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去看展覽之前 其實我真的一直就是把幾米的繪本當童書的
因此我也就一直沒有去涉獵他的作品
直到這個周末 因為實在想要出門曬太陽
所以就選了「華山1914」這個地方當作走跳的目標
也順便就湊個熱鬧去看了這次的【幾米世界的角落特展】
真的細看後才感覺 其實幾米的每張圖
都有著一種或深或淺的寂寞
那份隱匿其後的情緒 並不是天真的孩子能感受到的
那時後總算意識到 或許幾米的作品
其實是給品嘗過人生的人們去體會的
所以我在離場前買了這本書 然後在兩天內就看完了
畫了那麼多的故事 這本書算是回歸到幾米自己的故事
從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發覺 其實幾米的創作都來自於平凡的生活
透過擷取生活中的片刻 發想出蘊涵人性共通的故事
可能因為如此 他的作品總是引起眾多讀者的共鳴
所以他的作品不是兒童繪本 而是飽含人生反思的成人繪本
或許可以這麼說 他的主題永遠只有一個-「生命」
或許等我把手邊的存書清空 或是想要比較輕鬆的閱讀時
我想我會挑個比較喜歡的故事 把他的繪本買回來看看
畢竟能夠用簡單的圖畫 呈現出對生命的咀嚼
我想這樣的書 怎樣都值得一看
aNobii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新行銷聖經
買這本書的動機其實很簡單
就只是想把從之前到現在 所學過的一切有關「虛擬行銷」的東西
利用這本書的內容再好好的統整一次
因此雖然這本書的走向比較偏向基礎的通論
但是對我來說 大概是幫我把這幾年的想法重新組織的助力吧
大概重新抓到了幾個原則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
由於網站在性質上算是個被動的載體
雖然有許多管道(像是搜尋引擎或廣告)可以讓人接觸到它
但是若要使網站成為一個商業模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實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得回歸到一開始建置網站的根本-「內容」
如果一個網站沒辦法即時提供具娛樂性或實用性的內容
那就算條條大路通羅馬 人家一秒鐘幾十萬上下
哪來的時間去逛一個空泛的垃圾網站?
但網站的建置 畢竟是打開門後待客來
如果想要讓公司能在網路世界有更進一步的深入
那無可避免的 必須要參與嘈雜而多元的網路社群-「互動」
不論是在自家網站上開立討論區 或是在大眾平台上註冊自己的頁面
現在社群的蓬勃發展 已經讓向來是「兩面刃」的口碑行銷
再度提升為更加鋒銳卻難以掌控的利器 一旦自家的商譽出現一點裂縫
都有可能在極短時間內 被擴大為足以造成重創的傷害
因此加入網路社群的世界 掌握其中鼎沸人聲的脈動
雖然控制社群的言論方向是不可能的 但是若能及早得知任何訊息
企業才有可能隨時做好各種因應的準備
而在進行社群互動時 很多人應該都會發覺
現在的社群平台多如牛毛 真要每個都去使用
大概沒有一個行銷部門吃得消 因此調查目標顧客群所使用的平台
就是一份必要的準備工作 而在進入社群平台後
其實不管是何種平台 在社群裡與使用者進行互動時
最重要的就是一個通用的大原則-「真實」
畢竟在社群中是人走在議題前面 因此個性化程度會較高
且幾乎是二十四小時都有人 因此過於官樣或虛偽的言論發表
大部分都很容易被感受且識破 反而會讓公司成為被排擠的對象
因此靠著軟性的東西 像是閒聊或分享的方式 慢慢累積品牌的好感
會是比較好的作法 EZTABLE的CoCo在接受Mr. Jamie的專訪時
有用一段話描述她經營社群媒體的概念 值得參考:
就是行動平台這幾年的激烈成長 像是為眾人所熟知的Apple
以及緊追其後的Motorola及HP等廠商 都爭先恐後的推出自家的平板電腦
這代表所有人將都有機會在更及時的狀態下在網路上進行互動
因此網路世界的生態 可以預見在這兩年裡 又將產生一番變動
如何持續不斷的探索這個捉摸不定的世界 並為自己找到適當的機會
或許是所有的網路公司 都必須時時刻刻深思的課題
就只是想把從之前到現在 所學過的一切有關「虛擬行銷」的東西
利用這本書的內容再好好的統整一次
因此雖然這本書的走向比較偏向基礎的通論
但是對我來說 大概是幫我把這幾年的想法重新組織的助力吧
大概重新抓到了幾個原則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
由於網站在性質上算是個被動的載體
雖然有許多管道(像是搜尋引擎或廣告)可以讓人接觸到它
但是若要使網站成為一個商業模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實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得回歸到一開始建置網站的根本-「內容」
如果一個網站沒辦法即時提供具娛樂性或實用性的內容
那就算條條大路通羅馬 人家一秒鐘幾十萬上下
哪來的時間去逛一個空泛的垃圾網站?
但網站的建置 畢竟是打開門後待客來
如果想要讓公司能在網路世界有更進一步的深入
那無可避免的 必須要參與嘈雜而多元的網路社群-「互動」
不論是在自家網站上開立討論區 或是在大眾平台上註冊自己的頁面
現在社群的蓬勃發展 已經讓向來是「兩面刃」的口碑行銷
再度提升為更加鋒銳卻難以掌控的利器 一旦自家的商譽出現一點裂縫
都有可能在極短時間內 被擴大為足以造成重創的傷害
因此加入網路社群的世界 掌握其中鼎沸人聲的脈動
雖然控制社群的言論方向是不可能的 但是若能及早得知任何訊息
企業才有可能隨時做好各種因應的準備
而在進行社群互動時 很多人應該都會發覺
現在的社群平台多如牛毛 真要每個都去使用
大概沒有一個行銷部門吃得消 因此調查目標顧客群所使用的平台
就是一份必要的準備工作 而在進入社群平台後
其實不管是何種平台 在社群裡與使用者進行互動時
最重要的就是一個通用的大原則-「真實」
畢竟在社群中是人走在議題前面 因此個性化程度會較高
且幾乎是二十四小時都有人 因此過於官樣或虛偽的言論發表
大部分都很容易被感受且識破 反而會讓公司成為被排擠的對象
因此靠著軟性的東西 像是閒聊或分享的方式 慢慢累積品牌的好感
會是比較好的作法 EZTABLE的CoCo在接受Mr. Jamie的專訪時
有用一段話描述她經營社群媒體的概念 值得參考:
「我會用自己的身分發言,像他們的朋友一樣,又像是EZTABLE品牌的延伸。」另外這本書並未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可能是撰寫時還沒發生)
就是行動平台這幾年的激烈成長 像是為眾人所熟知的Apple
以及緊追其後的Motorola及HP等廠商 都爭先恐後的推出自家的平板電腦
這代表所有人將都有機會在更及時的狀態下在網路上進行互動
因此網路世界的生態 可以預見在這兩年裡 又將產生一番變動
如何持續不斷的探索這個捉摸不定的世界 並為自己找到適當的機會
或許是所有的網路公司 都必須時時刻刻深思的課題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語不驚人誓不休
最近才發覺 「寫文章」跟「寫文案」其實是有差距的
開始幫公司做關鍵字廣告的優化 才發覺在短短幾十個字裡
要充分表現產品或服務的特色 或是傳達出某些意象
是一件充滿學問的事 所以雖然自覺文筆並沒有差到哪去
但是寫文章的習慣用到寫文案上 還真的事有點牛頭不對馬嘴
這本書就是基於想了解文案構思的動機下買的
因為對這門學問很陌生 所以暫時也沒什麼感想
應該還是需要累積實做的經驗才會比較有心得
不過書裡有提到幾個創作文案的大原則
倒是值得分享一下
因為書中的佐證大多為「電視世代」的成功案例
但是到了「網路世代」 這些準則還能一體通用嗎?可能需要修改
且許多人都相當討厭在瀏覽網頁時
眼前有許多干擾閱讀的閃爍文字或移動圖案
因此「標語應該移動」這個準則就存有不確定性
另外有許多廣告其實比較偏像用圖像及影音營造某種模糊的氛圍
並藉由特殊氛圍或情感的連結 來打造企業形象
因此若每個標語都如此醒目 會不會反而破壞設計的觀感?
不過上面這些也還只是想想而已 沒什麼根據
而且總覺得如果我一個初學者 都會有這種疑問
應該早有在這行打滾多年的人考慮到這些狀況了吧
這個思維大概是出社會到現在 個人認為最大的收穫
所以想再多也沒用 還是先做吧!
反正做下去 就知道對不對了!
如果不對……就重新再做嘛!
開始幫公司做關鍵字廣告的優化 才發覺在短短幾十個字裡
要充分表現產品或服務的特色 或是傳達出某些意象
是一件充滿學問的事 所以雖然自覺文筆並沒有差到哪去
但是寫文章的習慣用到寫文案上 還真的事有點牛頭不對馬嘴
這本書就是基於想了解文案構思的動機下買的
因為對這門學問很陌生 所以暫時也沒什麼感想
應該還是需要累積實做的經驗才會比較有心得
不過書裡有提到幾個創作文案的大原則
倒是值得分享一下
- 標語必須傳達一種真相,或是描述一種真實或想像的經驗。
- 標語必須著眼於長久使用,一旦提出就盡可能不再更改。
- 標語必須能傳達出如何改善或滿足消費者的生活。
- 搭配音樂和押韻,更容易留存在觀眾的腦海裡。
- 在電視及網路上,標語在螢幕上應該要移動。
- 標語必須在消費者的所有視覺接觸點中都占有核心地位。
因為書中的佐證大多為「電視世代」的成功案例
但是到了「網路世代」 這些準則還能一體通用嗎?可能需要修改
且許多人都相當討厭在瀏覽網頁時
眼前有許多干擾閱讀的閃爍文字或移動圖案
因此「標語應該移動」這個準則就存有不確定性
另外有許多廣告其實比較偏像用圖像及影音營造某種模糊的氛圍
並藉由特殊氛圍或情感的連結 來打造企業形象
因此若每個標語都如此醒目 會不會反而破壞設計的觀感?
不過上面這些也還只是想想而已 沒什麼根據
而且總覺得如果我一個初學者 都會有這種疑問
應該早有在這行打滾多年的人考慮到這些狀況了吧
這個思維大概是出社會到現在 個人認為最大的收穫
所以想再多也沒用 還是先做吧!
反正做下去 就知道對不對了!
如果不對……就重新再做嘛!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社群網戰
這大概是這幾年 我少數非常注意的院線片
但是可能是個人興趣的關係 向身邊的朋友提起時
似乎都沒有表現出特別在意這部片的感覺
不過對於熱衷於網路世界的我們來說
真的算的上是虛擬商業世界的第一部傳記片
(雖然它其實是根據半虛構的小說改編的)
我腦海中第一個感想就是蔣友柏說的這句話
Winklevoss兄弟在這部片中 似乎是第一個提出Facebook構想的人
但那時候只是個雛型 且目的只是給哈佛大學的學生聯誼用的
而Mark Zuckberg卻根據這個雛型 加上自己的其他點子
在一個半月內寫出整個網站的架構 並迅速登記上線
最後成就了現在的Facebook帝國
或許Winklevoss兄弟沒錯 這個創意的確是他們所發想的
但是執行呢?缺少執行的創意 說穿了其實只是空想而已
他們認為Mark偷竊了他們的點子 但兩位大少爺卻忘記了
這裡是現實的商業世界啊~速度跟競爭是基本的法則
Mark也許真得竊用了最原始的想法 但是他就是有能力做到完整
甚至做到更好 就像他在戲裡的訴訟中大聲嗆明的一樣:
幾乎每天都可以感受到這個世界在變化 而先做出來的人
先吸引目光的人就贏了 有人會在意是誰先想到的嗎?沒有……
因為當你想到一個點子時 全世界有無數你沒法想像的人
都已經想到了 甚至你可能是落後的那一個
也因為這樣 所以不要怕說出來分享 不要怕被抄襲
因為真正決定結果的 是執行!
所以只要想到什麼點子 不管內容有多複雜 不管執行有多難
如果它是好且可行的 先做就對了!到底有多難做下去就知道了
畢竟沒有第一步 就絕對不會有未來
附帶一提 影片裡有一幕 是Facebook裡的工程師
寫程式寫到走火入魔 完全無視身外周遭的所有人事物
連Sean Parker前來打招呼都渾然不覺
或許會有人覺得誇張 但我總覺得那是很棒的一個畫面
畢竟這種著魔式的專注 只有在擁有無限熱情時
才會在一個人的身上出現 而這股熱情在很多時候
都會幫你完成一些 原本看起來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可能是個人興趣的關係 向身邊的朋友提起時
似乎都沒有表現出特別在意這部片的感覺
不過對於熱衷於網路世界的我們來說
真的算的上是虛擬商業世界的第一部傳記片
(雖然它其實是根據半虛構的小說改編的)
『不要跟我談創意,人人都有創意。』其實看完這部片後 對照上最近工作上的心得
我腦海中第一個感想就是蔣友柏說的這句話
Winklevoss兄弟在這部片中 似乎是第一個提出Facebook構想的人
但那時候只是個雛型 且目的只是給哈佛大學的學生聯誼用的
而Mark Zuckberg卻根據這個雛型 加上自己的其他點子
在一個半月內寫出整個網站的架構 並迅速登記上線
最後成就了現在的Facebook帝國
或許Winklevoss兄弟沒錯 這個創意的確是他們所發想的
但是執行呢?缺少執行的創意 說穿了其實只是空想而已
他們認為Mark偷竊了他們的點子 但兩位大少爺卻忘記了
這裡是現實的商業世界啊~速度跟競爭是基本的法則
Mark也許真得竊用了最原始的想法 但是他就是有能力做到完整
甚至做到更好 就像他在戲裡的訴訟中大聲嗆明的一樣:
「If you guys were the inventors of Facebook, you'd have invented Facebook.(如果臉書是你們創辦的,你們早創辦了!)」這句話真的帶給我很大的衝擊 尤其是已經開始踏足網路世界的我
幾乎每天都可以感受到這個世界在變化 而先做出來的人
先吸引目光的人就贏了 有人會在意是誰先想到的嗎?沒有……
因為當你想到一個點子時 全世界有無數你沒法想像的人
都已經想到了 甚至你可能是落後的那一個
也因為這樣 所以不要怕說出來分享 不要怕被抄襲
因為真正決定結果的 是執行!
所以只要想到什麼點子 不管內容有多複雜 不管執行有多難
如果它是好且可行的 先做就對了!到底有多難做下去就知道了
畢竟沒有第一步 就絕對不會有未來
附帶一提 影片裡有一幕 是Facebook裡的工程師
寫程式寫到走火入魔 完全無視身外周遭的所有人事物
連Sean Parker前來打招呼都渾然不覺
或許會有人覺得誇張 但我總覺得那是很棒的一個畫面
畢竟這種著魔式的專注 只有在擁有無限熱情時
才會在一個人的身上出現 而這股熱情在很多時候
都會幫你完成一些 原本看起來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N世代衝撞
原本覺得自己很了解這一代的年輕族群 畢竟自己身處其中
直到最近接手網路社群的經營後 才發覺自己的認知還有些模糊
本來只是想透過這本書 看看有沒有自己忽略的面向
結果的確有收穫到一些想法 不過也產生了許多身為這一代感觸
原本我以為美國是一個充滿開放思想的地方
在那邊的新鮮人 應該會擁有比我們更優質的工作大環境
結果看完這本書才發覺 原來在面對世代交替時
長輩不分青紅皂白靠北晚輩的狀況 不論何時都是全球化的……
跟作者的觀點一樣 我一直覺得七年級這一代
其實是很有爆發力的 雖然說教育水準看似良莠不齊
但是平均水準還是有普遍提高的
至少比起在填鴨式環境出身的長輩們
我們的思辨能力絕對比他們在求學時強上許多
但是大家都沒想起 當年經濟起飛時到處都是建設 工作是比人多的
而在我們長大時 卻碰上了經濟不景氣 許多人的飯碗都捧不牢
開始有報紙寫我們不懂得彎腰 只會好高騖遠
缺乏年輕人該有的抗壓性 老人們開始搖頭……
七年級生自此承受了很大的社會壓力
我們的長輩從小就一直灌輸我們 要認真念書 要上好學校
長大後要會賺錢 要有車有房 才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但是卻從來沒告訴過我 為什麼我應該要擁有這樣的人生?
然後我們念了書 學了自己該學或想學的東西
卻開始告訴我們學的東西進社會時用不到
要我們從陌生的基層開始幹起 現在是怎樣?耍人啊?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肯吃苦 咬著牙從基層做起
但是是你們要我們認真念書的 是你們要我們出人頭地的
現在我們想找個為自己爭氣的工作 想要讓自己能學以致用
最後反而被嫌到一無是處 套句軍人的慣用語:「怪我囉?」
很多時候我們是想做些什麼的 很多時候我們是有熱誠的
但不是我們沒有能力 而是我們沒有機會
諷刺的是 封鎖這些機會 在前頭築好腐敗制度 要我們認清現實的人
正是當初死命要求我們勤學向上的人
作者在書裡講得很大膽 對於N世代的種種批評
其實很有可能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
我們或許並不熱衷於書本 但我們對知識及資訊的接觸量只有多而已
我們或許不喜歡背地圖 但是我們找出世界首都資料的速度只有快而已
我們或許吃過的飯不夠多 但正因如此我們還充滿對人生的熱情
不要永遠認為年輕人「什麼都不懂」
很多時候 反而是你們「不懂年輕人懂些什麼」
甚至或許你們 其實在心裡是知道「落伍」這件事的
我只能說 我們這一代活在一個巨幅改變的時代
所以不管是在吸收或是學習的過程中
我們的過程都絕對與上一代不同
當然思考方式與行事風格也絕對大相逕庭
如果因此而容不下我們 硬是要用傳統規制我們的手腳
那我只能說 你可能因此扼殺了自己原本可以得到的活力
也同時抹煞了這個世代的可能性
直到最近接手網路社群的經營後 才發覺自己的認知還有些模糊
本來只是想透過這本書 看看有沒有自己忽略的面向
結果的確有收穫到一些想法 不過也產生了許多身為這一代感觸
原本我以為美國是一個充滿開放思想的地方
在那邊的新鮮人 應該會擁有比我們更優質的工作大環境
結果看完這本書才發覺 原來在面對世代交替時
長輩不分青紅皂白靠北晚輩的狀況 不論何時都是全球化的……
跟作者的觀點一樣 我一直覺得七年級這一代
其實是很有爆發力的 雖然說教育水準看似良莠不齊
但是平均水準還是有普遍提高的
至少比起在填鴨式環境出身的長輩們
我們的思辨能力絕對比他們在求學時強上許多
但是大家都沒想起 當年經濟起飛時到處都是建設 工作是比人多的
而在我們長大時 卻碰上了經濟不景氣 許多人的飯碗都捧不牢
開始有報紙寫我們不懂得彎腰 只會好高騖遠
缺乏年輕人該有的抗壓性 老人們開始搖頭……
七年級生自此承受了很大的社會壓力
我們的長輩從小就一直灌輸我們 要認真念書 要上好學校
長大後要會賺錢 要有車有房 才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但是卻從來沒告訴過我 為什麼我應該要擁有這樣的人生?
然後我們念了書 學了自己該學或想學的東西
卻開始告訴我們學的東西進社會時用不到
要我們從陌生的基層開始幹起 現在是怎樣?耍人啊?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肯吃苦 咬著牙從基層做起
但是是你們要我們認真念書的 是你們要我們出人頭地的
現在我們想找個為自己爭氣的工作 想要讓自己能學以致用
最後反而被嫌到一無是處 套句軍人的慣用語:「怪我囉?」
很多時候我們是想做些什麼的 很多時候我們是有熱誠的
但不是我們沒有能力 而是我們沒有機會
諷刺的是 封鎖這些機會 在前頭築好腐敗制度 要我們認清現實的人
正是當初死命要求我們勤學向上的人
作者在書裡講得很大膽 對於N世代的種種批評
其實很有可能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
我們或許並不熱衷於書本 但我們對知識及資訊的接觸量只有多而已
我們或許不喜歡背地圖 但是我們找出世界首都資料的速度只有快而已
我們或許吃過的飯不夠多 但正因如此我們還充滿對人生的熱情
不要永遠認為年輕人「什麼都不懂」
很多時候 反而是你們「不懂年輕人懂些什麼」
甚至或許你們 其實在心裡是知道「落伍」這件事的
我只能說 我們這一代活在一個巨幅改變的時代
所以不管是在吸收或是學習的過程中
我們的過程都絕對與上一代不同
當然思考方式與行事風格也絕對大相逕庭
如果因此而容不下我們 硬是要用傳統規制我們的手腳
那我只能說 你可能因此扼殺了自己原本可以得到的活力
也同時抹煞了這個世代的可能性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工作雜感
這幾年順得有點詭異 我印象中自己沒做什麼好事
新工作在年前報到了 到這個周末結束是第三個禮拜
中間一個禮拜在放年假 所以我的實際工時是兩個禮拜
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就突然被升成「網站製作人」
薪水似乎也有多算了一些
學長交接給我的工作 到現在都還沒碰過
似乎是已經移交給其他同事了
兩個大頭真的就順了我的心思
讓我專心投入行動平台跟網路平台的規劃上
昨天為了推動社群操作 咬著牙去找經理商量
結果他還真的給了我可用的資源
整個過程順利到讓我有點害怕 因為還沒真正失敗過
沒有人會無聊到故意讓自己跌倒 但是我總覺得自己該痛一次
今天回想起以前的一些事 突然覺得很不可思議
沒有在大學投入學生活動的過程 我今天沒有企劃的能力
沒有研究所時對知識的追求 我寫不出有血肉的東西
沒有當兵獲得的行政經歷 我可能沒辦法適應辦公室的文化
過去的人生突然就像個最了解自己的朋友一樣
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 默默的把一切串了起來
給了我繼續大步向前的力量
知道自己被升為「網站製作人」的時候
心裡有種小小的感動 開始覺得對得起這幾年
始終努力在尋找方向的自己
但這才是第一步而已 後面有更大的任務要扛
今天提出企劃後才意識到 自己的身上
已經開始背負了會直接影響公司營運的責任
原本當初是希望能在試用期後要獨當一面
現在的進度比我想像中還快上許多
直接站上面對趨勢跟競爭的第一線
說壓力不大是騙人的 但是如果讓我選
怎樣都不會選沒有壓力的生活
很幸運能遇見一位不錯的老闆 願意聽新人說話
也肯給新人嘗試的機會 很難想像在一個已經成立十幾年
始終面對傳統產業的網站公司裡 他還保有努力想創新的心態
很多點子開始被激發出來 但是也發覺好多人已經在做 甚至已經完成
只是不可能因此就不做 所以必須想其他方式去行銷
至於能不能成功?其實我真的沒把握
一直覺得自己沒有很厲害 也很怕自己哪一天落伍
老總一直鼓勵我的想法 但是覺得自己只是還年輕而已
所以比較知道這個世代的習性
可能有一天會開始發覺 自己已經不懂年輕人在玩什麼
也不會用他們的手機或電腦(甚至可能是現在不存在的東西)
接著長江後浪推前浪 輪到我覺得眼前的小夥子很有想法
希望到時候 我有能力可以像現在的老總一樣
好好的在背後推那些年輕人一把
而那時候的職場 別再過度注重什麼資歷或倫理
「用人唯才」 並不是那麼難懂的事吧?
新工作在年前報到了 到這個周末結束是第三個禮拜
中間一個禮拜在放年假 所以我的實際工時是兩個禮拜
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就突然被升成「網站製作人」
薪水似乎也有多算了一些
學長交接給我的工作 到現在都還沒碰過
似乎是已經移交給其他同事了
兩個大頭真的就順了我的心思
讓我專心投入行動平台跟網路平台的規劃上
昨天為了推動社群操作 咬著牙去找經理商量
結果他還真的給了我可用的資源
整個過程順利到讓我有點害怕 因為還沒真正失敗過
沒有人會無聊到故意讓自己跌倒 但是我總覺得自己該痛一次
今天回想起以前的一些事 突然覺得很不可思議
沒有在大學投入學生活動的過程 我今天沒有企劃的能力
沒有研究所時對知識的追求 我寫不出有血肉的東西
沒有當兵獲得的行政經歷 我可能沒辦法適應辦公室的文化
過去的人生突然就像個最了解自己的朋友一樣
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 默默的把一切串了起來
給了我繼續大步向前的力量
知道自己被升為「網站製作人」的時候
心裡有種小小的感動 開始覺得對得起這幾年
始終努力在尋找方向的自己
但這才是第一步而已 後面有更大的任務要扛
今天提出企劃後才意識到 自己的身上
已經開始背負了會直接影響公司營運的責任
原本當初是希望能在試用期後要獨當一面
現在的進度比我想像中還快上許多
直接站上面對趨勢跟競爭的第一線
說壓力不大是騙人的 但是如果讓我選
怎樣都不會選沒有壓力的生活
很幸運能遇見一位不錯的老闆 願意聽新人說話
也肯給新人嘗試的機會 很難想像在一個已經成立十幾年
始終面對傳統產業的網站公司裡 他還保有努力想創新的心態
很多點子開始被激發出來 但是也發覺好多人已經在做 甚至已經完成
只是不可能因此就不做 所以必須想其他方式去行銷
至於能不能成功?其實我真的沒把握
一直覺得自己沒有很厲害 也很怕自己哪一天落伍
老總一直鼓勵我的想法 但是覺得自己只是還年輕而已
所以比較知道這個世代的習性
可能有一天會開始發覺 自己已經不懂年輕人在玩什麼
也不會用他們的手機或電腦(甚至可能是現在不存在的東西)
接著長江後浪推前浪 輪到我覺得眼前的小夥子很有想法
希望到時候 我有能力可以像現在的老總一樣
好好的在背後推那些年輕人一把
而那時候的職場 別再過度注重什麼資歷或倫理
「用人唯才」 並不是那麼難懂的事吧?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iPhone的衝擊與商機
果然不同國家的敘事手法還是有差 這本日本學者寫的書
讓我在閱讀過程中 碰上一點因為看慣歐美書籍而產生的調適問題
不過內容還可以 至少有讓我對行動世界的輪廓有了基本的了解
只是它的進步 也比我想像中快上很多
許多作者當時(2008年)所提到的可能趨勢
在經過僅僅兩年多的演進 如今已經成為不能再普通的基本功能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藉由「google地圖」功能的發展
實現的個人地圖GPS定位功能
而文中也有提到 iPhone的其中一個發展趨勢
就是即將取代信用卡成為新一代的電子錢包
這個預言現在實現了嗎?恭喜!就在最近已經開始了!
《TechOrange》前陣子發布了一則國外的消息
指出根據Envisioneering Group的董事Richard Doherty的說法
Apple計劃將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技術
置入新一代的 iPhone與 iPad中 讓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兩者進行購物
當然在目前櫃台上的各式收銀機並沒有執行這項服務的功能
因此Apple也在同一時間內 設計了相對應的付款終端機
讓使用者在設定好iTunes帳戶後 便可直接利用手上的行動裝置付帳
另外Samsung及Nokia 也都預計在2011年後
所生產的智慧型手機將全部支援 NFC 技術
因此手機取代錢包的趨勢 似乎也已經真實的在發生了
從作者的角度來看 手機最大的效益
應該是在於它的「可攜帶性」
但是它在使用上的介面 由於體積規格限制的關係
始終只能塞下少數的數字鍵及相對應的文字鍵
因此過去雖然許多廠商 試圖利用這個行動平台發展商務應用
但都未見具有突破性的模式產生
直到Steve Jobs在2007年 發表了第一支iPhone
這項創新的產品 利用多點觸控式面板的技術
改善了使用者介面的體驗
由於系統可以根據程式的需求變換輸入模式
亦可輕鬆用手指調整顯是內容的可視範圍
因此許多服務的使用變得較過去來的便利且多元
也因為網路技術的發展益趨成熟
許多網路內容的使用及互動 都可利用手機來完成
作者將此現象與Web 2.0的現象做出連結
認為手機「無所不在」的特性 以及大量功能的發展
將會對Web 2.0的核心概念 也就是「使用者創造內容」的行為
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只是作者沒有料到的是
手機平台的發展 讓原生應用程式(Native application)開始蓬勃發展
至今已與網路瀏覽器分庭抗禮 成為新一代的商務利器
也將Web的時代 帶入3.0的新紀元
這本書我不敢說它很好 畢竟它的東西也有點過時了
敘述過程也有點冗長 但是對於最近這幾個月
一直吸收有關行動商務趨勢的我來說
它到是給了我一個不錯的歸納基礎
但是如果要再繼續追著這個趨勢下去
下一波該關注的 應該就是iPad這類平板電腦的發展吧
讓我在閱讀過程中 碰上一點因為看慣歐美書籍而產生的調適問題
不過內容還可以 至少有讓我對行動世界的輪廓有了基本的了解
只是它的進步 也比我想像中快上很多
許多作者當時(2008年)所提到的可能趨勢
在經過僅僅兩年多的演進 如今已經成為不能再普通的基本功能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藉由「google地圖」功能的發展
實現的個人地圖GPS定位功能
而文中也有提到 iPhone的其中一個發展趨勢
就是即將取代信用卡成為新一代的電子錢包
這個預言現在實現了嗎?恭喜!就在最近已經開始了!
《TechOrange》前陣子發布了一則國外的消息
指出根據Envisioneering Group的董事Richard Doherty的說法
Apple計劃將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技術
置入新一代的 iPhone與 iPad中 讓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兩者進行購物
當然在目前櫃台上的各式收銀機並沒有執行這項服務的功能
因此Apple也在同一時間內 設計了相對應的付款終端機
讓使用者在設定好iTunes帳戶後 便可直接利用手上的行動裝置付帳
另外Samsung及Nokia 也都預計在2011年後
所生產的智慧型手機將全部支援 NFC 技術
因此手機取代錢包的趨勢 似乎也已經真實的在發生了
從作者的角度來看 手機最大的效益
應該是在於它的「可攜帶性」
但是它在使用上的介面 由於體積規格限制的關係
始終只能塞下少數的數字鍵及相對應的文字鍵
因此過去雖然許多廠商 試圖利用這個行動平台發展商務應用
但都未見具有突破性的模式產生
直到Steve Jobs在2007年 發表了第一支iPhone
這項創新的產品 利用多點觸控式面板的技術
改善了使用者介面的體驗
由於系統可以根據程式的需求變換輸入模式
亦可輕鬆用手指調整顯是內容的可視範圍
因此許多服務的使用變得較過去來的便利且多元
也因為網路技術的發展益趨成熟
許多網路內容的使用及互動 都可利用手機來完成
作者將此現象與Web 2.0的現象做出連結
認為手機「無所不在」的特性 以及大量功能的發展
將會對Web 2.0的核心概念 也就是「使用者創造內容」的行為
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只是作者沒有料到的是
手機平台的發展 讓原生應用程式(Native application)開始蓬勃發展
至今已與網路瀏覽器分庭抗禮 成為新一代的商務利器
也將Web的時代 帶入3.0的新紀元
這本書我不敢說它很好 畢竟它的東西也有點過時了
敘述過程也有點冗長 但是對於最近這幾個月
一直吸收有關行動商務趨勢的我來說
它到是給了我一個不錯的歸納基礎
但是如果要再繼續追著這個趨勢下去
下一波該關注的 應該就是iPad這類平板電腦的發展吧
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
年前上工
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公司的產品是租屋網及售屋網
最大的勁敵是「591租屋網」
我的工作職責 就是做好網路行銷
讓大家知道這個網站 會用這個網站
最終目的是要愛用這個網站
行銷算是從大學時就有的興趣 至於什麼時候開始偏向網路
有點說不上來 只能說當我發覺的時候 似乎已經深陷其中了
這份工作其實並沒有那麼適合我 因為公司的作風還是保守
而租屋的市場對網站也缺乏強力的刺激 所以其實學不太到新創的觀點
會想待下來 除了一方面是想先了解過去基本的網路相關實務外
另外也有一小部分 是想知道自己目前能有多少發揮
慶幸的是 總經理似乎還有創新的動力
我提出的一些簡單的想法或是粗淺的規劃
在剛到任的短短七天內就有部分被採納進現有的作業項目中
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被肯定 我沒理由不為自己開心
但是似乎有點鋒芒太露 所以也好像在背後被資深人員盯上了
長久以來我最痛恨的職場關係 現在終於到了要面對的時候
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幸運 才剛出社會沒幾個月
就知道自己會做什麼 能做什麼 還有喜歡做什麼
只是對劉聰仁有點抱歉 畢竟是他從頭給了我系統專案管理的專業
但是最後考慮到自己的興趣 我還是選擇走回網路行銷
網路的虛擬世界 比想像中變動還快
過去常聽在耳邊的資訊爆炸 現在終於在我的生活中發生
光是網路科技相關新聞的RSS(簡易資訊聚合)
就讓我每天晚上必須花上兩小時消化這些最新趨勢
另外方向越明確 該看的書也越來越多
好多時候都會覺得 自己其實跟追求時尚的貴婦沒兩樣
差別只是在於她們用金錢追求流行 我們則是用時間追求知識
最可怕的是 可能你今天看到的網站正在紅
結果隔個一兩年就消失了 可能使用者突然不愛了
也可能有更聰明的人做了更屌的東西出來
然後舊的模式就這樣消失了
因為網路的擴散效果讓大家只知道最新及最好的
但偏偏這又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你永遠都有機會及權利 在這個充滿變化的環境
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做著自己喜歡的東西
禮拜五跟阿達去了「appWorks Startup Mixer」
算是一個網路創業家的同樂派對
我們兩個是第一次去 可能太拘謹了
沒認識太多人 但是能實際感受到這個產業蓬勃的能量
還是覺得令人開心
加油了 人總是要向前的
我還是不喜歡安居樂業 還是不喜歡在現成的環境裡活動
還是想知道 自己在未知的未來裡 可以有多少能耐
有可能會撞得鼻青臉腫 也有可能摔到四腳朝天
但是絕對不能在自己的興趣前 輕易認輸
最大的勁敵是「591租屋網」
我的工作職責 就是做好網路行銷
讓大家知道這個網站 會用這個網站
最終目的是要愛用這個網站
行銷算是從大學時就有的興趣 至於什麼時候開始偏向網路
有點說不上來 只能說當我發覺的時候 似乎已經深陷其中了
這份工作其實並沒有那麼適合我 因為公司的作風還是保守
而租屋的市場對網站也缺乏強力的刺激 所以其實學不太到新創的觀點
會想待下來 除了一方面是想先了解過去基本的網路相關實務外
另外也有一小部分 是想知道自己目前能有多少發揮
慶幸的是 總經理似乎還有創新的動力
我提出的一些簡單的想法或是粗淺的規劃
在剛到任的短短七天內就有部分被採納進現有的作業項目中
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被肯定 我沒理由不為自己開心
但是似乎有點鋒芒太露 所以也好像在背後被資深人員盯上了
長久以來我最痛恨的職場關係 現在終於到了要面對的時候
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幸運 才剛出社會沒幾個月
就知道自己會做什麼 能做什麼 還有喜歡做什麼
只是對劉聰仁有點抱歉 畢竟是他從頭給了我系統專案管理的專業
但是最後考慮到自己的興趣 我還是選擇走回網路行銷
網路的虛擬世界 比想像中變動還快
過去常聽在耳邊的資訊爆炸 現在終於在我的生活中發生
光是網路科技相關新聞的RSS(簡易資訊聚合)
就讓我每天晚上必須花上兩小時消化這些最新趨勢
另外方向越明確 該看的書也越來越多
好多時候都會覺得 自己其實跟追求時尚的貴婦沒兩樣
差別只是在於她們用金錢追求流行 我們則是用時間追求知識
最可怕的是 可能你今天看到的網站正在紅
結果隔個一兩年就消失了 可能使用者突然不愛了
也可能有更聰明的人做了更屌的東西出來
然後舊的模式就這樣消失了
因為網路的擴散效果讓大家只知道最新及最好的
但偏偏這又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你永遠都有機會及權利 在這個充滿變化的環境
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做著自己喜歡的東西
這個環境也永遠在逼大家前進 逼著大家長大
禮拜五跟阿達去了「appWorks Startup Mixer」
算是一個網路創業家的同樂派對
我們兩個是第一次去 可能太拘謹了
沒認識太多人 但是能實際感受到這個產業蓬勃的能量
還是覺得令人開心
加油了 人總是要向前的
我還是不喜歡安居樂業 還是不喜歡在現成的環境裡活動
還是想知道 自己在未知的未來裡 可以有多少能耐
有可能會撞得鼻青臉腫 也有可能摔到四腳朝天
但是絕對不能在自己的興趣前 輕易認輸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超級關係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 跟市面上那些人脈經營的書籍有點類似
本來以為可以學到一些網路社群經營相關的知識
後來才發覺實際上相差的有點大 所以其實讀完我是有點失望的
不過還是多少有點收穫就是了
作者提出 關係的連結主要是依靠網絡的構成
其中總構包含三大元素:
- 強連結:親密的家人與朋友關係
- 弱連結:泛泛之交而不太熟悉的相識者
- 樞紐:—個人所參與的或大或小的團體或組織
這本書比較顛覆性的說法 算是否定「強連結」的倚賴價值
而認定它也許是限制與障礙的根本 看似泛泛之交的弱連結
反而會為我們帶來重要資訊的或創新
另外個人所處的樞紐(像是工作) 也較適合每隔三或四年就更換
長期的停留 常常只會讓連結逐漸弱化
或許這樣的類似觀點 已經出現在許多公關書籍裡
但是目前的環境較以往不同的是 越來越普及的網路社群平台
讓向來需要努力經營的弱連結 得以讓每個人以輕鬆的方式深入其中
像是因為喜歡網路趨勢 而參與相關的團或論壇
這就是以「網路」這個興趣樞紐創造連結與產生連結的可能性
透過網路樞紐的集結 不管是任何嗜好或理念 亦或共同參加的活動
都開始成為輕易取得更多弱連結的方式
而這些隨機的弱連結 便有機會在自己意想不到的時刻
為自己的工作或是生活 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機會或改變
所以若你現在正在坐在電腦前 寫著似乎毫無意義的微網誌
又或者你在Facebook上面的好友 相熟的可能屈指可數
看一下這本書 可以讓自己安心樂觀一點
因為你會了解目前正在做的這些事 極有可能就是未來的機會資本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