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當我們變成一堆數字


這本書是意外之得 一開始上台北的前幾個月
某次週末一時興起跑去華山藝文特區閒晃
剛好碰上個書展(現在已經忘記叫什麼名字了)
那時候看到每本書都打到8折以下 讓我覺得至少要帶本書回家才划算
東翻西找之下 這本書的略翻後覺得還挺有趣的
也跟自己的所學有些相關 所以它就變成現在書櫃中的一員了
(結果大概過了半年才看……中間一直被其他新書插隊……)

這本書的內容很特別 是在探討資料探勘(採礦)技術所帶來的影響
作者在書的一開始就提到 每一天我們使用手機及電腦送出的資訊
或是利用信用卡和會員卡所進行的消費行為 
都是無數關於我們個人的訊息 而這些訊息的累積及分析歸納
最後會使每個人都變成可以搜尋及解析的0與1
這種透明雖然帶來了商品的高度個人化
但在同時其實我們已經無感的放棄了個人的隱私
讓自己在數位時代中變得無所遁形

不講別的 單單講這幾年來一直熱潮不退的交友網站好了
交友網站最吸引人的功能之一 就是系統會自動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對象
但是系統是根據什麼來做推薦呢?就是你幫自己輸入的個人資料啊~
知名交友網站Match.com就是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所有資訊
找出你與其他人所擁有的共通點 當你們的適合度達到標準後(至少3點)
網站系統就會自動把你們推薦到彼此的頁面上
聽說這樣會讓人產生「有一點巧合(或是說命中注定)」的感覺
因為他們不知道原來有個跟自己年紀相仿的人住在同一個鎮上
並且同樣「熱愛Beatles也喜歡紅色及遛狗!」

不過更有趣的是 書裡提到有個科學家認為
所謂的共同嗜好及興趣 「根本毫無價值!」
因為你可能找到100個年齡相仿的人
他們同樣都「熱愛Beatles也喜歡紅色及遛狗!」
但是你卻不會愛上他們!真正會影響人與人之間關係的
是每個人本身所擁有的「性格」 令人驚駭的事情就在這裡
「性格」這種東西 很多時候我連自己都未必能完全了解
但資料探勘卻可以開始透過我們筆下的文句及行為表現
大致掌握我們本身所屬的「性格族群」
進而了解每種性格可能匹配的對象 會屬於另外哪種性格
書中就有提到 這個科學家在之後的研究中發現
經過歸類後 被他列入「指揮者」性格的人
他們可能企圖心旺盛 不怕正面衝突並且充滿執行力
但是他們到最後所選擇的對象 卻大多是擁有溫柔的言語
並且擅於柔性解決問題的「協調者」
而這樣的結果完全沒有透過人工 全憑電腦系統設定的分析邏輯而得

雖然目前這種深度資料探勘的技術剛起步
電腦還無法準確判斷及歸納每個人所用的語彙 所相對應的性格特徵
但隨著資料的累積 這種技術的精準度只會越來越強大
如果有一天 你發覺系統所推薦給你的人選方案
遠勝過你自己在外面拼死拼活追求 卻不見得適合的對象時
你仍會上街尋找一見鍾情 或花時間跟心儀的對象相處嗎?
還是直接上交友網站 讓系統直接送上一批客製對象給你呢?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情感@設計


跟前面幾本比較偏實務的設計書籍比起來
這本書就大多著重在理論性了(所以花花綠綠的示意圖也少很多)
書名有「情感」兩字 因此自然內容都著重在設計如何影響人的心理
講極端一點 其實這本書可能算是本「設計心理學」了
不過設計這種東西本來就是由主觀構成 並且用來感變觀感的
因此強調心理層面的細微影響 倒也是合情合理了

作者在書裡提出 設計中擁有的情感元素
大致上可分為三個層面去解讀:
  1. 本能(產品的外觀式樣與質感)
  2. 行為(產品的功能)
  3. 反思(個人的感受與想法)
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有吸引力的東西的確會比較好用!」
怎麼說呢?研究認為 具有吸引力的事物通常能夠引起人們的正面情感
而當人處於正面的狀態下時 就會有比較多的耐心跟較積極的態度
去重複嘗試並使用眼前的事物 而不具吸引力的事物不但不具這個優勢
反而會因為引發負面情感 讓人的觀點更聚焦在具有缺陷的地方
到最後的結局就會只剩下翻桌爆發而已……

什麼?你問我例子?好~我講個最簡單的!

當一個正妹跟一個龍女 同時張起來耍任性的時候
你的反應或是容忍度會不會稍微有一點不一樣?
(我想這樣形容應該每個人心裡都明白了!)

因此每個產品在設計過程中 外觀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不過在這之後呢?就是「易用性」了
這邊我想就不用多說了 畢竟越好使用越快上手的產品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接受度較高也較受歡迎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最後一個層面-「反思」

「反思」對於產品的設計上 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它甚至可以扭轉一般人對「外觀」及「功能」上的既定看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好了 再生紙看起來精緻嗎?用途多嗎?
甚至問最根本的 再生紙有比一般紙張好用嗎?
我想答案都是「不!」 那為什麼還是有人會買再生紙的製品
像是筆記本或是便條紙之類的?原因無他 因為環保意識
再生紙傳達出的意念 就是為地球的樹木及環境多盡一份心力
而消費者常常在針對這種理念進行深度思考後
會開始對原本的印象做出反轉 因此原本再生紙的「難用」及「粗糙」
在環保意識的包裝之下 反而成為了產品的價值呈現
進而讓消費者喜愛起這些原本不討喜的特質

後面作者更深入探討人與機器的情感互動
甚至延伸到「機器人」的議題 雖然看的時候感覺很有趣
但因那離我的生活有點距離 又加入許多作者的想像
因此看完後反而覺得有點科幻了 沒辦法有太多想法

如果想要實際體會或思考這些情感設計的概念的話
建議可以去看最近在華山舉辦的《2011台灣設計師週》
門票要價200元 不過相當物超所值
因為裡面設計的品項跟種類都超級豐富
而且有很多巧思 加上概念大都深入淺出
所以常常一個小東西就會讓人看到入神而玩味許久
這禮拜去看 我整整看了3小時才出來 幾乎花掉一整個下午的時間
這大概是繼《越酷東京》之後 第2個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展覽了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相當推薦!

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什麼是夢想?

可能工作上軌道了 腦袋比較沒那麼匆忙
最近又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記得唸研究所的時候 我在畢業前夕幫自己找到一個夢想
「我想要出國念博士!」
聽起來超厲害 且不知怎的 那時候的我異常堅定
不但為了發表論文而故意延畢 連當兵將近一年的時間
我都美美的沉浸在這個夢裡 努力的利用休假時間唸書跟寫論文
那時候雖然累 但是心裡很快樂
一心只想趕快等到退伍 再大大步的向前走

後來當回老百姓 開始踏入社會
應徵到了現在的工作 我也終於進入了上班族的人生

一開始我常常問自己 出國的夢想呢?
雖然說這份工作帶給我不少成就感 我也的確樂在其中
但是我始終覺得 我好像離出國深造的路越來越遠

怪的是 我並沒有很懊喪的感覺
這讓我心裡有點疑惑 自己當初的堅定是從何而來?

這陣子維持著半年多來的習慣
持續的收看許多關於網路創業的文章
看著看著 我忽然有點理解了關於自己的「夢想」這回事

很囧的結論 其實我根本就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夢想

看著許多創業人的心路歷程 我才意識到所謂的「夢想」
對我自己來說並不單單只是「吼~我要出國!」這麼簡單而已
出國要幹尛呢?按照正常的情況 應該是努力拿個碩士或博士學位
但是拿到了以後呢?要幹尛?回國?當外國人?
好!不管是回來還是留在當地 重點是之後咧?教書?進業界?
教書又要幹尛?進業界又要做些什麼?
這些我都沒想過 不過這時我才明白
出國深造只是一個階段 一個可能幫我加值的過程
但是深造完以後 想要用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去做些什麼
那才是真正至關重要的

真正的夢想 應該是當自己找到了某個目標(大小不拘)
能讓自己燃起全身的熱情和心力 願意花上不論多少的時間
去成就它 去追求它 那這個目標才真正是屬於一個人的夢想
而出國這檔事 從現在的我回頭看兩年前的心境
應該比較像是某種「憧憬」 甚至不想接觸社會的「逃避」吧……

所以你問我找到「夢想」了嗎?
我可以很老實的跟你說 並沒有!

雖然我的工作很幸運的交會在我的所學及興趣當中
但我還是會有間歇性的疲累 還有不定時的倦怠
更根本的是 我還不知道自己的一身三腳貓功夫
可以拿來做些什麼 或是我想用來做些什麼
所以現在的快樂 在我看來還只停留在「興趣」的階段罷了

但是要說想通以後會失落嗎?其實也還好
至少我知道自己不斷的在前進 也走上了自己想走的路
這讓我能很安心的相信 自己某一天會在持續往前的道路上
看到一個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事物 而到那個時候
我會為了這個或許可能要持續一輩子的夢想 投入我所有的一切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玩家外包


如果我印象中沒錯的話 「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
其實是在Web 2.0的大旗扯開時 就已備受矚目的現象
而當時也不少專家開始探討這個現象背後的意義
像是《維基經濟學》及《網民經濟學》 都是滿早出現的論述書籍
因此這本《玩家外包》對我來說其實是本趨近同一個重點
只是內容及邏輯上都更為豐富且成熟的作品

書裡面提到比較耳熟能像的例子 像是Wikipedia或是Linux
這邊就不再多提了 今天想到比較特別的例子
其實是這幾年網友趨之若鶩 但事主都避之唯恐不及的「人肉搜索」
有在網路世界裡稍為沉浸比較深的都知道
這幾年只要有人在網路上 發現一些不合理或是具話題性的事情
許多網友便義憤填膺地把當事人有關的個人資料全部挖出來
有時候連祖宗十八代也逃不掉 更有甚者還編輯專屬的Wiki頁面當禮物
通常事主在24小時內絕對無所遁形 下場只有洗好脖子準備道歉
或是假裝被盜用帳號或是奮力辯解做一些最後的掙扎

如果不是透過 BBS上的社群以及裡面數以萬計的網友
單憑個人的力量 絕對無法在相同的時間裡
蒐集和拼貼一切從各種管道所取得的資料
就算是超級會挖新聞的《蘋果日報》及《壹週刊》
在這種聚沙成塔的力量前 可能都完全沒有匹敵的餘地
但這些被稱為「鄉民」的網友 可能都不是專家
卻能在社群自動組織起來的力量中 發揮超過專家的力量
這種藉由三教九流的人共同參與 最後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
其實就是最草根性 但也最典型的「群眾外包」的體現

作者歸納了「群眾外包」的十大準則
幫助讀者能比較有系統的了解這個模式是如何運作的
重點在於如何運用對的模式及設計正確的機制
接著建立誘因並向群眾溝通
但其中最根本且最重要的精髓 我認為是最後一條
準則十、不要問群眾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群眾做什麼 
我把這條準則留到最後,因為如果能引起你動腦思考的話,應該就是這一條了:當個人或公司給群眾他們想要的東西,群眾外包運作的效果最好。關於這點,另一種思考方式是:成功的群眾外包,需要滿足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級最上面那一層。人會被吸引,想要參與,是因為某種心理、社會或者感情需求獲得滿足。當這方面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他們就不會參與。對公司來說,這個意思是說,一般常見於勞資關係的那種想法,必須拋諸腦後。如果iStockphoto建立社群的時候,存心把業餘攝影愛好者當廉價勞工利用,它絕對不會得逞。反之,李文斯頓是在網路上建立一個家,讓攝影同好分享和批評彼此的作品,哦,還有,可能順便賺點外快。
如果作者在這本書中 已經能舉出這些大量的個案研究
或許群眾外包在美國已逐漸成為明顯的趨勢
那麼國內相對保守的企業文化似乎也該開始考慮
這種借用群眾智慧的龐大機會
前陣子Facebook推出的「發問」的功能
老實說我也認為它有產生「群眾外包」模式的潛力在
畢竟這個功能才甫推出 便立刻出現了許多無厘頭的問題
並且吸引了破萬的人主動回答 如果企業能夠透過自家的粉絲專頁
想出能夠吸引粉絲針對產品或服務面提出意見的開放式問題
(我記得「發問」是可以參與者自由新增選項的)
比起像是問卷或焦點團體之類的傳統市場研究法
或許可以成為更為有力的工具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打架時刻 3 多管閒事

每個人都說男生出社會以後要變得成熟 變得穩重
該從男孩轉成真正的男人 我其實一直摸不清楚
所謂真正的男人擁有怎樣的形象
到底應該怎樣的穩重?什麼樣又叫做成熟?
但自從出社會開始工作到現在 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跟我的價值觀
有著非常非常大的差距 但許多人仍都習慣而麻木的在生活著
這種不協調的感覺讓我始終都有著反社會的想法
也讓我三不五時會思考一個朋友在當兵時曾提到的問題
如果所謂的成長,是從過往的熱情執著,到現在所看到的冷眼漠然,這樣子的成長,到底值得推崇的意義在哪裡?
出了社會以後 我常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被社會所馴化
畢竟這世界充滿了許多利害 而自己身邊也有許多朋友為其所苦
雖然我沒有辦法憑一人之力去扭轉它
但也始終不想成為灌輸這種觀念 甚至是參與這股歪風的人
而在房地產這個行業待得越久 我越來越討厭裡面的從業人員
很多時候跟這些人打交道 我都無法打從心底說服自己
多花點時間或口舌去營造什麼圓滑的人際關係
畢竟我很擔心在一些重要的場合
因為我無意間流出的厭惡眼神或是不在乎的態度
而對現場膚淺卻暗潮洶湧的氛圍產生什麼負面的效果

那一天在捷運上 正是人潮洶湧的上班時間
有個該死的高中生就躺坐在博愛座上 兩腿打得老開
讓我一度認為這節車廂是他花錢包下的
而當人群擠進小小的車廂 高中生的腳不可避免的被踩被踢到後
他就針對其中一個女生破口大罵起來
罵人的內容其實沒什麼重點 在我聽起來就只是找碴來的罷了

在他罵了超過半分鐘之後(應該吧) 因為實在聽不下去
插嘴說了幾句自認合情合理的話 天殺的這小子瞬間把矛頭轉向我
一邊講著「干你屁事!」之類的話 一邊很用力的推撞我
一陣惱火之下 我是忍不住動手了 但是因為自己趕著上班
實在不想再橫生枝節 所以也就只是緊緊握著對方的喉嚨
等到下一站捷運快關門的時候把他推了出去

但是公司同事在知道這件事以後 我幾乎是被念到整個人翻了一圈
大意上都是叫我不要為自己招惹麻煩 不需要管太多事
不斷的告誡我台北是個可怕的城市 有一天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而跟我最要好的一個女生 劈頭第一句就是:
『這是你的不對!』
我不知道她能不能透過文字感覺到
螢幕對面那個人彷彿胸口被狠狠打了一槌的感覺
雖然事後她有解釋那句話並不是表面上的本意
但是那時候那句話當下的衝擊大到嚇人
我幾乎是打從心裡感到整個人從根本被否定了

這個禮拜休假前 跟我比較要好的同事
都不斷告誡我「明哲保身」的觀念 因為知道他們是出自關心
所以自己也始終低著頭嘗試把一些話聽進去
但是幾乎跟自己原本的價值觀完全相反的想法
放進心裡後 反而像是兩頭互不相讓的惡犬一樣
把原本的腦袋搞得一團亂 搞不懂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老實說我釐得很辛苦 但至今始終未清
因為我無法理解也難以接受 怎麼才不過一轉眼

「助人」突然就不是「快樂之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