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人生

現在回想起來 考研究所的那段時間
可能是我目前的人生中 最動盪不安的

我並不是一個愛念書的人 會選擇考研究所
是因為這是當時唯一能為自己想到的解套方法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 用一年的時間
去爭取兩年的充電空間 也壓低社會的門檻
這筆交易 怎樣都感覺合算

那是一段很煎熬的日子
站到畢業的死線前 忽然發覺
二十幾年的歲月帶給自己的 根本不足以負擔外面的社會時
我才第一次體認到自己的任性 帶來了多沉重的負擔
面對這樣的徬徨 內心顯而易見的無助

我曾經很羨慕身邊的朋友 他們似乎都對未來有一番自己的定論
這對當時完全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的我來說 是很大的奢侈
這個情況隨著投入補習班後 反而越演越烈
每天在腦海中拉扯著自己的未來 是相當痛苦的
很多時候 我都渴望有人能給我一個強有力的建議或肯定
很可惜 在這個過程中 連最親近的人都沒辦法支持我

對於樂觀這兩個字 我沒辦法多作著墨
畢竟向來樂觀看世界的我 在面對未來的未知時 也不免驚慌失措
那時唯一能做的 就只有全力投入眼前的事
那讓我覺得 至少自己是有在盡力成長的

朋友在他的網誌中 透露出他面對未來的害怕
同樣面對過未來的掙扎 對於那樣的無助 自己多少能感同身受 
只是身為一個尚需一年半載才要畢業的碩士生
仍未跟社會面對面的我 實在沒辦法提供鞭辟入裡的建議
在我的想法裡 只要不違背仁義道德 沒有一條道路是錯的
但是要在許多的挫敗中得到成功 只能不斷的「全力以赴」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你必須在感到倦怠的時候
仍逼迫自己打起精神 繼續作該做的事 
印象中這是一段很痛苦的過程 但卻是在那段充實的地獄生活中
唯一能暫時止住驚惶而繼續朝自己的決定前進的方法

我常渴望自己能有一個女朋友
她可以什麼都不會 什麼都條件都沒有太好
但是在我陷入連自己都無法言語的漩渦時
她可以感受到我的處境 在背後給我一份鼓勵和安寧
只是 這樣互相扶持的感情 並未在我身上發生

很久以前的事了 我在沒人的階梯上
離開了不斷跟我提分手的女友
在無月的夜空下 我暗暗咬著牙跟自己說
以後不管是誰 都不能再讓我改變自己決定的未來

2008年2月12日 星期二

健身中心

以前對健身中心沒什麼好感
因為我這個人並不是很愛運動
可以讓我專心花上超過一個小時的
大概只有游泳 慢跑跟羽毛球而已

在我的想像裡 健身中心就是一排排的健身器材
然後許多人就像老鼠跑車輪一樣
不斷的在原地作著同樣的動作
有些人聽說還會去健身中心把妹

這個學期初我媽加入了一間健身中心
拚著開幕的優惠方案 她硬是幫我辦了一個三月期的卡
花了大概三千多塊有了
只是我的研究所的生活比每個人想像中都還忙碌
每天都幾乎要快到十一點才回到家
所以我的合約書也就一直靜靜的躺在收屜裡
沒有辦法去做開卡的動作

直到這陣子要過年假了 學校的事情都告一段落
我才有閒情在家裡好好的無聊上一整天
直到閒過了一兩天開始發慌
我才想到試著去健身中心冒險看看

其實現場給我的感覺跟我想像中沒有差很多
一樣有許多器材 一樣排排放
但是我沒看到有人在把妹 因為大部分都是歐吉(巴)桑們
沒看到正妹讓我心裡犯了不少嘀咕
但最後吸引我這幾天仍持續進去的 是跑步機上的電視

之前我媽一直要我去開卡而我意興闌珊
主要就是因為裡面太悶了 一直在同一個地方做同一件事
去社區附近的國小操場跑步 至少還比較有接近大自然的感覺
不過如果跑步機上有電視 一切就不一樣了
現在我都是早上起床先看好晚上的電影節目表
通常八點到十點為佳 然後帶著我的耳機出發
踏上跑步機後 耳機一接上 我就開始一邊看電影一邊跑步
那是很奇妙的感覺 當你專心在看電影的時候
就很難感覺到自己其實跑很久了
大部分我都是看到廣告才停下來用走的休息
有一次我看HBO的「快樂腳」 因為HBO沒有廣告
一直跑到五千公尺結束了我都還沒意識到要停下來

去健身中心其實讓我有不少爽感
每天去那邊跑一跑 身體會有種在呼吸的清爽感
而且那邊有設沐浴間 跑完可以直接洗澡
不用頂著一身的汗回家 還可以幫家裡省瓦斯跟水
最重要的是 讓自己在吃東西的時候 比較沒壓力
尤其是過年期間每天大吃大喝 晚上去跑一跑
還真的讓我心安理得不少

戀愛沒有假期


這部片是部滿典型的戀愛喜劇片
故事是關於兩個分別在美國南加州和英國倫敦的女子
皆因為在聖誕節前夕遇上感情上的大轉變
而決定在網路上和素昧平生的彼此交換住處兩星期
並以度假為名讓自己散心沉澱
而在這度假的期間 她們各自遇到屬於自己生命中的男人

其實影片的劇情與結局都相當容易預測
但是中間卻沒有讓人冷場的感覺
整片的風格都相當的輕鬆浪漫
而且演員也都將本身的角色詮釋的很不錯

其中讓我比較印象深刻且有感觸的
是裡面的幾段對白:
  • 為什麼我老愛錯人?」
    因為你希望是自己弄錯了
    她對你壞 你故意忽視
    她對你好 你就完全的死心塌地
    完全沒想到其實她是不適合你
  • 我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是…」
    我了解那種渺小又微不足道的感受
    就算遍體鱗傷也要故作堅強
    不管換了幾個新髮型或是去健身
    或是和姊妹淘喝白酒
    日日夜夜都仍在回想著每個細節
    納悶自己到底哪裡錯了
    最後自問怎麼會把短暫的歡愉
    錯當成永久的快樂
    有時會說服自己 他會想清楚回來的
  • 當一切都已經走過…」
    經歷過這一切後
    到頭來 人會重新開始
    再遇到值得付出的人 然後一點一點地重拾自信
    而那些模糊的回憶 那麼多年浪費掉的人生
    終究還是會消逝
這些台詞 現在聽起來雖然已經成為過去
但是卻仍然清楚的描繪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情
不過 我始終相信 總有一天 我會找到屬於我的雨過天晴
我始終這樣子相信著

2008年2月7日 星期四

歲末大掃除

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很愛打掃環境的人
因為我覺得生活正常就好
雜亂無章的背後也有它的秩序在的嘛 

平常叫我收拾書桌跟打掃房間 我都要不耐煩了
更別說是每年的歲末大掃除 簡直要了我的命
家裡又只有我一個男丁 在老爹一邊打掃一邊打混的情況下
幾乎搬舉拆裝的粗活都落到頭上來
一整天做下來 我他媽的大概洗了三十幾塊玻璃窗加紗窗
還要幫家裡洗車 鋪床 倒垃圾 等到下午弄完整個人都要沒氣了

以後如果結婚成家 我一定要革除這個勞民傷財的習俗
因為實在太沒意義了 大掃除完隔天又開始髒了
掃那麼辛苦是幹什麼哩?

2008年2月3日 星期日

全心待客

全心待客的圖像 
這本書是孫路弘老師的推薦書
是紐約的餐飲大亨Danny Meyer所撰
裡面寫下了他創業21年來
開設餐廳從不失手的要訣跟方法
以及在服務上所堅持的原則和細節

書中的內容描繪出兩項作者成功的因素
  1. 持續的創新
  2. 殷勤的款待
在創新的部分 作者思考的方式
相當類似Frans Johansson在「梅迪奇效應」一書中
所提到的「異場域碰撞」
他的餐廳設計常常結合各種看似不相容的風格
譬如用簡餐店的模式提供法式風味美食
或是將美式款待 法式烹調 印度調味融合的「混血餐廳」
(這些現在似乎到處都是 不過在當時該是個創舉)
覺得最屌的是 他可以把一輛普通的熱狗餐車
做到各大報紙與食評家都爭相報導寫評論
還被譽為「熱狗愛好者的精緻餐廳」

至於殷勤款待 則是作者的一貫理念
他認為殷勤款待與否 差別就在於「專為」和「交差」
若服務是「專為」客人而作 就存在著殷勤的款待
但若只是因客人出現而「交差」 那就毫無意義
因此除了在後來的員工訓練上不斷灌輸這個理念外
在一開始的甄選制度上 亦特別慎重挑選適合的人格特質
書中有特別提到評量員工的「51%用人法」
考量的是專業工作表現(49%)和情緒工作表現(51%)
在作者的想法中 人的良善本質永遠比技能重要
因此如果能遴選到具有良好特質的員工
那後面的技能訓練是可以經過訓練加以補強的
這個觀念讓我想到 最近看到《銀河英雄傳說》裡一段滿廣為人知的話
『沒有比把才能、技術及人格完全混為一談更傻的事了。把勝利的原因完全歸功於道德的優越,簡直就是可笑到家了。』
這兩個觀點很有趣的衝突了 但偏偏都讓我有認同的感覺
會產生這樣的矛盾 或許可以說是時地人的差異造成的影響

這本書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本創業札記
裡面沒有講到很明確的營運模式
但是對於許多細節跟原則 都敘述的鉅細靡遺
在看之前 我都沒想過桌子的長寬伸縮幾釐米會產生多大的差別
對於想從事服務業的人來說 這本書會是很棒的經驗談

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蘋果橘子經濟學

蘋果橘子經濟學的圖像
很妙的一本書

這本書沒什麼主題
它主要是透過經濟學的邏輯思考方式
用數字去呈現出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內容都是一些生活上發生的大小事
作弊啊 犯罪率啦 房地產和壽險什麼的
還有看起來毫不相干 但是卻有著同樣原理的事情
像美國3K黨的運作方式其實跟房地產業是雷同的
相撲跟老師都是會作弊的
而跟槍枝比起來 家裡有個有游泳池反而對小孩危險一百倍

裡面讓我最意外的是犯罪率的下降
一般的觀點裡 犯罪率的下降被視為社經情勢的好轉
抑或是執法手腕等的變化
但最後分析的結果出來 最根本的原因是墮胎合法化
因為根據統計 人的犯罪高峰期是在17-18歲上下
而在17年前通過的墮胎合法法案
讓許多原本不得不被生下來 欠缺照顧與輔導
最終行差踏錯的生命得以避免降臨在世上
因此才讓17年後的社會產生安定和諧的組成
進而犯罪率開始急遽下降

這本書可能沒辦法給你什麼理論或結果
但是它是在給你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讓你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待生活週遭的事物
有時候真的會看出有別於傳統觀點的真相
如果你有閒時間 對經濟 數字有興趣的話
真的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