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隱私不保的年代


這幾年各種社群網站的隱私問題 一直都是被關注的焦點
加上網民失控霸凌的事件似乎也層出不窮
因此這類議題一直是自己有興趣去研究 但不知從何下手的
直到前陣子在書店看到這本書 翻一翻發覺還滿易讀的
才興致勃發的把它買回家

書的內容以法律的角度出發 探討各種網路隱私的爭議
並進而思考現行法律的漏洞以及可以補強的方向
但是我對法律條文已經一竅不通 書中的法條又是以美國為主
所以裡面所提的一些修訂建議 老實說一時無法下定論是否為佳
不過作者在書中有針對網路霸凌 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角度:
在過去,口頭的八卦可以敗壞一個名聲,但是會隨著時間推移從記憶中消失。 
可是,網際網路使得八卦便成永遠的名聲汙點,而且永不消逝。它在世界各地都可取得,並且藉著谷歌,便可在少於一秒鐘的時間裡,立刻被找到。
當然我們可以說一個人若犯錯 本就應受到公評及懲罰
但我們也允許一個人在知錯認錯後 擁有悔過自新的機會
畢竟許多小錯罪不致死 每個人都有重新來過的權利
但若現在一切都將在網路上永垂不朽 且能在瞬間被搜尋到
那是否代表過去的錯誤將讓人永無翻身之日?
你的伴侶永遠知道你過去的荒唐 你的雇主也永遠能查到你曾經的言論
人的錯誤變成像烙印一樣 永遠跟著他們一輩子且清晰可見
這樣永久化的懲罰 以情理法的標準來講是否還適當?

另外作者也提到了「隱私」跟「自由」這兩個看似對立
實際上卻相輔相成的概念 完全的言論自由看似能讓資訊透明化
但是當你所表達的一切都將攤開在陽光下時
那些不認識或是與你有利害關係的人 反而會成為你心裡的負擔
因為你無法預料說出去的話會產生什麼影響
所謂的「自由」在這時反而會成為禁錮你自由發言的枷鎖
必須要等到你有辦法掌握自己發言的影響範圍 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時
有些事才能真正暢所欲言 讓人釋放出真實的想法或意見
因此作者不斷強調「隱私」對於「自由」的重要性
畢竟雖然「隱私」的保護有時若過度 會讓發言的他人心生畏懼
但實際上「隱私」跟「自由」就像太極兩儀 應有足夠互相調和的空間
讓人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有能讓自己安心發言的空間
才有辦法達到真正的「言論自由」

就目前的狀況來說 網路隱私還尚未到書名所說的「不保」的地步
至少目前許多知名的社交平台 皆能看出它們對改善隱私的作為
但個人隱私遭到網路傳播而被公開與侵犯的事件 這幾年仍越發可見
因此這個主題以可說是未來趨勢 也是每人現在就已有感受的議題
要如何捍衛言論自由 並同時確保攸關個人名聲的資訊受到保護?
這大概是網路世界在進入下一個階段時 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國境之北

周六爬完七星山以後 本來已經有點腿痠腳軟
想說隔天從事一點靜態活動好了
誰知道晚上跟阿猴扯垃圾話時 聽到了石門這個地名
一查之下才發覺台灣最北端的富貴角燈塔就在那裏
結果原本周日還沒想法的行程當下就立馬定案了
就算 Google Map 顯示大眾運輸要 3.5 個小時的么壽車程
恁爸還是不畏險阻的隔天一早就衝出門了

天氣不太好,不過幸好沒下大雨

風塵僕僕的來到富貴角 一下車就可以看到在眼前展開的海岸線
順著標示牌走一段路 來到「富貴角公園」的園區入口後
才發現除了燈塔外 園區還包含「老梅海灘」跟「富基漁港」兩個景點
如果想好好走完全程 大概要花一兩個小時以上吧?

先抵達的「老梅海灘」 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它臨海的石槽
這些排列整齊的石槽 學名叫「潮溝」或「海蝕溝」
是大屯火山爆發後遺留在岸邊的火山礁岩 在海浪長期沖刷下
質地鬆軟的部份受到侵蝕 而留下較堅硬的部份就形成現在看到的石槽
而這種特殊的地景 能讓你在鬆軟易行的沙灘上漫步時
卻同時看到身旁灘際激石崩雲的景像 砂岸與岩岸並存的風情
應該算是這個東北角海灘最迷人的地方

浪花就跟白帘一樣
飛濺在石槽上的浪花
砂岸漫步

繼續往下走 就可以看到遠處黑白相間的富貴角燈塔
這座燈塔的起源 要回溯到西元 1896 年
當時的日本人為了建設台日兩地間的海底電纜及航路標識
因此動工興建這座割讓殖民後的第一座燈塔
其中黑白雙色的外衣是為了方便船隻於濃霧中辨識
之後加裝的霧笛 更讓燈塔可以視需求提供全天候的導引功能
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曾遭受轟炸導致燈器毀損
塔體也嚴重銹蝕 直到 1962 年才改建為現在八角形混凝土塔
塔身為求與歷史連結 仍重漆為黑白色的平行相間條紋
至今依然是台灣北海岸獨樹一格 同時背負著時代意義的地標

當年海上的指渡明燈

走過燈塔後再步行一段路 就可以到達東北角略富名氣的「富基漁港」
「富基漁港」原本是座規模不大的小漁村 後因盛產海產且鄰近台北市區
成為現在的休閒漁港 漁港中最特別的就是它們的觀光漁市
數十家的攤販在市場內擺滿各種活跳跳的海鮮
而背後就是海鮮街上滿出來的海產餐廳 因此每個來吃海鮮的人
大都是直接到攤販挑選完後 再請負責的餐廳代為烹調
走進市場就會看到地上擺滿一盆又一盆的海產漁獲
而老闆跟店員就在就在這些水盆上踏步吆喝
除了眼前新鮮的海鮮外 也可感受到不同於一般市場的熱鬧氣氛

碼頭邊的大錨
最新鮮的快來買喔!

走出「富基漁港」後 太陽也差不多要下山
想到回去又要  3.5 個小時的舟車勞頓 所以早早搭上客運打道回府
回程路上在淡水轉捷運時 順便到老街吃了阿給跟花枝燒
除了填肚子外 也稍解一下不能在漁港當地吃海產的遺憾
畢竟海產餐廳都擺明是吃桌菜 一個人走進去說要點炒飯
大概全世界都會覺得我在玩大冒險吧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球來就打

中山大學棒球場的場外練習

一直對於把鐵絲網或柵欄之類的障礙物 當作前景的題材有點興趣
但常常有了不錯的前景後 障礙物的後方卻是一陣空蕩蕩
讓整張照片除了障礙物之外 少了其他的故事性
為拍而拍的感覺會讓我拿起手機對了半天 最後還是默默放下

這張是昨天去中山大學看戲時 無意間看到的畫面
那時經過棒球場時 正好有球隊在打練習比賽
場邊有幾個正在做上陣前準備的球員
而教練努力幫球員暖身的畫面 透過鐵絲網的窗格看過去
彷彿有種日本高校棒球選手 矢志打進甲子園的熱血與專注
雖然為了抓揮棒的時機 站在鐵絲網後不斷拍了又拍
但對於這個畫面最後呈現的感覺 心裡是挺滿意的

只是孩子


對於 Patti Smith 這位搖滾教母的印象 之前大概只停留在聽過而已
如果要說為何會想要買下她這本自傳式的小說
原因大概十之八九 是被封面那簡單卻坦率的文案所吸引吧:
「我們會怎麼樣呢?」佩蒂問。
「我們會永遠在一起。」羅柏答。
1967 年 20 歲的 Patti 懷著對藝術的憧憬與信仰
隻身前往紐約 並在那結識了她一生最重要的人-Robert Mapplethorpe
兩人在相識的當晚 便打從心底確定了各自在彼此心裡的份量
他們兩人都以藝術家自許 並堅定不移的追求自己相信的目標
即使一開始的日子並不好過 生活僅靠著打零工的微薄薪水支撐
窮困的他們卻仍然對彼此的關係及未來充滿信心
並盡責的扮演著對方的傾聽者與守護者

這本書的雖然是 Patti Smith 的自傳 但它的內容之所以吸引人
並不在於人生成就的勵志部分 而是在每一句的字裡行間
都可以感受到她與 Robert 兩人密不可分的情感
就像所謂的「靈魂伴侶」一樣 就算後來 Robert 出了櫃
就算後來兩個人都各自有了伴侶 就算最後兩人都功成名就萬人簇擁
他們的愛與友誼仍然至死不渝 他們的目光仍只專心注視對方
就像兩人天生這輩子 注定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書中有一段故事 敘述著當時兩人年輕而貧困時
曾經在某天的午後穿著各自喜愛的服飾 到公園裡漫步戲鬧
那時一對老夫婦注意到了他們:
「把他們拍下來!」
「我覺得這兩個人是藝術家。」 
『哦!算了吧。』
『他們只是孩子。』
這就是這本書最後最簡單 卻也最觸動人心的書名
是的 他們只是孩子 但也就是因為這樣
他們才能終其一生 純真的面對對理想的信仰 並真誠的愛著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