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創新與創業精神

More about 創新與創業精神: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談創
我後來才發覺它是一本很老的書了
是在1985年出版的 距離現在應該快接近30年了
但讓我驚訝的並不是它的書齡
而是在經歷這麼長的社會與經濟結構的轉變後
這本書所提出的見解 進入2010年後依然是如此關鍵
很難不讓人佩服Peter F. Drucker這位大師
在管理領域長年耕耘下的所浸淫出來的智慧

書中最主要談到的
就是創業精神及創新之間的關係
「創新是創業家的特殊工具;他們藉著創新,把改變看做是另一事業或服務的大好機會。創新是可以訓練、可以學習和可以實地運作的。創業家必須有目的地尋找創新的來源、改變,以及成功創新機會的徵兆。他們也必須了解成功創新的原則,並加以運用。」
因此在這本書的定義裡面
創業精神其實是一種具有系統及目標的創新過程
而非一種人格特質 也就是說任何能夠大膽面對決策者
都可以學習成為創業家 貫徹所謂的創業精神
而書中對於創業精神 也有一段相當平實卻透徹的例證
「夫婦倆在美國郊區開了一家熟食店或墨西哥餐館,他們當然是冒了一點風險,但他們是創業家嗎?他們所做的事以前被重複了許多次,他們相信他們區堿裡頭的外食人口日漸增加,並投入他們的時間與金錢放手一博。但他們既沒有創造出一種新滿足,也沒有創造出新的消費者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他們所開創的是新事業,但他們顯然不是創業家。然而麥當勞所展現出來的就是創業精神。確切地說,麥當勞沒有發明任何新東西,任何一家美國的高級餐廳老早就開始供應它的最終產品了。但是,藉著應用管理觀念與技巧(思索顧客所重視的『價值』),使『產品』標準化,設計製程與操作工具,以及基於分析工作流程的結果而設定標準,並依據標準訓練人員,麥當勞不但大幅提高了資源的產出,而且開創一個新市場和新顧客階層,這就是創業精神。」
在書中的觀點 一般人認為的創新
也就是靈光乍現的新奇創意 其實是最不可行的方式
因為這種創新也是無法複製和學習
對於企業的成長其實幫助有限
加上這種一閃的創新 大都未觸及到市場接受性的問題
因此夭折的風險也最高
通常最後只停留在「創意」的階段而已 
為了避免創新的內涵繼續遭到誤解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創新真正的七個來源:
  1. 意料之外的事件
  2. 不一致的狀況
  3. 基於程序需要的創新
  4. 產業或市場結構的改變
  5. 人口的變動
  6. 認知、情緒及意義的改變
  7. 新知識
這些來源其實重複性很高 許多創新發生時
都會有多種性質內含在其中
而性質也會依市場及產業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但是在這裡要特別提及的 是「意料之外的事件」
這種類型的創新常是最唾手可得 也最常被忽略的
甚至在企業獲得「意外的成功」時 管理人反而是抗拒的
只因為這種成功並未在規劃內 而預期的成功並未達到
在抗拒改變的心態下 管理人反而會做出「壓抑」的錯誤決策
但其實這類創新常常卻是市場認知及結構的明顯徵兆
若能及時抓住 極有可能會成為另一個未開發市場的領導者
就像當原本以商務客為主打的旅館
發覺商務住宿的業績緩慢上升 但旅遊團的比率卻直線上升時
要做的並不是如何讓自己更加吸引商務客群
而是要找出自身為何能吸引這些旅遊團客
並嘗試調整自己的定位 以求打開這塊意外的市場
Jim Collins在《從A到A+》中亦有提到類似觀點

而在這些來源揭露之後 作者進而提出了創新應注意的原則
以及創業型管理及創業型企業的實踐
這裡尤其破除了「大企業無法創新」的成見
認為規模並非創新的障礙 有時組織架構的健全
反而是推動創新的助力
真正的障礙存在於組織的現行作業方式
特別是目前「成功的」作業方式
會使組織產生故步守成的心態
這才真正使創新窒礙難行
而這個癥狀在或大或小的企業都是可能發生的

在最後的部分 書中提出了四項創業型策略
分別是:
  1. 孤注一擲
  2. 打擊對方弱點
  3. 生存利基
  4. 改變價值及特性
這些策略必須根據創新的特性加以配合
像新知識的嶄新應用就通常是種孤注一擲的賭局
打擊對方弱點的「創意性模仿」
則常發生在產業或市場結構變化時
將現有或新推出的產品做更適當的定位及服務
而改變價值的動作 則可在消費者認知改變時進行

很不錯的一本書 在看這本書的同時
建議可以配合看Schumpeter的《經濟發展理論》
了解創新與創業精神在經濟社會中
所帶來的「創造性破壞」現象
相信對於創新這塊領域會有更多的心得

島嶼的餐桌

More about 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
這本書算是一本散文集
裡面大部分內容是以台灣的傳統餐點為主
並摻雜一些社會變遷後新潮流食物上桌的經驗談
雖然過去我對台灣飲食這方面的東西並不熟悉
但裡面的台味料理卻是連我都知之甚多
因此對大多數人應該都不陌生才是

很早以前就有感覺 台灣的土地小歸小
但各地之間的飲食文化其實皆各有差異
因此在讀著書內菜餚在在各地所衍伸的不同發展時
會多出一分欣賞他鄉風土的新鮮感
像是七夕要吃油飯或者湯圓 還要拜註生娘娘跟床母
我就完全沒有聽過這類的習俗
而粽子在北部及南部的分別 也是透過這本書中才了解
另外之前去台南玩時吃到的米糕 一直被我當成是油飯
後來也才知道這是另一種祭神食品
之前對米糕的印象都只有便利商店賣的「桶仔米糕」而已
而蒲仔麵我是從來都沒聽過……

而書中對我來說最值得一看的
其實是每篇散文之後不定時出現的歷史隨筆
裡面講述著許多台灣過往的歷史與傳統
以及飲食隨著時代及環境應變的演化
在這個部份才能真正理解到
相同的飲食在各地所出現的不同習慣
是基於什麼樣的背景才如此產生的
而作者在這部份對文史考據蒐證的功夫
也讓整本散文集的內容更加具備深度

雖然這本書的出發點大都是以自家的廚房為主
因此對於讀者來說親切感或許會不夠深入
但是在字裡行間所敘述的訴說著昔日庶民生活中
人與吃之間的漫長磨合與交流
已足夠令人回憶起過去媽媽或阿嬤
在餐桌上帶給小孩子的回憶
或許這本書紀錄的不只是自己家裡餐桌的味道
更是一種藉著飲食將回憶倒入心坎裡的感覺

休假

阿兵哥的休假 向來都是很寶貴的
在中坑受新訓的時候 心輔官跟我們說過一句話:
『當兵最重要的事就只有一件,休假!』
中肯到不行!特別是下了部隊
開始每天要面對許多狗屁倒灶的業務的時候

在一年的役期裡 休假幾乎就是身為一個軍人
唯一一點可以喘口氣的時間
就算是在很爽的單位(哪像我過得這麼砍!)
大多數人還是相當期盼走出軍營這種封閉環境的日子
在這一小段的生活裡
可以丟掉長官厭煩的嘴臉 還有一切的不自由

而對我來說 這還幾乎是我唯一可以幫自己充電的時間
短短3到5天的假期裡 必須穩穩的把研究的進度持續推進
這實在不是一個很容易達成的目標
所以我休假最常待的地方
幾乎就是我家附近一間可以免費無線上網的咖啡館
還有英文補習班而已

有時候都會覺得休假的時候
給自己的壓力反而比較大
雖然看到定量的進展都會感到快樂 但難免還是疲憊
固定會跟好朋友見面吃個東西
這應該是少數沒有什麼負擔的時刻

最後就是不斷的抽菸和看漫畫
英雄也是需要休息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