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6年11月30日 星期四

當行銷大師開了餐廳

More about 當行銷大師開了餐廳
由當事人親自撰寫的書
常常出現一個特徵
這些作者在講述自己親身經歷時
都會帶入自己主觀的思路模式
所以除非有相當專業的撰文功力
否則其實有時候看起來會缺乏連貫性
惠普風範 以及這本書都出現這種特徵
傑克威爾許可能是有她的老婆幫忙
所以情況好上許多

這本書看完後其實有種傳記的感覺
作者從他小時候所受到的教育
到開始第一份工作 一直逐年寫到他現在的事業
書的主要內容大都是他開店的觀念
以及每間店開創時所考量的因素 
資本以及夥伴的尋找之類的決策過程
其中最吸引人的其實是她的創意
特別是心理股權及用餐革命的部份特別精彩

他開設的Enoch's牛排館開發了限制名額的會員制
而會員擁有一支餐廳的鑰匙
當你有辦法開啟餐廳的門 你才有資格入內用餐
並且可以花費一些成本 在餐廳中擁有刻著自己姓名的杯盤餐具
這種營造屬於餐廳一份子的手法 
便有如已經擁有這間餐廳的部份所有權一般
屬於心理股權的標準玩法

而在用餐革命的部份
他結合了精緻美食與外帶簡餐的特性
推出了EatZi's烘培超市
聘用大量的一流廚師進駐超市內
販賣僅限當天實用的現做料理
由於在品質與便利性上都超越一般的外帶簡餐
因此短時間內便製造了無可比擬的業績

但是在這些創意背後
有些原則是現在仍然相當風行的
如「廚房透明化」和「顧客至上」等
都顯示出無限創意的背後仍然需要基本的原則來支持

書中的創意或許有一些並不是完全通用
但是裡面所提供的ㄧ些開店心得
其實對於創意思考有著一定程度的啟發
最重要的一句話是: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創意意味著找出問題所在,而非一味隱忍。」
的確 有時候很多事情其實都有改善跟加強的空間
只是我們被常規之類的框架現制住 而無法跳脫
可以多欣賞書中的創意 雖然偶爾會發覺一些流於偏鋒或低俗的想法
但是就整本書而言 相當的不錯看

2006年11月28日 星期二

長尾理論

More about 長尾理論
這是一個全新的理論
你可以把它當成經濟學 也可以看成是行銷學
或是消費者行為 趨勢分析之類的觀念
簡單說這本書並沒有太明顯的分野

書裡面所謂的長尾
是指在一般暢銷商品之外的冷門商品
雖然他們擁有獨特的利基 但因能滿足的群體過小
因此在過去因為實體空間的限制
冷門商品常在不聞不見中消失
但是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
虛擬空間搭配數位資訊的大量流通
讓冷門商品也可以有在同一個平台拋頭露面的機會
而在各自利基中的消費者 也開始有了更多專屬於他們的選擇
因此冷門商品的銷售額總和
有些已經逐漸佔有公司銷售量的四分之一強
(但是重點是他們要懂得展示出這些商品)
而書中提到三個產生長尾的原因

第一個是生產工具大眾化
過去受限於硬體器材的成本
使得有能力購買的人也必須要贏得最多數人的喜好
才能達到收大於支的目的 也就是製作所謂的暢銷品
但現在因生產工具的成本降低及普及
人人都可在家製做電影 音樂 可在網路上發表專業或業餘文章
然後用少量的金錢成本來錄製唱片 發行書刊
因此過去被稱為冷門的利基商品 已經逐漸充斥整個產品市場 

第二個是配銷通路的普及化
這邊著重的是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
因為網路上的空間相對於產品資訊所需的容量
已可說是趨近於無限
因此供應商便可透過網際網路 將所有的商品
(請注意這裡說的是所有 並不是客套的大部分)
都展示在網路空間上 並透過篩選器
如作者 出版商 關鍵字等工具
協助消費者尋找自己所鍾愛的利基商品
而非留連於暢銷商品卻無從買起
在影音娛樂的部份更可直接在線上瀏覽後再進行選擇
提升長尾市場之餘也重挫了過去的暢銷市場

第三個是消費者需求的及時反應
過去的貨架模式僅能找出所謂的黃金區塊
並透過銷售紀錄及投資報酬率來決定貨品的陳設方式
儘管透過近年來的POS系統來實際掌握銷售細節
但也只能在一定期間內了解到銷售的成績
無法了解消費者對於商品真正的需求

我無意抹煞貨架的貢獻 但是在真正的探索需求上
這種方式的確無法追根究底 銷售人員只能跟你說下次再光臨
而無法對於商品做出最適切的建議

但是透過消費者在網路空間上使用篩選器時
我們可以透過關鍵字的搜尋了解到
這些商品對消費者的意義為何
他們是為了作者而買 還是為了商品題材而買
是為了品牌而買 還是為了價格高低而買
透過這些關鍵選項的搜集 我們便可瞭解到消費者對利基商品的真正需求
進而使用推薦 詢問等方式增加銷售業績
(當我尋找企業傳記而買了惠普風範 博客來會建議我考慮豐田模式這本書)
能夠真實反應顧客需求 相對於貨架系統 自然勝出數籌

而這本書後面還有繼續講解到利基市場的細況
選擇逐漸多元的社會 成功的個案
一直到最後所提出實踐長尾理論的原則
雖然說我覺得他在書中過分強調網際網路的功能
而忽略了傳統銷售模式的魅力
但是對於現代網路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
這本書還是提供了一個相當具體的因應方法

2006年11月22日 星期三

沒有電腦的日子

我的電腦 至今已經打入冷宮一整個月了
雖然這不是我願意 但是只能說它不知好歹

沒有電腦的日子 最大的差別就是我沒有辦法聽音樂
聽不到Shakira的律動 聽不到大塚愛的萌
也聽不到陶喆的輕音樂 周杰倫的含糊不清
還有蔡依林的G奶

沒有電腦的日子 我也沒辦法偶爾打個電動
不能抓模擬市民上床 不能叫甄宓跳起來 內褲露出來
也不能用神鬼戰士到處砍砍砍
連Randy Johnson的快速球都丟不出去

沒有電腦的日子 我不能在家裡打報告
我必須每天跑電算中心打報告
用著不一定第一台就是好的電腦
電算中心的電腦一堆都是中毒發瘋的
有一次我連開了五台
開到我都想把工讀生的腦袋給開了

電算中心少許的好處
應該就是快到出軌的學校網路 跟正妹的較高出現率
特別是每次到這裡來報到 三天可能有兩天可以碰到張印萱
但是當我每次很盡責的丟訊息給小本 三次可能有兩次他是不在的 
像這種無時無刻跟緣分擦身而過的人
做朋友的我也只能說盡力了

蔡裕源的報告量最近爆增
因為Kmart的個案 我已經天殺的兩個禮拜沒唸書了
我一直在想 當學期結束以後
他應該可以把我們的作業拿去翻成中譯本賺版稅了吧
集企管理論大成的策略 
到現在都還沒做到一份比較像是策略管理的報告
每天當翻譯官 翻到都快要泣了
去他媽的擔擔麵

2006年11月15日 星期三

策略九說

More about 策略九說
這本書是國內學者吳思華教授的著作
整本書主要有十一個單元
主要是和策略相關的九大學說:
價值以及前後的基礎三構面和擬定規劃執行
而規劃時還會從九說中衍生出四種矩陣以利評估環境
對於策略的運作算是相當完整的描述

其實 我覺得這本書並不好看 
對於看慣西方理論書籍的我來說
書的內容有八成以上是理論性質的述說
相對於理論案例參半的西方著作
閱讀起來明顯枯燥乏味的多
但是在理論的解說以及定義上
卻不遜於國外的理論書籍

在九說的部份 前八說在一般的企管理論叢書中
都可看到類似的敘述
比較特別的是在最後的生態說
它以自然生態學的觀點詮釋整個產業興衰對策略的影響
強調企業之間雖然強調競爭優勢上的異質
但是以個體之力是無法與整個產業演進抵抗的
因此在企業的策略方針上仍然要與整體環境同型化
才不會因跟不上潮流而遭到滅絕
這個論點對我來說算是較為新奇且特別的
不過也有可能是我少讀書 才會第一次看到

總算看完這厚厚的一本
這本書比較適合一次看一說的慢慢來
因為它真的不有趣 一次看太多會讓你從此不想碰它
不過它的內容真的頗為紮實
在擁有一定的學術理論基礎後
這本書可以對你在策略上的思維條理化
也會對整個策略理論有個清楚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