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隱藏的邏輯

隱藏的邏輯的圖像
這本書很早之前是叮噹推薦給我的
但是那時候讀書計畫剛開始 書單開太多了
加上這本書又比較偏經濟取向 所以一直沒有在我的優先選擇內
直到最近放寒假想要抓緊時間多看點書 才把它從圖書館裡借出來

這本書的重點其實就是一開始講的:「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
過去學界認為人類的行為難以預測 主要是因為人具備各種思維及個性
太過複雜的特質讓每個人都具備獨特性 無法一言以蔽之
但是書裡面卻舉了許多例子 認為個人的行為雖然無法預測
卻在群體形成時 眾人的行為反而有脈絡可循
書裡面提到 人類最強的特性並非經濟學所強調的「理性」
而是在面對眾人的行為時所產生的「適性」
就像許多人在街道上行走時 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各走各的
但是每個人都會為了避免碰撞而向兩旁移動
此時移動距離其實不會太大 只要看到有人移動的方向是類似的
看似雜亂無章的行進中 其實就可分析出幾條整齊的動線
大夥僅僅是在這些動線移動上罷了

裡面有一部分提到關於民族主義 作者根據模式及適性的觀點來看
人們會根據經驗學習法則去摸索一套有利生存的模式
而一般都是建基於商業或社群等高等機制而產生互動及互信
但是當推動這些的經濟體系瓦解 一切機制都化為烏有時
人們只好選擇更原始的方法去判斷互動與互信的選擇
這個時候語言或宗教 甚至是種族等最基本的特性
便成為了用來區分群組的依據
因此不管是猶太人的屠殺 或是穆斯林的仇殺
其實都是希特勒這種人在政經動盪時 掌握到群眾行為模式的影響關鍵
利用民族主義做為社會價值的依據 讓社會在失去日常習慣的狀況下
不知不覺的被煽動者灌輸了似是而非的想法 進而影響蔓延了整個國家
從這種觀點來看的話 台灣歷經了這麼久的經濟低潮
當所有人都對商業行為或政府作為失去平常判斷或預測的模式時
這時民進黨以「台灣」兩字大打國家議題贏取支持
似乎也不是什麼太奇怪的事

這本書很有趣 它本身並沒有提供什麼明確的答案
但是它就是告訴你 所有的一切現象其實都有脈絡可循
重點是要把目光放在模式 而不是個體
看完以後其實會讓人對日常生活許多看似奇怪的現象
都找到了些許理解

競爭策略

競爭策略 : 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的圖像
念了商管科系這麼久 現在才看完這本書
其實應該要罰跪了(尤其我平常又是愛看書的人)
之所以會起意去把這本策略界的經典找出來看
主要是因為這陣子的課程還有論文都有用到產業分析的觀點
與其花時去冒險看一些可能品質或方向都不合我意的書
不如就看一些老而彌堅的理論實際些

這本書的內容無他 就是許多商管人都相當熟悉的「五力分析」
主要分為五個構面:

  1. 新公司的加入
  2. 被人取而代之的威脅
  3. 客戶議價能力
  4. 供應商議價力量
  5. 現有競爭者之對立態勢
而公司在產業內的競爭 就是依據這五種力量的大小做評估
進而發展出適合的策略組合

一般教科書大部分都是提到這部份而已 許多人的理解也就到此為止
但這本書的價值正是在於平常少有提到的應用方法
許多人可能都聽過SWOT 也都知道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 )
但也僅只是對於理論或方法表面的認識而已
而書裡面很詳細的提到說
完整的分析必須先了解產品市場發展到生命週期的何種階段
再根據市場的狀態對五種力量的影響進行分析
而這才是應用SWOT分析的恰當時機
此時的SWOT在不只要做一次 而是要同時做五次
這才讓我發覺以前作的SWOT分析 其實都是東拉西扯的垃圾
寫完以後有時候都會心虛的自問:「So what?」
所以我看完以後馬上就把大學的報告全刪了!

這本書不愧為策略界的聖經 看完以後才會發覺後來的許多商管理論
或多或少都建基於這個理論的基礎上 《藍海策略》在前幾年紅極一時
但是在開始翻Porter這本書以後 它的價值是每多看一頁就少了一分
最後才發覺 它只是將競爭策略從開發新市場的觀點重新演繹一次
而書中有提到一個困難 就是產品生命週期難以判斷
不知是巧合抑或真有關聯 前陣子提到的《創新的軌跡》
裡面提到的方法正好補足了這一塊
讓整個分析的理論流程更為完整
雖然許多人對於此書將產業環境描述為靜態多所批評
但不可諱言的 目前的競爭理論仍屬其最為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