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這本書是鄭駿豪老師推薦的
而在老師提過以後 去書店時也看到廣告正在大推特推
因此就對這本書留上了心 剛好碰上這次被長官硬性調假
留營時間特別長 厚厚的一本書正適合
所以我就從書店把它帶回部隊裡了
這是衝擊傳統的書 主要是在探討統計與機率觀念上的問題
書明則是以簡單的天鵝作例子破題
一般所見的天鵝 幾乎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白色
幾乎所有人所見過的都是白天鵝 因此在最初的認知裡
天鵝就是白色的 可是當見到黑天鵝時才會意識到
其實是黑天鵝存在的 而強烈的衝擊原本的思考模式
所謂的黑天鵝事件其實就是統計學上的「離群值(outlier)」
說成白話就是極端事件 而作者之所以特別強調的緣故
是在於人類歷史上造成影響的事件 都是事先所無法預測
它們稀少但影響重大 而人類永遠因為思考方式上的謬誤無法料及
只能在事後找出種種理由合理化來事後諸葛
應該有許多人聽過類似「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某事會發生」的話
大多數人在聽到這句話以後 大概都是鬆一口氣的反應
但是這個反應其實是高風險的標準動作
也就是作者提到的第一個邏輯錯誤-「確認謬誤」
像是911事件發生前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它將發生
經濟大蕭條之前也同樣「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它將衰退
但「沒有證據顯示會發生」這句話
卻常與「握有證據顯示不會發生」混為一談
因此人類常常在作許多經濟及科技或是社會上的預測
而未來也總是與當初的設想截然不同
第二個邏輯錯誤是「敘事謬誤」 強調人類對於故事的偏好性
許多事情之間若帶有因果關係 不但容易教人接受
並錯估其發生的機率 甚至有可能因果之間本身就是錯誤
書裡提到最誇張的例子 便是Bloomberg News在海珊被逮捕當天
針對財經市場先後發出兩條新聞
13:01 「美國國庫券揚升;捕獲海珊不能遏止恐怖主義」
13:31 「美國國庫券回挫;海珊被捕推升風險性資產的魅力」
非常誇張的現實 當所有人都知道票劵市場漲漲跌跌為常態時
報社卻硬是將同一件事件掛上不同的結果 而前後只相差了半小時
另外「有一個人得了肺癌」跟「有一個抽菸的人得了肺癌」
我們大都會直接把後者的抽菸行為視為肺癌的肇因
但卻瞬間忽略環境或遺傳 抑或其他不明原因的影響
只因為句子中未提及 或是我們沒有想到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因為眼見恐怖攻擊而害怕搭飛機
卻忽略車禍的死亡率其實凌駕於任何交通意外之上
因為對於看得見的原因 人類總是過度相信
另外還有提到「沉默證據的謬誤」 意指被隱藏的證據
這種謬誤最明顯的證據莫過於目前市面上的企業傳記
許多書籍裡都強調企業執行長如何具冒險性格
企業營運如何具有彈性及高度規劃
但永遠有同樣具冒險性格的企業家 率領著同樣具規畫的組織
想要獲得同樣的成功 但它們卻失敗了
只是我們不會知道這些證據 因為它們不會被傳達
而這樣的邏輯便會讓人忽略掉 獲致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機運」
因此過去常常聽到有人放肆的宣揚「王永慶也不過小學學歷」
卻忽略了此一時彼一時 現在學王永慶撿米只有「死」字可寫啊
而作者更抨擊了統計學及經濟學常使用的「鐘型曲線」
認為這種分佈會故意把一些極端事件給偏離掉
讓社經現象趨於常態分配 但我們所處的社會並非平庸世界
使用鐘型曲線來模擬世界會發生的事 這樣只會造成更大的偏誤
輕視更多影響重大的事件而已 許多人應該都聽說過「80/20法則」
這種曲線思維所忽略的 正是那20%的大事件
而作者認為要避免陷入這種邏輯錯誤中
最簡單而直接的做法便是首重「證據」及「經驗」
畢竟這些是可依據的真實之一
或許我們無法知道什麼是真正對的
但是卻可以知道什麼是不對的
而這樣的認知便可以避免我們在錯誤的邏輯中
走向高風險的方向 就像古天樂在《中華賭俠》裡賭馬時就說過
『我不是在預測哪匹馬行,而是在調查哪匹馬不行。』
而這背後便脫離了運氣的控制 進入精密的統計學世界中
調查的重點便是完全的證據取向
最後作者還強調 「黑天鵝」的概念其實可以應用在個人之上
由於已經知道未知永遠無法預測 但從已知進行預測卻毫無意義
因此若要為自己尋找機會 最好是將自己陷入無窮的未知
不要每天坐在辦公室裡想著明天是否或有什麼不一樣
而是要在有任何看似無法掌握的任務時
及早離開座位去接觸它 畢竟未知的機會自然是隱藏在未知當中
唯有亦步亦趨的跟緊 並由逐步接收到的資訊自行判斷下一步
才是脫離一成不變的平庸世界的不二法門
這本書很不錯 跟《企業巫醫》一樣算是一本顛覆思考之作
但是因為後面開始深入談到機率的理論
就讓平常對這方面不熟悉的我閱讀起來有點吃力
但是裡面有許多思考模式有別於平常的邏輯
看完以後會有思路煥然一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