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11月了 我的拖延戰術只剩下1個月的時間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 尤其是當特別需要它的時候
客戶端的問卷名單總算到手了 有超過4000家
我有點嚇到 不過這對回收率只有10%的E-Mail問卷來說
真的是很讓人振奮的好事 但是因為隱私問題的關係
目前看來似乎會拿不到顧客端的名單
雖然可能會因此縮小研究架構 這樣反而寫比較快
但是整個研究的成果比預期中少了一半 怎麼想就是有點不痛快
就快要當兵了 說沒有不安是騙人的
一直把當兵當作一個很不順眼的絆腳石
以目前的實力去考TOFEL 大概跟明天馬上反攻大陸的下場沒兩樣
當初想要兩三個月就要把能力拼拉起來實在有點天真
雖然孫老師很語重心長的跟我說 當兵是個可以好好利用的時間
但是一堆人更語重心長的跟我說 當兵不要變笨就已經很厲害了
好不容易有的目標 偏偏就卡住了這個關節 心裡總是有股淡淡的幹意
目前很想去當外島兵 關的時間長 放的時間也長
感覺要規劃什麼比較好控制 而且外島兵聽說會比較有自己的時間
如果想繼續唸英文 那可能反而是比較好的環境
而且有加給的話薪水會比較多 不管最後能不能出國
幫自己多存點錢準備未來 總不是件壞事
小開前陣子帶回了好消息 說要自願去外島其實是可行的
這讓我對於當兵這個關卡有安心了些
11月底就要出國了 劉聰仁前天主動問說需不需要幫忙上台
聽到的當下心裡是千百個願意 但是轉頭想了一下
如果僅存這一個月必須拿來衝刺論文的話
那出國發表的準備 很可能就是在剩下的時間裡
唯一也是最好的英文練習機會了
最後還是硬著頭皮 拜託老師讓我上台丟個臉
只是今天開始做投影片 越做心越涼
周軒正說如果是20分鐘的發表 大概是5頁的文本和10張投影片
看著密密麻麻的原稿 我真的要把它們全背起來嗎?
真的是一個靠北到家的戰鬥…
aNobii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了解全球化
如果說《世界是平的》的主旨 是描述網際網路如何抹平這個世界
那麼這本書的內容 應該就是在說明作為基礎的這個世界
是到底如何轉變為一個幾無國界的狀態
許多人常常把「全球化」這個字眼 簡化成一種商業上的趨勢
甚至是一種管理的手法 但它真正的面貌
其實是綜合了政治與經濟 以至文化等層次的全面性浪潮
書裡面有提到 在冷戰時代結束後 由於世界各地的隔閡逐漸瓦解
因此整個世界開始進入由資本主義所主導的「自由市場」
而將世界大部分的國家 無一倖免的推進這個市場的力量
便是內藏於「全球化」之內的三大趨勢
意指藉由網際網路及各種電信設備的創新
將全球上億人口之間的資訊加以串連起來的成果
它造就了「生產全球化」 一切的原料與資金都藉由科技互通有無
使得全球市場能用更有效率的方式運用一切的資本
印度能成為眾多企業的後端支援聖地 泰國由出口稻米的農業國家
轉型成世界第二大小貨卡生產國 皆是因此而來
至於金融民主化 則是令全球化持續前進的一個推手
也牽涉到每個國家經濟命脈的大穴
過去由於世界的藩籬如同柏林圍牆般高築
因此大部分的投資人皆對國外的金融態勢不甚了解
甚至只能在國內進行買賣
但如今科技民主化帶來的資訊流通 使得世界各地的投資人
都開始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國家甚至區域的投資機會
不論是散戶或大戶 他們都代表大筆的資金的集合體
因此國家若想爭取這些資源 大都需要打造符合這些投資者胃口的制度
在全球化推倒了各種障礙的處境下 投資人得以獲得各種資訊
因此一旦國家的金融制度發生不利的轉變 通常投資人會立刻望風而逃
國家的競爭優勢及根基勢必被連根拔起 就是這樣的模式
導致許多國家(尤其以中東地區為甚)在心不甘情不願的心情下
走向全球一致的平台 也就是「自由市場」的競技場
最後的資訊民主化 則是維持這樣的浪潮不至走回頭路的防線
由於科技民主化的到來 人們開始較過去多出許多資訊來源的選擇
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將自己高築牆 並將群眾愚民化
過去俄羅斯可以藉由資訊統一發送的方式 壓抑國家的情緒
民眾只知道自己國家的優點及意識形態
卻從來不知道海的另一邊 有著它們渴求而無法想像的「富庶」
但在資訊開放的世界 這樣的事情再也不會發生
人們永遠有能力「知」 並進行比較 甚至團結起來
利用金融民主化所賦予的力量 對國家進行施壓
以求取它們想要的一切
而書裡也提到 全球化對世界最大的助益 就是衝突的防制
由於世界各國的資本都互有牽連 且投資人永遠是一聽到風聲就跑
戰爭成本的提高 讓不少國家都會對開打的後果心存畏懼
也因此維持了世界局勢的安定
最後讓我有印象的 是作者在提出「全球化」的同時
馬上提出了「在地化」的反思
不可否認的 全球化的本質上有很大一部分等同美國化
有許多還未適應的國家 因為急於跟進新體系
而面臨原本的文化被抹銷掉的命運 亦即所謂的「西化」
但這種全球化的齊一性 反而會從根本侵蝕全球化的進行
當文化被統一時 原來的社會會失去固有的凝聚力
而失去了凝聚力的人群 不願再為所屬的國家或世界做出貢獻
全球化便不可能再發展下去
因此「全球化」與「在地化」不僅不相違背 甚至必須齊頭並進
這也是過去企業在經營全球化組織時 文化背景的了解及管理
始終是經理人的關鍵焦點的緣故
甚至發覺自己始終跟不上時代的速度後 反而產生了對全球化的反撲
如阿拉伯世界由於許多國家內皆蘊含豐富資源(石油)
無須投資者進駐仍可維持國家營運 因此至今仍堅守「民族主義」
在此種國家競爭力並非前提的情況下
將種族文化置於自由經濟之前 便是反抗全球化的實例
這本書其實很不算商業書籍 至少在我看來頂多占個1/3就很多了
但透過這本書 總算讓我了解到「全球化」真正的內涵
很不錯的一本書 只要是想要對自己的世界更深入了解的人
都很適合來看
那麼這本書的內容 應該就是在說明作為基礎的這個世界
是到底如何轉變為一個幾無國界的狀態
許多人常常把「全球化」這個字眼 簡化成一種商業上的趨勢
甚至是一種管理的手法 但它真正的面貌
其實是綜合了政治與經濟 以至文化等層次的全面性浪潮
書裡面有提到 在冷戰時代結束後 由於世界各地的隔閡逐漸瓦解
因此整個世界開始進入由資本主義所主導的「自由市場」
而將世界大部分的國家 無一倖免的推進這個市場的力量
便是內藏於「全球化」之內的三大趨勢
- 科技民主化
- 金融民主化
- 資訊民主化
意指藉由網際網路及各種電信設備的創新
將全球上億人口之間的資訊加以串連起來的成果
它造就了「生產全球化」 一切的原料與資金都藉由科技互通有無
使得全球市場能用更有效率的方式運用一切的資本
印度能成為眾多企業的後端支援聖地 泰國由出口稻米的農業國家
轉型成世界第二大小貨卡生產國 皆是因此而來
至於金融民主化 則是令全球化持續前進的一個推手
也牽涉到每個國家經濟命脈的大穴
過去由於世界的藩籬如同柏林圍牆般高築
因此大部分的投資人皆對國外的金融態勢不甚了解
甚至只能在國內進行買賣
但如今科技民主化帶來的資訊流通 使得世界各地的投資人
都開始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國家甚至區域的投資機會
不論是散戶或大戶 他們都代表大筆的資金的集合體
因此國家若想爭取這些資源 大都需要打造符合這些投資者胃口的制度
在全球化推倒了各種障礙的處境下 投資人得以獲得各種資訊
因此一旦國家的金融制度發生不利的轉變 通常投資人會立刻望風而逃
國家的競爭優勢及根基勢必被連根拔起 就是這樣的模式
導致許多國家(尤其以中東地區為甚)在心不甘情不願的心情下
走向全球一致的平台 也就是「自由市場」的競技場
最後的資訊民主化 則是維持這樣的浪潮不至走回頭路的防線
由於科技民主化的到來 人們開始較過去多出許多資訊來源的選擇
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將自己高築牆 並將群眾愚民化
過去俄羅斯可以藉由資訊統一發送的方式 壓抑國家的情緒
民眾只知道自己國家的優點及意識形態
卻從來不知道海的另一邊 有著它們渴求而無法想像的「富庶」
但在資訊開放的世界 這樣的事情再也不會發生
人們永遠有能力「知」 並進行比較 甚至團結起來
利用金融民主化所賦予的力量 對國家進行施壓
以求取它們想要的一切
而書裡也提到 全球化對世界最大的助益 就是衝突的防制
由於世界各國的資本都互有牽連 且投資人永遠是一聽到風聲就跑
戰爭成本的提高 讓不少國家都會對開打的後果心存畏懼
也因此維持了世界局勢的安定
最後讓我有印象的 是作者在提出「全球化」的同時
馬上提出了「在地化」的反思
不可否認的 全球化的本質上有很大一部分等同美國化
有許多還未適應的國家 因為急於跟進新體系
而面臨原本的文化被抹銷掉的命運 亦即所謂的「西化」
但這種全球化的齊一性 反而會從根本侵蝕全球化的進行
當文化被統一時 原來的社會會失去固有的凝聚力
而失去了凝聚力的人群 不願再為所屬的國家或世界做出貢獻
全球化便不可能再發展下去
因此「全球化」與「在地化」不僅不相違背 甚至必須齊頭並進
這也是過去企業在經營全球化組織時 文化背景的了解及管理
始終是經理人的關鍵焦點的緣故
『愈重視在地化的過程,才能愈了解全球化的真諦;若不了解自己的社會文化處境,就不可能體會全球化真正的意義。』(林益仁,2008)另外有些國家不想被看不見的投資者玩弄於股掌之間
甚至發覺自己始終跟不上時代的速度後 反而產生了對全球化的反撲
如阿拉伯世界由於許多國家內皆蘊含豐富資源(石油)
無須投資者進駐仍可維持國家營運 因此至今仍堅守「民族主義」
在此種國家競爭力並非前提的情況下
將種族文化置於自由經濟之前 便是反抗全球化的實例
這本書其實很不算商業書籍 至少在我看來頂多占個1/3就很多了
但透過這本書 總算讓我了解到「全球化」真正的內涵
很不錯的一本書 只要是想要對自己的世界更深入了解的人
都很適合來看
夜跑
我不討厭跑步 有時候我還滿喜歡跑步的
流完一身汗以後的感覺常常很暢快
之前有想過要養成夜跑的習慣
但始終跑得斷斷續續
一部分是因為忙起來常常弄到三更半夜
另一部分可能就是夜跑的場地不怎麼吸引我
只是一圈一圈的繞著操場 跑起來實在沒啥樂趣
不過最近發現一個好地方
「凹仔底森林公園」

它就在捷運凹子底站的旁邊 裡面有一個不算小的生態池
旁邊還有像是溪流跟木棧道周邊造景
另外還有一個溜冰場 晚上有許多人會在那邊跑跑跳跳
由於它的設計概念是「都市森林公園」
所以在生態環保的預設立場下
公園裡面的植物種類也不少 雖然都還小株小株的
不過可以想見真的長大起來以後 整個公園會變得相當標緻
現在晚上回家的時間只要沒超過11點 就習慣到這個公園跑個步
除了週遭的環境跑起來讓人很舒服以外
本人的Nokia 6120 classic也正好買到了合用的耳機
取代了之前那支壽終正寢的ZEN Stone
所以現在又可以一邊跑步一邊聽音樂 整個爽度加倍
每次跑完心情都莫名的好
可是怎麼…他媽的還是一樣胖啊?
流完一身汗以後的感覺常常很暢快
之前有想過要養成夜跑的習慣
但始終跑得斷斷續續
一部分是因為忙起來常常弄到三更半夜
另一部分可能就是夜跑的場地不怎麼吸引我
只是一圈一圈的繞著操場 跑起來實在沒啥樂趣
不過最近發現一個好地方
「凹仔底森林公園」

旁邊還有像是溪流跟木棧道周邊造景
另外還有一個溜冰場 晚上有許多人會在那邊跑跑跳跳
由於它的設計概念是「都市森林公園」
所以在生態環保的預設立場下
公園裡面的植物種類也不少 雖然都還小株小株的
不過可以想見真的長大起來以後 整個公園會變得相當標緻
現在晚上回家的時間只要沒超過11點 就習慣到這個公園跑個步
除了週遭的環境跑起來讓人很舒服以外
本人的Nokia 6120 classic也正好買到了合用的耳機
取代了之前那支壽終正寢的ZEN Stone
所以現在又可以一邊跑步一邊聽音樂 整個爽度加倍
每次跑完心情都莫名的好
可是怎麼…他媽的還是一樣胖啊?
夜店
其實我的生活離夜店的距離還滿遠的
大學的時候除了因為樂團表演的因素之外
我完全沒有用消費者的身分進去夜店過
一部分可能是因為高雄在此道上遠遠不及台北
另一部分可能就是本人在唸大學的時候
去的地方是更偏僻的花蓮吧
就跟從小到大沒聯過誼一樣(幹!)
夜店的生活我一直都相當陌生
自己沒辦法喝酒 加上許多台北的同學繪聲繪影描述夜店的複雜
所以我對夜店的生活雖然好奇但是始終興趣缺缺
不過前陣子在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下
我去到了一間高雄似乎相當有名的夜店 叫做ROOF PARK
去的原因是因為陳姿樺生日 當我知道的時候地點已經確定下來了
本著合群的精神 加上由來已久的好奇心
所以我很聽話的跟著去了
去了以後 才發覺這種地方並沒有讓我很自在
因為本人沒辦法喝酒 所以在其他人喝酒的時候
我必須用扒飯或放空來填補其中的空檔
整間店的硬體風格雖然營造的不錯
但是店裡的氣氛卻始終讓我無法適應
那是一種近似於萎靡的感覺
小時候常常聽到「紙醉金迷」這個成語
在夜店裡可以很具體的感受到
當時我們的座位似乎是沙發區 旁邊有另一群客人
年紀似乎比較小 頂多剛升大學的感覺
一開始兩邊都是吵吵鬧鬧各玩各的 沙發區像是自己家開的一樣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突然發覺:
『幹!隔壁怎麼突然安靜了?』
轉頭一看乖乖不得了 一整群人躺在沙發上全部都醉得東倒西歪
就像是魚市場裡一條條準備拿去批發的死魚
只剩下嘴巴在一開一合
那時候突然想起陳威提到的「撿屍體」遊戲
我還很認真的觀察了好一陣子到底有沒有人會來撿
中間跟小吉到陽台去抽了根菸
那可能是整個晚上少數讓我比較舒服的時候了
最後踏出這間店的一瞬間 突然有種被拉回現實的感覺
好像一整個晚上就這樣在夜店裡昏昏沉沉的過了
找不到什麼意義就算 除了抽水菸跟喝水果酒
連幹了什麼沒意義的事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一整晚打電動至少可以讓我跟人家炫耀說打贏幾關了)
只能說夜店的生態似乎真的合不了自己的個性
尤其那一堆屍體的風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很怕自己在那種地方習慣了
不知不覺就意志消沉 到最後也變成屍堆中的其中一條
那人生還真的就準備下班
如果哪天真的變成這樣子 我想我應該會毫不猶豫的拿起大龍炮
很男子漢的炸死自己
大學的時候除了因為樂團表演的因素之外
我完全沒有用消費者的身分進去夜店過
一部分可能是因為高雄在此道上遠遠不及台北
另一部分可能就是本人在唸大學的時候
去的地方是更偏僻的花蓮吧
就跟從小到大沒聯過誼一樣(幹!)
夜店的生活我一直都相當陌生
自己沒辦法喝酒 加上許多台北的同學繪聲繪影描述夜店的複雜
所以我對夜店的生活雖然好奇但是始終興趣缺缺
不過前陣子在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下
我去到了一間高雄似乎相當有名的夜店 叫做ROOF PARK
去的原因是因為陳姿樺生日 當我知道的時候地點已經確定下來了
本著合群的精神 加上由來已久的好奇心
所以我很聽話的跟著去了
去了以後 才發覺這種地方並沒有讓我很自在
因為本人沒辦法喝酒 所以在其他人喝酒的時候
我必須用扒飯或放空來填補其中的空檔
整間店的硬體風格雖然營造的不錯
但是店裡的氣氛卻始終讓我無法適應
那是一種近似於萎靡的感覺
小時候常常聽到「紙醉金迷」這個成語
在夜店裡可以很具體的感受到
當時我們的座位似乎是沙發區 旁邊有另一群客人
年紀似乎比較小 頂多剛升大學的感覺
一開始兩邊都是吵吵鬧鬧各玩各的 沙發區像是自己家開的一樣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突然發覺:
『幹!隔壁怎麼突然安靜了?』
轉頭一看乖乖不得了 一整群人躺在沙發上全部都醉得東倒西歪
就像是魚市場裡一條條準備拿去批發的死魚
只剩下嘴巴在一開一合
那時候突然想起陳威提到的「撿屍體」遊戲
我還很認真的觀察了好一陣子到底有沒有人會來撿
中間跟小吉到陽台去抽了根菸
那可能是整個晚上少數讓我比較舒服的時候了
最後踏出這間店的一瞬間 突然有種被拉回現實的感覺
好像一整個晚上就這樣在夜店裡昏昏沉沉的過了
找不到什麼意義就算 除了抽水菸跟喝水果酒
連幹了什麼沒意義的事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一整晚打電動至少可以讓我跟人家炫耀說打贏幾關了)
只能說夜店的生態似乎真的合不了自己的個性
尤其那一堆屍體的風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很怕自己在那種地方習慣了
不知不覺就意志消沉 到最後也變成屍堆中的其中一條
那人生還真的就準備下班
如果哪天真的變成這樣子 我想我應該會毫不猶豫的拿起大龍炮
很男子漢的炸死自己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國富論
印象中在兩三年前 叮噹就有跟我提過這本書了
之前在研二上的時候有借出來一次但是因為內容實在太過龐大
加上一邊要忙案子 一邊又要顧課業
實在沒辦法在三個禮拜內把它看完
所以就很無奈的歸還圖書館了
前陣子在想圖書館還有啥書好借時
突然就發覺這個時候可能是一口氣把它看完的好機會
所以我又去圖書館挖出來一次 而且真的看完了
這本書是經濟學的曠世經典
許多後來的理論幾乎都是從其內容中演化而來由於是完成於現代經濟學體系建立之前
許多的原理都是透過縝密細微的觀察而立論
因此雖然經濟學的發展已經歷兩百多年
理論的精華早已收錄於各大教科書中
但是透過閱讀原著 了解Adam對社會現象的描述及歸納
反而更能感受到經濟學環環相扣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特質
書裡面提到了許多影響經濟發展的論點
最讓人耳熟能詳的 應該是就卷一提到的「分工」了許多然在接觸經濟學時應該都有聽過
一個人負責一整枚別針 可能一天都做不出1支
但是若十個人細分所有的工作程序(也就是Taylor的科學管理)
平均每個人可以做出480枚別針
經濟發展的根源便是由此主張開始
甚至比所謂的科技或資本 抑或制度都來的更加基本而關鍵
卷二的部分是在講積蓄 書裡提到積蓄這種行為最原始的動機
主要有分為兩種用途 一種是用來作為資本以衍生其他收入另外則是供應一切消費支出的使用
而透過積蓄的行為往下延伸 便是銀行在貨幣使用上的議題
這裡有很詳盡的提到銀行如何透過掌握貨幣的流動
來控制自身的營運甚至影響國家的財政狀況
只是這一塊我向來興趣不大 看起來其實有點枯燥
所以也沒有太深的體會
最讓我感興趣的可能是卷三講城鄉發展的內容了
過去我們常常聽到「都市成長會帶動鄉村發展」這種論調但是在這本書裡的內容 其實想法是反過來的
鄉村的發展應該是先於城市
畢竟城市的規模 不可能超過所屬國家土地農業能夠支援的限度
在所屬國家的全部土地都已經提升至最高產量前
鄉村的發展大都是先於城市的
且其中支持的觀點 與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認為個人必然是要先獲得生存的保障 才會想到追求方便與奢華
因此唯有當鄉村的產出超過維持生存所需時 城市才得以生存
雖然現在許多城市的需求都未必由附近的鄉村所供給
有些可能是透過其他地方的運輸往來的
但把格局拉至全世界的規模來看的話 其實所有的城市規模
仍然是限制在所有土地所能供給的產出限制之內
畢竟是兩百多年前的書了 許多理論的應用已脫離了當時的政經環境
甚至在情景的想像上都不怎麼夠實際 加上過去對經濟沒什麼鑽研
真要問我說這本書帶給我什麼具體的東西 其實我有點說不上來
不過它帶給我最大的收穫 或許就是在經濟學原理中真要問我說這本書帶給我什麼具體的東西 其實我有點說不上來
對「供給」與「需求」兩種現象更深刻的體會
畢竟整本書就是在圍繞著這種「等價交換」的原則
來闡述社會中的各種脈動 更認為市場必須在自由體系下運作方為健全
國家一切的壟斷或保護 都會帶來經濟體系動盪的危機
雖然現代世界的經濟運作與十八世紀的環境出入甚多
但對於經濟議題有興趣的人 這本書仍值得推薦
書中或許沒辦法看到太多現實具體的東西
不過在經濟思維邏輯上的強化 仍然會有莫大的幫助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Oh My Love
這陣子常常去離家不遠的「彩色巴黎」唸英文或寫論文
那是一間高雄滿多年輕人在去的流行餐飲店
但是之所以有名並不是因為東西好吃
而是在轉型到流行餐飲之前 它曾是頗負盛名的辣妹咖啡店
裡面最讓我中意的是免費的無線網路
還有許多咖啡廳藏起來都唯恐不及
但是這間店卻在每張桌子底下都必附上的插座(當然也是免費)
這讓帶著筆電的我相當的好辦事
因此雖然裡面禁止帶任何外食(連開水都不行)
不過看在這些好康的份上 我還是很開心的三天兩頭報到去了
而且雖然它的營業型態已經從良了
但是服務生的品質還是中上起跳的啊~喀喀喀
在這種咖啡廳念書對我來說有幾個好處
一則是我很討厭自己一個人在一個空間唸書
可以不用人陪 但身邊一定要有人氣 不論多或少都反而能讓我定下心
所以暑假期間研究室一入夜就沒人(陳姿樺這廝滿腦子只想回家)
實在讓我很難唸下書 這時候吵吵鬧鬧的咖啡店就是一個很好的替代品
再則是因為吵吵鬧鬧的 所以我在惡補英文的時候就算唸出聲音
也不會有人注意到有一個阿宅 戴者耳機兩眼空洞的喃喃自語
省卻我顧慮可能打擾到任何人的麻煩
最後就是在這種咖啡店裏 什麼樣的人都有可能出現
所以閒暇之餘偷聽一下鄰座客人的對話有時候也是一種樂趣
而在約莫半個月前
有一對男女的對話讓我連拍案叫絕的力氣都沒有了
那時候大概是晚上七點多了 有一對男女走進來坐在我的隔壁桌
看不出是情侶或朋友 年紀粗估頂多比我大一兩歲
女生長的有點像應采兒 男生看起來就是老實頭一個
兩個人坐定之後就開始聊天 結果才聊沒幾句
話題就突然轉進了兩人過去彼此感情世界的分享
(好膩的老梗啊~整天情情愛愛的在嘴邊講是不煩嗎?)
在我心裡犯嘀咕的這時 女生突然有感而發
那是一間高雄滿多年輕人在去的流行餐飲店
但是之所以有名並不是因為東西好吃
而是在轉型到流行餐飲之前 它曾是頗負盛名的辣妹咖啡店
裡面最讓我中意的是免費的無線網路
還有許多咖啡廳藏起來都唯恐不及
但是這間店卻在每張桌子底下都必附上的插座(當然也是免費)
這讓帶著筆電的我相當的好辦事
因此雖然裡面禁止帶任何外食(連開水都不行)
不過看在這些好康的份上 我還是很開心的三天兩頭報到去了
而且雖然它的營業型態已經從良了
但是服務生的品質還是中上起跳的啊~喀喀喀
在這種咖啡廳念書對我來說有幾個好處
一則是我很討厭自己一個人在一個空間唸書
可以不用人陪 但身邊一定要有人氣 不論多或少都反而能讓我定下心
所以暑假期間研究室一入夜就沒人(陳姿樺這廝滿腦子只想回家)
實在讓我很難唸下書 這時候吵吵鬧鬧的咖啡店就是一個很好的替代品
再則是因為吵吵鬧鬧的 所以我在惡補英文的時候就算唸出聲音
也不會有人注意到有一個阿宅 戴者耳機兩眼空洞的喃喃自語
省卻我顧慮可能打擾到任何人的麻煩
最後就是在這種咖啡店裏 什麼樣的人都有可能出現
所以閒暇之餘偷聽一下鄰座客人的對話有時候也是一種樂趣
而在約莫半個月前
有一對男女的對話讓我連拍案叫絕的力氣都沒有了
那時候大概是晚上七點多了 有一對男女走進來坐在我的隔壁桌
看不出是情侶或朋友 年紀粗估頂多比我大一兩歲
女生長的有點像應采兒 男生看起來就是老實頭一個
兩個人坐定之後就開始聊天 結果才聊沒幾句
話題就突然轉進了兩人過去彼此感情世界的分享
(好膩的老梗啊~整天情情愛愛的在嘴邊講是不煩嗎?)
在我心裡犯嘀咕的這時 女生突然有感而發
「唉~我有時候覺得自己真的好笨…」
喔喔喔~女生最常用的第一招出現了
藉由多愁善感的自艾自憐激發男生的保護心態殊不知會講這句話的女生其實不笨 笨的人大都連自己笨都不知道
但是很不幸的 同行的這位男生毫無抵抗力的中招了
『別這樣~妳就是因為這份單純才可愛啊!』
原諒我這時候 在喉嚨裡「嗤!」一聲的憋住笑
雖然八九不離十的猜到男生會希望能講出一些深情體己的話語但是這句實在是老套到我忍不住同情起他來
如果去參加復古情話大挑戰的話 這句話沒有滿分大概也罕逢敵手
不過女生看來似乎也是此道中的奇葩 不但沒有設想中的傻眼
兩人的身邊反而開始泛起一陣煙雨朦朧的氣氛
帶著四分搞笑 三分悽苦 兩分深情 還有一分的浪漫
繼續了他們的對話
在一陣敞開心房的流程後 女生開始抽抽噎噎的哭了出來
落下了蠶豆大的淚珠 讓一旁感受的我心裡也不禁一揪深怕她哭一哭妝花掉後一抬頭 我會真的忍不住笑出來
這時候男生毫無意外的趕緊到一旁摟住了她
獻上溫柔的同時 說出了更驚人的台詞
『別哭啦~妳的眼淚讓我好心疼…』
這次的笑意衝到了嘴邊才「噗!」的忍住
雖然不難理解 當伊人就在眼前如此軟弱毫無防備時真心人絕對是不捨心上人如此難過 而老手也知道此刻是千載難逢
如果這時候還原地不動一無反應 不但會錯失趁虛而入的良機
搞不好還會被冠上「不體貼」或「沒神經」的罪名 何辜?
只是這句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台詞 已經讓我開始懷疑
這對妙語如珠的璧人 是不是哪個瓊瑤大戲的劇組裡的臨時演員
梨花帶雨了好一陣子 女生總算平靜下來了
兩個人又不免彼此互相安慰了一番(大庭廣眾之下絕不是身體上的)這時候女生幽幽的吐出一句
「我身上…有太多太沉重的包袱……」
男生這個時候展現了可敬的氣概 他鼓起了心中所有的深情與勇氣
懷抱著無限的熱血 發出了豪情之語『不要怕!妳的十字架就讓我來替妳背!』
對不起 這句話攻擊力太強 我真的不行了(憋)
為了掩飾衝口而出的笑聲 我當機立斷的假裝打了個哈欠趕緊趴在桌子上假寐 怎奈何攻擊的餘波仍不斷的發自內心中湧出
就算已經極力忍耐 身體仍是不斷的伏在桌上顫抖著…
之後這對才子佳人終於離開了 可喜可賀
我的閱讀效率也回復了正常(適才那陣子足足下降了兩倍之多)回家路上我還繞道去書局 翻了一下陳水扁的《台灣十字架》
結果裡面除了大喊政治迫害之外 好像也沒提到什麼鬼十字架的梗
這又讓我對這對天作之合的話術更加的佩服了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把這些感人的話語 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如此自然
希望他們能白頭偕老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如果這一年間還有什麼不順心的話 歡迎再來「彩色巴黎」銷憂解悶
只是拜託妳們 懇求妳們
我會很困擾!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