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筷子,不只是筷子

嗯……老實說對這本書其實沒有太多心得
看完以後的感覺大概就是長了些知識
對這雙平常吃飯在用的小工具有多一些新的認識

書的一開始是講述筷子的起源
目前最早的古籍記錄大概是從大禹治水開始的
不過那時候還只能算是筷子用法的雛形 而且作用比較偏向攪拌
真正有用筷習慣的 大概是到夏朝才有正式記錄
「紂使而象箸而箕子怖。」
從這段記載同時也可以看出 筷子早期是被叫 「箸(筯)」 的
但是之後為什麼會改成「筷」呢?
原因似乎是在明代 當時在江南水鄉的百姓由於都要靠船生活
而那時的民情對於諧音多有忌諱 由於「箸」的諧音同「住」或「蛀」
對漁民而言 「住」在船上或船「蛀」了都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為了求個吉利 才開始把「箸」念成「快兒」或「快子」
希望家裡能夠「快快有個兒子」 這種念法在經年累月的傳播之下
最後才慢慢演變至今日我們掛在嘴邊的「筷子」

另外由於筷子帶有「快快生子」之類的吉祥涵義
因此常常會出現在婚喜場合的儀式中
書中列出不少中國各民族此用筷子的特殊習俗
另外還有像是小時候爸媽會教的用筷食禮
以及筷子在一些民族治喪時所扮演的角色(死者也是要吃飯的)
作者都有滿詳盡的記述 老實說有些還滿有意思的
像是蒙古的「刀筷」 就是在當地民族的生活習慣及民族文化下
所衍生出適合一邊打獵或打仗 卻又方便隨時進食的用餐設計

書到後面比較可惜 變成作者自吹自擂藏筷事蹟的版面
老實說當初買這本書 比較希望的是可以多了解這雙小工具的內涵
當然並不是完全沒有寫到 只是似乎怎麼看就覺得寫不到肉裡
還好本來就是一本當作閒暇休息之餘才看的閒書
所以也就不怎麼要求了(如果是工具書那我應該會看得很生氣)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新年

今天是1/24 記得去年就是在這時候向第二份工作報到
所以到今天剛好做滿了一年 這一年過得很爽 也頗實在
有一份對得起自己的薪水 也遇到了不錯的夥伴
而學到的東西之多之廣 更大大出乎我一年前的預想之外

當初服完兵役準備要出社會前 覺得離三十歲只剩短短的三到四年
那時心裡是有點慌的 總覺得時間不夠
但是現在滿一年後 才發覺一年其實不短也不算少
真的埋頭下去可以衝刺出很多可能 現在想到後面還有兩年多
心裡有比當初安心不少 目前新年的願望還想不到太具體的
只希望自己今年能盡快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現在做的只是興趣)

今年是第一年發紅包 也是第一年沒得拿紅包
這次過年很不一樣 以前圍爐的時候都是大人坐滿一圈
我們這些小孩站在旁邊跑來跑去 要自己想辦法夾菜
但是這幾年老一輩人走的走 散的散
以前的小孩也慢慢長大 當今年自己坐在桌旁時才發覺
過去的小鬼們已經成為這個家族的新一代
「世代交替」就在我的不知不覺中 突然的發生
我的第一個姪子
除夕當天除了發紅包給長輩外 唯一跟我拿錢的就是這小子
趕著在兩個月前生出來 現在是全家人的寶
我一看到他那圓滾滾的臉 第一個念頭就想拿奇異筆在上面畫畫
這張是他睡覺的樣子 我在他醒來以後
一直亂掐他的臉幫他做鬼臉 後來好像差點要哭了

聽說這傢伙不吸奶嘴 一吸到奶嘴就會抓狂
原因似乎是因為他認為吸奶嘴就是可以喝到奶
所以如果吸到普通的奶嘴 而不是奶瓶上的奶嘴(裡面還要有奶)
就會非常非常的生氣!(很遺憾當天沒機會試)
而且吵鬧前還會看場合跟臉色 人一多就裝乖巧害羞
才兩個月就精成這樣 長大後應該很有前途……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決戰第三螢幕

現在做 App 就像十年前做網站一樣,再過一兩年,「本公司沒有 App」這句話聽起來,就會像現在說「本公司沒有網站」一樣詭異。
這句話是這幾天Polydice, Inc.徵才時 在文案上寫的一段話
感覺很適合當作這次讀書心得的開場白~XD

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出來多久了?五年?十年?還是更久?
不!如果我印象沒錯的話 第一代iPhone距離現在
其實只有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而已 但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
它們幾乎影響了整個世界既有的生活模式
搭配行動網路的發展 你開始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各種資訊
或是使用各種服務 以及在無聊時打開遊戲消磨空白的時間
這也是為什麼Steve Jobs逝世後 被許多人奉為科技業的巨人之一
因為他所推出的這些消費性電子產品 真的做到了改變世界這件事

到底有什麼改變?老實說族繁不及備載
而且每個人的使用習慣不一樣 所以感受也會有差
不過作者在書中有提到幾個要點 讓我覺得還挺精闢的
其中我覺得最關鍵的 應該是「隨時」與「定位」兩個元素

先講講「隨時」吧 由於行動裝置跟個人電腦不同
每個人都會貼身攜帶 不用在被綁死在電腦桌前
因此過去必須透過個人電腦連上網路才能取得的資訊或服務
現在你已經隨時隨地都可以取得了
這讓網路資訊服務 開始可以進入過去所無法接觸的消費決策過程
過去人們在利用個人電腦及網際網路瀏覽資訊時
通常只是停留在「搜尋」與「評估」的階段
至於到實體商店進行決定時 額外的衝動性消費是資訊服務無法插手的
但是現在不同了 由於行動裝置讓人都能隨時連上網
因此現在實體商店可以在人們決定購買的那一刻
即時提供更優惠的資訊 增加人們在計劃外購買的的誘因
這類資訊有時是被動的用條碼暴露在消費者眼前
等待消費者利用接收程式去掃描 有另外一種則較為主動
是透過判斷消費者的所在位置 來決定是否發送訊息給行動裝置
也就是接下來要講的「定位」元素

「定位」或許可以說是整個行動裝置應用的核心所在
早期許多行銷資訊 都是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發送
鎖定的族群大都無區隔可言 因此過去廣告界有句名言:
我有一半的廣告預算浪費了,糟糕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直至個人電腦及網際網路的出現  網路行銷的成長
開始讓許多訊息可以聚焦於集合某些特質使用者的網站
而電子郵件名單的開發也成為差異化行銷的利器之一
只是這時提供資訊 大多仍停留在需求的開發 而非實際銷售的提升
但行動裝置帶來的「定位」概念 可以說是讓產品及服務在行銷上
多了一條全新而有效的管道 回到剛剛實體商店的例子
實體商店現在可以透過「定位」的判別 挑選在自己商場周遭的顧客
接著利用簡訊或是專用的App 傳送相關的促銷資訊
最大的好處在於 我們可以認為會進入傳送範圍的消費者
在地理位置上或多或少都與這間商店有所關連
就算這些內容無法帶動所有人立即購買
但消費者日後還是有機會使用到這些資訊
因此比起傳統的網路行銷 甚至是更傳統的大眾媒體
廣告行銷預算的投入 在轉換率是必會比過往高上許多
不但減少了使用者在資訊爆炸中受到的干擾
也能讓廣告主更加直接而有效率的接觸到自己的潛在顧客

書中還講了不少目前已經在實行的行動應用
或許因為大都是實驗性質 因此都讓人挺耳目一新的
只能說行動裝置可以應用的層面太多了
除了書中所提的案例 現在仍有許多人想在這個新領域中
創造出自己的市場(或戰場) 一塊小小的消費性電子產品
居然能在短短幾年內再造了人類看待人事物的角度
無法讓人不承認這的確是個偉大的革命
但我想每個人都可以進一步相信 這場革命還只是剛開始
接下來它只會更快 並且絕對絕對不會停下來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魔髮奇緣


前陣子去看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迪士尼經典動畫藝術》展
在看了許多小時候記憶深刻的動畫片之後
才發覺這幾年 離自己最近的迪士尼動畫片中
有看過的已經是好幾年前的《星銀島》了
所以算是為了重溫一下小時候的回憶 上騾子抓了這部片來看

《魔髮奇緣》改編自格林童話的《長髮姑娘》
老實說這個故事 在格林童話中原本算是一個頗具性意味的故事
像是高塔與寂寞的處女 還有夜夜前來幽會的年輕男子
不過迪士尼的改編 反而讓這個原作充滿成人性意味的故事
變成了一個闡揚青少年獨立自主 且極不鼓勵父母過度保護兒女的電影
它讓故事裡的長髮公主 從一開始的傻傻順從
到接觸並遊歷了外面的世界後 終於意識到養母對她的約束是不合理的
養母的保護對她只是種威壓與逼迫 並不是真正的愛她
她決定從這種不合理掙脫出來 追求自己獨立自主的權利
因為她知道有能力決定自己該怎麼做

反而這部片的男主角並沒有傳統的王子印象
變成一個有點娘砲有點孬 而且好像還不怎麼可靠的通緝犯
雖然在故事的最後 他還是象徵性的解救了公主
但最後根本是被公主娶進門的 整部片的重點完全放在公主的成長上
或許這也算是迪士尼在面對經典童話時的另一種詮釋方式
畢竟現在已經不流行那種 王子公主永遠幸福快樂的甜滋滋童話了

只是美中不足的是 劇情中男女主角的感情轉折相當不明顯
或許是因為我已經老了 而這部片是給小孩子看的
所以需要比較淺白直接的劇情 也或許感情戲不是這部片的重點
我只知道 我完全看不出來他們從啥時開始有愛的……(囧)
不過整部片因為有著近年來各家動畫作品都有的詼諧風格
因此觀賞的娛樂效果還是挺高的 雖然現在已經有不少競爭對手出現
但是還是希望迪士尼的動畫作品能持續存在
然後繼續帶給這個世界歡笑與夢想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

你喜歡生活中有選擇嗎?
你認為選擇越多就是越好嗎?
你討厭人家幫你做選擇嗎?

也許不少人對上面這三個問題的反應都是肯定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 或許這本書可以給你不同的想法

作者在這本通篇環繞著「選擇」這個主題的書中指出
「選擇」對於一個人的基本心理健康是必要的
在同樣的環境跟條件裡 是否能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選擇」
其實會大大影響一個人的狀態 舉最簡單的例子好了-「當兵」
相信男生當過兵的都有實際體會 在軍營裡面的生活是沒有自由的
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受到嚴格的規範
在裡面沒有選擇 只有服從 因此雖然在將屆退伍時
大部分的人都過得很爽 但每個人都還是努力期待著休假甚至退伍
原因沒別的 就是懷念著外面那擁有自由「選擇」的生活而已

但是選擇是多多益善的嗎?並不盡然
作者在這部分提到一組數字-「7±1」
意思是說 一個人在面對眼前眾多的選擇時
最多只能同時處理6至8組而已 算是一個負荷的極限
如果超過了會如何?這時候你的判斷力會開始模糊
無法準確的判斷每個選擇的差異並做出決定
多樣選擇的原意 本來是讓人能從中挑出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
但過多選擇的結果 反而可能會讓人做出錯誤決定
甚至是放棄決定 最糟的結果可能就是讓自己錯過原本的好東西

這樣問吧!現在智慧型手機只有這麼幾個品牌
所以每個人都能做點功課 並找到自己最喜歡的
如果你在某一天想要換支新手機 突然發覺跑出20個品牌
你還有精神去研究其中差異嗎?還是被銷售員講一講就隨便買了?

那遇到過多的選擇該怎麼辦?作者在這裡提出一些辦法
第一個就是「分類」 分類可以讓眾多選項先變成「類別選擇」
然後依序從大至小往下選 這樣可減少面對過多選項的焦慮感
譬如說想吃宵夜 先決定要吃的還是喝的
然後想想是要甜的還是鹹的 再看看自己的錢包
可以買貴的還是便宜的 根據嘴饞的程度要買多還是買少
先想好以後再出門 比起念頭一起就衝下樓往夜市裡鑽踏實許多
而且比較不會一口氣買一堆結果吃不完(然後每天唉自己胖~)
再來就是要依靠「專業」 如果有辦法自己努力的話
多花點時間在自己常面對抉擇的區塊下點苦工
很多時候可以幫自己快速釐清自己所想要的重點
如果沒那麼多閒時間 就依靠別人的「專業」 去討些建議吧
這裡的「專業」不一定是指學識 有時候也是種經驗
就像買相機時 與其自行埋頭研究 如果有個攝影師朋友
我想最快的做法就是拜託他直接推薦

這種借鑑別人專業的做法 最常出現在自己無法掌握的重大決定
不少病患只能靠生命維持裝置活命時 到底要不要讓他安心的去
比起自行判斷 家屬常常會更重視醫師的意見(然後死了再告他!)
另外在亞洲地區這種重視團體甚於個人的文化世界
遇到人生方向的抉擇 像是結婚或是求學 還有出社會後的就業
也常依賴長輩或朋友給予一些想法
一般是協助自己做決定 更有甚者會直接請人幫自己做決定
因為很多時候 自己的「選擇」影響的不僅是自己而已

但是回歸到最根本 如果想要避免自己迷失
作者認為在面對生活中無邊的「選擇」時
最有效的方式還是自己要認真確認 心裡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畢竟很多時候 「想要」跟「需要」其實是兩碼子的事
正所謂「一個銅板拍不響」 這個世界之所以會出現那麼多的選擇
最原始的起因 還是因為來自人的無窮慾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