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寫的有點雜 所以我在看完之後
還花了好一段時間去思考這本書能萃取出什麼價值
它算是這幾年來少數幾本針對「社群媒體」這玩意
認真去思考及分析其中所發生的現象及意義的一本書
所以雖然內容的主題有點跳躍 不過還是相當值得一讀
簡單來說 像Facebook或Plurk之類的「社群媒體」
與過去網路上的媒介相比 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其「社交性」
這個屬性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信任基礎
妳可能一天會看到同一個產品的各種廣告高達10次之多
但是效果卻遠遠不及妳只看到一個在Facebook上的廣告
而這個廣告底下卻有10個朋友按了「讚!」
甚至有可能你在事前並不知道某個活動
但由於你的好友們都對這個活動按了「讚!」
系統會根據這種社交聯結性 將這個活動推至你的眼前
而這樣的促銷手法無形之中已經打破了傳統廣告在運作時
那種「看到(或聽到)才知道」的規則
因此比起目前市面上透過自然搜尋及付費放置的關鍵字廣告
社群媒體上的「推薦廣告」可能會因為潛力的推薦效果
逐漸成為下一波的網路行銷趨勢
除了推薦效果之外 社群媒體另一個優勢就是「及時性」
當企業將社群媒體當作官方的傳播管道之一時
會發現許多促銷活動所需要的宣傳成本開始驟減
因為比起過去必須大發傳單及購買平面及數位廣告的手段
免費的社群平台可在第一時間就將資訊發佈
加入企業社群的消費者亦會在登入社群平台時立即接收
而如果因喜愛這項活動而加以推薦的話
那這項活動便會沿著消費者本身的社交網絡迅速散播出去
宣傳效果與過去的傳統手法相比之下不言而喻
就算活動臨時因故取消了 企業也不需再度花費大筆預算告知
而可以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功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同樣的效果
這對向來需要大筆預算將產品或公關活動
推至消費者面前的企業而言 無疑是成本運作上的一大福音
另外由於各型態社群媒體的陸續增加
使得「社群搜尋」逐漸開始瓜分傳統搜尋引擎的市場
就像現在搜尋影片時 已經不會再有人上Google或Yahoo!奇摩
而是直接進入YouTube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專門的社群
在國外Digg也已經成為主流的新聞搜尋管道
畢竟一上線就知道絕大多數人所挖掘的重點消息是什麼
而非還要透過搜尋引擎尋找 並自行判斷新聞的相關性或重要性
因此社群媒體第三個優勢-「區隔性」就應勢而生
亦即不同屬性的社群媒體都可以初步保證
前來瀏覽的使用者皆擁有某種程度上的相同需求或特質
而這正是企業開發潛在顧客時夢寐以求的環境
但許多企業為了取得這樣的優勢 不惜花費大筆資本
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社群平台 並認為「造好了,人自然就來了。」
只是這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基本觀念-「到有魚的地方釣魚。」
因此許多企業在打造好平台後 卻發覺顧客重視的並非平台本身
而是平台的社交關係 使得全新的平台永遠都是空蕩蕩的
因此與其想要在現有的熱門平台之外另闢戰場 再呼籲使用者轉移
不如透過融入的方式 在現有的平台上加以發揮
或許才是應用社群媒體的可行之道
這本書相當有趣易懂 由於舉的例子都相當生活化
因此閱讀的時候並不回有太深的距離感
雖然作者有點過度吹捧社群媒體近年來的效果
(就像Blog甫流行之際也被視為第二代的企業網站)
但實際上這幾年的網路環境及使用者的網路行為
的確因這些社群網站而產生相當大的改變
因此這本書仍然不失為稍做深入了解社群媒體的入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