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玩家外包


如果我印象中沒錯的話 「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
其實是在Web 2.0的大旗扯開時 就已備受矚目的現象
而當時也不少專家開始探討這個現象背後的意義
像是《維基經濟學》及《網民經濟學》 都是滿早出現的論述書籍
因此這本《玩家外包》對我來說其實是本趨近同一個重點
只是內容及邏輯上都更為豐富且成熟的作品

書裡面提到比較耳熟能像的例子 像是Wikipedia或是Linux
這邊就不再多提了 今天想到比較特別的例子
其實是這幾年網友趨之若鶩 但事主都避之唯恐不及的「人肉搜索」
有在網路世界裡稍為沉浸比較深的都知道
這幾年只要有人在網路上 發現一些不合理或是具話題性的事情
許多網友便義憤填膺地把當事人有關的個人資料全部挖出來
有時候連祖宗十八代也逃不掉 更有甚者還編輯專屬的Wiki頁面當禮物
通常事主在24小時內絕對無所遁形 下場只有洗好脖子準備道歉
或是假裝被盜用帳號或是奮力辯解做一些最後的掙扎

如果不是透過 BBS上的社群以及裡面數以萬計的網友
單憑個人的力量 絕對無法在相同的時間裡
蒐集和拼貼一切從各種管道所取得的資料
就算是超級會挖新聞的《蘋果日報》及《壹週刊》
在這種聚沙成塔的力量前 可能都完全沒有匹敵的餘地
但這些被稱為「鄉民」的網友 可能都不是專家
卻能在社群自動組織起來的力量中 發揮超過專家的力量
這種藉由三教九流的人共同參與 最後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
其實就是最草根性 但也最典型的「群眾外包」的體現

作者歸納了「群眾外包」的十大準則
幫助讀者能比較有系統的了解這個模式是如何運作的
重點在於如何運用對的模式及設計正確的機制
接著建立誘因並向群眾溝通
但其中最根本且最重要的精髓 我認為是最後一條
準則十、不要問群眾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群眾做什麼 
我把這條準則留到最後,因為如果能引起你動腦思考的話,應該就是這一條了:當個人或公司給群眾他們想要的東西,群眾外包運作的效果最好。關於這點,另一種思考方式是:成功的群眾外包,需要滿足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級最上面那一層。人會被吸引,想要參與,是因為某種心理、社會或者感情需求獲得滿足。當這方面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他們就不會參與。對公司來說,這個意思是說,一般常見於勞資關係的那種想法,必須拋諸腦後。如果iStockphoto建立社群的時候,存心把業餘攝影愛好者當廉價勞工利用,它絕對不會得逞。反之,李文斯頓是在網路上建立一個家,讓攝影同好分享和批評彼此的作品,哦,還有,可能順便賺點外快。
如果作者在這本書中 已經能舉出這些大量的個案研究
或許群眾外包在美國已逐漸成為明顯的趨勢
那麼國內相對保守的企業文化似乎也該開始考慮
這種借用群眾智慧的龐大機會
前陣子Facebook推出的「發問」的功能
老實說我也認為它有產生「群眾外包」模式的潛力在
畢竟這個功能才甫推出 便立刻出現了許多無厘頭的問題
並且吸引了破萬的人主動回答 如果企業能夠透過自家的粉絲專頁
想出能夠吸引粉絲針對產品或服務面提出意見的開放式問題
(我記得「發問」是可以參與者自由新增選項的)
比起像是問卷或焦點團體之類的傳統市場研究法
或許可以成為更為有力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