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當我是一個網站企劃


因為離職前大概有預先想到 接下來進公司接棒的人
可能也是個要從頭學起的菜鳥企劃
但因為對公司始終心裡有一份情義在
因此我就在離職前寫下了這一年在公司做企劃的心得
然後把文件傳到了FTP上跟要交接的文件存檔放在一起
希望下一個接手人進來時能夠對他有點幫助
雖然沒辦法寫太多眉角 不過基本的原則大概是自認都寫進去了
想說改一改也貼上Blog來好了

網站企劃工作看似繁雜 好像每個企劃都有份自己的文件
而文件內容也都各有各的差異 一開始看起來可能會讓人眼花
但往深處內涵看 其實大抵不脫3條思路:
  1. 想怎麼做? 
  2. 能怎麼做?
  3. 要怎麼做? 
「想怎麼做?」可說是一個企劃之所以產生的目的
看似很嘴砲 其實它會狠狠掌握你在之後
是否能寫出完整而方向正確的企劃 簡而言之這是整個企劃的核心
你要有辦法說出你是基於什麼樣的需求或背景
產生想要企劃這個產品/服務的動機
而基於這個動機所做的這項工程 希望能達到哪些目的?
(這要難寫起來還真的很難寫!你有時是在對自己進行催眠……) 

「能怎麼做?」其實就是根據你所設定的目的
去開始分解問題 想辦法歸納出適合解決問題的功能
你可能需要不只一個功能 因此這時你必須開始明確寫出 
個產品到底要有什麼?能做到些什麼事?
並思考這些東西 到底有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
或是提升使用者的經驗 讓自己得產品或服務提升到更好的層次
(所以這時候回頭想目的就很重要了有沒有?有木有啊!?)
你眼前會有很多可能 但是要有辦法找到最合適的一個組合
就像想打開被正妹鎖起來的廁所門 比起翻箱倒櫃找萬能鑰匙
懂得用硬幣直接把門扭開衝進去 才是真正聰明的。
(如果不是正妹呢?啊不就跟你說目的要先清楚正確了?!)

「 要怎麼做 ?」可能算是整個企劃過程中最簡單卻最繁雜的工作
這時候你已經根據你的目的 設想出整個產品/服務的輪廓及骨架
這時候的工作 就是仔細設定每個部分的細節
另外一個網路服務在企劃之後 一定會至少牽涉到設計及工程兩塊
因此除非你強到可以自己一條龍 不然跟這兩個領域的同事合作
你可能有些事情要注意:
不要對設計師說「我覺得……」!別讓設計師傷腦筋!
你要先自行思考你的產品/服務 到底想長成什麼樣子
你可以不必自己畫到美侖美奐 但是心裡要有個底
你必須幫忙設計師對你想做的東西有初步的認識
嘗試對設計的概念有基本的了解 包括配色的原則和版型的規劃
不要只是說「我覺得……」 這是一句愚蠢且冒失的話
你有超過八成的成功率觸怒你的搭檔 請記住你是在跟設計師溝通
盡量熟悉他們的語言 你可以用的東西很多
從專業的繪圖軟體到手邊的餐巾紙都可以拿來使用
唯一的原則就是你一定要表達清楚你想做些什麼
另外如果你做的東西 包含了文字或圖片內容
請自行準備齊全並盡量正確 設計師不會也不該幫你思考這些
因為他們工作是設計而非企劃 請讓他們專心 
不想在工程師面前變笨蛋?你需要恰當的立場跟身段~
工程對一個新手企劃來說 可能會是個要命的差事
因為在沒有技術背景的情況下 你不知道你想做的東西
在工程師眼中看起來可能有多麼愚蠢 你唯一能掌握的原則
仍是盡量表達清楚你想做的東西 到底打算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或是達成什麼樣的效果 然後傾聽對方的意見跟經驗
有時他們會給你建議 有時他們會問你許多功能上運作的規則
愚蠢如你這時請不恥下問 搞清楚對方的問題
然後好好完整你當初所遺漏掉的一些細節 再回頭與對方討論
如果碰上在製作上的意見不同時 你需要回頭再想想當初的目的
工程師的建議到底是圖個方便?還是真的良心發言?
你該堅持己見,還是察納雅言?
(這時候清楚的目的又變很重要,說過了有沒有?有木有啊!?)
請用堅定的立場跟柔軟的身段 協助工程師幫你把產品做出來
然後還是一樣 產品的規則及內容是你該定的
他們工作是工程而非企劃 請讓他們專心 

最後最後 你會開始拿到你的半成品畫面
還有一套雛型的產品功能 這時候你的工作就是「測試/驗收」
看設計的畫面是否有你要的結果 看工程的功能是否有正常運作
如果一次到位 你這輩子的好運應該用完了
(也或許是你上輩子積下來的陰德
如果沒有 這是正常的 請開始與你的伙伴們溝通
看看現況與原本的目的有怎樣的差距 看看能怎樣調整及更改
(又要回頭想目的了!一直說很重要有沒有?有木有啊!?)
通常在經過幾次來回調整後 你通常最後會拿到彼此滿意的東西
這時需要的只是耐心跟細心而已 

唯一要記得的是 尊重你的伙伴
在提出問題前請先問過他的之所以如此做的原因
你應該不是笨蛋 你的夥伴通常也不是
請以互相信任的態度進行合作 一個不滿就直指夥伴的鼻子大罵
當你還不是Steve Jobs時 這對你的東西或你們的合作
都不會有任何好處 企劃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工作
這已經是件夠辛苦的差事 相信你不會想在過程中製造出更多問題

競合策略

很早已前就常常聽過「賽局理論」的大名
也知道它在商場上的應用層面相當的廣
但是之前一直都沒有找到可以當做入門的相關工具書
直到前陣子在Mr. Jamie在的網誌上
看到他提起他的恩師Adam M. Brandenburger
是一名著名的遊戲理論大師 也針對「賽局理論」寫了這本書
見獵心喜之下我就馬上把它買回來了

作者將「賽局理論」應用到商場的經營上
給了一個新稱呼叫做「競合策略」
顧名思義就是「競爭」加上「合作」
他認為雖然在傳統觀念中 商場的遊戲不是你贏就是我輸
但是實際上企業在追求長期獲利的競賽時
卻不一定非得置對手於死地不可
最好的做法反而是夥同和你在同一個賽局理的玩家
一起把眼前的餅做大 而非在固定大小的餅上爭個你死我活

作者提出了「PARTS」這個概念 用來說明競合的五大要素
拆解後分別有其獨特的意義:
  1. 參賽者(Player)
  2. 附加價值(Added Values)
  3. 規則(Rules)
  4. 戰術(Tactics)
  5. 範圍(Scope)
基本上每一個要素都是可以改變賽局的強力工具
只要改變賽局中任何一項的要素 就能改變整個賽局
像是「參賽者」的部分 一般來說包括有顧客及供應商
以及互補者和競爭者 當你為自己找到更多供應商時
就沒有任何供應商是不可或缺的 這就會使買方處於強勢的地位
另外帶進競爭者雖然會讓人有種自討苦吃的感覺
但是競爭通成可以將你推到更好的境界
書裡就提到桂格燕麥執行長Will Smithburg的話:
假如你沒有一個真正難纏的競爭對手,你應該創造一個。
這也就是為何有些大公司會在自己的屋頂下創造競爭的環境
讓公司內的許多品牌互相競爭 原因即在此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在「戰術」的部分
它的重點在於「認知」 你可以選擇展開或不展開某些行動
製造其他人的認知 因為只要改變認知 賽局就跟著改變
而形成認知就是屬於「戰術」的範疇
這部分最常發生在談判的場合 強調的是知已知彼
你知道什麼和對方知道什麼 並不是唯一重要的問題
你知道對方知道什麼 對方知道你知道什麼
以及雙方都知道相關的事情 談判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最後在「範圍」的部分 或許可以當成是作者結尾前的提醒
他認為每個在賽局裡的參賽者 內心所定的界限不是真實的界限
真正的世界沒有界限 每一個賽局都會和其他的賽局連結
此處的賽局會影響到別處的賽局 今天的賽局會影響明天的賽局
甚至對明天賽局的預期認知就會影響今天賽局的發展
因此必須不斷運用邏輯的思考 去認清並嘗試改變賽局的範圍
才有可能在持續不斷的改變中創造利益

或許可以這樣講 改變賽局的工作不是做一次就夠了
它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行動 不論目前手中的機會有多好
你都有機會可以藉由改變賽局抓住更好的新機會
或者就算你所處的地位多穩固 你也可以藉由進一步改變賽局
來面擁有新更多挑戰的全新格局 而當你處於不利的地位時呢?
那我想改變賽局 絕對是你死裡求生的唯一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