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創新的軌跡

創新的軌跡的圖像
這本書主要是在講產業的演變與企業策略
架構沒有很複雜 但是講得相當深且細
會看這本書主要是因為被新的產業分析方法吸引到
想說能否拿來當作碩士論文的其中一個種本

作者把產業用兩個構面進行分類
一個是基礎性的「核心資產」 另一個是結構性的「核心活動」
透過兩個構面是否有遭受汰舊威脅的分析
來判斷出四種產業演變的軌道
  1. 漸進型演變:資產、活動皆未受威脅
  2. 創造型演變:資產受威脅,活動未受威脅
  3. 中介型演變:資產未受威脅,活動受威脅
  4. 徹底型演變:資產、活動皆受威脅
另外針對產業是否有因核心活動受威脅發生「結構性變化」
以判斷產業的創新過程是傳統的「生命週期」模型
還是在核心活動產生改變時才出現的「階段」模型
其中又各自分為四個過程
  1. 生命週期模型:分裂>震盪盤整>成熟>衰退
  2. 階段模型:崛起>聚合>共存>凌駕
接著是更深入的教導如何判斷產業的演變軌道
以及軌道演進到了何種階段
這是上半部所敘述的基礎分析的內容

下半部著重於策略調整的建言
一開始是說明在「基礎性變化」或「結構性變化」發生時
企業如何因應的競爭原則 而各個階段中又有不同的應付概念
然後是提出各事業單位面臨變革時所擁有的兩種基本選擇
  1. 變革策略:領導?追隨?
  2. 定位策略:維持?改變?
到這裡已經是相當大的一個單元 因為兩個策略的選擇實施
首先會因四個軌道而產生不同 而每個軌道又有四個進程
四個進程內不同的性質又有不同的選擇變化
所以這段其實看得有點辛苦 中間好幾次都看到花掉要重頭再看一次
最後就是選擇策略後各個事業單位在集權與分全上的取捨
以及多角化事業在進行策略實施時 需要注意的風險

這是一本相當結實的書 雖然是市面上的商管叢書
但是內容算的上是一個全新完整的理論 而且配合實例進行說明
雖然其架構稍嫌大而深入 需要完全消化可能不是看一遍就能做到的事
但是真的是本言之有物的好書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坦承

我覺得坦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是要對自己坦承 然後坦承的面對其他人
這種風險不小 特別是會賠上形象的時候

不知道什麼時候 我發覺坦承其實很開心
跟維持假象的辛苦比起來 我寧願讓自己的形象糟糕許多
但是活得輕鬆快樂
雖然不習慣的人常常會皺眉頭
但真實的表現總是讓彼此相處都來的接近無負擔

我是個平凡的人 看黑澀會美眉會很色狼的大呼小叫
也有青少年維特的需求 所以抓A片來打手槍
生活少根筋 碰到正事的時候才會打起精神
可是自我意識又很強 埋頭進去就六親不認
不算是個好男人 有過同時找許多女生曖昧的過去
但是又怕事 所以不敢真的對女生做什麼
或許可以拿自己當時的偏激當藉口 但不能忽略錯誤的事實
跟別人講話的時候會不正經 說一些雞毛鴨血的垃圾話
嘴巴很賤 對不想講的事情會拿其他理由搪塞

要面對這些不容易 要跟別人坦承這些更不容易
只是唯有看見了 不再逃避了 才有繼續成長的可能
經歷任性耽誤學業的後果 才感到自己該對人生負責
承認情感上的黑暗面 才知道怎麼讓自己保持專一
了解自己口沒遮攔 才能學習怎麼去拿捏收放的距離

恩如說 「可以感覺到在覺悟後的轉變」
玲玲說 「跟大學一直被當的那個人不一樣了」
短短一兩句話 卻是大大的鼓勵

坦承之後才沒有負擔 面對之後才能放下
跌倒之後才能爬起來 認錯之後才學會改

經過這樣的成長 人生也才能大大步的繼續向前走

現在的生活很穩定 論文持續的在開發
計劃案雖然有點延宕 但還都在可掌握的範圍內
畢業後的工作似乎也有了曙光 可以省下一些投履歷的時間

雖然還是會因為看到漂亮女生眼神飄移
講話還是不正經 生活還是無厘頭 A片還是照抓
但是跟過去浮誇的態度比起來
我喜歡現在這種腳踏實地的生活很多很多

果然 人還是實際一點的好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的圖像
這是本專門位研究生寫的書
寫的目的很簡單 就是教你怎麼好好的寫完一篇論文
裡面沒有寫到太多或太深的研究方法 或是講一堆大道理
作者用的是多年指導學生以來 行之有年的經驗
使用最貼近研究生族群的想法與生活模式
嘗試告訴每個讀者 怎樣才是寫論文最實際但最正確的心態 

裡面很傳神的提到 有些研究生準備寫論文的時候
家裡的廁所一定特別乾淨
因為坐在電腦前面一個字也吐不出來 但是卻也不敢外出逛街休閒
害怕增加自己的罪惡感 只好做些洗廁所之類看似正當的工作
幫自己找個逃避面對論文的藉口
而許多人在遇到瓶頸的時候 也會透過打毛線或是插花打坐之類的
來逃避心理的壓力 有時候論文寫完了
不知不覺自己的這些第二專長 都可以去參加檢定考試了

書裡面從一開始選擇研究主題的方向 題目的擬定
前言的書寫 文獻的尋找方式
到後面的研究方法 分析與結論
都提供了相當實際且詳盡的概念與方法
最後還教了參考文獻的格式 雖然說各種規定不盡相同
但是作者提供的大方向仍然值得許多研究生做參考

這本書如果是研究生的話 真的需要看一看
作者把平常看似章節分明的論文架構
一氣貫通成一整個明確可循的寫作邏輯
對於論文的產出還懵懵懂懂的人
這本書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虛擬入學



這部片的劇情大概是說 主角高中畢業時沒有被任何一間學校錄取
迫不得已編了一個「南哈盟理工學院」 騙父母說已被錄取
還要他的好友做一個學校網站呼嚨他的父母
甚至租下一間廢棄精神病院改造成大學校園
並請好友的叔叔充當學校主任
可是這個謊也同時騙到了一堆沒學校可讀的學生們
因此主角為了圓謊 最後不得不讓學院開課
影片裡的假學校沒有老師 而是讓學生自行發揮專長與想像力
自己寫下想學的東西 也同時選擇想教的東西
整部片的內容其實是滿扯的 有許多惡搞的成分在 注意一下可以發覺
學校的英文名"South Harm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縮寫的話就會變成"SHIT(狗屎)"

整部片的中心思想主要是在諷刺教育體系的刻版僵化
常常只給學生固定思考模式跟內容
而沒有真正去思考過學生還需要些什麼
台灣的教育改革推行了好些年 只看到改革的方法一再改革
真正讓人感到有因改革而變化的成果卻是幾乎沒有
而僵化且故步自封的教育模式 之前在《高餐文化》的網誌裡
已經發過一整篇的牢騷 就不多講第二遍了

 整部片最後的高潮是男主角的結語:
「教育的真正意義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而不是追尋你們所謂的傳統,不要因為別人的想法和你們不一樣就說反傳統而阻殺了學生原本的創意與思想。」
這跟之前在商業週刊看到
學生時代的陳致中跟吳淑珍講的一段話有相呼應的感覺:
「如果成人世界一直教導年輕人如何賺取財富、分數、地位,讓年輕人心底沒有一點夢想時,教育能留下什麼?」
只是陳致中現在卻變成一個連成人世界都容不下的大奸狗
對照之前這番充滿熱情的宣言 人生實在是充滿了諷刺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我所看見的未來

我所看見的未來的圖像
其實我有點不知道 怎麼去描寫這本書


雖然它在書店裡是被歸類在財經企管的分類書目
但是書的內容卻感覺不到太多銅臭味
你感受到的只有嚴長壽先生經過時間與空間的洗鍊後
結合那發自內心的熱情以及豐富的歷練
對台灣的觀光旅遊提出的遠景及策略建言


近幾年不論政府或民間 都引頸企盼著開放「陸客」來台後
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但觀光口號不斷的喊
各地政府卻未必都做好了準備
前陣子日本旅遊團應台東的大力宣傳前來觀光
卻因整體規劃未盡完善 反而讓旅客見到了沿途的垃圾與攤販
不僅旅客敗興而歸 也煞了台灣的面子與裡子

嚴長壽先生在這本書中 綜合他多年的經驗及國際觀
提出對台灣觀光旅遊在多年浸淫後而得的畢業報告
看的過程中有時會不由得生出一股扼腕的無奈
原來台灣曾經有過許多如古根漢及華納影城等大躍進的機會
卻因為關說或人情文化在不知不覺中阻礙了台灣


他在書中直指台灣許多過於膚淺的現象
短視近利的削價觀光 永遠無法真正發掘出台灣真正的原味
唯有真正探索台灣的深度 發展出滿足旅客心靈需求的旅遊空間
才能真正將旅客的印象保留在這塊土地上
從「我們的優勢在哪裡?」 經過「台灣的國際級規劃」
到最後「未來還需要什麼?」
內容始終簡單明瞭卻擲地有聲 這本書就像個巨人的肩膀
試圖讓台灣的觀光可以站得更高 看得更遠


這本書是最近極少見的好書 回溯過去自己的零碎印象
逐漸可以拼湊出一個對台灣的基本全貌
藉由嚴長壽先生的觀點 看到本土文化觀光更寬廣的未來
或許是這本書給予我的最大收穫
推薦想了解台灣觀光未來發展的人 這塊土地其實潛在許多價值
多一分了解 就會多一分認同


我所看見的未來是什麼?

或許就是「文化」與「創新」的結合
一份讓所有不管住民或是過客 都有深刻感動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