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我,作詞家


我並不是一個一直很喜歡音樂的人
一開始之所以會接觸音樂 完全是大人希望自己小孩多才多藝
在「完全強迫」的情況下去學鋼琴的
雖然不否認這對後來自己在音樂這塊領域的接觸上多少有產生幫助
不過小時候其實我是挺排斥音樂的
而鋼琴所彈奏的古典樂 更甭提有歌詞這回事了

上了高中以後 開始覺得相較於鋼琴所表現的古典樂
搖滾樂的顛覆性顯得有趣多了
就這樣一頭栽進去後 直到大學我都沉浸在鏗鏘有聲的鼓堆中
那時候身為鼓手只顧著敲敲打打 覺得旋律就是一切
對於主唱站在自己前面唸些什麼也並不怎麼在意

一直到大學快畢業了 開始對人生有了迷惘
累積了幾段失敗的感情 經歷了那麼些的現實
才突然發現在電視上 在廣播裡 在路邊的唱片行中
似乎有幾首歌 那麼有默契的寫出了一些自己心裡的話

隨著時間讓自己繼續長大 聽過的歌越來越多
才慢慢發覺有幾首歌 是在某一刻唱進心裡以後
就不再被遺忘 彷彿那對自己不再只是一首歌 而是生命的一部份

以前很愛聽五月天的歌 是喜歡他們創作的歌中
那簡單卻奔放的旋律 現在還是喜歡聽著他們的歌
但喜歡的卻是在旋律襯托之下 帶著許多自我的歌詞 
那是一份對自己的人生 所擁有的堅持及傲氣
還有對過去從不後悔的勇氣及謝意

看完這本書之後才明白 歌詞其實是一首歌的靈魂
歌與人的相遇就像人與人的相交
美好的旋律就像外表一樣 固然能獲致短暫的留意
但真正能夠源遠流長的 永遠是相互共鳴的靈魂
也因此有些歌 在年少輕狂時聽到並不會產生任何感覺
隨著年紀漸長 反而慢慢開始咀嚼出其中的韻味
甚至因時間的推移而有更多的體會
詞人與聽眾似乎都有著等待被回應的情感
而歌詞就像是在某天無意之中 連接起兩邊的橋樑

是在看了方文山的《青花瓷》後 才開始注意起歌詞的深度
而再看了這本書 才意識到原來在這幾年中
除了書本之外 許多歌的歌詞也潛移默化著我的靈魂
再多的迷惑甚至是再多的傷口
都曾在不知不覺中 悄悄的被歌詞所構築的世界所安撫了

書中這些作詞家 除了近幾年當紅的方文山之外
大都活躍於上個世代的音樂界
每個人的創作風格與觀點都互有不同 甚至互相衝突
唯一不變的是 他們都曾經有寫過許多歌
在當時紅極一時甚至傳唱至今

沒有這些歌詞 許多生命將會缺少許多柔軟的厚度
沒有這些作詞人 這些觸動人心的歌詞不會存在

藉由這本書 向這些在幕後的作詞人致敬吧
因為他們 我們才能在最後 成為一個有血有淚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