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雄中一天不讀書

導演:郭宗瑋
香港浸會大學主辦大中華學生最佳影視展「最佳紀錄片」
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展「中國最佳學生作品獎」

對於一個雄中畢業的學生來說
裡面的情結跟場景 應該都不陌生
或許自己也曾經有過其中的一些行為和想法

那是一個輕狂但是也沉悶的年代
正在理解外面的世界 也開始想要到處去走走
但是卻被每天的功課以及補習給綁住
許多無厘頭的行為跟想法 就是在這樣的生活夾縫中爆發出來
純粹自娛 也或許娛人
我相信 除了阿魯巴以外 還有許許多多智障的行為
每天都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發生

現在回想起來 當時的大家還真的幹了許多蠢事
當翻開過往重新檢視時 大概只有「腦殘」可以形容
但是那的而且確的是屬於我們的高中生活
也是屬於每個人共同的美好回憶

2007年1月22日 星期一

顧客自動上門來

More about 顧客自動上門來
這本書是在城邦讀書會生日慶的時候
因為貪小便宜申請會員索取到的免費生日禮
不過我還是用很尊敬的心情把他看完了
只是看完以後 讓我有點失望

書中主要是在講「關係網絡銷售法則」
這個議題在整個行銷策略上
應該是著重於「公關」和「顧客關係管理」的配合
也就是執行和控制的層面
他認為現在「顧客滿意」已經是每個企業的基本條件
不足以作為企業的指標
在Kolter的理論中也有談到 滿意的顧客其實流動率仍然偏高
若真要創造顧客的忠誠度 便要創造非常滿意的顧客
而作者認為 非常滿意的來源
便是要創造顧客的驚奇感 做他們沒想到你會做的事
他提出了一個比較具體的思考方式:
『我們要如何協助顧客成功?』
裡面有提到一個案例
就是麗池飯店得知顧客在旅程中遺失物品時
服務人員願意主動幫顧客尋回 因此獲得顧客極大的感激
這就是一種「你原本想不到的事」
你必須思考如何讓顧客的生活過的更好 
當你在提供產品或服務時 用這樣子的角度去思考
對於顧客或是企業 都會是比較好的

而這種想法應用到顧客管理或是促銷活動上
便可創造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係網絡」
譬如在顧客的奶奶的丈夫的表弟家中養的狗生日時
你可以寄上一張寫著那位狗兄大名的生日賀卡
讓顧客在無預期的情況下感受到被關心
或是在舉辦產品說明會或是研討會時
給予顧客刻有自己名字的鋼筆與筆記本
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

其中有提到一個所謂的「網絡式思考」
這種思考模式與一般的「邏輯性思考」的不同點在於
後者是認為每件事情有因就有果
因此很多人會認為企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採取某種策略的緣故
像是東西賣的好 可能是因為這次的低價策略
但是在「網絡式思考」的思考下
他認為每件事情的成果 都是所有背後事件的總和
這次的東西賣的好 不只是低價策略
還有先前的成本削減 顧客管理 甚至是財務預算的配額妥當
每件事情都會成為最後成功的動力 並在相聚一刻爆發出來
應用這種思考模式 就不會只將目標擺在某一焦點上
而是重視整個組織的運作 因為每一個環節都將導致成功和失敗

之所以會說有點失望
是因為這本書其實沒有什麼新意
我上面寫的書摘以及書中其他的內容
其實在一般的商管書籍中都有雷同以及更精深的見解
他一再強調「關係網絡銷售法則」與「人際關係行銷」是不同的
但是又無法說出到底不同點是在何處
讓我覺得這本書無法讓人抓到重點
看在它是本2001年又免費的書 或許這些觀念在當時還算是新穎的
而且也有讓我學到一個能達到顧客驚奇的具體想法
所以我也就不計較這麼多了

科特勒談行銷

More about 科特勒談行銷
在商業領域裡 Kotler是赫赫有名的行銷學之父
如同管理學之父Drucker一般
他們的著作都會被當時的業界視為經典或指標
這本《科特勒談行銷》自然也不例外

書中並沒有提出什麼新的理論或觀念
算是所謂「概論」之類的書
他用相當精要的文字 將整個行銷的策略
做出一個完整的敘述和詮釋
從一開始的環境分析到最後的評估控制
都在這本書的探討內容內

其實應該早點買這本書的
因為當初在學校所學的行銷管理
由於是原文書的關係 加上應付考試的壓力
囫圇吞棗的情況下 吸收的效果都是斷斷續續的
雖然在後來看到成績時 一度認為自己的行銷還不錯
但是在看完這本書後 才發覺沒有理解到的東西其實還很多

這本書對於一些已經精通行銷理論的人來說
或許算是一本老調重彈的東西
因為它裡面的東西 其實可以視為原文教科書的摘要
但是如果感覺到自己對行銷的認識
仍然停留在間斷的想起4P或STP的情況的話
那這本書可以作為你想重新認識行銷時的首選
因為它可以幫你打下一個算是相當完整的基礎

2007年1月17日 星期三

世界是平的

More about 世界是平的
其實這本書並不能算是商管書籍
它裡面所描述的 並不是什麼嶄新的發現或研究
硬要說的話 或許你可以把它的內容視為一種現象或是趨勢
一個全世界都在發展的趨勢

整本書的重點在於通訊科技的發展
如何造就了這個逐漸抹平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 全世界的人你都看的到
全世界的人都會跟你接觸 換言之
你的競爭對手 來自於全世界

書中認為將競爭擴展至全世界的科技 就是通訊技術
而主要依賴的就是近年來不斷發展的網際網路
在這之下的商業產物 就是所謂的「外包」
企業可以透過網際網路與其他通訊科技
在幾乎零成本的情況下 將周邊的業務發包給全世界
也可以利用幾乎零成本的通訊技術 接觸到全世界的人才

你可以在國外接聽顧客抱怨 或是製作財務報表 
甚至是進行高科技的視訊研討
你可以找到全世界中最便宜最好用的資源 
甚至可以讓印度人在美國人睡覺時工作
以利用時差去創造大量的時間資本
當你打電話去客服中心時 你以為服務人員是在本地
但是他可能其實是在印度接聽你的電話 因為客服中心設在那邊

在書的後段有提到一個「戴爾衝突防制理論」
它認為全世界各國都會因為這種抹平的現象逐漸擴增
而降低與其他國家發生衝擊的機率
因為當每間公司都在某些部分上對他國企業進行外包時
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發展與投資環境就開始有關聯性
而這種連結的親密程度在未來會越來越明顯
進而讓各國不敢輕舉妄動 因為只要一有什麼風聲鶴唳
而引發撤資撤廠等取消合作的大動作
一個國家的穩定可靠度跟經濟成廠都將面臨破產

這本書其實跟《長尾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差別在於前者重於世界的發產 後者則專注於產業界的前景
它所告訴你的 並不是什麼理論性的東西
而是在說 現在外面的整個世界 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
是個什麼樣子 以及應該如何因應未來的變化
如果是對於以後的環境感到不確定的人
應該可以試著來看看這本書

2007年1月13日 星期六

血鑽石


這是一部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片
整部片從頭到尾絕少冷場
看的時候其實精神一直都是緊張的

它的背景是以非洲的內亂為主題
片中的叛亂軍 為了取得對抗政府軍的槍砲
無所不用其極的尋找鑚礦做為代價
並且在侵略的過程中 將有用的村民送去採礦
受到俘虜兒童則加以洗腦 成為所謂的「孩子兵」
而在這種動盪中取得的鑽石
稱為「衝突鑽石」或是「血鑽石」

令人深刻的 是這部片在戰亂上的描寫
片尾結語有提到 雖然時至今日
非洲仍然有幾十萬的孩子兵 正參與著動亂
他們別無選擇 因為若不選擇追隨
便無家可歸 甚至只有死路一條 
片中的男孩到後來 都從原本的恐懼戰亂
轉變為嗜血好殺的士兵
甚至以當初摧毀自己家園的組織為榮
這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講 是相當震撼並難以想像的

至於「血鑽石」 則是這種現象的幫兇之一
消費者若對這些鑽石產生需求 便會創造其價值
而企業便會想盡各種辦法去蒐集這些來路不明的鑽石
這時鑽石的提供者 便會有籌碼去交換他們所想要的物資
並進而有更大的動力去開採更多鑽石
這也是這部影片描寫衝突的的主要劇情所在
如此的惡性循環下 自然不可能有弭平內亂的一天
因此國際之間推出了一致鑽石的審核標準
目的就是要降低這種事件的發生率

只是我覺得 這個情況並不會因此而能完全改善
畢竟鑽石產品的核心價值 就是浪漫
而這個東西 是世界上所有女人的死穴
只要這個世界上的女人 還愛著鑽石
那非洲的叛亂軍就拿的到武器 
就有更多的力量去侵略以及訓練孩子兵

所以 親愛的女人們
如果妳們的男人不願意買鑽石 並不是因為我們小氣 
而是因為我們一直想為世界和平盡一份心力
我們已經行之有年 過去的不愉快我們是不會計較的
但是現在既然妳們已經了解到鑽石的沉重
就請放下過去錯誤的觀念 加入我們的行列
一起為世界的和平盡一份心力

2007年1月7日 星期日

書本的價值

那天晚上阿達到家裡來吃宵夜
看到我架上已經佔走半格的商管叢書
一句:「你覺得哪本書最好看?」
開始了這個話題

中間我們有提到許多看過書後的心得
他說一定要去看《作弊的文化》
因為這本書赤裸裸的呈現的整個世界的作弊情結
他覺得對於即將要進入職場的我們來說
是一定要了解的東西
而我建議他可以去看一下《長尾理論》
純粹是因為他將來想要以網路為基礎起家
這本有關於網路經濟學的書 我想對他是會有幫助的

討論中讓兩個人都心有戚戚焉的
是我們一開始接觸關於這類書籍的時候
如同阿達所說的 
不過只是看完一本《從A到A+》

「就覺得我的功力突然增加了一甲子!」

但是當這類書籍的接觸開始頻繁後
其實就會覺得自己跟別人還是沒太多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第五級領導人特質是謙沖 不居功
但是我們平常還是會把嘴砲打的砰砰響
還是難免會聞譽而樂 聞過則怒
並不會因為看過ㄧ本書以後 就突然變成超人了
而書中的理論的正確與可行性也無法求證
著實讓我困擾了一陣子

後來看了《企業巫醫》
體會到所謂的批判性思考後
才開始了解到 其實書本重要的
其實是它所能幫我們開啟的思維
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記起來
如果當作是在唸參考書一樣的硬記 
當不同的理論產生衝突時 腦袋是會短路的 

書本其實就像阿達說的 是通往內心的窗口
內容是其次 重點在於每看完一本書
如果有從其中得到一些新的想法或觀點
甚至是新的視野
那這本書已經為你帶來收穫了 

2007年1月2日 星期二

葡萄藤行銷

More about 葡萄藤行銷
「口碑」這種東西 可能比網路還虛幻
人人都在強調它的優點和重要性
但是其實到現在仍然沒有人可以找出一個具體的辦法
去實際呈現出「口碑」這個概念 更別談評估了
雖然作為這本書寫作依據的「口碑經紀公司」
也並未成功找出一套策略流程 
但是對於「口碑」這東西的實踐 也算是踏出了一大步

這本書所敘述的口碑行銷活動其實相當有意思
做為個案的公司在進行活動時 會將目標產品和活動型態的資訊
傳達給常設和臨時招募的口碑經紀人
而擁有第一手資訊的口碑經紀人 便會開始在適當的地點和時機
和週遭的人們談論關於產品的種種
而收訊的人們有可能再另一地點時機將這些資訊傳達給其他人
如此一傳十時傳百的情形 就如葡萄藤傳送養份一般
將資訊與口碑傳到無遠弗屆之地

這就是「葡萄藤行銷」的基本概念
一般的成熟期大約是12週 也就是三個月
而它與「話題行銷」和「病毒行銷」不同點在於
前者會讓人們的談話的重點置於產品的本身
但後二者卻未必 人們可能注意的是引起話題的活動
或是散播病毒的媒介 而非最重要的產品
這是這本書所釐清出來的重要觀念之一

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統計結果是
最會幫你到處宣揚產品的人 其實是忠誠度中間偏低的
他們會希望讓大家都知道他們有一個怎麼樣的產品
(如果產品值得宣傳的話)並且樂意與人分享
反而高度忠誠者的宣傳力不若預期
他們可能再在開始是中低度中程者時就已宣傳過
甚至會希望自己擁有這個獨一無二的產品
讓自己保有獨特性而不願宣傳

在最後的結論中作者有特別強調
產品若要形成口碑 就必須童叟無欺
你必須忠實的提供產品資訊 而非誇大不實的行銷語言
如果能對顧客保持該有的誠實與誠懇
就算產品出現負面的口碑 顧客在感受到真實的傾聽及回應下
大有可能將負面口碑轉化為售後服務的正面口碑
比起一流產品二流的服務 顯然好上許多

「口碑行銷」的重要性無庸置疑
但是對於口碑的使用及掌握 以及如何發生
至今仍然存在許多爭議與模糊
這本書並沒有辦法完美解答「口碑」的領域
但由於它有著具體的活動個案和模擬情境解說
因此如果想要初步了解「口碑行銷」的世界的話
這本書仍然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