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國富論

More about 國富論
印象中在兩三年前 叮噹就有跟我提過這本書了
之前在研二上的時候有借出來一次
但是因為內容實在太過龐大
加上一邊要忙案子 一邊又要顧課業
實在沒辦法在三個禮拜內把它看完
所以就很無奈的歸還圖書館了
前陣子在想圖書館還有啥書好借時
突然就發覺這個時候可能是一口氣把它看完的好機會
所以我又去圖書館挖出來一次 而且真的看完了

這本書是經濟學的曠世經典
許多後來的理論幾乎都是從其內容中演化而來
由於是完成於現代經濟學體系建立之前
許多的原理都是透過縝密細微的觀察而立論
因此雖然經濟學的發展已經歷兩百多年
理論的精華早已收錄於各大教科書中
但是透過閱讀原著 了解Adam對社會現象的描述及歸納
反而更能感受到經濟學環環相扣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特質

書裡面提到了許多影響經濟發展的論點
最讓人耳熟能詳的 應該是就卷一提到的「分工」了
許多然在接觸經濟學時應該都有聽過
一個人負責一整枚別針 可能一天都做不出1支
但是若十個人細分所有的工作程序(也就是Taylor的科學管理)
平均每個人可以做出480枚別針
經濟發展的根源便是由此主張開始
甚至比所謂的科技或資本 抑或制度都來的更加基本而關鍵

卷二的部分是在講積蓄 書裡提到積蓄這種行為最原始的動機
主要有分為兩種用途 一種是用來作為資本以衍生其他收入
另外則是供應一切消費支出的使用
而透過積蓄的行為往下延伸 便是銀行在貨幣使用上的議題
這裡有很詳盡的提到銀行如何透過掌握貨幣的流動
來控制自身的營運甚至影響國家的財政狀況
只是這一塊我向來興趣不大 看起來其實有點枯燥
所以也沒有太深的體會

最讓我感興趣的可能是卷三講城鄉發展的內容了
過去我們常常聽到「都市成長會帶動鄉村發展」這種論調
但是在這本書裡的內容 其實想法是反過來的
鄉村的發展應該是先於城市
畢竟城市的規模 不可能超過所屬國家土地農業能夠支援的限度
在所屬國家的全部土地都已經提升至最高產量前
鄉村的發展大都是先於城市的
且其中支持的觀點 與Maslow的需求層級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認為個人必然是要先獲得生存的保障 才會想到追求方便與奢華
因此唯有當鄉村的產出超過維持生存所需時 城市才得以生存
雖然現在許多城市的需求都未必由附近的鄉村所供給
有些可能是透過其他地方的運輸往來的
但把格局拉至全世界的規模來看的話 其實所有的城市規模 
仍然是限制在所有土地所能供給的產出限制之內

畢竟是兩百多年前的書了 許多理論的應用已脫離了當時的政經環境
甚至在情景的想像上都不怎麼夠實際 加上過去對經濟沒什麼鑽研
真要問我說這本書帶給我什麼具體的東西 其實我有點說不上來
不過它帶給我最大的收穫 或許就是在經濟學原理中
對「供給」與「需求」兩種現象更深刻的體會
畢竟整本書就是在圍繞著這種「等價交換」的原則
來闡述社會中的各種脈動 更認為市場必須在自由體系下運作方為健全
國家一切的壟斷或保護 都會帶來經濟體系動盪的危機
雖然現代世界的經濟運作與十八世紀的環境出入甚多
但對於經濟議題有興趣的人 這本書仍值得推薦
書中或許沒辦法看到太多現實具體的東西
不過在經濟思維邏輯上的強化 仍然會有莫大的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