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 只是這兩三年來看書的心得
而且範圍就只有我自己的財經企管領域不然全世界產業那麼多 處境發展都不一樣
理論與實務又是兩個爭論已久卻始終僵持不下的概念
真的要大發議論 還是先等上一代的人都死光了再說吧
一開始我都是挑理論類的來看 不管高矮胖瘦簡單複雜
理論書籍的好處 在於它的架構一般來說都相當清晰明瞭看完以後會大大強化自己思考上的邏輯性
對許多一開始接觸這類書籍的人來說
就像阿達那時候講的 『看完好像自己強了一甲子的功力一樣』
而當我接觸到這類書籍時 剛好又碰上研究所的考試
每天都不斷的強調理論推導的重要性
所以我在理論方面的底子 可以說是那時候猛啃迅速建立起來的
但是上了研究所以後 才發覺世界並沒有想像中美好
空有滿腹經綸 但是每當教授在課堂上提問個案的解決意見時我發覺實際應用理論的方法太少 少到哭爹叫娘的少
大部分的原則都知道 但是就是不知道怎樣在細部進行應對
一向忽略實務的我 才意識到經驗的重要性
所以我那時候的書單 就見風轉舵的進入實務書籍當中
實務說明的書又是另一番天地 你看不到太多艱澀專業的詞彙
但是每一本書的內容都是由作者根據歷史抽絲剝繭歸納而來尤其是在看企業傳記的時候 你可以完整的看到一間企業如何從小做大
途中碰上什麼阻礙 卡住多少瓶頸 而最後是怎樣巧妙或苦撐的度過
而在許多行銷教戰書籍中 也提到了各種行銷手法的應用
其中不乏一些搭配天時地利人和的因應技巧
看完這種書 可能不比理論書讓人覺得大有收穫
卻能慢慢的感到自己的見識正在累積
但是實務類的書看久以後
又逐漸發覺自己的思維開始偏向頭痛醫頭的狀態
我開始知道怎麼用自己記得的東西 去處理各種狀況又逐漸發覺自己的思維開始偏向頭痛醫頭的狀態
卻總是在之後產生一種駁雜不純的想法
似乎這樣子下去 真正的問題根源 是無法妥善解決的
所以我又再把書單轉進了一些理論的領域
就這樣 我看書的方向不斷的在兩邊轉來轉去一直到最近 我才開始有些體會
因為我常常看港漫 所以我就拿武俠世界來比喻好了
理論的思考就像是內功元氣 說話的說服力就像出拳的勁力一樣內功渾厚 腳就站得穩 在交手時也打得紮實
而實務的經驗則是外功招式 時間累積久了
則臨機應變的能力就愈見純熟精巧 而在出手時也常能克敵制勝
若只有理論而欠缺實務 那大概可以說是人肉沙包
別人只要在招式上勝過你 就算你學王建銘「一拳一拳打」
就是不知怎樣打才叫好 也無法防禦對方趁隙而入
但若只有實務而欠缺理論的系統化思考 那就像是市場中間的賣藥郎中
耍給不懂的人看可以 但是碰上系統化思維下的組合攻勢
許多治標不治本的應變手法 就像蓋不牢的危樓一樣
一經推打 就垮到連媽都不認得
就像過去許多老師詢問的問題一樣 『理論和實務哪個重要?』
我現在還是只能說那千篇一律的答案 「並重才是王道」不管是在學校 還是出去工作都是
從理論的角度出發再接觸實務 可以在學習新事物上有系統性的規劃
這種做法向來是為人所稱道的事半功倍
而從實務開始浸淫再接觸理論 則經驗可經過架構的去蕪存菁成為知識
對於智慧的累積自然是水到渠成
前陣子聽楊總經理的演講 周鮑伯講了一個很實際的感覺
『理論派與實務派到最後終究是殊途同歸』畢竟學理論的人面對實際狀況時還是要掌握工具
而實務出身的人在做管理時仍要將自己的經驗條理分明
所以不要再吵理論比較重要還是實務比較重要了
這樣真的很幼稚啊 陳文聰跟郭德賓你們還是趕快親親抱抱吧
我會叫關文凱把這歷史性的一刻用數位單眼拍下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