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

你喜歡生活中有選擇嗎?
你認為選擇越多就是越好嗎?
你討厭人家幫你做選擇嗎?

也許不少人對上面這三個問題的反應都是肯定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 或許這本書可以給你不同的想法

作者在這本通篇環繞著「選擇」這個主題的書中指出
「選擇」對於一個人的基本心理健康是必要的
在同樣的環境跟條件裡 是否能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選擇」
其實會大大影響一個人的狀態 舉最簡單的例子好了-「當兵」
相信男生當過兵的都有實際體會 在軍營裡面的生活是沒有自由的
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受到嚴格的規範
在裡面沒有選擇 只有服從 因此雖然在將屆退伍時
大部分的人都過得很爽 但每個人都還是努力期待著休假甚至退伍
原因沒別的 就是懷念著外面那擁有自由「選擇」的生活而已

但是選擇是多多益善的嗎?並不盡然
作者在這部分提到一組數字-「7±1」
意思是說 一個人在面對眼前眾多的選擇時
最多只能同時處理6至8組而已 算是一個負荷的極限
如果超過了會如何?這時候你的判斷力會開始模糊
無法準確的判斷每個選擇的差異並做出決定
多樣選擇的原意 本來是讓人能從中挑出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
但過多選擇的結果 反而可能會讓人做出錯誤決定
甚至是放棄決定 最糟的結果可能就是讓自己錯過原本的好東西

這樣問吧!現在智慧型手機只有這麼幾個品牌
所以每個人都能做點功課 並找到自己最喜歡的
如果你在某一天想要換支新手機 突然發覺跑出20個品牌
你還有精神去研究其中差異嗎?還是被銷售員講一講就隨便買了?

那遇到過多的選擇該怎麼辦?作者在這裡提出一些辦法
第一個就是「分類」 分類可以讓眾多選項先變成「類別選擇」
然後依序從大至小往下選 這樣可減少面對過多選項的焦慮感
譬如說想吃宵夜 先決定要吃的還是喝的
然後想想是要甜的還是鹹的 再看看自己的錢包
可以買貴的還是便宜的 根據嘴饞的程度要買多還是買少
先想好以後再出門 比起念頭一起就衝下樓往夜市裡鑽踏實許多
而且比較不會一口氣買一堆結果吃不完(然後每天唉自己胖~)
再來就是要依靠「專業」 如果有辦法自己努力的話
多花點時間在自己常面對抉擇的區塊下點苦工
很多時候可以幫自己快速釐清自己所想要的重點
如果沒那麼多閒時間 就依靠別人的「專業」 去討些建議吧
這裡的「專業」不一定是指學識 有時候也是種經驗
就像買相機時 與其自行埋頭研究 如果有個攝影師朋友
我想最快的做法就是拜託他直接推薦

這種借鑑別人專業的做法 最常出現在自己無法掌握的重大決定
不少病患只能靠生命維持裝置活命時 到底要不要讓他安心的去
比起自行判斷 家屬常常會更重視醫師的意見(然後死了再告他!)
另外在亞洲地區這種重視團體甚於個人的文化世界
遇到人生方向的抉擇 像是結婚或是求學 還有出社會後的就業
也常依賴長輩或朋友給予一些想法
一般是協助自己做決定 更有甚者會直接請人幫自己做決定
因為很多時候 自己的「選擇」影響的不僅是自己而已

但是回歸到最根本 如果想要避免自己迷失
作者認為在面對生活中無邊的「選擇」時
最有效的方式還是自己要認真確認 心裡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畢竟很多時候 「想要」跟「需要」其實是兩碼子的事
正所謂「一個銅板拍不響」 這個世界之所以會出現那麼多的選擇
最原始的起因 還是因為來自人的無窮慾望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