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

隱藏的邏輯

隱藏的邏輯的圖像
這本書很早之前是叮噹推薦給我的
但是那時候讀書計畫剛開始 書單開太多了
加上這本書又比較偏經濟取向 所以一直沒有在我的優先選擇內
直到最近放寒假想要抓緊時間多看點書 才把它從圖書館裡借出來

這本書的重點其實就是一開始講的:「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
過去學界認為人類的行為難以預測 主要是因為人具備各種思維及個性
太過複雜的特質讓每個人都具備獨特性 無法一言以蔽之
但是書裡面卻舉了許多例子 認為個人的行為雖然無法預測
卻在群體形成時 眾人的行為反而有脈絡可循
書裡面提到 人類最強的特性並非經濟學所強調的「理性」
而是在面對眾人的行為時所產生的「適性」
就像許多人在街道上行走時 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各走各的
但是每個人都會為了避免碰撞而向兩旁移動
此時移動距離其實不會太大 只要看到有人移動的方向是類似的
看似雜亂無章的行進中 其實就可分析出幾條整齊的動線
大夥僅僅是在這些動線移動上罷了

裡面有一部分提到關於民族主義 作者根據模式及適性的觀點來看
人們會根據經驗學習法則去摸索一套有利生存的模式
而一般都是建基於商業或社群等高等機制而產生互動及互信
但是當推動這些的經濟體系瓦解 一切機制都化為烏有時
人們只好選擇更原始的方法去判斷互動與互信的選擇
這個時候語言或宗教 甚至是種族等最基本的特性
便成為了用來區分群組的依據
因此不管是猶太人的屠殺 或是穆斯林的仇殺
其實都是希特勒這種人在政經動盪時 掌握到群眾行為模式的影響關鍵
利用民族主義做為社會價值的依據 讓社會在失去日常習慣的狀況下
不知不覺的被煽動者灌輸了似是而非的想法 進而影響蔓延了整個國家
從這種觀點來看的話 台灣歷經了這麼久的經濟低潮
當所有人都對商業行為或政府作為失去平常判斷或預測的模式時
這時民進黨以「台灣」兩字大打國家議題贏取支持
似乎也不是什麼太奇怪的事

這本書很有趣 它本身並沒有提供什麼明確的答案
但是它就是告訴你 所有的一切現象其實都有脈絡可循
重點是要把目光放在模式 而不是個體
看完以後其實會讓人對日常生活許多看似奇怪的現象
都找到了些許理解

競爭策略

競爭策略 : 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的圖像
念了商管科系這麼久 現在才看完這本書
其實應該要罰跪了(尤其我平常又是愛看書的人)
之所以會起意去把這本策略界的經典找出來看
主要是因為這陣子的課程還有論文都有用到產業分析的觀點
與其花時去冒險看一些可能品質或方向都不合我意的書
不如就看一些老而彌堅的理論實際些

這本書的內容無他 就是許多商管人都相當熟悉的「五力分析」
主要分為五個構面:

  1. 新公司的加入
  2. 被人取而代之的威脅
  3. 客戶議價能力
  4. 供應商議價力量
  5. 現有競爭者之對立態勢
而公司在產業內的競爭 就是依據這五種力量的大小做評估
進而發展出適合的策略組合

一般教科書大部分都是提到這部份而已 許多人的理解也就到此為止
但這本書的價值正是在於平常少有提到的應用方法
許多人可能都聽過SWOT 也都知道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 )
但也僅只是對於理論或方法表面的認識而已
而書裡面很詳細的提到說
完整的分析必須先了解產品市場發展到生命週期的何種階段
再根據市場的狀態對五種力量的影響進行分析
而這才是應用SWOT分析的恰當時機
此時的SWOT在不只要做一次 而是要同時做五次
這才讓我發覺以前作的SWOT分析 其實都是東拉西扯的垃圾
寫完以後有時候都會心虛的自問:「So what?」
所以我看完以後馬上就把大學的報告全刪了!

這本書不愧為策略界的聖經 看完以後才會發覺後來的許多商管理論
或多或少都建基於這個理論的基礎上 《藍海策略》在前幾年紅極一時
但是在開始翻Porter這本書以後 它的價值是每多看一頁就少了一分
最後才發覺 它只是將競爭策略從開發新市場的觀點重新演繹一次
而書中有提到一個困難 就是產品生命週期難以判斷
不知是巧合抑或真有關聯 前陣子提到的《創新的軌跡》
裡面提到的方法正好補足了這一塊
讓整個分析的理論流程更為完整
雖然許多人對於此書將產業環境描述為靜態多所批評
但不可諱言的 目前的競爭理論仍屬其最為具有代表性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後.青春期的詩

後青春期的詩的圖像
九把刀在《壹週刊》連載的「二哥哥很想你」完結了
這讓我有點失落 畢竟在喜歡上他表達情感的文字以後
《壹周刊》變成我每個禮拜去漫畫店必租的選擇
前幾天在校門口的便利商店買菸的時候 剛好瞄到書架上有這本書
衝著跟五月天的新專輯同名 簡介的文案又很吸引我
剛剛好手頭最近比較充裕 我就把它買下來了

九把刀的文風有個特點 他不會用太華麗或誇張的詞藻
但是在看似平舖直述 有時還夾點粗話的寫作中
可以很輕易的就讓讀者與書中的情緒產生連結 甚至是共鳴
他也不會在書中講什麼大道理 但就是可以清楚表達他的想法
這本書從頭到尾 其實就只是在描述一群高中同學
參加眾人心中的女神的喜酒後 臨時起意去尋找青春時的夢想
在這途中所發生的故事
你不能害怕你不相信的東西
只有幼稚的人 才能改變這個世界
因為他們幼稚到 完全不懂得害怕
它充其量只是一個小品
但短短兩個小時的閱讀時間 卻喚起了好多好多以前的我
那時候的我敢貼在公車上回家 敢無視於課業壓力
只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 面對噁心又愛作假打太極的大人
也可以不顧一切的在他們面前破口大罵
但曾幾何時 就向瑪莎在序裡面說的
「人生中突然就多了好多曾幾何時…」
我也慢慢變成考慮現實與利害的「準」大人了
多少孩子都在鄙視大人的青春裡掙扎成長
未來卻成為他們當初瞧不起的大人
多年後沾沾自喜看著鏡子
竟還反過來感嘆當年自己的年少輕狂
連最後一點點的失落 一點點的悔恨都省下來了
真是太乾脆的背叛
我不知道這句話對其他人是否有意義 但是對我來說是相當大的震撼
提起大學的生活來對比 我常常說那時候自己「不懂事」
有時候講一講不知怎地就不想講了 總像是有股鬱結在心中
但看到這段話以後才發覺 原來並不是我省悟自己當時不懂事
而是為了說服慢慢被社會馴養成「大人」的自己
在不知不覺中 我也背叛了那時候對自己單純無垢的堅持

忘記是誰寫過一首英文短詩
名叫《YOUTH》 翻譯過來就是「青春」
它的開頭是這樣的:
青春不是年華 而是一種心態
不是玫瑰般的臉龐 紅潤的嘴唇和敏捷的雙腿

而是堅韌的意志 豐富的想像力 以及無窮的激情
青春是生命深處的 一股清泉
那是我曾經擁有過的一切 看完這本書後
我才知道這些已經在我未發覺的時候流逝了許多許多
再這樣不自覺下去 過去的那個他應該會氣得狠狠揍我一頓吧
感謝九把刀 用一本書幫我找回了許多遺忘在過去的失落
也許長大後
我也會遺忘最初的追尋
也許有一天
會被這世界完美馴養

但在我還記得的時候
我要把這份青春
狂熱揮灑
不想在我老去之後才在嘆息
我不想ㄧ直屈服現實 雖然我有該盡的責任
但不代表我不能盡情做夢
做想做的事 去想去的地方 看想看的風景
不管別人怎麼講 怎麼八卦 怎麼看我
我還是要用全力來保住我曾經流失的青春



我不想被馴服 趕羚羊草枝擺的一點都不想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美好的一年


這部電影距離看完其實已經很久很久了 大概三年以上了吧它算是一部小品電影 
改編自「山中歲月」的作者Peter Mayle的另一本著作「戀戀酒鄉」
其實整個故事沒有特別高潮迭起的地方
主要只是想表達許多人生活在世界上的哲理
Russell Crowe在劇中飾演的一個急於功利自私自利的證券市場操盤手
因緣際會中來到了法國普羅旺斯 開始憶起當年在此地長大的種種美好
不自覺地修正了自己的人生的方向

我曾經很輕狂的在學校橫衝直撞 那時滿腦子就只有自己的夢想
那些曾經被許多大人跟身邊的人都瞧不起的夢想
進了研究所以後 不知怎地
滿腦子都被金錢或學位等等實際面的東西佔滿了
有人說這是長大了 有人說這是成熟了 有人說本來就該這樣子
這時後想起這部電影 突然有了許多感觸
我是為了工作而活著?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
到底現實與夢想有沒有可能平行?或是只能二擇其一?

劇中的男主角可能會是未來的我 工作時間遠超過十二鐘頭
忽視了家人朋友及愛人 追求的名利奪取了時間以及健康甚至愛
換來的或許只有銀行裡的一連串數字罷了 這是我要的生活?
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會說:
「這是環境所逼!」
「沒辦法!不然要怎麼辦?」
「你以為這是我想這樣的嗎?」
的確 問題似乎都不在自己身上 我們背負著許多責任
許多事情是不得不如此為之
而這部電影想要破壞的 就是這樣子的自我設限
劇中男主角的老闆要用高薪要求為他賣命 卻只得到一句回覆:
「你什麼時候有空打開保險櫃欣賞梵谷的名畫呢?」
追求工作確實可賺取金錢換得許多物質上的滿足
但許多人卻無福消受如此寬裕的生活 在求取這一切追求地位象徵時
或續該回到最初的本質去思考 我們常常偏離了自己當初的軌道
因為習慣可以讓人找到許多故步自封的理由
讓無法前進的步伐 全部都變成無從選擇的外部責任  

會在這個時候想寫一下這部電影 要說原因我也不甚清楚
可能跟前陣子聽到五月天的新專輯有關吧
那張專輯叫做《後青春期的詩》 
九把刀也用同樣的名稱寫了一本小說
封面的話是這樣說的:
「我們要對十年後的自己投下一張信任票。絕對……絕對不要成為我們看不起的那種大人。」
是的…絕對絕對絕對不要!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窮中談吃

窮中談吃的圖像
平常我比較感興趣的書類絕大部分都是商管財經之流
這本書我從沒聽過 更不在我的讀書計畫內
會接觸到它其實是因為跟班上去金崙跨年的時候
上路後才發現自己忘記帶書出門了 對於習慣用看書打發時間的我
這是個讓我稍微感到意外的處境 文凱就是在這時候遞了這本書給我
感謝他解救了我幾個小時的車程上 不知道該如何打發的窘境

 由於是談「窮中吃」 因此書中提到了許多平民小吃
如蘿蔔及泡菜 或是牛肉麵之類的
更詳細描寫了多種食物的細節 多直接以食物名為題
大部分的菜色平常自己都是出門在外 幾口囫圇吞下了事
看完作者的下筆才打從根本體會到 看似平凡無奇的一桌飯菜
背後是從何而起 蘊藏了多少深厚的歷史

拿平常最常吃的牛肉麵來說好了
它其實是移居台灣的外省人創出來的名堂
台灣的牛肉麵據說是從高雄的岡山開始衍生
主要是因為岡山是台灣有名的豆瓣醬產地
特別是辣豆瓣醬 台灣各地無出其右
因岡山地區當年的移居人口中 有相對較多的四川人
辣豆瓣醬就是從這些人手中所產出
而之後有人將辣豆瓣醬 依據四川人燉牛肉的方式加入麵條
衍生出今天的台灣傳統牛肉麵 並且從岡山而廣泛的流傳全台
用以佐証的就是今天牛肉湯的料理 就正是完全基於豆瓣醬而發揮的

只是看完這本書有一部分打擊到我 作者提到專一與標準化的問題
現在的一般人對於食材與流程標準化或許相當習以為常
企業界也認為這是維持成長品質的不二法門
但是在華人既深且廣的飲食歷史薰陶之下
真正的美食 還是出自於街頭巷尾那些一做幾十年
就只做烤鴨或滷肉飯 單一而專精的手藝
這讓現在埋首於標準化的我來說 是相當不偏不倚的一槍

我沒看過什麼美食書籍 所以對這本書的優劣無從置喙
但是這本書裡的筆觸相當親切且細膩
從作者個人簡約的生活風格切入台灣的飲食文化
書中提到不少存在於過去或現在的餐廳
但並不會讓人覺得是商業化的推薦
反而從其中感受到每間或每種餐廳的背後
屬於台灣甚至華人那份吃中的怡然 
對有些人來說 他們吃的不只是餬口之物
而是在吃屬於他們獨有的記憶

天殺的兩洞洞八

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