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對這本書有點期待的 所以看完有點失望
當初草草翻閱了一下 發覺書的內容講到不少原住民的文化細節
所以才產生興趣買下的 結果細看以後才發覺
這這本書的寫手真的是不怎麼樣 好好的一本部落旅行文學
明明就有深度的文化事物與情感可以描寫
偏偏就可以寫成跟導覽手冊一樣 看到後來其實有點難過
不過還是有看到一些新的東西 先講原住民的部落好了
看完這本書的開頭才知道 原來小時候死背的「九族」
其實不知道多久前就東奔西跑了
現在的數量經過正名後已經增加到14族了
另外以前一直覺得原住民應該都在東部吧
現在才知道原來中南部也不少 而且還有在高雄的
比較引起我興趣的是 裡面在提及各部落的文化時
很多部落都出現「鞦韆」這個東西
這個平常我們小時候自己在玩的器材
在許多部落中卻是嫁娶及各種祭典的重要道具
很多儀式如果沒經過這一項是跑不成的
而許多原住民的生活 似乎受到日本規範及西方傳教的影響很深
像是裡面列舉的部落 大概將近一半都有長老教會的影子
也有許多部落的生活空間及住宅設計是受過日式規劃的
甚至有些部落仍保留著日據時期所派發的頭目證明
雖然這本書真的寫得不怎樣 但是看完以後還是會想去走走
這時候才覺得以前念東華的時候 只顧著吃跟玩真的是很可惜
不過讓我意外的是在高雄茂林一帶就有個「多納部落」
是目前仍然頗具氣象的魯凱族部落
退伍以後找個時間去走走 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aNobii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神仙、小丑、溜溜球
這次來台北 除了面試之外
大部分的行程大概都是在訪友
不過因為這兩件事情都花不掉太多時間
所以4天的假期裡我多了不少餘裕
剛好之前聽說信義商圈裡有不少街頭藝人表演
就抽了一天下午的時間去看
第一個看見的是一座人型裝置
但是不知道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畢竟「神遊記」中我也只有對「月神」及「藍星人」有印象而已
與周邊的觀眾產生連結 自然也獲得不少額外的鼓勵(打賞)
只是這種表演通常看不久 我丟了10塊錢之後就繼續往下走了
再走100公尺左右 看到了一大群人駐足站立著
感覺就是另一場不錯的街頭表演 很自然走近細看
這是一個以街舞表演為主的兩人團體 扮相是馬戲團的小丑
其中一個專職跳舞以及與觀眾互動 另外一個則是助手的樣子
專門利用氣球製作各種小東西給小孩們
跟人型裝置的差別在於 這種表演的性質本身就是動態的
因此與觀眾的互動指已由表演者即興拿捏
而不需像人型裝置般被動的等人打賞
看著這個小丑用舞動著逗趣活潑的步伐
還不時與許多年齡藏的觀眾互動 不僅讓整場表演活絡起來
也讓不少原本繃著臉看表演的中年人露出了笑容
我在這裡投了20元 繼續往下走
快到人行步道底端時 看到一個大概20出頭的大男孩
正把一切的家當都擺好準備開始表演
地上擺滿許多五顏六色大小不一的溜溜球
最大的根本就是扯鈴了 後來查資料才知道這是「花式溜溜球」
這真的很屌 我大概在這個表演前面停了將近半小時
甚至都坐在地上看了 不要以為一顆溜溜球沒什麼了不起
那些溜溜球一到表演者手上 就像是從小吃好睡好被養大的一樣
擁有自己的生命及節奏 在表演者的手指及肢體之間穿梭
而這個表演者很會利用觀眾期待表演的心理
用各種稍為誇張的表情及動作吸引觀眾的注意
並在觀眾給予熱烈掌聲鼓勵後做出高難度的技巧
所以他的表演雖然單純 但是打賞的頻率是我當天粗估最高的
我在這裡丟了50元……囧rz
後來陸陸續續還有看到一些表演 只是印象就沒那麼深刻
但基於鼓勵心態 我還是每個都投了10元進去
結果來回走動一趟 我大概花了將近150元
不過因為這些歡樂的街頭藝人
這幾天找工作一直沒著落的焦躁心情 似乎不知不覺的被紓解了
也因為看到期待的表演效果 離開的時候心情是滿足而輕鬆的
以前總覺得台北是個生硬冷漠的都市
這天大概是我第一次覺得 台北其實也存在著可愛的地方
啊~其實也沒這麼糟 台北正妹很多這件事
也是很可愛的 只是我沒辦法像阿達那麼猥褻
因為我始終在憂國憂民……
大部分的行程大概都是在訪友
不過因為這兩件事情都花不掉太多時間
所以4天的假期裡我多了不少餘裕
剛好之前聽說信義商圈裡有不少街頭藝人表演
就抽了一天下午的時間去看
第一個看見的是一座人型裝置
就站在一個寫著「神遊華山」的基座上
很明顯是「神遊記」團隊的其中一員神遊記 |
畢竟「神遊記」中我也只有對「月神」及「藍星人」有印象而已
不過很明顯是個經驗豐富的表演者
基本肢體動作都相當純熟動感 而且很擅長與前來打賞的小孩子玩耍與周邊的觀眾產生連結 自然也獲得不少額外的鼓勵(打賞)
只是這種表演通常看不久 我丟了10塊錢之後就繼續往下走了
再走100公尺左右 看到了一大群人駐足站立著
感覺就是另一場不錯的街頭表演 很自然走近細看
這是一個以街舞表演為主的兩人團體 扮相是馬戲團的小丑
其中一個專職跳舞以及與觀眾互動 另外一個則是助手的樣子
專門利用氣球製作各種小東西給小孩們
小丑與氣球 |
因此與觀眾的互動指已由表演者即興拿捏
而不需像人型裝置般被動的等人打賞
看著這個小丑用舞動著逗趣活潑的步伐
還不時與許多年齡藏的觀眾互動 不僅讓整場表演活絡起來
也讓不少原本繃著臉看表演的中年人露出了笑容
我在這裡投了20元 繼續往下走
快到人行步道底端時 看到一個大概20出頭的大男孩
正把一切的家當都擺好準備開始表演
地上擺滿許多五顏六色大小不一的溜溜球
最大的根本就是扯鈴了 後來查資料才知道這是「花式溜溜球」
花式溜溜球 |
甚至都坐在地上看了 不要以為一顆溜溜球沒什麼了不起
那些溜溜球一到表演者手上 就像是從小吃好睡好被養大的一樣
擁有自己的生命及節奏 在表演者的手指及肢體之間穿梭
而這個表演者很會利用觀眾期待表演的心理
用各種稍為誇張的表情及動作吸引觀眾的注意
並在觀眾給予熱烈掌聲鼓勵後做出高難度的技巧
所以他的表演雖然單純 但是打賞的頻率是我當天粗估最高的
我在這裡丟了50元……囧rz
後來陸陸續續還有看到一些表演 只是印象就沒那麼深刻
但基於鼓勵心態 我還是每個都投了10元進去
結果來回走動一趟 我大概花了將近150元
不過因為這些歡樂的街頭藝人
這幾天找工作一直沒著落的焦躁心情 似乎不知不覺的被紓解了
也因為看到期待的表演效果 離開的時候心情是滿足而輕鬆的
以前總覺得台北是個生硬冷漠的都市
這天大概是我第一次覺得 台北其實也存在著可愛的地方
啊~其實也沒這麼糟 台北正妹很多這件事
也是很可愛的 只是我沒辦法像阿達那麼猥褻
因為我始終在憂國憂民……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社群新經濟時代
這本書寫的有點雜 所以我在看完之後
還花了好一段時間去思考這本書能萃取出什麼價值
它算是這幾年來少數幾本針對「社群媒體」這玩意
認真去思考及分析其中所發生的現象及意義的一本書
所以雖然內容的主題有點跳躍 不過還是相當值得一讀
簡單來說 像Facebook或Plurk之類的「社群媒體」
與過去網路上的媒介相比 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其「社交性」
這個屬性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信任基礎
妳可能一天會看到同一個產品的各種廣告高達10次之多
但是效果卻遠遠不及妳只看到一個在Facebook上的廣告
而這個廣告底下卻有10個朋友按了「讚!」
甚至有可能你在事前並不知道某個活動
但由於你的好友們都對這個活動按了「讚!」
系統會根據這種社交聯結性 將這個活動推至你的眼前
而這樣的促銷手法無形之中已經打破了傳統廣告在運作時
那種「看到(或聽到)才知道」的規則
因此比起目前市面上透過自然搜尋及付費放置的關鍵字廣告
社群媒體上的「推薦廣告」可能會因為潛力的推薦效果
逐漸成為下一波的網路行銷趨勢
除了推薦效果之外 社群媒體另一個優勢就是「及時性」
當企業將社群媒體當作官方的傳播管道之一時
會發現許多促銷活動所需要的宣傳成本開始驟減
因為比起過去必須大發傳單及購買平面及數位廣告的手段
免費的社群平台可在第一時間就將資訊發佈
加入企業社群的消費者亦會在登入社群平台時立即接收
而如果因喜愛這項活動而加以推薦的話
那這項活動便會沿著消費者本身的社交網絡迅速散播出去
宣傳效果與過去的傳統手法相比之下不言而喻
就算活動臨時因故取消了 企業也不需再度花費大筆預算告知
而可以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功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同樣的效果
這對向來需要大筆預算將產品或公關活動
推至消費者面前的企業而言 無疑是成本運作上的一大福音
另外由於各型態社群媒體的陸續增加
使得「社群搜尋」逐漸開始瓜分傳統搜尋引擎的市場
就像現在搜尋影片時 已經不會再有人上Google或Yahoo!奇摩
而是直接進入YouTube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專門的社群
在國外Digg也已經成為主流的新聞搜尋管道
畢竟一上線就知道絕大多數人所挖掘的重點消息是什麼
而非還要透過搜尋引擎尋找 並自行判斷新聞的相關性或重要性
因此社群媒體第三個優勢-「區隔性」就應勢而生
亦即不同屬性的社群媒體都可以初步保證
前來瀏覽的使用者皆擁有某種程度上的相同需求或特質
而這正是企業開發潛在顧客時夢寐以求的環境
但許多企業為了取得這樣的優勢 不惜花費大筆資本
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社群平台 並認為「造好了,人自然就來了。」
只是這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基本觀念-「到有魚的地方釣魚。」
因此許多企業在打造好平台後 卻發覺顧客重視的並非平台本身
而是平台的社交關係 使得全新的平台永遠都是空蕩蕩的
因此與其想要在現有的熱門平台之外另闢戰場 再呼籲使用者轉移
不如透過融入的方式 在現有的平台上加以發揮
或許才是應用社群媒體的可行之道
這本書相當有趣易懂 由於舉的例子都相當生活化
因此閱讀的時候並不回有太深的距離感
雖然作者有點過度吹捧社群媒體近年來的效果
(就像Blog甫流行之際也被視為第二代的企業網站)
但實際上這幾年的網路環境及使用者的網路行為
的確因這些社群網站而產生相當大的改變
因此這本書仍然不失為稍做深入了解社群媒體的入門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不可不知的矽谷網路行銷學
這本書有點算是急就章買的 本來我是想要晚些陣子再把它帶回家
但是因為這次面試的工作職位是「Google關鍵字行銷企劃」
然後對方又說面試時會準備一些相關的考題做基本測驗
所以在突然發覺對關鍵字行銷領域的認識很模糊時
就趕緊在上次收假前 把這本書摸回部隊裡惡補
從關鍵字廣告的經營角度切入來說
它可看作目前最為流行的網路廣告模式
簡單說就是透過購買適合企業所銷售有關產品及服務的字彙
並藉由搭配關鍵字所設計的廣告 在使用者搜尋相關資訊時
可適時的出現以配合消費需求的產生
藉此提高產品及服務的銷售成效
通常第一個會面臨到的問題是挑選關鍵字的技巧
許多企業都以自家公司或產品的專有名詞作為關鍵字
但卻忽略到消費者所搜尋的是自身的需求 而非你的產品
因此常常導致關鍵字的行銷成效不彰
但是怎樣才算真正的關鍵字?如何揀選?
這時才真正是關鍵字行銷 甚至是網路行銷的基礎及精要
也就是近幾閒年新興的分析技術-「網路分析」
網路分析的技術市場目前已有許多行銷集團開始跨足
但目前最為人知且廣為使用的
仍是Google自家所推出的免費方案-「Google Analytics(分析)」
透過類似的分析技術 可以找出顧客是透過哪些關鍵字
藉由搜尋引擎發掘並進入你的網頁
甚至可以找出哪些關鍵字讓顧客進入網站後
能達到最高的轉換率(也就是實際進行購買行為)
但在進行分析前一定要有足夠的流量及資料
亦即要先有顧客能透過廣告或搜尋結果進入網站才行
因此初期關鍵字及網站的謹慎設計十分重要
企業必須確認自己的廣告的目的
是僅僅要散播資訊強化品牌 或是直接回應顧客需求進行促銷
並確定自己在此兩目的之下的獨特主張
也就是「差異化」的概念 這些其實算是行銷的基本功
但也只有在基本功的紮實下 企業才有辦法找出真正適切的關鍵字
並設計合宜且具實用性的網站 吸引使用者前來瀏覽
繼而根據瀏覽的資料 進行後續的分析及優化工作
而網路分析技術除了可以辨別關鍵字的優劣外
它有可以透過網頁程式碼的內嵌 追蹤使用者在網站上的行為
因此企業可透過分析的結果看出哪些頁面有最多使用者造訪
而這些頁面在使用者的一連串行為過程中 又是扮演什麼角色
甚至可以追蹤使用者是由哪些網站連結過來
或是哪些網頁空間擺放廣告或資訊時點擊瀏覽的效果特別好
這些分析資料都可協助企業在廣告及網站設計上更進一步
但作者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他認為不管是分析或優化
都只是協助網站在使用者面前曝光的一個技術
而曝光率的高低其實與實際的績效無關
一個網站或廣告要能持續吸引顧客瀏覽甚至轉換成銷售業績
在背後所支撐的最根本的內容一定要有足夠的品質
如果網站使用的資訊都是抄襲文字或花而不實的宣傳
甚至是連基操作都不便的購買流程
那麼搜尋引擎將會判定你的網站或廣告品質低落
繼而將你的搜尋排行後挪 並提高你的關鍵字成本
以確保搜尋平台及付費平台的資訊品質
因此不論網路分析及行銷宣傳的技術有多高明
但是到最後所重視的 仍然所呈現給使用者觀看的事物本質
這本書相當實用 我想日後如果真有幸進入行銷這一行
它應該會是我所隨身攜帶的「法寶」之一
而目前馬上可見的成效 就是我在這次面試時
面試官所提出的三個考題我都真正發揮所學的答出來了
雖然最後的結果是:『這份基層的工作並不適合你。』
但這本書還是在最及時的一刻強化了我的實作概念
這時候還真的會感覺 買書有時也是看緣分的
但是因為這次面試的工作職位是「Google關鍵字行銷企劃」
然後對方又說面試時會準備一些相關的考題做基本測驗
所以在突然發覺對關鍵字行銷領域的認識很模糊時
就趕緊在上次收假前 把這本書摸回部隊裡惡補
從關鍵字廣告的經營角度切入來說
它可看作目前最為流行的網路廣告模式
簡單說就是透過購買適合企業所銷售有關產品及服務的字彙
並藉由搭配關鍵字所設計的廣告 在使用者搜尋相關資訊時
可適時的出現以配合消費需求的產生
藉此提高產品及服務的銷售成效
通常第一個會面臨到的問題是挑選關鍵字的技巧
許多企業都以自家公司或產品的專有名詞作為關鍵字
但卻忽略到消費者所搜尋的是自身的需求 而非你的產品
因此常常導致關鍵字的行銷成效不彰
但是怎樣才算真正的關鍵字?如何揀選?
這時才真正是關鍵字行銷 甚至是網路行銷的基礎及精要
也就是近幾閒年新興的分析技術-「網路分析」
網路分析的技術市場目前已有許多行銷集團開始跨足
但目前最為人知且廣為使用的
仍是Google自家所推出的免費方案-「Google Analytics(分析)」
透過類似的分析技術 可以找出顧客是透過哪些關鍵字
藉由搜尋引擎發掘並進入你的網頁
甚至可以找出哪些關鍵字讓顧客進入網站後
能達到最高的轉換率(也就是實際進行購買行為)
但在進行分析前一定要有足夠的流量及資料
亦即要先有顧客能透過廣告或搜尋結果進入網站才行
因此初期關鍵字及網站的謹慎設計十分重要
企業必須確認自己的廣告的目的
是僅僅要散播資訊強化品牌 或是直接回應顧客需求進行促銷
並確定自己在此兩目的之下的獨特主張
也就是「差異化」的概念 這些其實算是行銷的基本功
但也只有在基本功的紮實下 企業才有辦法找出真正適切的關鍵字
並設計合宜且具實用性的網站 吸引使用者前來瀏覽
繼而根據瀏覽的資料 進行後續的分析及優化工作
而網路分析技術除了可以辨別關鍵字的優劣外
它有可以透過網頁程式碼的內嵌 追蹤使用者在網站上的行為
因此企業可透過分析的結果看出哪些頁面有最多使用者造訪
而這些頁面在使用者的一連串行為過程中 又是扮演什麼角色
甚至可以追蹤使用者是由哪些網站連結過來
或是哪些網頁空間擺放廣告或資訊時點擊瀏覽的效果特別好
這些分析資料都可協助企業在廣告及網站設計上更進一步
但作者有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他認為不管是分析或優化
都只是協助網站在使用者面前曝光的一個技術
而曝光率的高低其實與實際的績效無關
一個網站或廣告要能持續吸引顧客瀏覽甚至轉換成銷售業績
在背後所支撐的最根本的內容一定要有足夠的品質
如果網站使用的資訊都是抄襲文字或花而不實的宣傳
甚至是連基操作都不便的購買流程
那麼搜尋引擎將會判定你的網站或廣告品質低落
繼而將你的搜尋排行後挪 並提高你的關鍵字成本
以確保搜尋平台及付費平台的資訊品質
因此不論網路分析及行銷宣傳的技術有多高明
但是到最後所重視的 仍然所呈現給使用者觀看的事物本質
這本書相當實用 我想日後如果真有幸進入行銷這一行
它應該會是我所隨身攜帶的「法寶」之一
而目前馬上可見的成效 就是我在這次面試時
面試官所提出的三個考題我都真正發揮所學的答出來了
雖然最後的結果是:『這份基層的工作並不適合你。』
但這本書還是在最及時的一刻強化了我的實作概念
這時候還真的會感覺 買書有時也是看緣分的
我是康樂股長
王偉忠的文筆很醇厚 這或許是我喜歡上他的書的原因
這本書的內容 主要是王偉忠在《今周刊》中所寫的專欄文章
這大概是每次遇到選舉亂象時 許多人心裡都有的無奈吧
不像九把刀或朱學恆那般的有稜有角 對生命的熱情滿是衝撞
他表達出來的情感相當溫煦 但是卻又濃得恰到好處
讓你可以真正感受到他對事物所抱的那一份關心
沒什麼特定的主題 看當周對什麼事情比較有感覺
就隨意將其寫下 與《歡迎大家收看:王偉忠的※◎*#……》相比
或許比較沒什麼主題或連貫性 但從這些可大可小的命題中
反而可以看出王偉忠在看待事情的角度上
所擁有的溫柔敦厚特質
裡面提到很多次 也特別讓我有感覺的
大概就是「父親」這個角色吧 他提到自己那曾經擔任士官的父親
為了希望自己兒子有好些的出路 硬著頭皮放下身段
也要打腫臉充胖子的上台北 找過去根本就不熟的老上司關說
並在最後還強作鎮定的要兒子放心:「我已經托人把話帶到!」
那在我的想像中是一個讓人有些鼻酸的畫面
可以感受到身為一個父親 就算能著力之處是如此微薄
但還是費盡心思想要替兒子撐起一片天
看完回想一下過去家裡人幫自己所支持或設想的一切
再想到自己有時激烈反抗的態度 忽然有種很不孝的感覺……
另外在政治的議題上 王偉忠也抒發了一些自己的立場
其中讓我共鳴比較深的 就是在面對選戰時
他總是希望能有那麼一天 台灣可以不要再以藍綠來選擇候選人
而是真正能以「什麼位置缺什麼人」的標準 來做出投票的決定
在他描寫高鐵的出現 對從小搭台鐵上台北的他
在記憶及情感上有什麼影響時 他提到台灣都已藉由高鐵的效率
縮短到南北通行只需要不到兩小時的接近
『為什麼政客還要將人心操作的那麼遠?』很簡短的疑問 卻又很理所當然
這大概是每次遇到選舉亂象時 許多人心裡都有的無奈吧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囧男孩
看這部片之前我一直在想著 為什麼在片名中
要用「囧」這個流行用字來當作描寫兩個男孩的形容詞
畢竟預告片的呈現手法是有笑有淚的
我始終看不出來這兩個小孩到底「囧」在哪裡
很諷刺的 現在片子看完了 我理解了「囧」這個字所擁有的內涵
反而覺得「讓童年的勇氣追上你」這句宣傳口號並不真切
因為這部片一直到最後 並未讓我感受到童年天真勇氣的可貴
卻是大人世界中真實的現實逐漸侵蝕掉小孩子的世界
『大人都賴皮!』這句話大概是片中最常出現的台詞了
應該有很多人都有印象吧 小時候的自己
想要的東西及願望 其實都很小很簡單
但是也因為如此 常常我們所期待的這些小小確幸
會很自然的被大人的現實世界中許多更重要事情排擠掉
這時候的我們 大都會很直接地認為:「你賴皮!」
麻煩的是 大人永遠不認為這樣做有什麼不妥
反而會用許多原因去解釋甚至是拗過來
這時如果我們據理力爭 勇敢的堅守自己的立場
那下場應該都不免是「不懂事!」或「不乖!」之類的臭罵
最後就是默默地摸著鼻子走掉 甚至是被處罰
這時候身為小孩子的我們的臉 活脫脫就是一個「囧」字
看到後面其實有點難過 「一號」跟「二號」的友情
在追逐著「異次元」的過程中 出現了強烈的衝突
曾經被千夫所指的一號曾經在一片叫罵聲中仍可嘻皮笑臉
但他卻無法忍受二後對他的指控 最後選擇用他唯一能想到
最直接的方式去玩具店討回屬於二號的「卡達天王」
但卡達天王之所以成為兩個人之間的導火線
卻是因市儈的玩具店老闆為了招睞人氣 所用的黑心手法引發的
孩子們單純的「信任」 就因為大人的利益考量
而這樣無聲無息地被摧毀 另外「叔叔」對家庭的不負責任
幾次承諾的食言 也都加深了兩個小孩子的可悲長大過程
最後的滑水道 對我來說其實是個挺殘忍的結局
在一號為了兩人的友情鋌而走險 被警察帶走後
二號決定遵守兩個人的約定 先一步到異次元去等待對方
最後在水中那一聲聲的「再見~」
像是小孩子對他所無法理解的大人世界 做出的無言抗告
只是…當他滑到第一百次後呢?
他會發覺 他還是停留最無奈的現實
而在做了這一切的努力後 卻換回的無力感
也就只有一個字可以描述這種哭笑不得的情境-「囧」
但是最後讓我稍微開心一點的 是二號在成為大人之後
又碰到了想要逃去異次元的男孩 但這次他並沒有像當初的大人一樣
一語道破對方的小小夢想 反而用「我是火星人啊~」這句話
在男孩的小小夢想上推了一把 而卡達天王的手機吊飾及手掌望遠鏡
也讓人感到他就算在長大後 仍保有當初那點單純的想望
『我要登大人!』常常很想跟小孩子說 當大人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快樂
但是這樣講又明知他們無法理解 唯一能做的
也只有把現實的醜陋先保留 讓長大後的他們自己去慢慢理解了
記得以前有個女性朋友在跟男朋友分手後
泣訴著對方做出多少無法想像的事情
而我鎮定的解釋反而讓她質疑 為什麼當初我不跟她提醒
那時候的心情 大概就有點類似這樣的保留態度吧
『我只是不想用殘忍的現實,去猜測你們本來很單純的感情;也不想到現在還要用現實的殘忍,去毀掉妳本來的天真……』但之後的我始終在想 到底我的保護心態 是對還是錯?
「長大不等於說再見」是電影海報上其中一段標語
但要如何保存?真的每個人都有辦法
讓自己童年的勇氣 找到正確的路追上來嗎?
『等等我!』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啊哈!公關
其實之前在看《為什麼有些品牌比較強?》時
就有意識到公關這部份的認知真的很薄弱
只是因為算是老書一本 想買還要用訂的
因此這次發覺退伍在即後趕緊想把它用到手
還真的花了我不少功夫去找(結果最後還是用訂的…)
這本書的主軸其實很簡單 就是強調公關的功能性及重要性
書裡一開始提到廣告 點出廣告在經過時代推移及數量氾濫後
其功效已經低落至許多行銷工具之後
有統計顯示出 人一天會接觸到60~100份廣告
但在人的時間及注意力有限的前提下
許多廣告可能在一開始就在缺乏吸引力的情況下遭到棄置的命運
就算該廣告的目標客群注意到廣告
但長期以來廣告都習於使用誇大華麗的手法凸顯訴求
而真正的產品或服務無法如一的十全十美
因此長期累積下來的負面印象 使廣告如今已缺乏可信度
就算客戶有需求 也極少因廣告的宣傳而將產品真正放在心上
在這種情況下 產品要透過何種宣傳方式
才能成功打入消費者心裏呢?
作者認為公關正是這項工作最重要的推手
由於公關是透過第三方的關係管道去發布資訊
因此對消費者來說多了一分客觀的立場
且在如今傳播媒體的多樣及蓬勃發展下
行銷資訊更容易透過各種管道傳達到消費者面前
你可能看過100次某個產品的電視廣告
但是絕對比不上報紙或新聞在你面前好好報上一次
你可能收到無數張某餐廳的漂亮宣傳單
但是絕對比不上某個作者在自己的網誌上所寫的食記
這就是透過公關手法的行銷 所能產生的效果
那在這種趨勢下 傳統作為宣傳主體的廣告
究竟還能產生何種效益呢?
作者認為 廣告雖然無法憑空建立起口碑
但是卻能以輔助的身分 提醒消費者回憶產品的口碑
畢竟日會蝕月會缺 品牌不可避免的也會被遺忘或老化
這時候就需要將廣告建基於過去所形塑在顧客認知中的形象
推出足以讓消費者重新記憶起品牌特色的廣告
因此廣告的舞台其實是在已經成功發酵的品牌上
而非尚需大量知名度及背書的新品牌 因為那是公關的戰場
這本書的出現
算是補足了我在行銷領域認識最淺的部分-「公關」
之前在接觸行銷議題時 都知道公司必須不時地推出新品牌
以維持本身的競爭力 但要如何推出 卻始終讓我有種模糊感
這本書恰恰好給了我這一塊的基本概念
硬是在退伍前把這本書看完 果然是正確的決定
給未來的自己
嘿!你這幾年過得如何?在做些什麼呢?
應該再過一年就要30歲了吧~這道人生的分水嶺
說長不長 說短不短 再過三年我就見到你了呢
說不緊張是騙人的 畢竟你可能是我現在最想見到的人
所以我想說先寫信吧 了解一下你現在是個怎樣的人
我現在還在當兵呢!只不過也快退伍就是了
現在已經倒數剩下不到50天了 再過一個月我就要跨出社會
走進你現在正在生活的這個世界
這一年的軍旅生涯回顧起來 我算是可以問心無愧地面對一年前的自己
我可以告訴他 我始終為著自己喜歡的一切而努力
就算我的生活變得枯燥 就算微薄的薪水常常透支
但只要能讓我不致虛度光陰的一切 我都咬著牙去做到了
雖然程度還不夠 但是我的英文真的進步了
雖然進度有點慢 但是我的研究已經完成兩篇了(只是還在修…)
雖然永遠沒盡頭 但我這一年每個月都有至少看四本書
你知道嗎?這些日子思考過後 我發覺我現在在乎的夢想
並非是執著在「出國留學」這件事
對我來說 這已經變成我想做的其中一件事之一而已了
但是我還有超多想做的事情 像是追求沉浸在真實的商場上
很賣力地掙扎載浮載沉 最後在成功時伸個懶腰的痛快
還有看著自己的小孩長大 想試試看用自己的方法教出來的小鬼
會變成怎樣奇怪的一個傢伙
然後然後還是想要出國 還是想做研究 還是想要很多很多……
看到這些 你可能會想問我
為什麼當初就那麼執著於出國留學呢?
你可別忘了 別忘了你跟我 跟18歲那時的那傢伙一樣
都是一個沒有很難的目標 就沒辦法好好生活的人啊
我還記得大學在學生會的時候 就算犧牲了身體及學業
還是想在那個辦公室裏跟著那群人 就算再多做一點點也好的執著
我還記得在研究所的時候 帶著自己薄薄的小研究
走上講台用彆腳的英文對著大家演講 那種突然接上世界的感動
我還記得這一年來 就算休假的時間也害怕休息
只有拼命的寫研究或唸書 才能有稍微接近夢想的安心
這些 你還記得嗎?
這些心情我現在還留著呢!而且它似乎越燒越旺
想問問你它們現在如何了?仍然有持續推著你前進嗎?
想跟你說這些事情 並不是在逼問你什麼
只是想知道在這幾年的過程中 你是怎樣的人?
在面對之後的人生 你又仍然會是我當初所喜愛的那個人嗎?
還是說你已經開始汗顏了呢?
人生有許多的轉變 也存在著許多可能
可能在這之中 發覺你所喜歡的事情已經變了
或許你找到了你更喜歡 甚至更值得追求的事情
那其實不是什麼大事 就把原來的夢想放下
去追求新的夢想吧 「放下」的想法並不會令人遺憾
只有「放棄」會讓人感到無比後悔
但我們從來都不想當讓自己後悔的人
你不需要成為別人眼中的一流人物
但卻千萬不要成為自己眼中的二流人物
你不必成為總統 成為大學者 或是什麼企業家
因為那並不是我所在乎的 我並不care你完成了什麼樣的事情
或是變成了什麼人 我只要你跟三年前的那個自己一樣
仍然保持著一股單純而執著的熱情
而不是一個開始嘲笑及否定年輕人夢想的大人
然後 在看到這封信之後 請就帶著跟當初一樣的心情
跨過人生的分水嶺 頭也不回地繼續前進吧
但是記得不要再因為自己的任性給別人帶來麻煩了
當然我會從現在開始提醒自己的
最後 在走之前 別忘了要回信給我
還要記得在信的結尾 用大大的粗體字告訴我:
『嘿!我沒辜負你的人生。』
應該再過一年就要30歲了吧~這道人生的分水嶺
說長不長 說短不短 再過三年我就見到你了呢
說不緊張是騙人的 畢竟你可能是我現在最想見到的人
所以我想說先寫信吧 了解一下你現在是個怎樣的人
我現在還在當兵呢!只不過也快退伍就是了
現在已經倒數剩下不到50天了 再過一個月我就要跨出社會
走進你現在正在生活的這個世界
這一年的軍旅生涯回顧起來 我算是可以問心無愧地面對一年前的自己
我可以告訴他 我始終為著自己喜歡的一切而努力
就算我的生活變得枯燥 就算微薄的薪水常常透支
但只要能讓我不致虛度光陰的一切 我都咬著牙去做到了
雖然程度還不夠 但是我的英文真的進步了
雖然進度有點慢 但是我的研究已經完成兩篇了(只是還在修…)
雖然永遠沒盡頭 但我這一年每個月都有至少看四本書
你知道嗎?這些日子思考過後 我發覺我現在在乎的夢想
並非是執著在「出國留學」這件事
對我來說 這已經變成我想做的其中一件事之一而已了
但是我還有超多想做的事情 像是追求沉浸在真實的商場上
很賣力地掙扎載浮載沉 最後在成功時伸個懶腰的痛快
還有看著自己的小孩長大 想試試看用自己的方法教出來的小鬼
會變成怎樣奇怪的一個傢伙
然後然後還是想要出國 還是想做研究 還是想要很多很多……
看到這些 你可能會想問我
為什麼當初就那麼執著於出國留學呢?
你可別忘了 別忘了你跟我 跟18歲那時的那傢伙一樣
都是一個沒有很難的目標 就沒辦法好好生活的人啊
我還記得大學在學生會的時候 就算犧牲了身體及學業
還是想在那個辦公室裏跟著那群人 就算再多做一點點也好的執著
我還記得在研究所的時候 帶著自己薄薄的小研究
走上講台用彆腳的英文對著大家演講 那種突然接上世界的感動
我還記得這一年來 就算休假的時間也害怕休息
只有拼命的寫研究或唸書 才能有稍微接近夢想的安心
這些 你還記得嗎?
這些心情我現在還留著呢!而且它似乎越燒越旺
想問問你它們現在如何了?仍然有持續推著你前進嗎?
想跟你說這些事情 並不是在逼問你什麼
只是想知道在這幾年的過程中 你是怎樣的人?
在面對之後的人生 你又仍然會是我當初所喜愛的那個人嗎?
還是說你已經開始汗顏了呢?
人生有許多的轉變 也存在著許多可能
可能在這之中 發覺你所喜歡的事情已經變了
或許你找到了你更喜歡 甚至更值得追求的事情
那其實不是什麼大事 就把原來的夢想放下
去追求新的夢想吧 「放下」的想法並不會令人遺憾
只有「放棄」會讓人感到無比後悔
但我們從來都不想當讓自己後悔的人
你不需要成為別人眼中的一流人物
但卻千萬不要成為自己眼中的二流人物
你不必成為總統 成為大學者 或是什麼企業家
因為那並不是我所在乎的 我並不care你完成了什麼樣的事情
或是變成了什麼人 我只要你跟三年前的那個自己一樣
仍然保持著一股單純而執著的熱情
而不是一個開始嘲笑及否定年輕人夢想的大人
然後 在看到這封信之後 請就帶著跟當初一樣的心情
跨過人生的分水嶺 頭也不回地繼續前進吧
但是記得不要再因為自己的任性給別人帶來麻煩了
當然我會從現在開始提醒自己的
最後 在走之前 別忘了要回信給我
還要記得在信的結尾 用大大的粗體字告訴我:
『嘿!我沒辜負你的人生。』
宅男子漢的戰鬥
朱學恆的第二本Blog文集了 雖然裡面的內容大部分我都有印象
(畢竟身為忠實讀者的我都已經先在Blog上看過了!)
但還是買下來了(畢竟我是忠實讀者!)
很多時候都覺得 自己真的需要不時的翻一下這種書
光講這一年的日子 常常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
但是在看到【阿宅萬事通事務所】的新文章後
才會重新感受到 自己的熱情在不知不覺中
可能又被現實或怠惰磨掉了一個小角
這其實還滿可怕的 畢竟已經看到太多人臣服於現實的生活中
我實在不想在幾年後也變成這樣子
這次書中有一個主題讓我相當感動 那是一個國小老師
厭倦了每年畢業典禮的陳腔濫調 想要透過其他不同的人
給這些小小的幼苗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而不再只是一味的念好書
而朱學恆除了自己錄製了一段影片送過去外
也請許多版友寫下了自己想給小時候自己的一些話
那是一種很特別的感受 你會一邊看一邊想
自己到底有沒有辦法對小時候那張熟悉的臉交代呢?
如果現在穿梭時空見面了 他會喜歡你的模樣嗎?
而你呢?會嘲笑他的幼稚嗎?還是鼓勵他那初萌芽的天真勇氣?
如果你甚至當了老師呢?跟簡世明老師一樣
要面對著許多人接著許多年的挑戰 你會怎樣對待你的學生?
是跟當初我門的老師硬押著我們念書 然後大罵不唸書的人前途無亮
還是可以回想起當初自己當學生時的記憶 跟學生說出不一樣的話?
從小在壓抑的教育體制催眠下 其實真正感覺在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也不過是這3~4年中間的事罷了 現在才剛開始努力而已
而且寫信給過去的自己 似乎也無法改變些什麼
反而是想寫封信給未來的自己 讓自己記得
當初對自己的承諾 對夢想的承諾
還有對一切值得珍惜的事物所作的承諾 不要在回頭時
是用當初自己最討厭的語氣說:「到時候就懂了…」
而可以用問心無愧的語氣對著看著你背影的小毛頭
說出當初我們的上一代絕不會說出的話:
(畢竟身為忠實讀者的我都已經先在Blog上看過了!)
但還是買下來了(畢竟我是忠實讀者!)
很多時候都覺得 自己真的需要不時的翻一下這種書
光講這一年的日子 常常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
但是在看到【阿宅萬事通事務所】的新文章後
才會重新感受到 自己的熱情在不知不覺中
可能又被現實或怠惰磨掉了一個小角
這其實還滿可怕的 畢竟已經看到太多人臣服於現實的生活中
我實在不想在幾年後也變成這樣子
這次書中有一個主題讓我相當感動 那是一個國小老師
厭倦了每年畢業典禮的陳腔濫調 想要透過其他不同的人
給這些小小的幼苗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而不再只是一味的念好書
而朱學恆除了自己錄製了一段影片送過去外
也請許多版友寫下了自己想給小時候自己的一些話
那是一種很特別的感受 你會一邊看一邊想
自己到底有沒有辦法對小時候那張熟悉的臉交代呢?
如果現在穿梭時空見面了 他會喜歡你的模樣嗎?
而你呢?會嘲笑他的幼稚嗎?還是鼓勵他那初萌芽的天真勇氣?
如果你甚至當了老師呢?跟簡世明老師一樣
要面對著許多人接著許多年的挑戰 你會怎樣對待你的學生?
是跟當初我門的老師硬押著我們念書 然後大罵不唸書的人前途無亮
還是可以回想起當初自己當學生時的記憶 跟學生說出不一樣的話?
『對不起。我常責罵你們不用功,其實我自己小時候也不怎麼努力。』其實要我現在跟小時候的人說些什麼 其實我也說不上來
『對不起。不認真聽我的課,是個壞習慣,但你不會因此而沒出息。』
從小在壓抑的教育體制催眠下 其實真正感覺在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也不過是這3~4年中間的事罷了 現在才剛開始努力而已
而且寫信給過去的自己 似乎也無法改變些什麼
反而是想寫封信給未來的自己 讓自己記得
當初對自己的承諾 對夢想的承諾
還有對一切值得珍惜的事物所作的承諾 不要在回頭時
是用當初自己最討厭的語氣說:「到時候就懂了…」
而可以用問心無愧的語氣對著看著你背影的小毛頭
說出當初我們的上一代絕不會說出的話:
『我相信你,可以成為任何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