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本書的內容 應該就是在說明作為基礎的這個世界
是到底如何轉變為一個幾無國界的狀態
許多人常常把「全球化」這個字眼 簡化成一種商業上的趨勢
甚至是一種管理的手法 但它真正的面貌
其實是綜合了政治與經濟 以至文化等層次的全面性浪潮
書裡面有提到 在冷戰時代結束後 由於世界各地的隔閡逐漸瓦解
因此整個世界開始進入由資本主義所主導的「自由市場」
而將世界大部分的國家 無一倖免的推進這個市場的力量
便是內藏於「全球化」之內的三大趨勢
- 科技民主化
- 金融民主化
- 資訊民主化
意指藉由網際網路及各種電信設備的創新
將全球上億人口之間的資訊加以串連起來的成果
它造就了「生產全球化」 一切的原料與資金都藉由科技互通有無
使得全球市場能用更有效率的方式運用一切的資本
印度能成為眾多企業的後端支援聖地 泰國由出口稻米的農業國家
轉型成世界第二大小貨卡生產國 皆是因此而來
至於金融民主化 則是令全球化持續前進的一個推手
也牽涉到每個國家經濟命脈的大穴
過去由於世界的藩籬如同柏林圍牆般高築
因此大部分的投資人皆對國外的金融態勢不甚了解
甚至只能在國內進行買賣
但如今科技民主化帶來的資訊流通 使得世界各地的投資人
都開始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國家甚至區域的投資機會
不論是散戶或大戶 他們都代表大筆的資金的集合體
因此國家若想爭取這些資源 大都需要打造符合這些投資者胃口的制度
在全球化推倒了各種障礙的處境下 投資人得以獲得各種資訊
因此一旦國家的金融制度發生不利的轉變 通常投資人會立刻望風而逃
國家的競爭優勢及根基勢必被連根拔起 就是這樣的模式
導致許多國家(尤其以中東地區為甚)在心不甘情不願的心情下
走向全球一致的平台 也就是「自由市場」的競技場
最後的資訊民主化 則是維持這樣的浪潮不至走回頭路的防線
由於科技民主化的到來 人們開始較過去多出許多資訊來源的選擇
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將自己高築牆 並將群眾愚民化
過去俄羅斯可以藉由資訊統一發送的方式 壓抑國家的情緒
民眾只知道自己國家的優點及意識形態
卻從來不知道海的另一邊 有著它們渴求而無法想像的「富庶」
但在資訊開放的世界 這樣的事情再也不會發生
人們永遠有能力「知」 並進行比較 甚至團結起來
利用金融民主化所賦予的力量 對國家進行施壓
以求取它們想要的一切
而書裡也提到 全球化對世界最大的助益 就是衝突的防制
由於世界各國的資本都互有牽連 且投資人永遠是一聽到風聲就跑
戰爭成本的提高 讓不少國家都會對開打的後果心存畏懼
也因此維持了世界局勢的安定
最後讓我有印象的 是作者在提出「全球化」的同時
馬上提出了「在地化」的反思
不可否認的 全球化的本質上有很大一部分等同美國化
有許多還未適應的國家 因為急於跟進新體系
而面臨原本的文化被抹銷掉的命運 亦即所謂的「西化」
但這種全球化的齊一性 反而會從根本侵蝕全球化的進行
當文化被統一時 原來的社會會失去固有的凝聚力
而失去了凝聚力的人群 不願再為所屬的國家或世界做出貢獻
全球化便不可能再發展下去
因此「全球化」與「在地化」不僅不相違背 甚至必須齊頭並進
這也是過去企業在經營全球化組織時 文化背景的了解及管理
始終是經理人的關鍵焦點的緣故
『愈重視在地化的過程,才能愈了解全球化的真諦;若不了解自己的社會文化處境,就不可能體會全球化真正的意義。』(林益仁,2008)另外有些國家不想被看不見的投資者玩弄於股掌之間
甚至發覺自己始終跟不上時代的速度後 反而產生了對全球化的反撲
如阿拉伯世界由於許多國家內皆蘊含豐富資源(石油)
無須投資者進駐仍可維持國家營運 因此至今仍堅守「民族主義」
在此種國家競爭力並非前提的情況下
將種族文化置於自由經濟之前 便是反抗全球化的實例
這本書其實很不算商業書籍 至少在我看來頂多占個1/3就很多了
但透過這本書 總算讓我了解到「全球化」真正的內涵
很不錯的一本書 只要是想要對自己的世界更深入了解的人
都很適合來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