外屈指可數的窗口時 這種情況帶來的損失將會更鉅
由此可知網站製作時 若缺少以使用者為中心而設計的易用性時
將會造成多大的浪費以及帶來多嚴重的後果
隨著網路的普及 對於運用網路拓展事業
似乎對許多的企業來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至今仍有許多網站是處於「將線下的資訊全部往線上羅列」的程度
因此 beBit 在這本書中完整的記述了使用者中心方法論
並以多年的經驗提出實際的問題解決方案
便是希望能透過減低使用者的不便 提高網站的「可及性」
讓許多好的資源能夠過網站完整傳達出價值 畢竟也唯有如此
網站才能成為真正對事業經營有所貢獻的工具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後生可畏
小朋友們進來實習後,覺得自己克服的最大心理障礙,就是承認他們可以看到我看不到的盲點,想得到我想不到的東西。
原本以為自己不是那種有長輩心態的人,也曾經在當學生的時候不斷告誡自己:「千萬不要成為這種大人!」但不知不覺中,還是有種認為自己一定要能比他們更能掌握一切的心魔。
難怪人越老會越固執。
後來回想一下,自己以前在當學生的時候,好像也很希望長輩說出類似「後生可畏」的肯定,畢竟希望自己的衝勁能被看到跟肯定。
剛剛在跟幾個比較常接觸的小朋友閒聊時,好不容易壓下自己的自尊心,我終於很認真的說:
「你們已經做到一些我們無法做到的事情。」
「你可以寫出更好的東西。」我很慶幸自己最後說出了這些話,至少我對得起以前因長輩的固執盲目而忿忿不平的自己,而由衷肯定了他們的才能與用心。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我如何在雲端創業
老實說之前看過幾本創業書後 並不是很愛這類自傳式的書籍
實際的歷程講太少 大多都是經過美化的個人理念
看完後會覺得自己只是讀了一本比較口語化的公關出版物
時間幾乎是被浪費掉的
不過這本書倒是有給我相見恨晚的感覺
因為裡面超過 100 條的守則 撰寫的全是貝尼奧夫創業至今的經驗
加上 Salesforce.com 的服務方向又跟活動通有雷同之處
因此看的過程中格外讓人感同身受
裡面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 是他們針對企業客戶辦活動的手法
一開始 Salesforce.com 辦了六場針對潛在客戶的「城市巡迴」說明會
透過新應用的話題性及高規格的活動內容
在許多未來合作廠商的心目中建立起獨特的品牌形象
而在建立起第一批顧客群之後 他們又透過「使用者座談」的形式
邀請現有客戶與潛在客戶齊聚一堂 促使他們在現場直接交流
讓擁有正面使用經驗的現有客戶直接化身最強力的業務
這樣的做法讓 Salesforce.com 的知名度就像漣漪一樣
隨著每次活動帶來的人際網絡逐漸攀升
隨著每次活動帶來的人際網絡逐漸攀升
而服務的銷售額也自然就隨之不斷的水漲船高
當然因為這是本創業書 所以除了行銷之外
貝尼奧夫也提出他對技術、財務、領導甚至國際化管理的看法
而且因為每一塊都是他自己親身走過
所以許多內容都能讓閱讀的人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產生共鳴
看完以後覺得是有種腦中的某塊遺缺被補起來的感覺
畢竟雖然中西方商業氛圍有些差異 但仍有些作法是值得借鏡的
畢竟雖然中西方商業氛圍有些差異 但仍有些作法是值得借鏡的
希望日後有機會把裡面吸收到的一些想法應用在工作上
如果真的成了應該會是很棒的一件事
如果真的成了應該會是很棒的一件事
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窺看舞台
因為之前有去北藝大看過幾次學生的劇團演出的關係
開始對舞台劇表演有點興趣 之後一直想找些比較入門的書來了解
不過都沒看到自己想要的 直到上次在誠品逛到這本書之後
才試著買回家看看
和想像中有點落差的是 書中講述的大多是以日式舞台劇的表演為主
裡面提到許多旋轉舞台的運用 但在北藝大看到的表演大都偏西式
舞台的場景變換多是以佈景與道具的直接更換為主
因此當作者講到利用旋轉舞台所構思的變換機關及技法時
其實腦海中想像的畫面並沒有辦法太具體 算有點可惜
不過道具及佈景製作的解說 倒是讓人感到興味盎然
之前在看戲時會注意到台上做為場景意象的許多佈景
總覺得那份精緻的呈現令人咋舌 結果看了作者的講解才知道
原來許多具立體感的佈景 都是透過平面繪圖加上光影搭配營造的
或者是以部分實體搭配部份平面的方式所做的障眼法
這樣做除了一部份是便於配合劇情更迭的考量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許多佈景跟道具都是一次性使用的
因此投入太多的製作工程反而顯得鋪張浪費
但不論是怎樣的理由 最後成品帶來的真假難辨的視覺效果
總是讓人讚嘆其完成度與巧思
另外在結尾的部份 看到作者抱怨政府與建商
總是在蓋「沒用的劇場」 還實際舉出許多只重外觀美學
但內部卻設計不良的國內劇場 說明只重表象不重實質的設計
反而會造成許多戲劇的表演效果受限
讓原本推動藝文發展的美意變成每個人困擾
呼籲以後在設計劇場前 「請聽聽我們使用者的意見!」
看到這裡不禁覺得 每個國家政府單位無能與無知的時候
做出來的蠢事還似乎都是同個樣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