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的圖像
我原本沒有打算買這本書的 會買的原因
其實是因為去年到台東跨年的時候 忘記帶書在火車上看了
那時候雖然跟關查利借了《窮中談吃》 但是有點太薄
所以我就在便利商店買了這本書預備著回程看(可是回程我睡著了~)
回來以後發覺這本書的內容並不是我最大的興趣 所以也一直擱著
直到最近突然想不到要看什麼書 才想說把它從書架拿下來消化
花了一個多禮拜 總算他媽的看完了這本超厚的書

這本書的主軸很簡單 就是近幾年常提起的能源問題
背後的導因 就是書名中所點出的:

  1. 熱-全球暖化
  2. 平-全球扁平化
  3. 擠-全球人口爆炸
這三個原因其實互有關聯 首先是因為全球人口爆炸
雖然目前許多國家都有在倡導節育的概念 但是人口成長的極大部分
皆是出現在貧窮落後的國家 因此雖然先進國家的成長率可控制住
但相對於落後國家的人口增加速度 仍是緩不濟急

再來看人口加速的利器 也就是全球扁平化
過去落後國家人口成長率雖高 但死亡率也相對不低
雖然這樣說有點缺德 但在這種此消彼漲下
人口成長率仍然維持著一定的平衡
但由於扁平化的影響 許多落後國家已可接觸到外部世界的資源及訊息
在扁平化所帶來的成長機會之下
許多落後國家的生活及人力水平已逐漸提升
開始漸漸脫離貧窮 擠身開發中國家之林

而國家的成長 伴隨之後的便是更大的能源消耗
國家需增設更多燃煤(核能其實還是很貴)發電廠
更多人民有能力使用高科技產品 像是冷氣或汽車甚至一般的燈泡
都在在加速了能源消耗及汙染 進而產生全球暖化的問題 

而在這三個主因聯手下 就產生了能源氣候問題
書裡點出了許多從表面無法看到的現象
主要分為五大項:

  1. 能源供需失衡
  2. 產油國獨裁
  3. 失控的氣候變遷
  4. 能源匱乏
  5. 生物多樣性消失
其中四項大部分都常在大眾媒體上傳播 一般人都有基本的概念
比較讓我新奇的是會造成產油國獨裁的現象
書裡面提到 由於目前許多國家在能源上仍然相當依賴化石燃料
因此對中東或俄羅斯這類產油國來說 原油可說是極大宗的經濟來源
由於世界國經濟上的發展 造成能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在供需變動的情況下 使得原油每桶價格飆漲
引發的後果就是讓產油國累積大筆的財富
但這樣的經濟成長 就像人一直賣毒品牟取暴利時
誰還會在乎自己的專業能力是否能加薪?
而國家無須依靠人民提升經濟時
便容易限制人民的自由與發展 造成極權化制度的死灰復燃

另一個面向在於說 當全世界都在購買原油時
無形中會強化恐怖主義的發展 因為恐怖主義的發源地主要是在中東
而國家透過販售原油所得到的資金 有極大部分會受到保守派政權的掌握
進而透過各種管道流向所謂的聖戰組織 而滋長了恐怖主義的蔓延
從這種角度可以發現 當全世界白天都在抵制極權制度與恐怖主義的同時
卻又在晚上賣命的提供資金給這些口中說的「世界公敵」
恐怕連「諷刺」都無法形容這樣矛盾弔詭的局勢

至於書的後半部 就是在講如何提倡「綠色革命」
作者認為可從三方面著手:

  1. 提供潔淨電力
  2. 改善能源效率
  3. 強化生態保育
在這裡要強調一件事 「環保與經濟並不相互牴觸」
改善能源效率從供應面著手的話
便是要許多相關產業改善能源使用的效率
最好的例子就是汽車的耗油量 若能提升車種每加侖的里程數
全世界因汽車所排放的碳量就會可觀的減少
甚至因為改良技術而創造出更符合趨勢的新產品
也極可能帶出新市場的競爭
另外家用電力也可透過與電力公司合作的智慧型系統
採用類似手機通話收費方案的用電收費方案 改善電力的使用效率

而在改善效率的同時 也要加速創造潔淨的電力
像是風力與太陽能還有地熱 都是相當無汙染的來源
但是由於目前這方面技術的成本過高 加上燃燒能源的技術成本較低
因此一直無法有效普及 但在這部分若國家政府可從中介入
限定燃燒能源的汙染量及價格 降低市場需求
並針對潔淨能源的技術成本加以補助 便可逐漸的開發能源技術的新平台
帶動產業發展而引起另一波經濟需求

生態保育就不需多說了 生物的多樣性要夠
環境才能維持平衡 當這世界的樹木一天天被砍伐
而物種也因為環境破壞引起食物鏈的滅絕時
人類的未來也就差不多要下班了

這本書對於目前的「能源氣候年代」有相當詳盡的講述
許多原本已傳播的觀念 透過作者的表達而更加深入且清晰
對於環境氣候議題有興趣 或是時間太多的人可以拿來翻翻看
真的是本不錯的書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我有一個盒子

我有一個盒子 裡面裝著好多卡片
昨天掃完墓回家後整理房間 無意間又看見
從來不覺得我是個念舊的人
不是的 我幾乎確定
留著這些屬於從前的東西 原因大概也只是不知道怎麼處理罷了

一張一張的打開每一個曾經看過的卡片
回憶?卻充滿陌生的熟悉感
看著每一句話 想著其實以前我是如何如何  以前對方是怎麼看我
以前什麼樣的人和我是好朋友  什麼樣的人在喜歡我
不熟悉的回憶 我好像在在認識一個素未相識的人
他名字和我一樣 他的年紀比我小
他是傻呼呼的大一生 是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大三生 是迷惑的大五生
他是我?

看著每一封卡片的內容 想像著那時的模樣
別為難我了 很抱歉
我發現我對以前的記憶是刻意忘到少之又少
那個名字異常的熟悉 親切地讓我有些震驚
曾經最要好的身影 哪去了?
不在心裡 不在身旁 不在手機的電話簿裡

我發現有一封有趣的桌框
裡頭有一張大頭照 底下壓了張小卡片 寫了一串的文字
她是誰?我發呆了好久
另外還有個杯子 沒有星巴克標章的那種
那時候我還以為我在東華弄丟了
怎麼出現在這裡的?我忘了
或說那對我已經不重要 不需要去想了

她說 我是她見過最好的人
她說 別總是逞強
她說 很高興認識我
她說 我是不是感到厭煩
她說 祝我畢業快樂
她說 Merry Christmas

看著那些卡片裡頭一個個的跑馬燈
有些寫的好長好長 有些是淺淺淡淡的祝福
明白了一些從未察覺的事
到現在才明白 太晚了
心中也不再有迴響與感動

回憶消失了
那盒子屬於陌生人



丟了

理論與實務

今天要講的 只是這兩三年來看書的心得
而且範圍就只有我自己的財經企管領域
不然全世界產業那麼多 處境發展都不一樣
理論與實務又是兩個爭論已久卻始終僵持不下的概念
真的要大發議論 還是先等上一代的人都死光了再說吧

一開始我都是挑理論類的來看 不管高矮胖瘦簡單複雜
理論書籍的好處 在於它的架構一般來說都相當清晰明瞭
看完以後會大大強化自己思考上的邏輯性
對許多一開始接觸這類書籍的人來說
就像阿達那時候講的 『看完好像自己強了一甲子的功力一樣』
而當我接觸到這類書籍時 剛好又碰上研究所的考試
每天都不斷的強調理論推導的重要性
所以我在理論方面的底子 可以說是那時候猛啃迅速建立起來的

但是上了研究所以後 才發覺世界並沒有想像中美好
空有滿腹經綸 但是每當教授在課堂上提問個案的解決意見時
我發覺實際應用理論的方法太少 少到哭爹叫娘的少
大部分的原則都知道 但是就是不知道怎樣在細部進行應對
一向忽略實務的我 才意識到經驗的重要性
所以我那時候的書單 就見風轉舵的進入實務書籍當中

實務說明的書又是另一番天地 你看不到太多艱澀專業的詞彙
但是每一本書的內容都是由作者根據歷史抽絲剝繭歸納而來
尤其是在看企業傳記的時候 你可以完整的看到一間企業如何從小做大
途中碰上什麼阻礙 卡住多少瓶頸 而最後是怎樣巧妙或苦撐的度過
而在許多行銷教戰書籍中 也提到了各種行銷手法的應用
其中不乏一些搭配天時地利人和的因應技巧
看完這種書 可能不比理論書讓人覺得大有收穫
卻能慢慢的感到自己的見識正在累積

但是實務類的書看久以後
又逐漸發覺自己的思維開始偏向頭痛醫頭的狀態
我開始知道怎麼用自己記得的東西 去處理各種狀況
卻總是在之後產生一種駁雜不純的想法
似乎這樣子下去 真正的問題根源 是無法妥善解決的

所以我又再把書單轉進了一些理論的領域
就這樣 我看書的方向不斷的在兩邊轉來轉去
一直到最近 我才開始有些體會

因為我常常看港漫 所以我就拿武俠世界來比喻好了
理論的思考就像是內功元氣 說話的說服力就像出拳的勁力一樣
內功渾厚 腳就站得穩 在交手時也打得紮實
而實務的經驗則是外功招式 時間累積久了
則臨機應變的能力就愈見純熟精巧 而在出手時也常能克敵制勝
若只有理論而欠缺實務 那大概可以說是人肉沙包
別人只要在招式上勝過你 就算你學王建銘「一拳一拳打」
就是不知怎樣打才叫好 也無法防禦對方趁隙而入
但若只有實務而欠缺理論的系統化思考 那就像是市場中間的賣藥郎中
耍給不懂的人看可以 但是碰上系統化思維下的組合攻勢
許多治標不治本的應變手法 就像蓋不牢的危樓一樣
一經推打 就垮到連媽都不認得

就像過去許多老師詢問的問題一樣 『理論和實務哪個重要?』
我現在還是只能說那千篇一律的答案 「並重才是王道」
不管是在學校 還是出去工作都是
從理論的角度出發再接觸實務 可以在學習新事物上有系統性的規劃
這種做法向來是為人所稱道的事半功倍
而從實務開始浸淫再接觸理論 則經驗可經過架構的去蕪存菁成為知識
對於智慧的累積自然是水到渠成

前陣子聽楊總經理的演講 周鮑伯講了一個很實際的感覺
『理論派與實務派到最後終究是殊途同歸』
畢竟學理論的人面對實際狀況時還是要掌握工具
而實務出身的人在做管理時仍要將自己的經驗條理分明
所以不要再吵理論比較重要還是實務比較重要了
這樣真的很幼稚啊 陳文聰跟郭德賓你們還是趕快親親抱抱吧
我會叫關文凱把這歷史性的一刻用數位單眼拍下來的

創意的管理

創意的管理的圖像
看書的迷人之處就在於 有時候會找到意想不到的解答
這本書原本並不在書單裡面 甚至瀏覽書櫃的時候都甚少注意
會把它挖出來 其實是起因於楊啟東總經理的那場演講
那時候因為吳碔忠老師在場 基於一種想要有好表現的心態
我就信口問了一個我時常在思考 而跟楊總的演講內容有關的問題:
「差異化或創新的尋找是否有一套模式或流程?」
由於蘇國垚老師起頭的強力推崇 我其實很期待楊總能給我一個答案
結果……相當的差強人意 就在這種問了卻沒答案的不快下
我就進了圖書館 把這本書搶出來看
意料之外 它的內容完完全全切合到我的問題方向
因此趁著這個禮拜的工作比較鬆 我一股腦的把整本看完
現在 我可以比較完整的回答自己當初的問題了
基本上 創新必須由四項要素來支撐



  1. 組織文化



  2. 組織氛圍



  3. 組織資源



  4. 組織程序


首先是文化的部份 什麼是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可以說是組織內長久傳承且為成員內化的價值觀
它並非可由高層施令轉變 而是由組織的成員共同去界定
但組織主文化或部門次文化的表現 都會影響到創新的產生

除了文化 還有組織文化看似接近但其實大有落差的組織氛圍
意指組織中的成員對組織環境與人際層面的感受 是一種心理狀態
而會影響組織氛圍的元素相當多
舉凡組織的願景與目標 執行的策略還有運作的架構
甚至到經營特色或是領導風格等都會有影響
舉個最簡單的說法 一個容易上達天聽的扁平式組織
跟關卡層疊不見天日的垂直式組織相比起來
開放的組織氣氛就對於創新的產生大有助益

因此嚴格來說 楊總並非沒有回答到問題
他提到了由上而下灌輸創新理念 並招募新血的作法
便是一種轉變文化以及創造氛圍的工程
只是實務出身的他或許比較難於系統化的表達
但是在創新上的兩個重要基礎其實基本上都已經抓住了

而在資源及流程的部份 則就較為簡易明瞭
一個好的創新要落實 首先就是要有足夠的資源去支撐
巧婦難為無米炊 由上而下推行創新在資源供給上較為無虞
但由下而上的單位創新時常會因為組織高層不表支持
而必須面對彈盡糧絕的非戰之罪
就算有了足夠的資源 一個成功的創新仍須搭配有效率的程序
將一開始的的稀薄構想逐漸推展 落實到最後的商品化
才能避免無謂的浪費以及多餘的失敗

而程序這部份 作者在書中著墨的相當多
也是個人認為是整本書的精華所在
他將創新的系統化程序劃分為四個階段

  1. 構想-概念-發明(ICI)階段
  2. 前置階段
  3. 企劃階段
  4. 執行階段
第一階段是許多人都歷經過的 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想法
而創新在這時就是要將這些構想開始具體的概念化
先分辨出創新的類型屬於加值型還是替代型 甚至可能是突破型
並針對組織資源與組織氛圍 還有組織的資訊進行評估
找出可能會使創新中止的因素加以克服
用以初步確定整個創新的可行性

第二階段則是在為創新的企劃作準備 這時候必研擬詳細的企劃案
準備所需的資金 網羅創新中所需其他專長的團隊
對創新的概念架構進行反覆設計 並排定整個流程的進度
還要針對市場導向的數量標準建立評估的指標

第三階段則是創新企劃在公司內開始運作後的執行面
這時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念 便是主客立場的對調
在發想及前置階段時 創新者可說是整個團隊甚至是整個公司的明星
而一切活動也大都由其主導
但在之後 整個創新流程已轉變為專案團隊的模式
因此創新者此時的工作並不在於死抓著計劃案的方向盤不放
若創新者本身僅是中低階自行嘗試的員工 而非來自高階的經理人
反而是應該將團隊交由有領導溝通能力的人來進行人力上的整合
自己則是成為團隊中專業成員的一份子 全力從後開展計畫案的進行
完成整個創新的商品化

最後則是在執行面的階段 事至此產品或服務已然面市
因此必須設立相對應的配套措施 像是銷售中的配銷體系
以及購買後的顧客服務 甚至是產品意見交流的回饋
都是用來使整個創新的成就更加的完整且立體

若從餐旅業的角度來切入的話 其實是相當不利於創新的
首先在組織文化方面 餐旅業向來是出名的服從與忍讓
這點在與高餐的許多學生相處過後便可見一二
加上科層式組織的架構龐大 且階級制度相當鮮明
硬性而標準的規範 一連帶起了保守的氛圍
在這種處境之下 創新的火花其實相當容易降溫或抹煞
至於在資源及程序上則是因地而異
但較為樂觀的是由於餐旅業幾乎是奉「顧客導向」為聖旨
創新者可取用的資源幾乎都與顧客息息相關
因此透過這樣的環境下所產生出來的創新
大部分都較能密實的切合到顧客的需求
且餐旅業以服務為主 因此創新較有可能發生在服務流程上
對於實體科技的需求也較一般製造業為低

除了這些較為重要的內容外 書中還有提到許多細節的部份
像是目前的創新種類 組織文化的營造 還有組織資源的取得等
最後還談到了一般創新者所需具備的一些人格特質
這本書真的值得一看 尤其是對我這種每天轉著腦帶胡思亂想的人來說
有一個系統化的思維去管理這些點子 真的可以說是求之不得的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品酒餐廳

剛剛騎車突然想到的 算是天外飛來一筆
會想到這個 有部份是去香港的時候 看到一堆茶餐廳
結果剛剛點子一萌芽 腦子子就突然跑出「酒餐聽」這個詞兒來了

這麼說好了 現在很多高級餐廳 都會訓練服務生在點餐時
推薦顧客可在用餐的時候搭配酒類飲品
最基本的說法我記得是「紅肉配紅酒,白肉配白酒」之類的
但是其實選酒的時候還有其他考慮的理由
不過這不是我的專業 先停住
我的想法的重點是 按照這種現象
應該可以推論說 同樣的食物會因為配上不同的酒 而產生不同風味
反之 同樣的酒也會因為吃下不同的食物 而喝起來感覺不一樣

所以 酒的味道會因為食物而變化 這是一個出發點

再來是 在餐廳的實務裡 看到的都是酒配餐
餐前喝什麼酒 主菜搭什麼酒 甜點說不定還會再來一杯
可以看出來 酒是一種將整份餐點錦上添花的利器
在這種狀況下 餐是主 酒是客
而我記得進餐旅所到現在 看過ㄧ堆實務
也聽不少老師分享許多所見所聞 但是我還沒聽說過
有把這種營業模式顛倒過來的

也就是說「反客為主」 酒是主 餐是客
我們可不可以靠一套餐點的排列 烘托出一種酒的數種風味?

假設今天開一間餐廳 每年買進數種不同的高級酒類
然後廚師就根據酒的特質 設計出一套量身訂做的菜單
同樣的一瓶酒 可能吃沙拉跟喝濃湯的時候 喝起來感覺不一樣
然後到開始吃主菜 然後繼續到甜點時 喝起來感覺又不一樣
但是每個階段的餐點 都可以帶出酒的其中一種風味
所以東西雖然會做得很好吃 但是這並不是目的
而是要讓來光顧的客人 好好的品嚐一瓶酒所擁有的多種面貌

這是讓我剛剛騎車騎到出神 幾乎差點出車禍的的想法
可是這個點子光我自己想 臭蟲(Bug)就超多的
  1. 品酒文化除了法國那種連上廁所都要很浪漫的民族外
    其實在許多國家都是上流社會才會接觸的高級嗜好
    畢竟好酒不便宜 有人喝到就引以為傲了 遑論貨比三家
    所以顧客的生活水平會是市場夠不夠大的問題
  2. 飲食習慣也有關係 市場這時候又要再縮個幾成
    上流也是有所謂「富過X代才懂吃!」的現象
    像班上會對吃講究的大概只有小開和舜宇 或是鮑柏跟文凱
    後兩個沒錢三天兩頭這樣搞 自動省略
    所以只剩下前面兩個生活水平高點的
    可是小開又超容易生氣 上流的饕客吃東西好像會比較容易生氣
    要應付這些人也是問題
  3. 人事成本超高 我需要超多的酒侍隨桌服務
    但是酒侍只負責酒類服務啊 所以我得另外請服務生跑流程
    然後廚師也不能請太爛 至少要讓好酒能配上好菜
    加上專業需求度高 不只酒侍要懂酒連
    廚師也要對酒有一定了解
    才有辦法針對酒的屬性去配菜 這樣子員工流動率必須降很低
    一般服務生可以換沒關係 但是廚師不能跑
    專業的酒侍更不能跑
    要怎麼好好留住這些極具價值的員工又是一個問題
  4. 廚師會不會被操爆啊?畢竟這不是隨著自己想法在改菜單
    而是要配合酒的特性來製作
    可是我記得葡萄酒哪一年在哪裡都不一樣
    那這樣每年都要廚師把整份菜單刷新
    搞不好為了求變化 或是酒的數量有限
    每過一段時間都還會換提供不同的酒 這樣菜單又要再刷一次了
    用想的就很累
  5. 成本好高……好酒可是超貴的啊
    而且食材要搭配的好也絕不能劣質
    再加上這種餐廳開起來一定是給一些死有錢人來吃的
    所以一堆設備器具的成本也勢必相當可觀
    加上僱用與培養人才的人事成本
    我有那麼多錢的話搞不好都自己拿去大吃大喝了
    開這間餐廳的沉沒成本風險實在太高
好了 講點輕鬆的 其實這東西我還沒很認真去想
只能這算是腦袋裡一堆雜七雜八中 比較立體的點子
所以就稍微多思考了一些東西 還打電話去吵鮑柏跟佳吟睡覺
真的做起來的話 獲利的力道好像還很不夠
只是不知道哪來的感覺
總覺得這樣的餐廳開起來 好像蠻屌的

印象中似乎是沒有人在做才對 希望我的印象是對的
不過如果其實有的話也不錯 我會還滿想吃吃看的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問卷的恥辱

有鑒於我平常在班上實在太機車了
所以前陣子跟這個周末 我都是抱著要做好事才能抵銷壞事的心情
去幫陳昱琪跟崔爾雅發問卷
(仲安對不起~你的問卷我還在追…0rz)
發過問卷的人都知道 這件事情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
從樣本的限制 時間的需求 還有份量的多寡
都會讓每份問卷越來越重
尤其是現在詐騙問卷實在是他媽的太多了 都市人又缺乏溫暖
所以發問卷這檔事說誇張點的話 真的是舉步維艱

經過這些日子來的問卷修行 根據個人經驗還有碩士們自豪的邏輯思考
我發覺大概在心態上可以分成三個等級 而心態理所當然的
會影響到你發問卷的成效

  1. 行己「有」恥
    這種心態通常會在發問卷的菜鳥身上看到 他們在發問卷的時候
    仍然會怕自己耽誤到別人的時間 所以阻街的時候缺少氣勢
    更有甚者會出現所謂的「以貌取人」現象 也就是挑人發
    這個阿姨看起來尖酸不發 那個叔叔看起來很忙不發
    這種菜鳥因怕被拒絕跟不習慣低頭的「羞恥心」
    導致發問卷的績效時常低落 耽誤到別人也打擊到自己
  2. 寡廉「鮮」恥
    如果能到達這種心態,代表說你發問卷已經有了一定的資歷
    受得拒絕夠多了 打擊有深了 被接受的驚喜也習慣了
    這時候菜鳥會出現的「不好意思」跟「以貌取人」現象已然消失
    所以今天只要你沒有抱小孩 沒有推嬰兒車 沒有兩手滿滿
    不管你走多快裝多聾 我都會拼命的走到你面前攔你下來
    除非你意志堅定的跟我拒絕 不然就乖乖的給我停下來填問卷
    上帝會保佑你的~阿門!
  3. 厚顏「無」恥
    到這步田地 其實要看點天份 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種程度
    「鮮」跟「無」的差別 就在於「幾乎沒有」和「根本沒有」
    前者雖然已幾乎每個人都敢攔 但是對於那些看起來就很老很累
    或是抱著小孩餵著奶瓶之類的人 都還是會有一點點的憐憫心
    想說「還是不要麻煩人家好了!」之類的
    但是後者呢?對!我就是在講崔爾雅跟陳昱綺!她們是不管的!

    你抱小孩?沒關係 我幫你抱 你幫我填問卷
    推嬰兒車?沒關係 我陪小孩玩 你幫我填問卷
    你提東西?沒關係 我幫你拿 你幫我填問卷
    你忙著吃?沒關係 我幫你吃(誤) 你幫我填問卷
    你看不懂?沒關係 我來念 你幫我填問卷

    這兩個女人就靠著自己的美貌(?)以及不要臉
    見人阻人 見佛阻佛 崔爾雅還一度在夢時代攔人攔到過頭
    結果一整區的走廊全部站滿了填問卷的人群
    如果這時候有人在中間放點柴草燒起來 都可以開營火晚會了

簡而言之 發問卷對於膽小的人 可以說是一門速成的訓練課程
好好的發完幾十份甚至幾百份以後 我相信絕對可以看到人生的新天地
畢竟在面對到「問卷沒發完?人生走到完!」的壓力時
我相信就算前方來一群準備進廟街廝殺的古惑仔
你也是會捏起自己的XX攔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