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國境之北

周六爬完七星山以後 本來已經有點腿痠腳軟
想說隔天從事一點靜態活動好了
誰知道晚上跟阿猴扯垃圾話時 聽到了石門這個地名
一查之下才發覺台灣最北端的富貴角燈塔就在那裏
結果原本周日還沒想法的行程當下就立馬定案了
就算 Google Map 顯示大眾運輸要 3.5 個小時的么壽車程
恁爸還是不畏險阻的隔天一早就衝出門了

天氣不太好,不過幸好沒下大雨

風塵僕僕的來到富貴角 一下車就可以看到在眼前展開的海岸線
順著標示牌走一段路 來到「富貴角公園」的園區入口後
才發現除了燈塔外 園區還包含「老梅海灘」跟「富基漁港」兩個景點
如果想好好走完全程 大概要花一兩個小時以上吧?

先抵達的「老梅海灘」 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它臨海的石槽
這些排列整齊的石槽 學名叫「潮溝」或「海蝕溝」
是大屯火山爆發後遺留在岸邊的火山礁岩 在海浪長期沖刷下
質地鬆軟的部份受到侵蝕 而留下較堅硬的部份就形成現在看到的石槽
而這種特殊的地景 能讓你在鬆軟易行的沙灘上漫步時
卻同時看到身旁灘際激石崩雲的景像 砂岸與岩岸並存的風情
應該算是這個東北角海灘最迷人的地方

浪花就跟白帘一樣
飛濺在石槽上的浪花
砂岸漫步

繼續往下走 就可以看到遠處黑白相間的富貴角燈塔
這座燈塔的起源 要回溯到西元 1896 年
當時的日本人為了建設台日兩地間的海底電纜及航路標識
因此動工興建這座割讓殖民後的第一座燈塔
其中黑白雙色的外衣是為了方便船隻於濃霧中辨識
之後加裝的霧笛 更讓燈塔可以視需求提供全天候的導引功能
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曾遭受轟炸導致燈器毀損
塔體也嚴重銹蝕 直到 1962 年才改建為現在八角形混凝土塔
塔身為求與歷史連結 仍重漆為黑白色的平行相間條紋
至今依然是台灣北海岸獨樹一格 同時背負著時代意義的地標

當年海上的指渡明燈

走過燈塔後再步行一段路 就可以到達東北角略富名氣的「富基漁港」
「富基漁港」原本是座規模不大的小漁村 後因盛產海產且鄰近台北市區
成為現在的休閒漁港 漁港中最特別的就是它們的觀光漁市
數十家的攤販在市場內擺滿各種活跳跳的海鮮
而背後就是海鮮街上滿出來的海產餐廳 因此每個來吃海鮮的人
大都是直接到攤販挑選完後 再請負責的餐廳代為烹調
走進市場就會看到地上擺滿一盆又一盆的海產漁獲
而老闆跟店員就在就在這些水盆上踏步吆喝
除了眼前新鮮的海鮮外 也可感受到不同於一般市場的熱鬧氣氛

碼頭邊的大錨
最新鮮的快來買喔!

走出「富基漁港」後 太陽也差不多要下山
想到回去又要  3.5 個小時的舟車勞頓 所以早早搭上客運打道回府
回程路上在淡水轉捷運時 順便到老街吃了阿給跟花枝燒
除了填肚子外 也稍解一下不能在漁港當地吃海產的遺憾
畢竟海產餐廳都擺明是吃桌菜 一個人走進去說要點炒飯
大概全世界都會覺得我在玩大冒險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