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觀光客的凝視

觀光客的凝視的圖像
這本書是林宜親老師的推薦書
會要我們看 大概是希望我們能熟悉質性報告的筆法
書的內容用到了非常多的觀察及文獻得來的資料
寫法也十分學術 所以看起來比其他商管書籍累人

這本書要傳遞的觀念相當抽象 「凝視」這個行為
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眼球的動作罷了
但是書中卻賦予了它許多層面的意義
對於古地重遊的旅者 他的凝視搜索對過去文物的情感
而假日出遊的家庭 他們的凝視旨在搜索脫離日常壓力的放鬆感
但在博物館的遊客來說 他們的凝視或許是對於美感的一種嚮往
每種凝視 都因為身分背景以及外在環境的變化
而產生或大或小的差異

作者認為 觀光經驗的建構 是來自於符號的消費與收集
對於觀光客來說 他們所凝視的符號可以有很多種
像在科技園區裡 鏡面的牆壁以及各種儀器都是高科技的象徵
而對美式文化來說 象徵自由博愛的女神像是不可少的
如果提到中國 就絕對不會忘記唐三彩跟小本的頭髮
但是這種「眼見為憑」的觀光模式 對於「看」與「被看」的兩邊
都產生了相互因應的影響

印象比較深刻的 是「環境隔離」(Environmental Bubble)的部分
像許多以文物古蹟為主的城市 由於了解觀光客想「看」怎樣的歷史
因此產生了許多文物博物館或是重新裝修後的古蹟
這樣的做法或許在不知不覺中 已經脫離了觀光客想要原汁原味的初衷
作者認為人們現在無法體會真正的「真相」 卻對「假事件」樂此不疲
成群結隊跟著導遊  一路看著人為設計的景緻
卻忽略了周邊的「真實」世界
但換個角度來說 如果就任這些歷史的記憶隨自然發展流逝
等真正看到時 已是跟著時代進步的相同城都
或是一片秋風蕭瑟的斷牆殘垣 這還會是那些人當初想看的嗎?

裡面還有提到觀光客的心理學
認為觀光行為是有限度擺脫習以為常的慣例與行事作風
好讓感官投入刺激 其中分成三個階段:
  1. 放縱
    將所有責任義務暫擺一旁 甚至逆向操作
    每個人都享有盡情放縱的特權 從事一堆不物正業的行為
  2. 中介迷離
    這個時候每個人會感到 所處的是跳脫原本時空的「反結構」環境
    所有社會束縛都暫停
  3. 重新融入
    在經過不同時空的釋放 藉由觀光來重新定義人生後
    重新融入原本所屬的社會群體的階段

有人可能會覺得說 觀光為何是用凝視
而不是用聽或聞甚至是身體感覺
書中的理由是說 因為眼球所傳達的影像是直傳達給大腦作出詮釋
而嗅覺或聽覺 都是以詮釋後的印象 再加以解讀的

這本書的內容相當紮實且龐大
其實早在三四月的時候 這本書就已經被我看完了
之所以拖到這個時候才寫書摘 很大的原因是我不知道如何去描述它
就算現在的思緒已經過沉澱而集中
寫出來的東西仍然讓我覺得無法完全表達其中的意涵
對觀光休閒的文化變遷有極度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
只是很花精神就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