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前到現在 學校學到的東西似乎都是在告訴我
要怎麼管理已有雛型的創意
但是卻怎樣也無法捉摸 要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創意源源不絕
這本書的出現 稍微有讓我掌握到一點要領
先來講講「創作」的基本概念好了
其實最直接的解析就是直接切割成「創」與「作」
「創」就是所謂的「構想」或「智慧」
「作」則是專注於「執行」及「方法」
從管理的層面來看可以簡單視為「理論」與「實務」
而書中在這邊提到一個大環境中相當明顯的癥結
今日創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學重點都在後者-「方法」因此想做畫家就學作畫 想當作家就學寫作
想成為老闆就學企業管理
但是當所有人都在學習這些方法時
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本質 也就是在方法執行之前
所必須擁有的智慧源頭 但這卻才是真正決定作品深度的關鍵
之前一直很排斥領導或人力資源管理之類的書籍
現在才知道自己偏頗的嚴重 畢竟管理的本質就在於掌握人性
如果忽略這方面的探索 那一切也就淪為紙上談兵罷了
而創意的源頭 其實就是種所皆知的「靈感」
作者認為其實並非一瞬間就一體成型
而是由許多原本無關的事情全部串連在一起
但這些事情原本都發生在人生中不同的時間和地點
沒有任何靈感會被空降 因此靈感的產生必須有兩個條件
- 生命經驗中的許多事件必須已經被儲藏在某處
- 必須有某種機制知道如何尋找這些事件並了解如何加以串連
如果將大腦的存在視為一台電腦
那一切的基礎就在於我們內在裝了什麼
因為那就是創意的原始材料
而首先要重新幫電腦做兩項整理工作
- 重新評估我們如何儲存檔案並修正此功能
- 重新了解我們如何開啟檔案並組合似乎不相干的元素成為作品
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創意金字塔」的模型
試圖解構整個創作的流程
而其中最重要的 其實就是處於整個塔中央的那隻眼睛
它代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如何看」
「看」的時候分為三個面向
- 世界觀
- 如是觀
- 因果觀
「世界觀」顧名思義 就是看整個世界的觀點
可能是對人生的看法如何 可能是對死亡的看法如何
或是對藝術 也有可能是對自由
這個觀點是一個人的基調 這些答案無法直接從書中得到
而是自己長期累積的經驗與思考 它將決定作品的深度及廣度
並有可能帶給觀眾長遠而深刻的印象
九把刀的作品常常被批評為膚淺的網路文學
或許就可能是在於他的世界觀過於單純強烈而直接
因此創作出來的作品始終存在著某種層次上的瓶頸吧
「如是觀」的主旨 是看見事物的原貌
這其實是一件似易實難的事情
因為我們大半輩子都在用既有的方法看世界
要用強烈一點的講法 可以說是「偏見」
面試過程中常出現的「月暈效果」就是最淺顯的例子
我們常立即對事物標籤「喜歡」及「討厭」 甚至「無所謂」等價值
但這對創意絕對是穿腸毒藥 因為當人受到這些判斷機制主導時
會在許多時候失去看見事物其他面向的可能性
而這些可能性 卻是通往創意資料庫最重要的渠道
「因果觀」如字面所示 重的是事物的前因後果
創意作品本身就是由因和果構成 編劇通常都是最直接的案例
從小到大看到的漫畫或影片 已經不知道有多少的內容
就是敗在劇本的因果關係不明 導致劇情誇張及角色行為荒誕
首先了解身外事物的因果 才能了解創意工程中的因果如何運用
而這樣的觀點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經濟的波動可以推敲到人類的需求供給
暴力的犯罪動機可以追溯回破碎的家庭背景
著名的「蝴蝶效應」甚至可看做是因果的極致
一個創作者在看到岩石上的裂縫時 可能會脫口讚揚美感
這時候他看到的或許不是複雜的紋路
而是大自然幾萬年下來鬼斧神工的過程
擁有面對各種事物來龍去脈的聯想力 才能確保一個作品的完整性
這三種觀點的養成及再造 將會影響到構想時的動機
也會影響到作品初創時的美感
再繼續推展到作品結構以及接收生活經驗的習性
到最後看見融合個人的「智慧」及「方法」而成的作品時
其實會就像是看到了創作者所體現的另一種面貌
因此許多人常說看畢卡索的畫作 可以感受到其中那毀滅性的熱情
或許就是因為那些畫作 灌注了他在生命中所經驗的一切
已經忘了在哪一個演講或是課堂
那時在台上的人說了一句話:
「我說的,你們都應該忘記。」
如果從這本書的觀點去詮釋 他應該是要告訴當時的我們
不管是哪一位創意人 他們都是用生命去體會生活
沒有比別人細心而敏銳專注的「生活」 一切都是白搭
這本書其實不好閱讀 並非難看 而是內容廣而深
書中有很多部份是以佛法觀點來描述世界
因此有些篇幅不太好懂 但我仍很高興在當兵時看到這本書
然後開始學著怎麼去留意 怎麼去體會
怎麼去觀察 怎麼去融合 怎麼去思考
對於這個人生的暫停期
我有充足的時間去實驗並感受這個全新的態度
還有可能會因此煥然一新的世界
我有充足的時間去實驗並感受這個全新的態度
還有可能會因此煥然一新的世界
對我來說 與其說這本書是一本「教創意的書」
倒不如把它視為一本「教生活的書」
只因為藝術 永遠是深根而常存在於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