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秒速五公分


這是今年在金馬影展上其中一部參展電影 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出頭
內容分為三個短篇 各自代表人生的不同時期

《櫻花抄》描寫童年時期對於異性的愛慕 以及分隔二地的青澀初戀
《太空人》則是在進入青春期時 描寫少男少女對於愛情難以言喻的曖昧情懷
《秒速五公分》則是著重在緣起將滅的愁悵 成為總結前二部劇情的句號

跟一般的電影不同的是 這部片動人的並不是故事本身
之所以能讓人投入 大部分是來自於各個角色的大量獨白
再配合高細膩度的動畫圖片 讓人很容易能體會出
在「那個場景」下被烘托出的「那份情感」
簡單說就是利用超慢速的動畫以及超細膩的畫風
讓觀眾可以透過畫面 去細緻體驗其中所要描寫的心情及意識

我很喜歡《櫻花抄》中 貴樹在結尾時的獨白
跟明里在分開好些時間後 終於敲定了日子
決定不管相距多遠 都要在分別更遠前與對方見上一面
在歷經因暴風雪而不斷誤點 令人煎熬的火車旅程後
兩人終於在深夜的車站見到了彼此 也將初吻獻給了對方 
『那一瞬間,我似乎明白了……』
『永恆啊、心靈啊、靈魂啊,那些東西究竟在何處。』
『突然,我有一種錯覺,彷彿和明里一起分享了自己13年來的點點滴滴。』 
『緊接著,下一刻,我覺得極其難受,開始感到悲傷……』
『因為我已經不知道,該如何去珍惜明里的那份溫存,那份情意……該將它們帶向何處?』 
『我深知,這以後的將來,我們不可能一起度過。』
『對於命途多桀的人生,以及渺茫的時間,阻擋在我們之間這一個事實。』 
『我們無可奈何……』
雖然電影的過程中沒有什麼高潮 時間也不長
但是在靜靜的看完後 卻讓我許久不能自己
或許是因為劇情所傳達出的那股淡而深刻的情緒
喚醒自己過去一些因為類似同樣經歷的而遺留至今的無力感
而那些憂傷 在眼前如詩的畫面下 竟顯得如此逼人……

附上主題曲《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
在最後《秒速五公分》的結尾時以MV的形式回顧兩人的過去
那份因別離而思念的情感 在這樣的手法下升溫到最高……

愛是曾經


我沒看過《曾經,愛是唯一》 或許我應該看一下
據說是一部很唯美的電影 而裡面的男女主角都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又讓我遲疑的是 在看完《愛是曾經》
這部延續他們從戲裡的愛情 繼續著拍攝後來連續三年
記錄他們的愛情從萌芽到逝去的電影後
是不是不要回頭去看《曾經,愛是唯一》反而比較好?

雖然說是平鋪直敘的記錄片 但由於帶入了許多讓人沉醉的歌曲
因此整部片的觀賞過程其實是很舒服而不煩躁的
(因為有時候有些記錄片真的會看到不耐煩……)
不過讓我意外的是 當這部片在述說兩人從激盪出愛的火花
到因為現實層面與價值觀的不同 最後不得不分道揚鑣的故事時
心裡突然有種產生共鳴的感覺 似乎是看到了一些屬於自己的過去
卻始終不願去面對的畫面及情節

因此看到後來 心裡其實有種莫名的排斥
大概是因為可以感受到故事後面的走向 而那是自己不想接受的結局
不想看到一開始的浪漫與美好走向悲傷吧?

但是到結局時 男女主角對彼此關係的認定
又讓我的情緒重新翻轉 雖然愛已不在的感覺很深刻也哀傷
但是他們依舊是最親密的夥伴 甚至比以前更親
「……戀人因為一些原因漸行漸遠,有時只是彼此成長的步調和方向不一樣了,但他們的關係已經超越了愛,也許在這輩子沒辦法,但一定也會在下輩子相遇,因為彼此的連結是那麼深。」
或許現實世界就是這樣吧 愛不一定是唯一
它可能會在某一天成為曾經 但不論是有怎樣的傷口或是遺憾
畢竟曾經那麼好 那麼的彼此了解過
如果能在之後盡可能的真誠相待 或許可以重新擁抱回憶
甚至是得到另一種的美好吧……?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慢享

可能有點太早看這本書了吧 我想
這本書其實不難閱讀 作者配合著自己的生活
以及隨性而發的各種心情 將日常的體悟與古詩詞的意境相連結
因此許多在古詩詞中可能較為隱晦難懂的涵義
配合作者自我情感的描述 讀起來似乎比小時候背的《唐詩三百首》
感覺來得親近不少

只是或許與作者心境的有很大的落差吧
裡面描述的心境 感覺大都是到了不惑甚至是知天命的那個年紀
以經看淡了生命中的許多事物 只想著恬淡平靜的安度餘生
對於剛出社會還有許多待追求事物的自己來說
這本書可能因此沒有辦法給我很大的共鳴

或許這本書對於浸淫古詩詞甚深的人 讀起來會是另外一番感受吧
肚子妳可以來找我拿書了!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設計的文法


這本書很單純 就是平面設計的入門書
它講了很多在做平面設計時需要的基本概念
以及在進階操作時會運用到的技巧

為什麼要買這本書?因為網站在視覺設計上
其實有很大部分會牽涉到平面設計的應用
但是前陣子工作時 有慢慢感覺到自己在這方面能力的缺乏
常常美編出了一張圖給我 我只知道某些地方怪怪的
但是也只能說怪怪的 沒辦法跟對方討論或是給點自以為是的建議
而這個代溝似乎是合作越久反而會越深的
所以才想說得想辦法讓自己有點基礎 反正多學點不是壞事

到看完這本書前 很難想像光是字形或行距的細微調整
就能破壞或成就整個版面 結果上禮拜才剛把這本書消化完
這禮拜跟小瀅(福州的美編)看圖時 就看出某一個按鈕感覺很單薄
問題是出在按鈕上的文字使用的是「明體」而非「黑體」
另外在某塊內容版位視覺上有點擁擠 是出在文字與邊界的留白空間上
經過微調後 整個版面的感覺的確好了不少
立即性的感覺變化實在令我驚訝

我非常雀躍 因為這些成果雖然只是一點改變
但真得有感覺到實質的進步 而且能夠涉足設計這門很有挑戰性的學問
老實說我也滿開心的(而且設計真的有它很豐富的趣味在)
這算是我當初應徵工作時 根本沒有想過的意外收穫
希望這個突破 能成為我後面工作上的另一塊基石!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ANYWHERE

如果要說這本書的內容 老實說我覺得就只是還不錯而已
因為裡面雖然提到不少與我們的未來切身相關的趨勢
但若要說什麼實際的應變處置 這本書所提供的建議有限

不過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 倒是讓我聯想起Mr. Jamie的網誌
裡面有一篇文章標題是<網路:通路革命,不是科技革命
其中有段話 讓我對網路的觀念有很大的釐清:
網路不是一場技術革命,網路,根本是一場技術普及化所帶來的「通路革命」。所以重點不在研究 Starbucks 能不能被複製,而是如何像 7-Eleven 一樣透過通路的力量去革命咖啡產業,創造出 City Cafe 的成功模式。 
還是太模糊?沒關係,舉個更容易了解的例子:EZTABLE 的網站有什麼技術難度?基本上沒有,隨便找兩個工程師來,幾個禮拜就複製了。問題是然後呢?你並沒辦法複製它們的 300 家合作餐廳,也沒辦法說服消費者改用你的 CopyTable。 
這,就是「通路革命」。它改變了消費者接觸產品的管道,不是技術難度,而是商業模式難度 — 網路效應、品牌、社群媒體。這些難度,就算沒有專利保護,你也很難複製 — PTT 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直到你了解這個邏輯之前,你,其實不懂網路。
這本書所撰寫的 也很大部分是這個觀念背後的現象
現在大部分的世界都有了普及的網路 也有太多可以連上網路的裝置
消費者已經有比以前更多的管道 去接觸他們需要的產品或服務
他們不再受廠商所擺佈 甚至廠商必須配合他們的習慣
想盡辦法將所要傳達的資訊送到他們面前 並祈求他們可以多注意一眼
而員工的工作模式 也開始因此擺脫了時空的限制 擁有更多的彈性
所以網路的產生 其實是一種虛擬的通路革命
包括是企業對外的發送通道 以及內部自身的流通管道 
因此所需要做的 並不是想辦法獨占網路的相關技術
而是嘗試掌握這個新型態通路 配合公司的屬性找出改良的商業模式

不過書裡有提到 網路所帶起的的隨處經濟
並不僅限於網路技術的進步 另一部份很大的影響
是來自於各種推陳出新的連網裝置(這幾年的手機及平板電腦熱潮就是一例)
所以呢?當然作者視這類連網裝置市場為龐大的新興商機是不爭的事實
但讓我延伸聯想到的是 Mr. Jamie在<App Internet 革命>的文章中
提出一個讓我這個網路從業人員膽戰心驚的預言:
近幾年來,由於 iOS/Android 等「智慧裝置」的普及,鐘擺又漸漸從瀏覽器主導的 Internet,盪回 Apps 主導的 Internet。使用這些裝置的人們,花越來越少時間在 PC 上面,也花越來越少時間在 Browser 上面,而他們「上網」的主要通路,漸漸的又變成了 Apps。 
也就是說,有很大的可能,再過 10 年、甚至是 5 年後,瀏覽器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將變得非常不重要。很有可能到那時候,當我們想到「Web」,會好像我們現在想到「PTT」或是「MSN」一樣 — 你還是偶爾會用它,但已經不是不能沒有它了。光想到這一點,我就開始打冷顫,當你想到我們現在所熟知的 URL, SEO, Referrals, Pageviews… 這些東西,很快都將成為「歷史」,這,是很恐怖的體會。
所以隨處經濟的產生 所帶來的改變遠超乎你我的想像
它會改變許多人的工作 轉型企業的生存模式
甚至顛覆所有人過去所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
你只能迎接它並習慣它 甚至最好是熱情擁抱它
想要自欺欺人說這場革命之火燒不到自己
甚至認為自己可以抵抗它 那唯一的下場就是等著被淘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