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彆扭

上個禮拜 小華幫我做了一個小小的人格測驗
做法是在自己的額頭上寫一個Q
看第二劃的尾巴 是往左劃還是往右劃
我不自覺的往右劃

背後的意義是說我是個「低自我監控」的人格
也就是並不在意外界的眼光的人
從我日常的生活態度來看 這真的是挺準的

之前跟家裡人吵架的時候 媽媽有很憤怒的問過一句:
「你什麼時候變成一個這麼自把自為的人?」

那時候的爭端是起因於常常夜歸
家人基於我過去在打混的前科 猜想我是不是去什麼地方鬼混
實在話 這是很合理的懷疑 我無言可置
而且中間也已經跟我碎念過很多次了
只是我就是一步也不讓的 依然故我

要說我不在乎他們的觀感嗎?
其實不 我很重視父母對我的肯定
但我夜歸的原因只想在學校把書看完再走 了不起打個電動
卻被說成打混 這令我相當的不快

於是我就開始鬧彆扭了

這是一種很矛盾的心態 一方面想要對方的認同
另一方面又不服氣於自己被扣上莫須有的帽子
正常人(通常是高自我監控者)會選擇按照他人的期待
開始修正自己的行為
但是我就是選擇了硬碰硬來證明自己的無所隱瞞

我持續的夜歸 持續的跟家裡吵架
拿出來的理由始終是千篇一律的看書工作
好多次家裡的門被鎖上 早上起床都免不了一頓罵
最後是到了學期末 端出成績單跟論文發表後
總算是讓他們在這學期閉了嘴
後來才發覺 這依稀是我一貫的行為模式
當自己做一些事並沒有那個想法 但卻被說些有的沒的時
反而會讓我打從心底的不願意去改
甚至會變本加厲的故意說一些讓人誤會的話 只因為:
「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我需要去管?」
通常在這種時候 我都如是想

所以就這樣 我持續的夜歸
持續的說些很禽獸的話 持續跟女生很要好 持續的制服穿不整齊
持續的做一些別人有非議 但我自認沒什麼好講的事情

用商業的心態來看的話 其實這樣做是完全沒好處的
只是就像我最近會跟一些人說的 很多客觀上該改進的事情
會因為受主觀的影響變調 而只能加減做

寫到這裡都覺得自己過於偏激了 這個禮拜要回來前
恩如很難得的多唸了我兩句 說我常常會不自覺的聽不進別人的話
我也只能很有自知之明的乖乖點頭 畢竟是實話
只是人難免有情緒 下次如果再被釘
我可能還是會用扯淡帶過 可能還是會故意說些惹人失笑的話
可能還是會依然故我或者是變本加厲
很意氣用事的用很彆扭的作法去證明些什麼
因為有時候不為了別的 就只為了爭那一口氣



P.S. 有沒有講別人都很容易 自己做都很難的八卦?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維基經濟學

維基經濟學的圖像
這本書當初一出來我就一直很想看 只是當時頗貴買不太起
後來知道阿達買了以後 我如獲至寶的馬上從他那裏搶回家看
結果反而斷斷續續的 整整翻了一年我才把它看完
原因無二 因為這本書闡述的是一個全新的運作模式
敘述相當多新的技術應用跟想法 還有走在尖端的企業個案
所以幾乎每一頁我都要花上比平常多一倍的時間去思考
加上每篇篇幅都是又長又多 進度自然就常常怠慢了

 書的內容其實就是將Web 2.0的概念應用做一個全面性的探討及詮釋
Web 2.0的其中意義 其實眾說紛紜 在最初關於「Web 2.0」這概念
是從O'Reilly與MediaLive討論國際研討會議題開始的
之後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處於復興時期
有著不斷改變的規則和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
而在2005年 O'Reilly和Battelle總結了他們認為的
表現了Web 2.0應用特色的一些關鍵原則:
  1. 網路做為平台
  2. 引領群體智慧
  3. 資料為未來的「Intel Inside」
  4. 軟體升級循環終結
  5. 輕量型程序設計模型
  6. 硬體執行跨越單一設備
  7. 豐富使用者體驗
另外在由財團法人資訊工業促進會所出版的《WEB 2.0》一書中指出
Web 2.0並非一種新發明的技術
而是在對於現有環境與使用者習慣的觀察之後 產生的新想法
進而將舊有而可應用的技術加入其中

在此書中作者更深入的指出
Web 2.0這種新資訊網具備全新的同儕生產模式
將取代傳統的公司層級 成為經濟體系中創造財富的新動力來源
這種新資訊網建立在四個概念上:
  1. 開放
  2. 同儕生產
  3. 分享
  4. 全球行動
這四個概念延伸至全球的經濟體系中後
目前已衍生出七種集體協作模式:
  1. 同儕先鋒
  2. 點子市集
  3. 生產性消費者
  4. 新亞歷山大族
  5. 參與平台
  6. 全球生產基地
  7. 維基工作空間
裡面讓我比較有興趣的是「維基工作空間」模式
作者認為部落格、維基、聊天室、P2P網路和個人站台等工具
將前所未見的威力放到個別工作者手裡 使得溝通與合作更富生產力
而進一步將其概念放入職場,可提升五種功能:
  1. 建立團隊
  2. 時間分配
  3. 制定決策
  4. 資源配置
  5. 內部溝通
像書中提到歐洲的德利嘉華投資銀行
內部的員工便是由資訊部門一次的非正式先行試驗中
開始使用維基平台來寫新軟體的文件
而在公司高層進一步推動六個月的試用後
內部維基平台的流量已超過整個DKW的企業內部網路
其中擁有超過二千個網頁 1/4以上的員工為固定使用者
而領先使用者已減少了75%的電子郵件數量
並使公司的會議時間降低一半
全錄(Xerox)公司亦將原本由組織階級所產生的科技策略
透過維基平台將過程開放給研發團隊人員 藉由此顛覆傳統的方法
得到更穩固的科技路線圖及更強的競爭策略

相對於全球在新資訊趨勢上的蓬勃發展
台灣在這波熱潮中卻比較像是旁觀者的角色
內部的溝通仍時常因僵化的組織結構而產生落差
是否能透過第二代網路的相關技術與概念
進行組織結構或流程上的重整與強化
或許是種可行的模式

這本書很適合給對資訊科技有高度興趣的人看
它是目前對新世代的資訊模式描寫最為深入且詳細的著作
只是這本書真的很厚很硬
看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