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金蘋果銷售魔法

嗯……因為工作到現在 還是時不時會碰到推廣的時候
所以一直想再讓自己多學一點說話的技巧
剛剛好前陣子看閒書看太多 開始覺得自己有點不長進了
所以上禮拜立馬從博客來訂了這本書 幫自己抓回一些商業思維

老實說這本書看完以後 感覺只有中上而已
因為裡面的內容 大多在其他業務教戰書籍中都有類似的說法
尤其之前看過厚厚的《讓顧客開口說成交
裡面的東西只有齊全而已 所以這本書比較像是從另一個角度出發
重新整理各種有效的業務推廣做法罷了

不過裡面有個不錯的觀點值得一提-「路障」
大家都很忙,如果你希望別人接受你的產品、服務、資格能力或構想,首先,你必須創建「路障」,讓別人慢下來。
這裡的「路障」意指能讓聽話的人慢下來 引起他們的注意
讓他們考慮你的構想對他們的事業或生活有什麼價值
然後讓他們產生接受心理 願意聽你的建議或構想
所做的各種「接觸」 作者認為平均接觸量應該要 5 次
才有辦法真正觸地得分 如果少於這個數目那只能說自己很幸運了

老實說我並沒有真正計算過 當初在接觸客戶時是經過了幾次
但對於這個概念之所以會認同 是因為一開始不管是亂寄廣告信
還是直接打電話過去 都莫名的讓自己跟對方有種唐突的感覺
一直到後來 開始試著寫真正根據對方需求所構思的推廣信
然後也開始幫想拉的活動製作範例頁面 加上更進一步的拜訪說明
一步一步的吸引對方注意 慢慢引起對方的興趣後邁向合作
這些方法都是在一路碰壁中慢慢抓出來的
現在看到這本書完整的把這樣的過程詳述出來
心裡不禁有種「的確做對了某些事」的安慰與成就感

另外書中有提到「貴人」這檔事 作者認為不管在任何職業生涯中
你都會需要其他比你更厲害的人加以提攜指點 才有辦法更上一層
所以除了要鼓起勇氣不恥下問外 還需要一直把所受的恩情記在心中
找各種機會做出好的回報 這樣才能在關係上有持續而正向的成長
這算是我目前看到對於「關係」這檔事 比較能接受的說法了
畢竟作者提到的相處模式 比較像是發自內心對所熱衷事物的追求
以及理所當然的報答 不然之前看過不少經營人脈的論點
感覺都是以交朋友之名 行互相利用之實
也就是「我幫你是因為要你下次幫我」這種扭曲的想法
所以我到現在都還很痛恨「人脈」這個詞 也排斥去做什麼「經營」
畢竟如果連朋友都不能單純的交 那你還能奢望身邊有什麼人?

這本書薄薄的 而且買回來的時候還打了 5 折
所以雖然沒有接收太多的衝擊跟新東西 不過 CP 值相對還是高的
出社會以後已經好陣子都是為了工作而看書了
雖然學習的過程很快樂 但是還是希望這樣的過程不要只是自爽
而是真正在未來的某時某刻 能夠有好的機會能派上用場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這本書是張肚子之前借我的 還滿早之前的事了
但是因為跟工作相關不大 所以一直被我積壓在待閱的書堆中
直到最近看專業的書有點看累了 純文學的書又看不太下去
所以就把這本書從櫃子裡翻出來消遣一下

這本書的書名 來自一個很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是在 1999 年的哈佛大學進行的大猩猩實驗
實驗中要求每個人觀看一支影片中 並計算穿白衣人總共傳了幾次球
這支影片目前還能在 Youtube 上找到:


正確答案是總共傳了 15 次球 要計算出這個數字其實沒太大難度
但令人驚訝的是 在傳球的過程中其實有一隻黑猩猩慢慢走過
還對著鏡頭揮了揮手 而受試者竟有約一半的人沒看到這隻黑猩猩
作者透過這個實驗確認到 人們自認視覺上所能注意的周遭事物
其實遠少於真正能注意到的 這種現象稱為「注意力錯覺」
最常發生在我們專注於某件事物時 對周遭變化反應上的無意識遲緩
另外預期的心理也會讓我們忽略預料之外的狀況
在這個實驗中 受試者專注於白衣人的傳球次數
也完全沒預期到會出現黑猩猩這種跳 Tone 的角色
結果大猩猩的出沒就完全被忽視了(老實說我第一次也沒看到……)

這也就是為什麼開車時講電話會如此危險的原因
許多人總認為自己還看著前方 應變上不會有問題
殊不知在講話分心的情況下 對於車況的應變能力已經打了折扣
如果這時候路邊衝出來個貓狗小女孩之類的預期外事物
悲劇就這麼發生了 因為你根本就無法有立即的反應能力……

另外有一段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 是第四章的「知識錯覺」
這種錯覺之所以產生 是來自於大量資訊的累積吸收
讓你對某件事情產生一股熟悉感 然後將這些累積誤以為是知識
以前考試的時候就常發生這種狀況 明明講義都背得滾瓜爛熟
但是實際拿到考卷時可能兵敗如山倒 因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這幾年剛踏入網路圈時自己也有發生這種狀況
當時每天大量吸收跟網路有關的資訊 頻繁的接觸與閱讀
讓我以為自己對這個圈子的生態很了解
後來進了現在的公司後 才被老大點破這種錯覺
他認為這是很危險的 因為我會被這種錯誤的自信引到錯誤的判斷
而實際工作一兩個月後 也真的感受到這種錯覺可能導致的後果
只能說天祐良善 我有遇到的一個真的有才的老闆

這本書還滿好看的(感謝肚子) 裡面除了剛剛提到的兩種錯覺外
還有其他像是「自信心錯覺」及「記憶力錯覺」
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不自知產生的日常錯覺
看完後其實對自己的理解跟警惕是有幫助的
畢竟很多時候事情總是不怕一萬 只怕有個萬一啊……

祖師爺顯神通

其實三峽本來是沒有排在最近的行程裡的
可能是最近走夠多路了 原本這禮拜是想看個展覽或電影什麼的
結果陰錯陽差之下 居然跟好久不見的大洋約成了
所以今天就在拜訪完大洋之後 順道去三峽老街一帶走了下

三峽老街保存的完整度令人驚訝 是最近幾趟小旅行下來
最讓我覺得有成功留住原味的重建後場域
比起其他大多直接變成商店街的下場 走進三峽老街
當初由日本殖民政府的強力主導 融和東西洋及漢人風格的街坊民房
不管是巴洛克裝飾還是古羅馬拱門 都還是可以看出明顯的特徵
雖然用現代建材修復的建築 與古早味有些許不協調的感覺
不過能看到當年日治時期的仿原貌 逛完一圈心裡還是滿開心的

充滿洋味的商行
並排的磚造建築
我很喜歡這專賣筷子的攤子

另外老街旁邊有另外一條美食街 往下走到底會看到三峽祖師廟
主奉來自福建泉州的高僧清水祖師 閩南一代多稱其為「烏面祖師」
而臺灣民間則稱其為「祖師公」或「落鼻祖師」
祖師廟中的梁柱有滿精彩的石雕 且數量頗豐
雖然並非金碧輝煌 但卻能顯現出一股威嚴壯麗的氣勢
因此常被觀光資料稱為「東方藝術殿堂」或「雕刻博物館」

香火挺盛的
栩栩如生的龍柱

看完祖師爺廟後 往三峽歷史文物館走去
文物館的後方有一個小工坊 用來展示三峽的「藍染」技藝
「藍染」的起源是因當年三峽的山區 有可以製染料的植物「大菁」
加上三峽溪的溪水可用來漂洗布 溪畔可以晾曬染布
因此當地染布業非常興盛 且彼時淡水河的水運便利
染好的布可經由萬華大量銷往廈門與上海等地
從而造就了染布業興起 昔日可說是當地的明星產業
小工坊裡除了展示成品外 也包括教學與 DIY 的服務內容
一進去就看到一家子在染缸旁玩得不亦樂乎
看著小朋友靛藍到發亮的雙手 有點想抓他的手去拍別人臉……
 
布上有很明顯的「三峽染」字樣
停在門外的腳踏車

走完染坊以後 時間也差不多傍晚
因為精神比想像中累 所以就回頭找客運準備回家了
還滿高興這次來有找到大洋 也有順利逛到一些地方
這幾個禮拜這樣密集亂跑下來 感覺好像有夠了
後面一陣子看看就乖乖待在市區看展覽好了 英雄也是需要休息的~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久違的山巒河谷

對烏來這個地方有印象 是從張肚子的工作開始的
那時最常聽到的就是去烏來要上山 然後每次都會暈車這樣
這周末因為之前自己想去的地方都跑得差不多了
加上禮拜六去彰化吃喜酒 結果沒剩什麼時間留在當地走走
所以想說乾脆上去烏來一趟 不然沒出去玩感覺很悶

根據 Google Map 的指示 想要上到烏來
第一步得先搭捷運到新店站 走出捷運站後稍走幾步
會先看到碧潭風景區 算是台北盛名已久的景點
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先在這裡晃一下 風景還算不錯
另外走吊橋跟踩鴨子船也是這裡必備的行程

碧潭上方的公路 
又是一座情侶不能走的吊橋
踩起來會累死人的鴨子船

往碧潭的公車只有一班 不過班次挺多的不用擔心等太久
公車一啟程就直接往山上開 接著就是不斷的蜿蜒爬坡
一路上景緻很好 看到了離開東部後一直很懷念的山巒河谷
雖然車外的大雨開始直直落 還是擋不住發自內心的好心情

一衣帶水
河谷同時存在著怡人與壯麗

抵達烏來後 雨勢大到出乎意料之外
只好緊急買把摺疊傘擋著用 原本以為遇到爛天候有點衰
不過在四處走動 看著雨霧山嵐繚繞在山谷當中後
才意識到或許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 反而襯托出烏來另一種山中風情

雲深不知處
這座橋到底能不能讓情侶走了啊?

由於烏來位處河谷之中 因此可看到許多住家是傍著河岸建造的
跟九份與平溪的山城相比 有著另一種不同的味道
烏來老街一如想像中的商業化 所以並沒有很認真在逛
僅是找幾樣小東西填肚子 稍微躲了一下滂沱的雨勢後
就撐著新買的傘 直接往張肚子推薦的烏來瀑布前進

河岸建築
雨爆炸大
噴濺的排水管

脫離商業街般的老街後 往烏來瀑布的路上就沒有太多的人為痕跡
所以雖然有將近 2 公里遠 卻很適合放鬆心情的散步
山壁上的奔流與植被 以及早年林業開墾時所留下的台車軌道
都值得在路上多花點心思留意

山壁上的不知名小花
早年供台車運輸木材及人力的軌道
路上不時可見的大小奔流

走近烏來瀑布 從遠處就可以看到水流如一條白練般傾瀉而下
可能因為站的距離稍遠 實際看到的規模比想像中小了些
不過雖然少了近距離觀看時激石崩雲的壯闊
但搭配周圍山壁的煙雨繚繞 仍然不失其氣勢與美感

飛瀑洩地
山嵐

往回走的路上雨漸漸停歇 在路邊找了個中意的下坡階梯
走到溪邊坐下小憩 順便看看河面因水量增加而波滔浪湧的景象
烏來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親水性 有些區域甚至有溫泉湧出
因此沿著河走可以看到許多人在河邊玩水泡澡
如果覺得一直爬山路對體力有點吃不消
在不被沖走的前提下 到河邊玩玩水也是不錯的選擇

湍急的水面
因蘇拉颱風坍方的岩壁

臨走前本來想去烏來國小看看的 誰知道前後門都鎖了
管理嚴格到讓我覺得裡面可能有埋寶藏之類的
另外自林務台車轉型 現在專門供遊客體驗乘坐的觀光台車
也因為蘇拉颱風的影響而維修停駛 算是這次有點可惜的地方
希望下次有機會再來時可以坐到 也希望不要再下這麼大的雨了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槍炮、病菌與鋼鐵

為什麼龐大的印加帝國會被西班牙探險軍征服?
為什麼是歐洲殖民美洲而不是兩者對調?
為什麼非洲身為文明起源 現在發展卻遠遜後進的歐美洲?
在看這本書之前 自己完全沒想過這類的問題
而當初會買下這本書 也只是想換換閱讀口味罷了
只是翻開後瞬間被書中宏觀角度吸引住
不知不覺的就將橫跨五大洲 一萬五千年的人類史看完了  

作者在這本書中 以地理及生物等因素
配合科學/統計的手法 述寫整個人類的文明發展歷程
並解釋各地區的文明之所以發展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其中關鍵的因素有四項 在在影響各個文明發展的可能性:

首先是可供馴化的動/植物資源
在各地區的人類文明剛開始興起的時候 通常型態都是採集與狩獵
但這類型的族群大多只能維持自身的溫飽 可勞動者都要投入食物生產
必須等到發現可馴化的動/植物後 才有可能進入農耕/畜牧階段
透過大型哺乳類的獸力與可食用植物的量產
大規模農業的興起 使農夫與牧人的產出可供養族群內的所有人
因此其他非農作者便可開始專注於各領域的分工 帶動社會文明進化
而豐富的食物來源使人口也得以成長 出現高密度的城市聚落
政治結構應運而生 也同時擁有更強悍的軍事優勢

另外由於入農耕/畜牧族群的人口與牲畜 在數量上是相輔相成 
動物的疾病若發生突變 將有更多機會在密集的人群中爆發
造成族群數量因疾病而減損 但也有能產生對病菌免疫的抗體
而當這樣的族群接觸到另一並未經歷過同樣疾病的族群時
缺乏抵抗力的族群便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人口大滅絕
這也就是為什麼盛極一時的印加或阿茲特克帝國
會在短時間內被數量稀少的歐洲探險隊征服的原因之一

接著是各大洲的軸線走向 可粗分為東西及南北向
過去由於歐亞大陸的軸線是東西向的 在氣候上的差異較小
使得在發源地已經馴化的動/植物傳播上的障礙較低
促使各地區可直接採借已發展的文明包裹 加速族群的發展水準
而像非洲與美洲為南北走向 從熱帶到溫帶的氣候型態都有
造成動/植物在傳播的過程容易因水土不服而夭折
在各文明只能獨立發展的情況下 自然無法領先共同競爭發展的族群

除了洲內的軸線走向 洲際的交流能力也是一個重點
歐亞大陸本身得天獨厚 除了有較多可供馴化的動植物之外
更有易於傳播的地理形態 使得歐亞大陸上的人類族群相較其他洲
是較早進入並持續生活在農耕/畜牧社會的
且由於非洲與歐洲連接處的地理及氣候障礙皆較小
因此非洲雖然先天可馴化的動/植物資源不多
卻仍可透過文化傳播取得歐陸的資源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發展

但南北美洲之間除了緯度的差異 還有狹窄的中美地峽及熱帶雨林橫隔其中
南北非之間也有撒哈拉沙漠的存在 在傳播上便形成很大的阻隔
使各地的文明無法彼此交流刺激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南美當地的部落
各自獨力發明出輪子並馴化了可做駝獸的駱馬 但兩地區從未有機會交流過
致使兩者沒能相互搭配形成能大幅提升運載量的馬車
文明發展的延遲對族群進化的影響不可謂不重

最後是各洲在面積或人口總數上的差異
一個洲的面積 通常就先決定了在其之上的人口的起始規模
而在同樣的地理生態條件下 人口數量較多的區域
將會因人口的增長而面臨到生存的壓力 也會遇到許多競爭
這令文明不得不進行調適 並尋求更多資源與進步
以避免自己的族群遭到消滅或合併 因此歐亞大陸各族群文明的發展
不但息息相關更互相牽制刺激 但美洲則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
使大陸上各族群其實較像缺乏互動的獨立島嶼
無法發揮人口因數量龐大而集中起來可得的優勢
而本身就由島嶼構成的大洋洲 不管在人數或地理限制上都更加嚴苛
文明的發展高度自然更是不言而喻 且至今仍存在著影響
因此若要說人口的多寡決定文明的未來 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這本書大量引用像是考古及動植物學 甚至是基因及語言學等資訊
相互引證下抽絲剝繭推論出人類發展的真相 看起來相當過癮
很久沒有看過視野這麼宏觀的書 讓人跳脫原本文明觀念的框架
以自然科學的方式來看整個世界的歷史
同時也能對於目前認知的社會 得到另外一種角度的思考
心平氣和的看待各族群間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