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這本書沒什麼目的 就只是想當閒書看而已
不然最近一直在看跟網路或行銷有關的書
說實在話是有點累 腦袋有點吃不消
雖然書名看起來很文藝 但其實這本書沒那麼好閱讀
因為它也是從學理的角度出發的 目的是探討「嗅覺」這檔事
有不少地方看了沒感覺 因為沒有相關知識當基礎
不過裡面倒是有提出一些比較妙的論點
對一些以專業自持的行業來說 還滿接近打臉的地步了
要說最尷尬的 應該算是「品酒師」或「調香師」這種行業吧
許多人對於這種以分辨氣味為主要工作內容的行業
可能都會或多或少有「這群人應該有著比一般人好的嗅覺」這種觀念
但是真正在經過實驗後的結果呢?
沒有這回事!
不管是「品酒師」或「調香師」 其實他們先天的嗅覺系統
都與一般人的水平相近 因此能分辨出來的味道種類也並無二致
那究竟是為何他們有辦法看起來比其他人更能識別氣位呢?
答案其實滿普通的 就是靠「訓練」而已
也就是說他們必須接受各種不同聞香的訓練
來強化自己對各種氣味的敏感度
這種感覺就像多數人在接受職業訓練及業界洗禮之後
對於市場動態的判斷力也只是基本而已
不過比較特別的是 這些專家之所以讓人感覺能夠準確判斷氣味
除了聞香的技巧之外 更多是因於「描述」的能力
也就是準確描述出一種氣味給予人的感覺
就像好的文章一樣 平平都是失戀
普通人可能就只是一直說「我好難過!」
但是作家就能夠妙筆生花的述說出失戀的複雜感受
大概就是類似這樣的差異吧?
另外讓我感到最爆笑的 大概就是所謂的「品酒」這部分
有個很缺德的實驗 故意把一樣的酒放進不同形狀的杯子裡
然後將同樣的受試者測試兩次 差別只在是否有綁上蒙眼布
結果蒙上眼時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喝了一樣的酒
一把眼罩拿開 看到了杯子的形狀
喝的人居然大都認為自己在不同的杯中喝到不同的酒
這樣的狀況等同於推翻了過去「酒杯形狀會影響酒的風味」的想法
實在不知道在課堂上信誓旦旦的講師們 該怎麼看待這件事?
喔對!作者還有提到另外一件事 大家以後吃飯不用那麼辛苦了
有個味覺實驗的結果指出 其實在品嚐每種食物之間
不管是否有清理口腔 所感受的味道仍然是一樣的
除非嘴吧裡還留有其他的調味醬 否則味覺本身是會自動校正的
因此不要擔心喝完咖啡後的苦味會影響其他食物的風味
盡管放心吃吧!畢竟隨興才是真正的享受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