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品酒餐廳

剛剛騎車突然想到的 算是天外飛來一筆
會想到這個 有部份是去香港的時候 看到一堆茶餐廳
結果剛剛點子一萌芽 腦子子就突然跑出「酒餐聽」這個詞兒來了

這麼說好了 現在很多高級餐廳 都會訓練服務生在點餐時
推薦顧客可在用餐的時候搭配酒類飲品
最基本的說法我記得是「紅肉配紅酒,白肉配白酒」之類的
但是其實選酒的時候還有其他考慮的理由
不過這不是我的專業 先停住
我的想法的重點是 按照這種現象
應該可以推論說 同樣的食物會因為配上不同的酒 而產生不同風味
反之 同樣的酒也會因為吃下不同的食物 而喝起來感覺不一樣

所以 酒的味道會因為食物而變化 這是一個出發點

再來是 在餐廳的實務裡 看到的都是酒配餐
餐前喝什麼酒 主菜搭什麼酒 甜點說不定還會再來一杯
可以看出來 酒是一種將整份餐點錦上添花的利器
在這種狀況下 餐是主 酒是客
而我記得進餐旅所到現在 看過ㄧ堆實務
也聽不少老師分享許多所見所聞 但是我還沒聽說過
有把這種營業模式顛倒過來的

也就是說「反客為主」 酒是主 餐是客
我們可不可以靠一套餐點的排列 烘托出一種酒的數種風味?

假設今天開一間餐廳 每年買進數種不同的高級酒類
然後廚師就根據酒的特質 設計出一套量身訂做的菜單
同樣的一瓶酒 可能吃沙拉跟喝濃湯的時候 喝起來感覺不一樣
然後到開始吃主菜 然後繼續到甜點時 喝起來感覺又不一樣
但是每個階段的餐點 都可以帶出酒的其中一種風味
所以東西雖然會做得很好吃 但是這並不是目的
而是要讓來光顧的客人 好好的品嚐一瓶酒所擁有的多種面貌

這是讓我剛剛騎車騎到出神 幾乎差點出車禍的的想法
可是這個點子光我自己想 臭蟲(Bug)就超多的
  1. 品酒文化除了法國那種連上廁所都要很浪漫的民族外
    其實在許多國家都是上流社會才會接觸的高級嗜好
    畢竟好酒不便宜 有人喝到就引以為傲了 遑論貨比三家
    所以顧客的生活水平會是市場夠不夠大的問題
  2. 飲食習慣也有關係 市場這時候又要再縮個幾成
    上流也是有所謂「富過X代才懂吃!」的現象
    像班上會對吃講究的大概只有小開和舜宇 或是鮑柏跟文凱
    後兩個沒錢三天兩頭這樣搞 自動省略
    所以只剩下前面兩個生活水平高點的
    可是小開又超容易生氣 上流的饕客吃東西好像會比較容易生氣
    要應付這些人也是問題
  3. 人事成本超高 我需要超多的酒侍隨桌服務
    但是酒侍只負責酒類服務啊 所以我得另外請服務生跑流程
    然後廚師也不能請太爛 至少要讓好酒能配上好菜
    加上專業需求度高 不只酒侍要懂酒連
    廚師也要對酒有一定了解
    才有辦法針對酒的屬性去配菜 這樣子員工流動率必須降很低
    一般服務生可以換沒關係 但是廚師不能跑
    專業的酒侍更不能跑
    要怎麼好好留住這些極具價值的員工又是一個問題
  4. 廚師會不會被操爆啊?畢竟這不是隨著自己想法在改菜單
    而是要配合酒的特性來製作
    可是我記得葡萄酒哪一年在哪裡都不一樣
    那這樣每年都要廚師把整份菜單刷新
    搞不好為了求變化 或是酒的數量有限
    每過一段時間都還會換提供不同的酒 這樣菜單又要再刷一次了
    用想的就很累
  5. 成本好高……好酒可是超貴的啊
    而且食材要搭配的好也絕不能劣質
    再加上這種餐廳開起來一定是給一些死有錢人來吃的
    所以一堆設備器具的成本也勢必相當可觀
    加上僱用與培養人才的人事成本
    我有那麼多錢的話搞不好都自己拿去大吃大喝了
    開這間餐廳的沉沒成本風險實在太高
好了 講點輕鬆的 其實這東西我還沒很認真去想
只能這算是腦袋裡一堆雜七雜八中 比較立體的點子
所以就稍微多思考了一些東西 還打電話去吵鮑柏跟佳吟睡覺
真的做起來的話 獲利的力道好像還很不夠
只是不知道哪來的感覺
總覺得這樣的餐廳開起來 好像蠻屌的

印象中似乎是沒有人在做才對 希望我的印象是對的
不過如果其實有的話也不錯 我會還滿想吃吃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