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家離水邊那麼近


可以讓人靜下心來看的一本書 這是最近很少數幾本
讓我真的重新只為了看書而看書
完全不帶任何功能性的想法去閱讀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散文集 作者是我的母校-「東華大學」的一位老師
在我認識的中文系朋友中 算是個享譽已久的奇人
而這本書裡面所述說的 是他在幾年來對花蓮的大小水域
經過實地踏查並經歷 重複感受並思考後所記錄下的許多感情
內容書寫的方式很自然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也在花蓮待過幾年的緣故
總是閱讀文字的同時 許多畫面也會自動浮現在腦海裡
然後隨著段落的推進而變化 就好像你是真的在跟著老師走訪這些地方似的
而那些景物 那些情感 也似乎就在同時
在你的腦海裡起了或深或淺的共鳴

當然!不可能書裡描述的所有地方都去過
畢竟有些場景的所在太過深邃 如果真的都去過
那我可能延畢會不只一年吧!
但還是很喜歡這本書 對一個曾經在花蓮求學的遊子而言
這一個禮拜多在上下班時 慢慢的看著這本書
慢慢的跟著書中的文字去想像 或者去思考
似乎讓自己有點回起那幾年 所生活在其中的
那名為「花蓮」的土地上 曾經擁有以及經驗的一切
或許我沒有辦法像吳老師一般 對花蓮的水有那樣深刻的體會
但是那幾年的歲月仍然有像吳老師所說 的而且確的
讓我在看待周遭的世界時 與過去有了不同的改變

而那些日子 我至今都還深深的懷念著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創意CEO


嗯……好吧 其實這本書當初看上它
只是因為它裡面有太多看起來相當有趣的設計作品了
雖然都只有照片 而且還是有少部分是我看不懂
也無法理解它想要傳達什麼的創意 但是很多想法經過實體化之後
在看到它的呈現方式時 都會不自覺的會心一笑
然後打從心底讚嘆:「這才是創意!」

另外由於這本書的作者 想要破除「創意無法捉摸」這類迷思
因此書中提到不少過去在創意工作中打滾時
經年累積的實戰經驗 裡面有不少管理上的要訣
對照我近幾個月跟公司的美術編輯合作時的經歷後
真得讓我深深的打從心底認同

首要的概念就是 創意其實是需要溝通的
從以前到現在 好的創意都不是閉門造車出來的
因為大部分的精英創意工作者 都受過類似的專才教育
所以他們的思維或許看似天馬行空 但深處仍隱約有固定的思路在
真正好的創意 其實是在客戶與設計師的溝通及碰撞的過程中
不斷產生新的想法 甚至是新的限制及新的破壞
到最後才淬煉出一個真正的核心 並由這個核心發展出真正的價值
這就是所謂的「方向」 也是整個創意具體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基本
而許多人心裡認為創意就像是一個無法窺測的魔術箱
似乎永遠都無法一探其中究竟的想法 在作者眼中其實是大錯特錯的

另外兩個對創意工作相當重要的元素 是「時間」與「空間」
創意工作者擁有方向之後 絕對需要足夠的自由空間
雖然作者並不否認適度的時間及條件限制
是掌握創意生成的必要手段 但許多破壞性的點子都是由零碎的素材組成
要將看似毫不相關的事物 組合而成一個新的物質並賦予其意義
其實是需要很多心力去思考及醞釀 若忽視此一階段的重要性
那麼在龐大的壓力之下 許多人會自然而然選擇可行度最高的保守方案
甚至將老舊概念拿出來冷飯熱炒 這種情況長時間下來
將會使原本才華橫溢的個人或團隊因制式化而枯竭
最後淪為可悲的「工匠」角色 而無法再有任何耳目一新的表現產生

最後最後 創意真的是某些藝術家所獨有的嗎?
不!其實作者認為創意是可以培養的 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自我的思考能力
但是為什麼有些點子看起來平庸 有些卻能產生強大的共鳴呢?
背後的基本功 就是在於個人的知識基礎
通常眼界夠廣的人 比較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相同的問題
繼而看到許多別人未曾想到的可能性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創意團隊
通常都希望成員擁有各種不同背景的緣故
另外專業知識的深度 也會影響創意呈現時的說服力
就像同樣一個景緻 一般的遊客或許是拍出它漂亮的一面
但是擁有在地深厚文化素養的攝影師
就常常有很多機會能夠根據當地的歷史背景
找出每個角落所隱藏的記憶 進而拍出真正的帶有感情及靈魂的照片
畢竟所謂的巧思常常都是在平凡的細節中萌芽
而唯有具備足夠專業知識的人 才有辦法與細節中的精靈對話
想要擁有足夠的發想能力 大量持續的自我充實是很重要的

書裡面還有提到不少在創意流程上的管理 大部分在商管書籍上都看得到
或許是因為有真正長期參與實務的激盪 許多管理上的原則
在作者口中都顯得更加具體而有力 尤其是對創意人才或團隊的管理
在在可看出作者擁有相當深後的實戰經驗
因此這些讓我每每點頭如搗蒜 甚至是恍然大悟的交戰守則
可以算是我看完這本書後的意外收穫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Don't Bother Me

前幾天開會被自己的手機來電干擾時
突然想到的點子

目前很多手機在針對來電的設定上 其實都滿直接的
對於老死不相往來的人 就是直接設拒接或轉接
而在不方便(甚至是不想)接通電話的場合或時機
其實最多最多就是設來電震動或關機了

但是正所謂「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
就算在任何不太適合接電話的場合或時機點
連絡人清單中都應該還是有少數的人
是你仍然想接或是非接不可的!

這時候 剛剛提到手機那些預設的功能
似乎就顯得太陽春了
所以我想到的是 能不能設計一個App
可以針對不同的連絡人設定「接聽狀態」標籤
也就是說當我設定狀態「睡覺」的時候
就只有被我標記在「睡覺」標籤下的人才能打進來
其他人都會暫時被轉進語音信箱
甚至是在心情低落的時候 將自己手機設定為「挫折」狀態
這時候或許就只有女朋友是被標記可以打進來的
在這些情況下這個App就可以保證
你不會在不恰當的情境下 接到你並不想接的電話

感覺這功能還滿實用的 至少對我這種很需要個人空間的人來說
不過剛剛找了一下 類似的功能好像已經有個iBlacklist在做了
不知道差異化的空間大不大?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轉正職

三個月很快 但是也很久
這大概是這個月月初看到人事命令時
很直接的一個感覺

拼命了好一陣 學到的東西不少
自己找來學的東西也不少 但總是這樣
學了越多 才發覺有越多要學
當初設定給自己三個月就要上手的目標
現在其實沒有幫自己打分數的信心

最近在建立企劃的制度 問了許多人意見
才發覺這三個月來所做的許多東西都存在太多破綻
離真正完整的程度 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大洋提供了很多意見 是個好夥伴
我永遠可以從他那裡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慚愧的是有時候我反而沒有給他清楚的方向

草莓的鼓勵很貼心 從她口中得到的肯定
比蒼白的人事命令來的溫暖許多

跟小瀅搭檔很開心 她是個直接可愛的女孩
雖然功力沒有大洋強悍 但是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而且她是我在公司第一個熟稔的朋友 而不只是同事
希望有天能去福州看看她

拿到了不錯的加薪幅度 希望自己真的有幫公司帶來一些價值

都市人的交際場合似乎以夜生活居多
但是我怎樣都無法喜歡那些地方
只是生活圈實在太小了 內容也太簡單
每天都在接觸同樣的東西 其實心裡有點乏

我想我需要一點新氛圍 如果有機會的話
不然一直埋在工作裡 真有些累……

但是 也得要有機會才行……

啊啊啊~還是快睡吧~
明天還要繼續上班啊!搞什麼鬼啊!?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現代藝術,怎麼一回事?


主要是上次被小捲拉去看【永遠的他鄉-高更】展覽
結果發覺自己根本就是去散步而已
因為完全看不懂!(還好票是免費的)
只是總覺得台北這種藝文活動不少 因為看不懂放棄有點可惜
但去了以後看不出個所以然來更浪費
所以乾脆就趁這次誠品的設計節書展有打折
帶了這本藝術鑑賞的入門書籍回家 看看能不能多點想法

顧名思義 這本書就是教你「看懂及鑑賞現代藝術的方法」
作者在裡面介紹了從1870年到現今各個藝術流派的差別與爭議
但其實重點並不在於看完之後 你是否記起所有的內容
畢竟那也是由作者從主觀的角度作出的詮釋 並非真實的全貌
而是在於說開始了解到 藝術其實是有跡可尋的
從作者對每個流派的敘述中可發現 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有共同的特性
就是「不停的找尋」 試圖發掘自我及真理
或是反映當下社會的變遷 不同時代的藝術其實刻劃了社會的變化
也同時記錄出當時人類心靈的矛盾與衝突

很難說看完這本書以後 你就知道要怎麼去鑑賞藝術
但是書裡的導言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愈了解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原委,才愈能開放並接受不同的藝術創意表現!」
因此這本書讓人接觸了現代藝術發展的過程
目的是幫助了解現代藝術在發展上的前因後果
也會在同時間多出許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藝術作品
像是有些作品看的是色彩的呈現 有些作品看的是素材背後的故事
還有些作品的重點並不是結果 而是創作的過程
這些不同的靈感泉源 都算是當年的藝術所留下的遺產

而看到最後 才稍為感覺到
如果這些作品的創作泉源 是來自作者本身的心性
那或許所謂的「人性」 才是最傑出的藝術也不一定? 

向左走,向右走

很好看的小品電影 典型的都會童話
厲害的是原本單薄的繪本劇情 被搬到大螢幕上後
反而因為不少編劇的巧思讓人在螢幕前莞爾
導演在取景上 也很技巧的找出台北時尚而動人的一面
搭配上孫燕姿的「遇見」 好多次讓我感覺它似乎比較像音樂電影

只是回到最根本 還是因為這部電影有幾米這個厲害的原作者吧
畢竟如果原本的故事中 沒有構思出這許多平行的巧合
那這個夢幻卻又可愛的故事 也沒辦法因此交織出來 

但也因為是個淺顯易懂的愛情小品 所以不會太深入的反思
不過很適合當作煩悶生活中的一點調劑 相信每個人看完後心裡都是快樂的
雖然有些場景跟對白斧鑿痕跡重了些 不過瑕不掩瑜啦~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結網


很久沒有給一本書打五顆星的評價了 這本算是近期的一本

當初買的時候還很掙扎 畢竟方向及內容都偏對岸的網路產業
很怕買了才發覺所學不適用於台灣的網路生態
後來才發覺杞人憂天了 這本書紮紮實實是給網站企劃人員的實戰聖經
因為作者所寫的內容 都是多年在產業界中實戰來的經驗
所以對於身為產業新鮮人的我來說 許多的思維及作法
都是必須擁有及學會的必要功夫 這對一直目前在摸索自我定位的我來說
有種找到了一盞苦海明燈的感覺!(泣)

而且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對岸網站的資訊呈現方式
總算是解了我開始工作後一直存在的疑問
原來所謂的「中國式複雜」之所以存在
是因為中國的教育程度始終參差不齊 因此許多人在瀏覽網站時
並不會使用像是導覽列或是搜尋列之類的功能查看所需的資訊
(誇張的是他們可能甚至不知道怎麼翻頁!)
因此把一切的一切都堆積到首頁 用意是減低一些使用門檻
只是這種狀況蔓延之後 反而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
開始有人會認為:『網頁的長度,等於企業的長度!』(幹!)
但台灣普遍人口的教育水準是偏高的 資訊的吸收方式也迥異於對岸
如果硬是要將「中國式複雜」套用在台灣的精簡網頁上
不但可能對使用者在瀏覽上造成壓力 更可能犧牲了資訊原本擁有的曝光機會
所以若把網頁的複雜度 看成企業是否有料或實力是否充足的依據
這其實是一種缺乏邏輯而倒果為因的膚淺想法!

不得不說 實戰過的經驗分享真的是有差啊~
單就「重視使用者體驗」的論調 作者講起來就比過去看過的理論書籍
整整有Power一百倍說......
只是若要找什麼新奇的概念或構想 結果應該是零吧!
因此其他產業的人看起這本書 應該是會挺無感的……
所以其他內容就不多提了 留待後面的工作時日自己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