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不願面對的真相

這部電影很久了 大概有四年了吧
記得還在花蓮唸書的時候就看過它在院線上跑
但是當時覺得不過就是部紀錄片 全球暖化在當時也已經是個老議題
特地花錢去看一部紀錄片是為什麼咧?
直到最近想找些較特別的電影來看 不知怎地就想到這部片
其實我還是一直認定它是紀錄片 但是就是開始有股想看的念頭
所以就花幾天的功夫抓下來打發時間

至於看完以後?嗯……真的就是紀錄片啊(毆)
但是部很值得一看的紀錄片

整部片就是以Al Gore的演說為主軸 我必須說好的演講者真的相當厲害
整場演說的過程穿插很多幽默的橋段 但是其實相當的有感染力
已經聽到耳朵長繭的二氧化碳濃度和氣溫變化
在這場演說中感覺不出數字的死硬 反而成為一個部事的元素
只是這個故事並不單純 而是一個我們無法忽視的可能未來
演說是從溫室效應的基礎科學談起 一開始提到不少數據圖表
大部分是科學研究的佐證 包括極地地層冰芯的氣體分析
還有高空氣球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量測 這些都讓現場氛圍有點沉重

記得念大學時 許多老師都曾告訴學生:「文不如表、表不如圖」
這場演講最厲害的是 裡面極少教條論述或控訴吶喊
而是震撼人心的影像及影片 直接呈現因為全球暖化而產生的異變
當你看到冰川消失的幅度 以及冰棚溶解的速度
在聽他從旁解釋說 冰棚與冰山的溶解 對海平面上升的差異時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 全球暖化擁有什麼威力
不論是Greenland或南極的Larsen冰棚 都可能在數十年內消失
而這將致使全球海平面上升20英呎 許多城市都將因此沒頂
Gore生動的提出電腦模式的預測與現場觀測資料 
清楚傳達出 這並非Bush當時所輕描淡寫的危言聳聽
而是極為可能發生的悲劇

我只能說生在台灣真的很幸福 雖然台北還是冷到讓人想罵人
卻也因為這樣的安逸環境 我們只能從傳播媒體的描述中
去想像著與我們有一段距離的劇烈氣候變遷與極端天候
但Gore透過這部片告訴我們 這些已經真實的出現在地球上
且造成許多的傷亡與悲慟 片中提出的許多照片與紀錄
殘忍的道出萬千文字不及其一的衝擊

最後提到一個問題 也是幾年來最常受到爭論的
「環保與經濟的競爭天秤」 我很高興可以說
在這部片下檔後的四年裡 其實趨勢是有在進步的
不只出現大量的警世聲音(如:《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也努力思考如何在環保的前提下設計經濟(如:《從搖籃到搖籃》)
近年來油電混和車的提倡 更是對全球暖化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因應

很推薦這部電影 雖然某些Gore自白的過場橋段
難免有種為其塑造個人英雄形象的感覺
但對於這部片的價值瑕不掩瑜
至少對我來說 在看完這部片之後
我不禁為自己過去的膚淺與無知 啞然失笑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3300萬人的聊天室


很淺顯的一本書 對於社群行銷的議題來說
這算是入門等級的 不過也因此內容基本上並不夠深入
所提出的個案也大都是老調重彈
甚至有一些已經成為明日黃花……

就拿MySpace來說好了 在2006年的時候
這個社群網站可使說是如日中天 每月大概有超過8千萬人的流量
連Google及Yahoo兩大網路科技業的龍頭都望塵莫及
但是只過了短短四年 在Facebook及Twitter這類即時社群網站崛起之後
MySpace的流量就迅速下滑 過去一年內已經降到未達4千萬人
且面臨必須裁員進行企業瘦身的地步
另外也因為流量過低 因此在2006年與Google所簽下的合約
預計的收益也從9億美元縮水成1億美元
另外Digg也因為Facebook一頁全包的資訊匯總功能
加上改版產生的意外傷害 而在最近出現難以止跌的頹勢

但它們 都曾經是被高度讚揚的網路先鋒

這就是網際網路的世界 感覺很刺激 但同時也很可怕
很少有產業是可以在短短7年內
讓一個公司同時經歷登頂的榮耀跟轉型的痛苦
且Facebook的型態 跟MySpace和Digg其實是差距很大的
所以可能再過個幾年 Facebook也會被幹掉
而且幹掉它的 說不定也是個全新型態
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新網站

因此前幾年許多歌頌Web 2.0或社群概念的書籍
如今看來可能快變廢紙了 雖然說這本書的內容並不糟
但對現在的我來說 它可能已經只給了我複習的作用而已
雖然作者在群眾智慧的應用上有較為精闢的見解
但是以台灣的市場規模 要撐起「群眾外包」或「共同創造」的模式
真的比美國或中國這種單靠國內市場 可以撐起國際公司的國家
要難上很多很多……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好價錢讓你賺翻天


這本書完全是需求導向居多 起因是前陣子在消化自己的行銷觀念時
突然發現自己對「定價」的觀念幾乎是沒有
雖然以前課本上有提到像是「成本加成」或是「競爭者導向」
但是因為那時候對行銷的興趣才剛萌芽 又還不學無術
因此也沒有什麼吸收 弄到現在還要重新複習……Orz
不過這本書已經改版了 書名變成《定價思考術》
所以我算是看到比較舊的版本(應該不會差太多吧?)

這本書其實很強調一個觀念-「沒有完美的價格」
主要原因在於作者認為一個產品或服務所提供的價格
必須符合它在顧客心中所認定的價值
但是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 價值的認定向來是主觀的
一個人心裡的真愛 可能會是另一個人眼裡的障礙
因此同一個產品 對不同的顧客來說會產生不同的價值
而能夠切合需求的價格也自然因人而異

但要如何評估自己的產品對不同的客群 所產生的價值多寡?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套「價值解碼器」的思考模式
來理解影響顧客心中價值認定的主要因素
  1. 替代品的價格和取得方便性
  2. 相較競爭對手的特點
  3. 所得
  4. 相關產品的價格/需求強度
  5. 市場環境 
基本上替代品跟競爭產品的調查 算是定價的基礎了
而所得越高的客群對價格的敏感度越低 也是很簡單的概念
比較要注意的是「相關產品」及「市場環境」的部分
拿汽車來說好了 前一兩年油價持續攀升的時候
耗油量大的車種在銷量上就有呈現下滑的趨勢
因為汽油對汽車而言是必備的相關產品
若這時車廠還不懂把耗油量大的車子減少生產或降價求售
那銷售的業績勢必血流成河 另外由於近幾年環保意識逐漸抬頭
因此「油電混合」的綠色車種開始呼聲高漲
這樣的環境轉變 有可能使消費者對於標榜「環保形象」的車種
擁有較高的價格容忍度 也給予廠商較寬廣的定價空間

而在價值解析的工程之後 作者提出了三樣目前在運用上
最為常見且有效的定價策略
  1. 差別定價
  2. 設定不同版本
  3. 區隔定價法
差別訂價主要是看顧客的特點
有時視顧客的緩急程度 有時則看顧客的價格敏感度
另外像是購買地區別或是性別都有可能是設定差別的根據
像是服飾業在每季的新品上架時 都會將價格設定略高
再隨著時間逐漸降價 以求完整搜刮同樣有購買需求
但需求強度各異的顧客口袋 而大量購買與合購的方式
廠商也常隨之因應不同的價格 以回應這些想要以量制價的顧客

另外不同版本的定價觀念 在日常生活中亦隨處可見
主要是將「類似」的產品賣給「不同」的顧客
像是大家熟知的Micro$ost Windows系統
就根據不同的客戶屬性 設定不同版本的軟體功能及相對價格
另外餐飲業也常利用同樣的菜式
設計出相對於正餐的「下午茶」或「消夜」的不同供餐內容
這種方式尤其重視顧客心中的價值變化
顧客購買時的價值判斷 在此時展現的最為完全

最後的區隔定價法 或許是最難的定價方式
因為這種令價法通常用於開闢新的顧客
(或許該說是對產品有興趣但對原始定價卻步的顧客)
最明顯的個案便是「分時渡假村」這個產業
它將許多人夢寐以求 卻無力自主購買的渡假小屋
轉變為可用時間段落切割的產品 因此顧客只要在有休閒的需求時
購買以區間的方式販售的房屋所有權 而不用再像傳統做法
一次必須買下一輩子的份量 這種方式成功開啟了中產階級這塊市場
另外平常看到「吃到飽」或「無限暢飲」之類的方案
也可算是區隔的方式之一 目的是減低顧客進行消費決策的頻率
以消費的便利性來吸引顧客 但這種方式最怕的
便是衝著「無限」而來的奧客(像我!)
因此若在成本規劃上沒有做好妥善的事前分析
這種定價方式反而很容易往自己的要害捅上一刀

作者在最後還有補述了一些定價的零碎細節
像尾數是「0」或「9」產生的差別
還有定價時必須考慮到的道德及公平  都是挺切身常見的現象
這本書的好處是沒有大量的數據 因此吸收起來並不艱澀
雖然作者的敘述似乎不夠深入 但至少已經給了我一些定價的基本概念
算是幫我在行銷領域上 又補起了一個小洞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食物與文化之謎


這本書其實只看了書名就買了……不知道是真的太缺書看還是怎樣
一開始原本以為它是在講一些食物的文化或起源
可以當作飲食文化史來看 結果真的翻開看了才發現
它其實是在講某些食物「被食用的歷史」
這與我先前預想的內容差滿多的 幸好它是閒書
也幸好它內容也還是有意思 讓我長了一些些的見識

這本書主要是在探究某些人類族群 在飲食習慣上所擁有的特定限制
但這樣的限制 究竟其根源是從何而來
像眾所皆知的伊斯蘭教徒 豬肉就是他們飲食上的禁忌
而印度的麥當勞曾經因為在漢堡肉中摻雜牛肉
遭當地的人民(多為印度教徒)群起撻伐的事件
另外他也討論了「食人」這個議題 試圖了解在過去甚至現在仍殘存
所發生的食人行為 究竟背後的動機為何

或許已經有很多人提到 伊斯蘭教徒及印度教徒在肉食上的禁忌
是源自於他們的宗教信仰 但作者認為信仰其實是結果的產出
原因則是來自於更深層的需求-「生存」
在過去的歷史中 印度人其實是吃牛的
根據印度最早的經典《黎俱吠陀》當的記載
牛隻不僅未加以保護 反而是偏向於宰殺
用途則是在於祭祀或慶祝 甚至還詳述祭祀用牛的「規格」
就跟台灣拜拜所用的神豬一定要夠大是類似的道理
而在印度的人口逐漸增加之後 游牧的生活逐漸轉變為農畜型態
這時候牛隻所扮演的角色便開始轉變 由於養牛需要飼料
但大批的土地或森林已被開闢為農地及畜場
在天然來源漸減的情況下 養牛取肉勢必得花上自耕的穀物
只是這種取得可食用資源的方式極度缺乏效率
使得大部分的印度人開始偏向利用農協助耕作產出更多糧食
而非用比自己吃的還多的糧食餵牛 再把牠殺了吃

但因為種姓制度的存在 「婆羅門」及「剎帝利」兩個階層
仍然保有著屠牛祭祀及慶祝的習慣 而大量畜養的食用牛隻來源減少後
開始發生了上層階級利用徵稅之類的強制性手段
豪奪平民的耕種用牛 社會中的不滿情緒因而慢慢滋長
這時候剛好禁絕殺生的佛教應運而起 迅速在這樣的情勢下深入民心
當代的統治者為了順應民意 也放任甚至鼓勵宗教的運作
使得社會上反對牛隻獻祭的呼聲高漲 同時埋下了禁食牛肉的種子
之後印度教得以壓倒佛教 是在於教義將牛隻格外神聖化
因應了當時的民心所向 而佛教堅決廢止一切的肉食行為
在某種程度上也違背了大眾的飲食取向
因此在西元八世紀之後 印度教獲得全面性的勝利
而牛隻也在印度的土地上成為神聖的象徵

至於伊斯蘭教禁絕豬肉 作者認為也同樣源自於生存需求的影響
主要是因為過去中東地區的氣候炎熱 且大多為遊牧民族
但豬卻無法適應這樣的氣候 無法成為放牧的主力產品
難耐炎熱的體質也迫使牠們尋找各種水源降溫
而最常使用的便是路邊的泥水坑 甚至是自身的屎尿
另外豬為「雜食」動物 會成為與人爭食的負擔
在這樣無法成為肉食來源 又無法像駱駝及山羊等動物
可以擠奶或成為交通工具等用途 因此這樣的「無用之物」
加上因炎熱而產生的不潔習性 自然被中東地區所屏棄
甚至被宗教明令禁止

至於「食人」這部分……略過
因為實在是有點限制級的內容描述……
不過這本書真的挺有趣的 雖然作者提出的觀點比較類似「初探」
但是利用其中將食物與文化環境相結合的「最佳化覓食理論」
的確是一窺了許多奇特的飲食文化背後可能的意涵
也許就如作者所說的 這些論點未必正確
不過利用各種角度去探究各種疑問 才能真正地逼出事實的全貌
也向來是求取真相的不二法門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送信到哥本哈根


我忘記什麼時候開始注意這部片的 如果沒記錯的話
應該是在部隊的時候亂轉電視看到的
但是因為那時沒有太多時間讓我完整看過一部自己想看的片
所以就算日後有重播 還是每次都是斷斷續續地看一些片段
一直到最這次待業 我才有時間好好看完它

這部片的背景是在戰後的保加利亞的集中營內
裡面關的都是一些信仰與理念不同的人
身在其中的David 則是被無辜牽連的孩童之一
這部片一開始所設定的處境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極其無助的
而故事便是在David逃離這個煉獄之後展開

其實一開始我以為 告訴David一切有關逃亡的路線及關鍵
以及給他那封信的人 是一開始在旁照顧他的Johanne
『Trust no one.』
這是從逃亡旅程的一開始到最後
不斷在David耳中響起的警語

而經過偷渡到貨船上 用小刀收買船工
在夜晚的掩護下從海上游到岸邊 到了天色漸亮時
David在岸邊靜靜的看著廣闊的天空和大海
這該是他第一次感受到 所謂的「自由」  
「What can I get in this journey?」
『Freedom.』 
在麵包店的時候 老闆看著一臉凝重的David
無奈地對著壁上的畫像訴苦
『Saint Elizabeth, the boy don't know how to smile.』
雖然之後因為老闆的懷疑 讓David不得不逃離現場
但這句話已經在他心中下了一個問號-為什麼要微笑?

在偶然間 他救了大戶人家的女兒Maria
看的出來Maria是很喜歡David的
畢竟在禱告的時候在桌子裡下偷牽小手也不怕遭天譴
很難不讓人覺得這是青澀的真愛呀!
只是當時的David的內心尚未開啟 而Maria的父母過於威壓的關心
導致他幾乎是用逃避的方式 離開這個讓他初次有溫暖的地方
用命換來的小女友就這樣拋下了 只留下一張女神的照片
代表他最唯一而真實的關心 也同時拋下了可以少奮鬥的二十年
David果然是單純而未經世事啊~

最後 他遇到了愛畫畫的老婦人Anderson
在她因人生閱歷所擁有的敏銳觀察力下
直接地看出了David所背負的沉重傷痛與迷惑
進而釋放了積鬱在他心中所有的壓力
讓這趟旅途中所感受到的「自由」與「溫暖」
終於成功進入並洗滌這個男孩灰暗的心靈

而回到旅程的起點 原來David這趟旅程之所以能開始
是因為母親的青梅竹馬軍官 及Johanne共同開闢出來的
當時偷拿香皂的行為是會被處決的
但軍官及Johanne都想保護David 因此在共同的默契下
一個馬上揹起黑鍋 一個迅速舉槍行刑
影片中帶到了他們心意共通而眼神交會的一剎那
可能是這部片最深植於人心的一個畫面  

送信到哥本哈根的這段路程 或許隱喻著人生的某種面貌
這是一段艱難的旅程 許多事好像都不完美 甚至狗屁倒灶
但是你就是要帶著樂觀的想法面對下一天 畢竟這是人生
而我們都在這個廣大卻不完美的世界 努力的活著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2010

2010年的時間
九成以上都是在軍中度過的

說實在話 在內心深處 我其實挺感激這一年的
畢竟除了洗去年輕時一些輕浮的壞毛病外
一年的部隊生活 還讓我多學了一套文書及行政管理的皮毛
在大多數人當兵都在等退伍的情形中
我認為能夠有多任何一點東西可以帶出社會 都算是多拿的

另外這一年的時間 因為國家施捨的微薄薪水 還有無處可逃的限制
讓我反而在沒什麼近憂遠慮的條件下
好好地寫完了一篇論文 也自己吸收不少專業跟語言的能力
雖然說我始終不喜歡服役的日子(喜歡的話就簽下去了!)
但我的確利用這一年的緩衝 多獲得了一些東西

年尾的時候 找到了一份專案管理師的工作
原本以為在產學合作案的經驗及個人興趣的加持下
這份有關ERP系統導入的工作應該會勝任愉快
一開始進辦公室時 裡面的人際關係也比我想像中和諧的多
而且才剛退伍一個月就能銜接職場
都讓我在一開始認為 這份工作會是個好的開始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才發覺
好的開始……就只是好的開始而已
並不代表是成功的一半

在發現自己可能調部門無望 但自己負責的產業客戶
是從以前到現在最討厭的「直銷」時
開始有慢慢感覺到 自己對於這份工作以及所面對的客戶
並不是那麼來勁 主管也認為到我的工作表現並不理想
所以選在12/31 一年的結束時跟我約談了一次
希望我利用跨年的周末思考一下

接著在新年的第一個工作天 我就決定離職了
離開這個我及早發覺並不適合我的工作

很幸運的是 由於這份工作在公司內部本身
並沒對我造成什麼困擾 所以讓我很快地釐清
決定離職的原因是因為我真的不太喜歡自己的產品
也不喜歡自己的客戶

花了兩個禮拜 領了一萬多的薪水
找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 但其實自己不適合的面向
除了現在又重新回到待業狀態
開始繼續每天投履歷 然後接面試電話的日子之外

想想其實覺得還滿划算的

只是對於以後的日子要往是怎麼樣的走向
其實自己是還抓不太定的
但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對於自己未來一年所作的一切決定
都要讓明年年初 再回顧過去一年的日子時
可以讓自己不再感受到 以往對於自己虛擲光陰的那種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