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前面幾本比較偏實務的設計書籍比起來
這本書就大多著重在理論性了(所以花花綠綠的示意圖也少很多)
書名有「情感」兩字 因此自然內容都著重在設計如何影響人的心理
講極端一點 其實這本書可能算是本「設計心理學」了
不過設計這種東西本來就是由主觀構成 並且用來感變觀感的
因此強調心理層面的細微影響 倒也是合情合理了
作者在書裡提出 設計中擁有的情感元素
大致上可分為三個層面去解讀:
後面作者更深入探討人與機器的情感互動
甚至延伸到「機器人」的議題 雖然看的時候感覺很有趣
但因那離我的生活有點距離 又加入許多作者的想像
因此看完後反而覺得有點科幻了 沒辦法有太多想法
如果想要實際體會或思考這些情感設計的概念的話
建議可以去看最近在華山舉辦的《2011台灣設計師週》
門票要價200元 不過相當物超所值
因為裡面設計的品項跟種類都超級豐富
而且有很多巧思 加上概念大都深入淺出
所以常常一個小東西就會讓人看到入神而玩味許久
這禮拜去看 我整整看了3小時才出來 幾乎花掉一整個下午的時間
這大概是繼《越酷東京》之後 第2個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展覽了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相當推薦!
這本書就大多著重在理論性了(所以花花綠綠的示意圖也少很多)
書名有「情感」兩字 因此自然內容都著重在設計如何影響人的心理
講極端一點 其實這本書可能算是本「設計心理學」了
不過設計這種東西本來就是由主觀構成 並且用來感變觀感的
因此強調心理層面的細微影響 倒也是合情合理了
作者在書裡提出 設計中擁有的情感元素
大致上可分為三個層面去解讀:
- 本能(產品的外觀式樣與質感)
- 行為(產品的功能)
- 反思(個人的感受與想法)
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有吸引力的東西的確會比較好用!」
怎麼說呢?研究認為 具有吸引力的事物通常能夠引起人們的正面情感
而當人處於正面的狀態下時 就會有比較多的耐心跟較積極的態度
去重複嘗試並使用眼前的事物 而不具吸引力的事物不但不具這個優勢
反而會因為引發負面情感 讓人的觀點更聚焦在具有缺陷的地方
到最後的結局就會只剩下翻桌爆發而已……
什麼?你問我例子?好~我講個最簡單的!
當一個正妹跟一個龍女 同時張起來耍任性的時候
你的反應或是容忍度會不會稍微有一點不一樣?
(我想這樣形容應該每個人心裡都明白了!)
因此每個產品在設計過程中 外觀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不過在這之後呢?就是「易用性」了
這邊我想就不用多說了 畢竟越好使用越快上手的產品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接受度較高也較受歡迎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最後一個層面-「反思」
「反思」對於產品的設計上 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它甚至可以扭轉一般人對「外觀」及「功能」上的既定看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好了 再生紙看起來精緻嗎?用途多嗎?
甚至問最根本的 再生紙有比一般紙張好用嗎?
我想答案都是「不!」 那為什麼還是有人會買再生紙的製品
像是筆記本或是便條紙之類的?原因無他 因為環保意識
再生紙傳達出的意念 就是為地球的樹木及環境多盡一份心力
而消費者常常在針對這種理念進行深度思考後
會開始對原本的印象做出反轉 因此原本再生紙的「難用」及「粗糙」
在環保意識的包裝之下 反而成為了產品的價值呈現
進而讓消費者喜愛起這些原本不討喜的特質
甚至問最根本的 再生紙有比一般紙張好用嗎?
我想答案都是「不!」 那為什麼還是有人會買再生紙的製品
像是筆記本或是便條紙之類的?原因無他 因為環保意識
再生紙傳達出的意念 就是為地球的樹木及環境多盡一份心力
而消費者常常在針對這種理念進行深度思考後
會開始對原本的印象做出反轉 因此原本再生紙的「難用」及「粗糙」
在環保意識的包裝之下 反而成為了產品的價值呈現
進而讓消費者喜愛起這些原本不討喜的特質
後面作者更深入探討人與機器的情感互動
甚至延伸到「機器人」的議題 雖然看的時候感覺很有趣
但因那離我的生活有點距離 又加入許多作者的想像
因此看完後反而覺得有點科幻了 沒辦法有太多想法
如果想要實際體會或思考這些情感設計的概念的話
建議可以去看最近在華山舉辦的《2011台灣設計師週》
門票要價200元 不過相當物超所值
因為裡面設計的品項跟種類都超級豐富
而且有很多巧思 加上概念大都深入淺出
所以常常一個小東西就會讓人看到入神而玩味許久
這禮拜去看 我整整看了3小時才出來 幾乎花掉一整個下午的時間
這大概是繼《越酷東京》之後 第2個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展覽了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相當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