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那時候讀書計畫剛開始 書單開太多了
加上這本書又比較偏經濟取向 所以一直沒有在我的優先選擇內
直到最近放寒假想要抓緊時間多看點書 才把它從圖書館裡借出來
這本書的重點其實就是一開始講的:「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
過去學界認為人類的行為難以預測 主要是因為人具備各種思維及個性太過複雜的特質讓每個人都具備獨特性 無法一言以蔽之
但是書裡面卻舉了許多例子 認為個人的行為雖然無法預測
卻在群體形成時 眾人的行為反而有脈絡可循
書裡面提到 人類最強的特性並非經濟學所強調的「理性」
而是在面對眾人的行為時所產生的「適性」
就像許多人在街道上行走時 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各走各的
但是每個人都會為了避免碰撞而向兩旁移動
此時移動距離其實不會太大 只要看到有人移動的方向是類似的
看似雜亂無章的行進中 其實就可分析出幾條整齊的動線
大夥僅僅是在這些動線移動上罷了
裡面有一部分提到關於民族主義 作者根據模式及適性的觀點來看
人們會根據經驗學習法則去摸索一套有利生存的模式而一般都是建基於商業或社群等高等機制而產生互動及互信
但是當推動這些的經濟體系瓦解 一切機制都化為烏有時
人們只好選擇更原始的方法去判斷互動與互信的選擇
這個時候語言或宗教 甚至是種族等最基本的特性
便成為了用來區分群組的依據
因此不管是猶太人的屠殺 或是穆斯林的仇殺
其實都是希特勒這種人在政經動盪時 掌握到群眾行為模式的影響關鍵
利用民族主義做為社會價值的依據 讓社會在失去日常習慣的狀況下
不知不覺的被煽動者灌輸了似是而非的想法 進而影響蔓延了整個國家
從這種觀點來看的話 台灣歷經了這麼久的經濟低潮
當所有人都對商業行為或政府作為失去平常判斷或預測的模式時
這時民進黨以「台灣」兩字大打國家議題贏取支持
似乎也不是什麼太奇怪的事
這本書很有趣 它本身並沒有提供什麼明確的答案
但是它就是告訴你 所有的一切現象其實都有脈絡可循重點是要把目光放在模式 而不是個體
看完以後其實會讓人對日常生活許多看似奇怪的現象
都找到了些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