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原本並不在書單裡面 甚至瀏覽書櫃的時候都甚少注意
會把它挖出來 其實是起因於楊啟東總經理的那場演講
那時候因為吳碔忠老師在場 基於一種想要有好表現的心態
我就信口問了一個我時常在思考 而跟楊總的演講內容有關的問題:
「差異化或創新的尋找是否有一套模式或流程?」由於蘇國垚老師起頭的強力推崇 我其實很期待楊總能給我一個答案
結果……相當的差強人意 就在這種問了卻沒答案的不快下
我就進了圖書館 把這本書搶出來看
意料之外 它的內容完完全全切合到我的問題方向
因此趁著這個禮拜的工作比較鬆 我一股腦的把整本看完
現在 我可以比較完整的回答自己當初的問題了
基本上 創新必須由四項要素來支撐
- 組織文化
- 組織氛圍
- 組織資源
- 組織程序
組織文化可以說是組織內長久傳承且為成員內化的價值觀
它並非可由高層施令轉變 而是由組織的成員共同去界定
但組織主文化或部門次文化的表現 都會影響到創新的產生
除了文化 還有組織文化看似接近但其實大有落差的組織氛圍
意指組織中的成員對組織環境與人際層面的感受 是一種心理狀態而會影響組織氛圍的元素相當多
舉凡組織的願景與目標 執行的策略還有運作的架構
甚至到經營特色或是領導風格等都會有影響
舉個最簡單的說法 一個容易上達天聽的扁平式組織
跟關卡層疊不見天日的垂直式組織相比起來
開放的組織氣氛就對於創新的產生大有助益
因此嚴格來說 楊總並非沒有回答到問題
他提到了由上而下灌輸創新理念 並招募新血的作法
便是一種轉變文化以及創造氛圍的工程
只是實務出身的他或許比較難於系統化的表達
但是在創新上的兩個重要基礎其實基本上都已經抓住了
一個好的創新要落實 首先就是要有足夠的資源去支撐便是一種轉變文化以及創造氛圍的工程
只是實務出身的他或許比較難於系統化的表達
但是在創新上的兩個重要基礎其實基本上都已經抓住了
而在資源及流程的部份 則就較為簡易明瞭
巧婦難為無米炊 由上而下推行創新在資源供給上較為無虞
但由下而上的單位創新時常會因為組織高層不表支持
而必須面對彈盡糧絕的非戰之罪
就算有了足夠的資源 一個成功的創新仍須搭配有效率的程序
將一開始的的稀薄構想逐漸推展 落實到最後的商品化
才能避免無謂的浪費以及多餘的失敗
而程序這部份 作者在書中著墨的相當多
也是個人認為是整本書的精華所在他將創新的系統化程序劃分為四個階段
- 構想-概念-發明(ICI)階段
- 前置階段
- 企劃階段
- 執行階段
而創新在這時就是要將這些構想開始具體的概念化
先分辨出創新的類型屬於加值型還是替代型 甚至可能是突破型
並針對組織資源與組織氛圍 還有組織的資訊進行評估
找出可能會使創新中止的因素加以克服
用以初步確定整個創新的可行性
第二階段則是在為創新的企劃作準備 這時候必研擬詳細的企劃案
準備所需的資金 網羅創新中所需其他專長的團隊對創新的概念架構進行反覆設計 並排定整個流程的進度
還要針對市場導向的數量標準建立評估的指標
第三階段則是創新企劃在公司內開始運作後的執行面
這時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念 便是主客立場的對調在發想及前置階段時 創新者可說是整個團隊甚至是整個公司的明星
而一切活動也大都由其主導
但在之後 整個創新流程已轉變為專案團隊的模式
因此創新者此時的工作並不在於死抓著計劃案的方向盤不放
若創新者本身僅是中低階自行嘗試的員工 而非來自高階的經理人
反而是應該將團隊交由有領導溝通能力的人來進行人力上的整合
自己則是成為團隊中專業成員的一份子 全力從後開展計畫案的進行
完成整個創新的商品化
最後則是在執行面的階段 事至此產品或服務已然面市
因此必須設立相對應的配套措施 像是銷售中的配銷體系以及購買後的顧客服務 甚至是產品意見交流的回饋
都是用來使整個創新的成就更加的完整且立體
若從餐旅業的角度來切入的話 其實是相當不利於創新的
首先在組織文化方面 餐旅業向來是出名的服從與忍讓這點在與高餐的許多學生相處過後便可見一二
加上科層式組織的架構龐大 且階級制度相當鮮明
硬性而標準的規範 一連帶起了保守的氛圍
在這種處境之下 創新的火花其實相當容易降溫或抹煞
至於在資源及程序上則是因地而異
但較為樂觀的是由於餐旅業幾乎是奉「顧客導向」為聖旨
創新者可取用的資源幾乎都與顧客息息相關
因此透過這樣的環境下所產生出來的創新
大部分都較能密實的切合到顧客的需求
且餐旅業以服務為主 因此創新較有可能發生在服務流程上
對於實體科技的需求也較一般製造業為低
除了這些較為重要的內容外 書中還有提到許多細節的部份
像是目前的創新種類 組織文化的營造 還有組織資源的取得等最後還談到了一般創新者所需具備的一些人格特質
這本書真的值得一看 尤其是對我這種每天轉著腦帶胡思亂想的人來說
有一個系統化的思維去管理這些點子 真的可以說是求之不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