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游離文件


這本書其實一開始看得頗難過
因為跟設計相關的專有名詞跟思想太多了
但是這些都是自己不曾接觸過的
連看懂都有問題 更遑論去理解吸收
所以中間一度想放棄這本書 畢竟才花了80塊的舊書價而已

不過看到中後半 開始用比較平易近人的字眼去描述許多建築後
反而慢慢能咀嚼出作者在看待這些建築的些許味道
如果理解沒錯的話 一個設計師在設計整座建築的實體時
很多構思是由抽象的概念所發展出來
除了所謂的建築潮流之外 還會同時考慮當地的歷史背景
文化的內涵 國家民族的特質 
甚至是建築在落地生根時面對整個外在環境的定位
而最難的工作 則是將這些難以捉摸的概念加以揉合具象化
再藉由一些實際的營運工作如尋找建材及估算成本
將整座建築實際呈現在世人面前

我很喜歡書中所呈現的 坐落在巴黎的「日本文化會館」
它是透過邦交國文化交流所設置的社團組織
整座建築採用舟型設計 暗喻「航向未來」之意
而建築本身在除了擁有法式的優雅風尚
卻又在細節中表現出日式的簡潔
而牆面的弧動不但在外觀上迎合了塞納河的流動
內部玻璃帷幕的設計也將塞納河的景觀納入建築的美感之中
可以說是這本書中表達的最完整也最有意境的建築之一

之前在接觸這些軟性書籍的時候
雖然是希望藉著它們帶給自己一些東西
但看來看去 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真正有獲得所想要的
結果反而是這本看來一知半解的書
讓人開始理解到 多元接觸不同的知識
有時候並不是要把一切都記起來
而是藉著不同領域擁有不同思維的書
來更新並豐富自己的思考脈絡及看待事物的觀點
就像現在看到街頭表演 會開始想到公共空間因此的軟化
看到一些文字時 會開始去解讀背後的意涵隱射和時代喻義
而這本書與其說是讓我學會看建築
倒不如說是開始學著用建築廣納的設計思維
讓自己在思考時能夠更兼容並蓄

每本書多少都有其價值
就算是鳥書也存在著鍛鍊自己批判性思維的功用
端看自己用何種觀點切入和吸收
每個人都會得到不同的心得 最後消化成自己獨一無二的資產
很開心自己重新變回以前的書呆子
至少在沒事做的時候 看書打發時間是永遠不會讓人內疚的

Keep Walking

計畫又變更了 我也不清楚上次調整是什麼時候
只知道這次的變動會讓自己更辛苦

為了加強自己研究上的深度跟廣度
所以在畢業後主動幫劉聰仁作了一篇網路行銷的量化研究
本來預期這次的成果在已經受過兩年的訓練下
寫起來應該是會成熟許多 加上網路行銷的議題又是自己較熟悉的
因此在水準上應該可以有更進一步的突破的
但在寫完以後才發覺這次的研究所帶來的
與其是讓自己有更會做研究的能力
倒不如說是暴露出自己目前的瓶頸所在
或許是這篇研究的格局不夠產出夠大的貢獻
或許是自己知道真正的網路世界根本就不如研究結果般的簡單
或許是有個阿達在現實中正打殺得火熱
讓自己了解業界遭遇的問題 絕非靠慢慢來的研究可以解決的

簡單來說 這篇研究的貢獻度
連我自己都沒辦法說服

想了好一陣子 跟老師和家人還有一些朋友討論過
終於決定將出國的時間往後延兩年
為的是先進業界好好打上一場仗 親身去體會網路世界的求生模式
真的知道世界長什麼樣子 裡面的人在做些什麼
才有可能讓自己的紙上談兵產生立體感
不然再這樣寫上第三篇 甚至第四篇研究
到最後仍然始終只是一個酸秀才而已

只是這樣就更坎了 上次出去考TOFEL的模擬考
我只挑了閱讀的部分作測驗而已
結果出來的成績才20出頭 僅僅低空飛過及格標準
心裡很難沒有失落 畢竟在部隊熬了半年的成果僅如此
出來以後還要面對另外三項能力 難度相對更高了
還真的沒把握到底何時自己才能跨過這道牆
更何況後面還有個GMAT

但還是必須投注所有心力在工作上
畢竟每一分經驗都是繼續往下走所不可或缺的滋糧

昨天跟阿賢和中一見面 這是新訓結束後三個人首次聚在一起
心裡有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三人聊著彼此的近況和日後的規劃
散會時阿賢突然跟我說了一句話
「我們已經不能再說自己『還年輕』了,那會把熱情跟時間都散掉!」
聽完後的感覺 只能用「心頭一震」來形容
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時間了 如果說30歲是個歲月的分水嶺
那至少在這之前 應該必須完成人生的某個階段才行

也就是說 我最慢也要在3年之後
飛向地球另一端的機場

但是一定是要在歷練跟知識都達到最佳狀態的前提下

半年來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一點安心 就這樣又消失了
只覺得自己沒做的還剩下好多 做到的卻是好少
已經過了半年了 只剩下6個不到的半年
我還真的不知道自己退伍後牙要咬多緊

只是還是得走下去 停下來就真的什麼都沒了

晚上回家時經過瑞豐夜市 那個街頭藝人又出現了
穿著一樣的紅色緊身衣 跳著一樣充滿張力跟互動的舞蹈
不同的是緊身衣因為被雨淋濕而呈現的暗沉紅色
還有因為地板濕滑而罕見的幾次重心不穩

儘管如此 他還是努力的跳完每一支舞

他應該有著某些執著吧?
可能是在錢 或是在舞蹈 還是其他我沒想到的事物上
不論如何 能夠支撐他在大雨傾盆過的街頭
穿著幾近全濕的緊身衣及布鞋繼續跳著舞的原因
絕對夠資格獲得所有的掌聲及鼓勵

那天我看了30分鐘 投下了一張百元鈔
他即興的對著我在舞蹈中加了一個敬禮的手勢

謝謝這個世界上 還有這些可愛的人
用這種可愛又可敬的方式 努力的追著自己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任性創業法則


如果只看書名的話 大概有不少人會忽略這本書吧
畢竟這本書的名字取得有些輕浮 且當初銷售時又是加封的
因此不免有人會將它想成一般無料只能靠行銷噱頭的鳥書
至少我當初是這樣想的 要不是剛好遇到誠品舊書展
得以翻閱這本書在拆封後的內容 不然我勢必會錯過這本好書

乍看之下會覺得這本書應該只是一般的商戰守則
但它其實是本個人與企業的綜合傳記
是由美國最大戶外用品公司Patagonia的創辦人親手寫的
內容與一般的企業傳記不同的是
一般企業衡量成功的標準 通常是以盈餘或股價作為根據
但Patagonia所衡量的 卻是從「環境保護」的經營理念出發
以企業扭轉了多少對自然生態的威脅作為企業成功的標準
像是原始森林是否因為他們而沒有遭到砍伐
原始地脈礦產因為他們未遭到開採
原料與布料更不得使用任何有毒化學藥劑

相當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司
但在看過一開始創辦人Yvon Chouinard所寫的自傳後
就不難想像為何它會將公司帶往這條道路上
Yvon原本僅是個熱愛冒險的戶外運動者
在長久的冒險經驗下開始體會到當時的市售產品並不盡完美
因而自創了一間打鐵舖 自行製作更適用的工具
一開始都是自用送人兼小額販賣 因為是自己要用的
在人命關天的壓力下 自然以品質做為第一考量
隨著時間的發展 從事戶外活動的人逐漸增加後
他才開始注意到各種人類活動對環境的衝擊 
由於他始終是其中的一員 很自然的將對問題的思考結果
反饋到自身產品的整體生產過程中
因此最後所製造出來的產品不但具備最佳品質(保命!)
更有著耐用可回收(減少大量製造的原料消耗)
及追求有機原料製造(減低環境傷害)的特質
而為了迎合市場潮流 他們也在設計及配銷管道上下過一番功夫
除了堅持產品必須是耐用而具美感的藝術品之外
也透過郵購的機制 在型錄內頁宣導許多環保理念及活動
最後更將口號化為行動 將每年營業額的1%捐作環保之用
(亦即不論賺錢賠錢都要捐!)

其他的部分還有提到許多內部管理及市場開發的經驗
但就跟一般的商管書籍大同小異 也並非此書的重點所在
書名所提到的任性 其實應該是指堅持的態度
不管是對商品或員工 甚至是環境等等
只要被認定為正確的做法 Patagonia都是排除萬難的去完成
雖然這種人並不多見 這種公司也不是每間都扶得起來
但是在目前這個四處拉警報的地球上
能有這種公司總是令人額手稱慶的事情
而能夠進入這種具備熱情人性及正向經營的公司工作
應該也是許多員工企頸期盼的機運

街頭藝人,上街頭


很具娛樂性的一本書 內容其實分類有點雜
一開始看的時候原本以為是在說各地街頭文化的風景
但是看到後面卻開始出現了如何成為街頭藝人的教戰守則
讓人在看的時候有種跳Tone感 不過由於它的內容圖文並茂
且對歐洲大城的街藝集中區都有初步的說明
因此可以對街頭藝術表演的人文地理都有概念性的了解

裡面要讓我最神往的應該就是捷克的布拉格(Prague)了
很想去看看查理斯橋(Karluv Most)上的街藝風景
親身體驗步行過橋時 比起走過一座空蕩蕩的橋
身邊有許多玩著偶戲及彈奏各式樂器的街頭藝人環繞
會是怎樣一種不同的感受及互動
尤其看到照片上的街頭即景 彷彿藝人本身就是環境的一部分
而遊客經過時與藝人們的互動也顯得自然及和諧
那是一種台灣看不到 更遑論體會的生活美感

不過最近每次休假回家 從捷運巨蛋站出來經過瑞豐夜市時
都會看到一個全身穿的紅色緊身衣的「家裡蹲星人」
在街角的空間放著一台收音機 然後搭配許多時下流行歌曲跳著街舞


一開始我還沒有特別去注意到他 後來在有幾次等紅燈時
就忍不住停下來看了幾分鐘 我突然發覺這個人很厲害
光是在大庭廣眾下 穿著這種奇裝異服表演就已經需要莫大勇氣
但是他在表演的時候還可以利用舞蹈中的動作
跟圍觀的群眾進行一些互動 而且舞技也著實有一定的水準
因此後來幾次經過 我都會順手把皮包裡的一些零錢投進錢筒裡
書中有提到 街頭藝人的存在可以提升街頭都市的文化與美學
看完這本書以後再去回想這個人
的確 單是他一個人的存在 就已經讓那個街角的等紅燈時間
多了不同的趣味性 而繼而想像到的是
如果在夜市對面的人行道上 再多出幾組不同的街頭表演
那會否整個夜市商圈的生態會更顯得多元而吸引人?

書中最後有提到 台北信義商圈已經開始出現一組常駐的街頭表演
統稱為「神遊記」 常常在周末例假日出現
由於每次去台北都不想亂花錢 所以這個商圈都是第一個被我屏棄的
但是看完這本書以後 反而讓我下次想實際去找機會看一下
當一個公共空間存在著街頭藝人時 是否會真的多一些不同的情感?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達蜜經濟學


他媽的鳥書一本 浪費我的錢
當初看到書名上寫著大大的「.me」
馬上讓對數位議題有興趣的我中箭落馬
再加上內容看起來似乎又有些經濟味
我就興沖沖的買回家了

結果他媽的 這本書跟網路數位根本就只沾上一層皮而已
經濟學就更別說了 幾乎就只是自說自話的雜談而已

整本書的主軸是落在一個很奇怪的點-「自閉症」
在作者的觀點中 由於網路技術使資訊在質與量都產生巨大的轉變
而人們在獲取或提供資訊的管道上也變得相當多元
因此在這樣龐雜的資訊洪流中
如何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資訊處理架構
就變成一個影響一個人至深的課題
而作者的建議是 我們應該向「自閉症者」取經
參考他們那獨特的資訊理解模式

接下來就是一整本用各種角度描寫「自閉症者看世界」的內容
從跟書名比較有關的數位資訊起頭
接著就開始出現宗教信仰跟政治立場之類無關的議題
最後竟然還扯到藝術美感跟宇宙生命的議題上
而回頭來看 整本書不過就是為了不斷強調一個觀點
自閉症者有一些認知方面的長處,值得我們學習。許多自閉症者相當擅長於感知、處理和編排資訊,尤其在一些專門或喜歡的領域。
因此這本書其實目的是告訴讀者 另一種思考模式的優劣
我並不討厭這種書 我也對自閉症沒什麼特別感覺
但是這本書看起來就像是為了取得銷售成績
所以牽強附會的取了個看起來似乎是熱門議題的書名
如果今天它的書名比較偏醫學方面的性質
我雖然不會買 但是我會覺得其內容是有價值的
只是在冠上這種科技性質的名頭之後
反而就因這樣牛頭不對馬嘴的內容 使整本書失去了原有的可讀性
畢竟要講到顛覆思考模式 比起《黑天鵝效應》引經據典的論述魄力
這本書死抓著「自閉症」不放的弱小格局根本就顯得一無是處

還浪費了我兩百多塊 氣死我了
千萬不要買這本書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我,作詞家


我並不是一個一直很喜歡音樂的人
一開始之所以會接觸音樂 完全是大人希望自己小孩多才多藝
在「完全強迫」的情況下去學鋼琴的
雖然不否認這對後來自己在音樂這塊領域的接觸上多少有產生幫助
不過小時候其實我是挺排斥音樂的
而鋼琴所彈奏的古典樂 更甭提有歌詞這回事了

上了高中以後 開始覺得相較於鋼琴所表現的古典樂
搖滾樂的顛覆性顯得有趣多了
就這樣一頭栽進去後 直到大學我都沉浸在鏗鏘有聲的鼓堆中
那時候身為鼓手只顧著敲敲打打 覺得旋律就是一切
對於主唱站在自己前面唸些什麼也並不怎麼在意

一直到大學快畢業了 開始對人生有了迷惘
累積了幾段失敗的感情 經歷了那麼些的現實
才突然發現在電視上 在廣播裡 在路邊的唱片行中
似乎有幾首歌 那麼有默契的寫出了一些自己心裡的話

隨著時間讓自己繼續長大 聽過的歌越來越多
才慢慢發覺有幾首歌 是在某一刻唱進心裡以後
就不再被遺忘 彷彿那對自己不再只是一首歌 而是生命的一部份

以前很愛聽五月天的歌 是喜歡他們創作的歌中
那簡單卻奔放的旋律 現在還是喜歡聽著他們的歌
但喜歡的卻是在旋律襯托之下 帶著許多自我的歌詞 
那是一份對自己的人生 所擁有的堅持及傲氣
還有對過去從不後悔的勇氣及謝意

看完這本書之後才明白 歌詞其實是一首歌的靈魂
歌與人的相遇就像人與人的相交
美好的旋律就像外表一樣 固然能獲致短暫的留意
但真正能夠源遠流長的 永遠是相互共鳴的靈魂
也因此有些歌 在年少輕狂時聽到並不會產生任何感覺
隨著年紀漸長 反而慢慢開始咀嚼出其中的韻味
甚至因時間的推移而有更多的體會
詞人與聽眾似乎都有著等待被回應的情感
而歌詞就像是在某天無意之中 連接起兩邊的橋樑

是在看了方文山的《青花瓷》後 才開始注意起歌詞的深度
而再看了這本書 才意識到原來在這幾年中
除了書本之外 許多歌的歌詞也潛移默化著我的靈魂
再多的迷惑甚至是再多的傷口
都曾在不知不覺中 悄悄的被歌詞所構築的世界所安撫了

書中這些作詞家 除了近幾年當紅的方文山之外
大都活躍於上個世代的音樂界
每個人的創作風格與觀點都互有不同 甚至互相衝突
唯一不變的是 他們都曾經有寫過許多歌
在當時紅極一時甚至傳唱至今

沒有這些歌詞 許多生命將會缺少許多柔軟的厚度
沒有這些作詞人 這些觸動人心的歌詞不會存在

藉由這本書 向這些在幕後的作詞人致敬吧
因為他們 我們才能在最後 成為一個有血有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