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賴聲川的創意學

More about 賴聲川的創意學
其實很久之前在接觸創新管理的時候就有想到
從以前到現在 學校學到的東西似乎都是在告訴我
要怎麼管理已有雛型的創意
但是卻怎樣也無法捉摸 要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創意源源不絕

這本書的出現 稍微有讓我掌握到一點要領

先來講講「創作」的基本概念好了
其實最直接的解析就是直接切割成「創」與「作」
「創」就是所謂的「構想」或「智慧」
「作」則是專注於「執行」及「方法」
從管理的層面來看可以簡單視為「理論」與「實務」
而書中在這邊提到一個大環境中相當明顯的癥結
今日創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學重點都在後者-「方法」
因此想做畫家就學作畫 想當作家就學寫作
想成為老闆就學企業管理
但是當所有人都在學習這些方法時
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本質 也就是在方法執行之前
所必須擁有的智慧源頭 但這卻才是真正決定作品深度的關鍵
之前一直很排斥領導或人力資源管理之類的書籍
現在才知道自己偏頗的嚴重 畢竟管理的本質就在於掌握人性
如果忽略這方面的探索 那一切也就淪為紙上談兵罷了

而創意的源頭 其實就是種所皆知的「靈感」
作者認為其實並非一瞬間就一體成型
而是由許多原本無關的事情全部串連在一起
但這些事情原本都發生在人生中不同的時間和地點
沒有任何靈感會被空降 因此靈感的產生必須有兩個條件
  1. 生命經驗中的許多事件必須已經被儲藏在某處
  2. 必須有某種機制知道如何尋找這些事件並了解如何加以串連
如果將大腦的存在視為一台電腦
那一切的基礎就在於我們內在裝了什麼
因為那就是創意的原始材料
而首先要重新幫電腦做兩項整理工作
  1. 重新評估我們如何儲存檔案並修正此功能
  2. 重新了解我們如何開啟檔案並組合似乎不相干的元素成為作品
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創意金字塔」的模型
試圖解構整個創作的流程
而其中最重要的 其實就是處於整個塔中央的那隻眼睛
它代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如何看」

「看」的時候分為三個面向
  • 世界觀
  • 如是觀
  • 因果觀
「世界觀」顧名思義 就是看整個世界的觀點
可能是對人生的看法如何 可能是對死亡的看法如何
或是對藝術 也有可能是對自由
這個觀點是一個人的基調 這些答案無法直接從書中得到
而是自己長期累積的經驗與思考 它將決定作品的深度及廣度
並有可能帶給觀眾長遠而深刻的印象
九把刀的作品常常被批評為膚淺的網路文學
或許就可能是在於他的世界觀過於單純強烈而直接
因此創作出來的作品始終存在著某種層次上的瓶頸吧

「如是觀」的主旨 是看見事物的原貌
這其實是一件似易實難的事情
因為我們大半輩子都在用既有的方法看世界
要用強烈一點的講法 可以說是「偏見」
面試過程中常出現的「月暈效果」就是最淺顯的例子
我們常立即對事物標籤「喜歡」及「討厭」 甚至「無所謂」等價值
但這對創意絕對是穿腸毒藥 因為當人受到這些判斷機制主導時
會在許多時候失去看見事物其他面向的可能性
而這些可能性 卻是通往創意資料庫最重要的渠道

「因果觀」如字面所示 重的是事物的前因後果
創意作品本身就是由因和果構成 編劇通常都是最直接的案例
從小到大看到的漫畫或影片 已經不知道有多少的內容
就是敗在劇本的因果關係不明 導致劇情誇張及角色行為荒誕
首先了解身外事物的因果 才能了解創意工程中的因果如何運用
而這樣的觀點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經濟的波動可以推敲到人類的需求供給
暴力的犯罪動機可以追溯回破碎的家庭背景
著名的「蝴蝶效應」甚至可看做是因果的極致
一個創作者在看到岩石上的裂縫時 可能會脫口讚揚美感
這時候他看到的或許不是複雜的紋路
而是大自然幾萬年下來鬼斧神工的過程
擁有面對各種事物來龍去脈的聯想力 才能確保一個作品的完整性

這三種觀點的養成及再造 將會影響到構想時的動機
也會影響到作品初創時的美感
再繼續推展到作品結構以及接收生活經驗的習性
到最後看見融合個人的「智慧」及「方法」而成的作品時
其實會就像是看到了創作者所體現的另一種面貌
因此許多人常說看畢卡索的畫作 可以感受到其中那毀滅性的熱情
或許就是因為那些畫作 灌注了他在生命中所經驗的一切

已經忘了在哪一個演講或是課堂
那時在台上的人說了一句話:
「我說的,你們都應該忘記。」
如果從這本書的觀點去詮釋 他應該是要告訴當時的我們
不管是哪一位創意人 他們都是用生命去體會生活
沒有比別人細心而敏銳專注的「生活」 一切都是白搭

這本書其實不好閱讀 並非難看 而是內容廣而深
書中有很多部份是以佛法觀點來描述世界
因此有些篇幅不太好懂 但我仍很高興在當兵時看到這本書
然後開始學著怎麼去留意 怎麼去體會 
怎麼去觀察 怎麼去融合 怎麼去思考
對於這個人生的暫停期
我有充足的時間去實驗並感受這個全新的態度
還有可能會因此煥然一新的世界
對我來說 與其說這本書是一本「教創意的書」
倒不如把它視為一本「教生活的書」

只因為藝術 永遠是深根而常存在於生活之中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肉丸聖代

More about 肉丸聖代
「肉丸是主食,這類商品過去利用大眾行銷技術的效果非常好;MySpace、YouTube等新行銷工具都像聖代上的配料。如果你在肉丸上加上這些配料……會如何?」
當初會對這本書有興趣 就是被封面上的這段文字所吸引
畢竟新時代的行銷工具與過去的傳統思維 落差已經愈來愈大
但許多企業都想要用這些工具為自己錦上添花
在這個新時代的潮流中插上一腳
卻始終忽略了自己的文化與風格究竟是不適合
因此本來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是抱有期待的

只是…也不能說期望落空
但是這本書離我真正想吸收的東西還有點距離

書裡面最關鍵的思想是「組織總是得配合媒介」
過去的行銷時代 大多是為一大群人製造相同的產品
再藉由大量資金的投入製作廣告並大量生產
因此在過去傳統的行銷模式中
行銷工具是由企業所掌握 透過資訊的發佈影響消費者的行為

但是在這樣的傳統思維上 若是貿然踏入所謂Web 2.0的世界
意圖使用新的概念或技術在新興市場上分一杯羹
那其實到最後只是浪費人力物力以及時間罷了
畢竟新時代的行銷工具擁有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性質
諸如「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溝通」以及「長尾市場」等
都不是傳統行銷思維所能面對及應變的

因此作者認為 在使用新行銷工具之前
首要必須先確定的
在於「要怎麼變成能夠利用新行銷來成長茁壯的組織?」
畢竟新時代的行銷影響的並不僅僅是消費者的感受
更包括了所製造的產品 以及製造產品的方式
組織必須轉變為能與新行銷同步
否則不但沒辦法應用新行銷工具的特性獲益
更會因為忽略其中存在的「許可」或「承諾」的特性
反而破壞了過去與消費者所建立的關係

書中列舉出了不少新時代行銷的趨勢
也放了不少用以佐證的案例
但由於結構過於鬆散沒什麼一致性
所以其實看起來會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
不過裡面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新行銷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己下海玩的能力。」
因此目標不應該是創造一個網站或平台 或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產品
然後妄想別人肯花時間去學習它的運作方式 甚至開始建立口碑
正確的做法其實應該是直接讓自己投入群眾所熟悉的場域
開始跟大家對話 並找出社群間所關注的重點
再加以配合推出能引起反應的宣傳討論及商業活動
唯有拋棄由上而下的心態 你才能真正與新媒體相處融洽

這本書給的都是些大而化之的觀念
比起我想看的一些比較深入而紮實的論證
它給我的東西著實沒想像多
加上這本書裡提到的新行銷工具已經是我鑽研許久的東西
裡面很多觀念其實對我來說已經有些理所當然
因此這本書會比較適合給行銷的初學者看
至少可以讓人對新舊時代行銷的差異 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

More about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
會買這本書其實是在軍中臨時起意
因為當時在軍隊裡有很深刻的感受到
軍隊式的管理跟外面世界有極大的差異
幾乎是用生理需求的控制來管理整個軍隊
所以就突然想看看Maslow所提出的一些論點

結果這本不是在講需求層級理論…Orz
讓我有點失落

這本書的重點 其實是Maslow比較晚年的思想了
他在原本的需求層級理論上 加入了更上一層的「利他需求」
這個動機會出現在「自我實現需求」之後
意指一個人的需求層次滿足到了一個程度之後
會將滿足他人需求也納入自身的需求當中
而在進行利他行為的同時 也會讓自己得到更多的成就及滿足感

用業務員來做舉例 一個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業務員
他的可能有個美滿的家庭 在工作上大鳴大放
並且擁有自己所想要的休閒生活 但當產生「利他需求」時
他會開始將公司的成長 抑或家庭成員的快樂也納入考慮當中
因此他會開始在將自身的經驗與知識分享出去
也會開始將自身的休閒時間 拿來教育小孩或幫另一半處理家務
雖然公開銷售秘訣可能會在公司內外豎立競爭者
而消耗多餘的休閒時間可能沒辦法獲得相對應的休息
但是當公司因他的分享而蒸蒸日上 家庭因他的付出而更加融洽時
除了心靈上的滿足 還能擁有一個更穩固而具前瞻性的工作
而家庭也成為他最重要的後盾
這是在利他需求滿足時 所能達到的最終成果

這就是整本書最為核心的主軸思想

另外他也批判了許多領導與管理書籍 忽略了人性的重要性
在這裡最常被拿出來比較的就是「X理論」和「Y理論」
許多理論都一面倒的偏向於「Y理論」的主張
認為應該以正向的方式激勵員工 使公司能在積極的氛圍中成長
但Maslow認為「X理論」和「Y理論」在應用上的拿捏
應該視整個環境的健全與否 由於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富足程度
大都能滿足人民的需求 因此在身心正常的情況下
自然適合應用「Y理論」的管理方式
但像美國紐約的哈林區 或是非洲及中東的落後國家
在人民連基本的生理及安全需求都無法獲得滿足時
身心上的匱乏將使他們無法產生任何正面的心理狀態
這時候若要有效的管理這群人 就必須應用「X理論」的概念
將整個管理方式轉向獨裁並以懲處為主的作風

而軍隊之所以偏向「X理論」的管理方式
主要是在於內部的組成份子過於複雜 三教九流皆有之
但是軍隊所需的是完全的服從並執行命令
若採用「Y理論」的觀點 有時不但會讓整個部隊成為一盤散沙
民主的作風更會讓身心較為負面的人開始肆無忌憚
因此雖然「X理論」的管理有時過於強硬霸道且壓抑
但在軍隊這樣的環境裡 或許才是能迅速確實整合整個部隊的方法

這本書很適合對人力資源管理或是領導有興趣的人看
但是如果對需求層級理論不夠熟悉的話 可能會看得有點吃力
另外裡面還引用到不少心理學及哲學的觀點
所以其實很多部分自己也沒辦法完全理解
不過仍人算的上是一本思想相當成熟的好書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阿宅的奇幻事務所

More about 阿宅的奇幻事務所
也是一本閒來無事才買來看的書
真的就只是聊做消遣而已
當然也有部分因素是衝著朱學恆的名字

這本書其實是朱學恆在《電腦玩家》上面的單元文章集結本
也是我有機會翻閱時一定會看的一個而專欄
因此有一些內容已經看過了 不過都是斷斷續續的看
所當這本書出版的時候 我這次還是花了些錢把它買回來看完

這本書的結構很鬆散 真的就只是專欄的閒聊性質
但因為講的是鄉野傳說以及詛咒 還有許多的奇幻文本
因此對我這個喜歡亂七八糟怪東西的人來說 娛樂的性質相當高
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中的奇幻元素提到相當的多
像是惡魔崇拜以及聖殿騎士團的傳說
對於喜歡玩電腦遊戲或看奇幻電影的人來講應該都不陌生
甚至還能重新了解其中設定的內涵

這本書把許多傳說背後的歷史淵源跟形成過程都加以整理交代
雖然太過於旁徵博引 有點樣樣通樣樣鬆的感覺
但因為內容都相當紮實有料 所以讀起來不會有空洞感
若沒看過這類書籍 又喜歡一些不正經的東西的人
這是本不錯的入門書 但是如果要繼續深究這些奇幻元素的話
那可能就要再參考其他專門書籍了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點火人

那天回學校找老師的時候
在走廊上遇到一個教日語的教授
他是來找吳碔忠洽公的 但是因為下課時間延後
所以和我一起在走廊上乾等
等待的過程中 兩個人就有一搭沒一搭的聊了起來

聊到一半 我提到我後面的計劃
是打算出國進修念博士 然後想要回國當個教授
他馬上用很真誠的表情連聲說好
當時我以為我遇到一個可敬的長者

結果馬上發覺不是這麼一回事

在後面的時間裡 他不斷的提到身為教授之後
在社會上可以獲得的名與利 也努力跟我分享著當教授十幾年來的心得
而當我嚐試跟他表達說我當教授並非為了這些時
他卻始終用很迅速的結論將我打斷

最後那段時間 我努力的忍耐著往他臉上揍一拳的衝動

昨天晚上跟阿猴出去見面
在終於遇到可以溝通的朋友的情況下
我總算好好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推動我想當教授的動機 其實是在於「啟發」
這是在決定出國後開始醞釀的想法

那段時間我常常在想 人生已經過了25年頭
從國民平均年齡來看的話 我已經花掉了1/3的歲月
而一直到這個時候 我才終於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這個時間成本會不會太久?

有一種安慰我的說法是 就是因為過去的蹉跎
大量的空白引發了自己的恐慌 才能產生現在的爆發力
如果我一路上規劃完整的走著自己的人生
那我可能現在也就是個走在路上 每天質疑自己生活的人群之一罷了

這個論點有讓我好過些 但是我還是覺得如果能重來
那一切說不定可以比現在更不一樣

但是我已經沒有回頭補救的餘地了
所以我開始把這個腦筋動到下一代身上

「當老師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於可以啟發學生。」
這是阿猴昨天跟我說的話

如果我真的站到了講台上 有了自己坐在底下的學生
那我有沒有辦法用有別於其他老師的方式
告訴他們說 人生除了唸書拿好成績 除了名與利
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外

還有一種東西 那叫做「夢想」

而那是一個不管你是怎麼樣的人
都有權利去尋找的東西
那也是一個比起其他物質化的一切
更值得你去追求的東西
而且它並沒有大小貴賤之分
當你完成時 就算對別人來說微不足道
你的人生仍然會因此而圓滿

我想要讓自己有這個能力 去盡量告訴許多下一代
他們之間最公平的 就在於每個人都能擁有這個東西

而我希望能讓他們早點查覺這個東西 然後開始去尋找
畢竟這是一個簡單卻不容易的事情
它永遠存在於你的內心當中 只要順著感覺走一定找得到
但是困難的在於 你更容易找到許多理由
讓自己心安理得的放棄它 然後告訴自己平凡就是福
選擇性的忽略「甘於平凡」跟「淪於平凡」的差別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也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茫然後
才開始慢慢釐清自己想做什麼以及要做什麼
而在這中間 並沒有人告訴我要為何而活

講悲哀一點 台灣的教育並沒有習慣告訴學生這件事情

台灣教育在做的 永遠是用數字評斷每個人的階級
並且為不同階級的學生貼上各異的標籤
而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火苗 就在無盡的制度下硬生生的被踩熄

如果可以的話 我想讓這些微弱的火光重新點燃

很佩服朱學恆 總是自掏腰包的補貼到各地演講的支出
為的也就只是想要告訴坐在底下的小孩子
存在於他們人生當中的可能性

現在我已經25歲了 也還有餘力趕緊起身去抓住一些東西
那麼那些15歲的或是18歲的孩子 甚至是我以後才碰到的下一代
他們絕對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跟力量 去完成更多的願景
而他們需要的 可能只是在壓抑的教育環境下
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告訴他們一點制度化之外的思想

慧茹在我畢業前曾經問過:
「花了那麼多的金錢跟時間,最後只是當了個教授,真的值得嗎?」

如果我真的繼承了這些來自制度外的激勵
最後完成這個夢想 成了一個實踐者
那我可以回頭來告訴一些孩子 夢想的價值以及如何追求
並讓他們知道這些並非遙不可及時 或許真的能啟發出一點點的不同
也不需要繼續在課堂上吃成一片又睡成一片

而這一點點的不同 將會再繼續往下延伸
最後可能真的能對我們所生活的小世界 產生一些改變

你問我值得嗎?
我想這個答案不言而喻
縱使我可能來不及看到那些成果

但是這還是要我辦得到才行
所以我要繼續去念英文了

好難啊……(幹)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愛一個人需要勇氣

在這裡我必須先道個歉 身為一個老妳8歲的大哥
我始終把妳當成一個小孩子在看待
直到最近 我才突然醒覺到
妳也已經是個快要18歲的人
已經要是個該知道怎麼哭以及怎麼笑的大人了

因為年齡差距的關係 我們的生活永遠搭不上邊
好處在於這對我們兩個相處上不會產生磨合的負擔
但壞處就在於 我對你的私生活始終一知半解

直到前幾天 我無意間看到妳未關的網誌
才知道自己的妹妹 因為性向的問題
招來了許多麻煩 也活在龐大的無形壓力當中

有別於上一代的父母或師長的價值觀
我今天想要首次用一個哥哥的身分 跟妳說一些話

首先 我必須很現實的告訴妳
我們生在一個相當符合社會主流的家庭
由於父母同樣身為教職人員
在物質條件下 我們從小到大雖然稱不上錦衣華服
但也算是衣食無缺 比起很多孩子來說
我們擁有著一個很健全美滿的家庭

但一體兩面的是 由於生長背景的影響
我們的父母所擁有的是主流社會所遵行的價值觀
牢不可破的傳統思維與做法
常常會不知不覺的抹煞了孩子們的獨立性
畢竟在中國故有的傳統文化中 「不一樣」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它會造成別人的排擠 會造成他人的麻煩
更會造成自己的麻煩

我想不用我多費唇舌
妳應該已經在這半年中深刻感受到了

感覺得出來 妳跟那個女孩已經為了這段感情付出了很多
也辛苦的走了很久 曾經談過不少次戀愛的我
多少能體會這種感覺

但是!

當學校的師長都把這段戀情視為異端
當家裡的父母都把這件事情看作禁忌
當一切的周遭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妳們時
身為一個大哥 我必須要跟妳和妳的女孩說

妳們沒有任何錯!

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
我不認為任何人的感情是可以被抹煞或否定的
因為那是每個人都在窮盡一切心力而守護的東西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每段感情也是
如果主流的價值觀有權淹沒微小的聲音
那麼至今華人世界仍然會是男人擁著三妻四妾
帝王的獨裁政權仍然會延續至今
更別提現在每個人口中高喊的「兩性平等」

妳的性向是妳的個人特質 它會永遠存在於你的人生當中
也因為這是妳的人生 所以妳有權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但是妳也必須背負著下定決心的同時 隨之而來的責任與磨難
而沉重的是 妳所選擇的路 勢必會比別人遇上更多的荊棘

不過我想起了一句話 這句話的原始出處
是卡內基美隆大學的Randy Pausch教授
在生前的最後一場演講中說的:
『阻擋你的障礙必有其原因!這道牆並不是為了阻止我們,這道牆讓我們有機會,展現自己有多想達到這目標,這道牆是為了阻止那些不夠渴望的人!它們是為了阻擋那些不夠熱愛的人而存在的!』
因此 如果妳真的很愛這個女孩
那妳必須在全世界責難的眼光下咬著牙走下去
因為一段感情的經營永遠都是要豁盡全力
不管是異性戀或同性戀皆是如此
而在自己筋疲力竭之前 妳都不能說自己已經盡力了
妳和妳的女孩都必須如此 因為這是妳們所選擇的   

還有 別責怪我們的父母
他們含辛茹苦將我們從小養到大 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
能成為他們心中最理想的模樣
而妳所選擇的路對他們而言 就如同我始終不戒菸一樣
永遠衝擊著他們最核心的價值觀
妳被他們否定時會感到憤怒及委屈
同樣的他們會有激烈的反應也是情理之內
雖然我不認為孝順就是必須服從父母的約束
我們自有在日後盡心盡力報答他們的方式與時刻
但是低調一點的行為 讓雙方都清靜些
對於妳們後面繼續發展好處也會比較多一點

最後我必須要跟妳說 妳很勇敢
妳選擇了順從自己的內心 追求自己的渴望
畢竟人生有限 千萬別只為了符合他人期待而生活
別被傳統的教條束縛 那等於是活在其他人思考的結果之下
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權力
而真正的夢想 和真正的力量
就是即使所有人都拿著刀劍架在妳面前時 妳還願意去做
只因為妳知道 那是妳的真心所愛

看著妳半年來在壓迫下仍奮力掙扎的文字記錄
我想妳已經有資格去談一段感情 而不僅僅是一場戀愛
身為一個大哥 我真心希望自己的小妹能獲得幸福

所以 加油吧!
妳在家裡 不會少了我的支持

青花瓷

More about 青花瓷
想說看點閒情逸致的東西 所以買下這本書
畢竟每天都在看商管財經叢書
就算很有興趣也會有膩跟煩的時候

這本書很簡單 裡面收錄了方文山過去許多的歌詞創作
內容都是以中國風的為主
很多歌應該對多數人都不陌生 因為是寫給周杰倫唱的
而主軸則是方文山對於自己在創作歌詞時
當下內心意境的輪廓以及遣詞用字的來源及技巧

看完以後才知道 原來寫歌其實跟宋代的填詞很像
因為它的句子有長有短 不若詩ㄧ般的工整
而創作詞時需要依附詞牌 有固定的詞牌型式
然後詞意再逐格填入 所以叫做「填詞」
跟現代歌曲先有曲再填詞的作法有很大的呼應性

要說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 可能就是方文山對精鍊文字的能力
因為一般的抒情慢歌 歌詞大概只有四個段落十幾行約160個字
在這樣的空間裡 要將歌詞裡的故事完整表達其實有很大的難度
而方文山可以用簡單的幾句話 就把一個複雜的場景勾勒出來
讓讀者從文字上的敘述 在腦海中一步步還原出其中所傳達的畫面
這真的很厲害 至少對於我這種講話撰文都贅詞一堆的人來說
目前是很難辦到的

這本書還算不錯 對文字有興趣
平常沒事想要輕鬆一下的人可以拿來翻一翻
開著音樂一邊聽歌一邊看書 始終是不錯的享受

結訓

總算結束了 感覺又長又短的一個月

如果要說這段時間 給了我什麼樣的感覺
我想應該可以說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一個月下來 才真正了解到
一個人永遠沒辦法真正獨自的生活著
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至一舉一動
或多或少都會對身邊的世界產生影響
人永遠是依附在群體裡生活
所以在幹什麼狗屁倒灶的事情前
永遠都要想想幹下去以後會發生什麼事

這是「團體」的概念
也似乎是過去自我意識過強的我
最大的一個缺陷

這樣的體認 讓我在這個月過得相當快樂
畢竟在發現自己不足的同時
已經有人每天在幫助你補足這個漏洞
縱使軍隊的律令有時過度誇張而不夠人性化
但在強調團隊精神上面的傳達上
我還是很深刻的吸收起來了
在感受到自己能再度成長之後
就很難不讓人快樂
「你在這裡學到什麼並不重要,因為這些在你退伍後絕對不可能用到,重點是在這段過程中,你到底有沒有成長?」
心輔官在第一次莒光日的時候 說出這句語重心長的話
越接近結訓 越能感受到這句話的重量

軍中就像一個小社會 身邊不再是與自己相近的人
而是龍蛇共處的一個複雜環境
但因為同在一個組織裡 不得不每天相處甚至分工合作的情況下
勢必要跟許多不熟的人打上交道甚至搏點感情
開始嘗試與許多不同的人相處 甚至在交到幾個好朋友後
才慢慢感覺到 其實在人群中穿梭也並不是那樣的令人厭惡
不可能所有人都真誠無欺 但也似乎不是所有人都同樣虛假難明
「你不能害怕你不相信的東西。」
我開始不再抗拒「長大」這回事了
對於一直拒絕成為「大人」的我 這是頗大的轉變
雖然充滿複雜的和表面的大人世界仍然讓我感到厭惡
但我想試著盯住那些我所瞧不起的大人
然後讓自己在長大後可以像樣些

有時候會不自主的感到慶幸
在自己要邁入人生下一個階段前的這個轉折
有了許多之前都不曾有的體會 有了重新再長大一次的機會
小時後都覺得自己長大的時候有越來越厲害
現在反而越長大越覺得自己真的不是什麼厲害的人
而老天爺卻在這陣子給了我爆炸多的成長機會
真的是夠意思了

最後總算還是抽到了海巡 我的計畫總算又往前順了一小步
當專長選兵抽到未中籤的時候
我的腦袋瞬間把後面的人生規劃重新排列組合了幾十次
到最後他媽的連結婚生小孩都考慮進去了
幸好沒有需要用上的機會
接下來就要下部隊了 又是一個未知的未來
但是也只能大大步的繼續向前走

結訓那天回家之後站上體重計 看到原本的81公斤變成75公斤
摸著自己平平整整的肚皮 我整個人HIGH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