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食物與文化之謎


這本書其實只看了書名就買了……不知道是真的太缺書看還是怎樣
一開始原本以為它是在講一些食物的文化或起源
可以當作飲食文化史來看 結果真的翻開看了才發現
它其實是在講某些食物「被食用的歷史」
這與我先前預想的內容差滿多的 幸好它是閒書
也幸好它內容也還是有意思 讓我長了一些些的見識

這本書主要是在探究某些人類族群 在飲食習慣上所擁有的特定限制
但這樣的限制 究竟其根源是從何而來
像眾所皆知的伊斯蘭教徒 豬肉就是他們飲食上的禁忌
而印度的麥當勞曾經因為在漢堡肉中摻雜牛肉
遭當地的人民(多為印度教徒)群起撻伐的事件
另外他也討論了「食人」這個議題 試圖了解在過去甚至現在仍殘存
所發生的食人行為 究竟背後的動機為何

或許已經有很多人提到 伊斯蘭教徒及印度教徒在肉食上的禁忌
是源自於他們的宗教信仰 但作者認為信仰其實是結果的產出
原因則是來自於更深層的需求-「生存」
在過去的歷史中 印度人其實是吃牛的
根據印度最早的經典《黎俱吠陀》當的記載
牛隻不僅未加以保護 反而是偏向於宰殺
用途則是在於祭祀或慶祝 甚至還詳述祭祀用牛的「規格」
就跟台灣拜拜所用的神豬一定要夠大是類似的道理
而在印度的人口逐漸增加之後 游牧的生活逐漸轉變為農畜型態
這時候牛隻所扮演的角色便開始轉變 由於養牛需要飼料
但大批的土地或森林已被開闢為農地及畜場
在天然來源漸減的情況下 養牛取肉勢必得花上自耕的穀物
只是這種取得可食用資源的方式極度缺乏效率
使得大部分的印度人開始偏向利用農協助耕作產出更多糧食
而非用比自己吃的還多的糧食餵牛 再把牠殺了吃

但因為種姓制度的存在 「婆羅門」及「剎帝利」兩個階層
仍然保有著屠牛祭祀及慶祝的習慣 而大量畜養的食用牛隻來源減少後
開始發生了上層階級利用徵稅之類的強制性手段
豪奪平民的耕種用牛 社會中的不滿情緒因而慢慢滋長
這時候剛好禁絕殺生的佛教應運而起 迅速在這樣的情勢下深入民心
當代的統治者為了順應民意 也放任甚至鼓勵宗教的運作
使得社會上反對牛隻獻祭的呼聲高漲 同時埋下了禁食牛肉的種子
之後印度教得以壓倒佛教 是在於教義將牛隻格外神聖化
因應了當時的民心所向 而佛教堅決廢止一切的肉食行為
在某種程度上也違背了大眾的飲食取向
因此在西元八世紀之後 印度教獲得全面性的勝利
而牛隻也在印度的土地上成為神聖的象徵

至於伊斯蘭教禁絕豬肉 作者認為也同樣源自於生存需求的影響
主要是因為過去中東地區的氣候炎熱 且大多為遊牧民族
但豬卻無法適應這樣的氣候 無法成為放牧的主力產品
難耐炎熱的體質也迫使牠們尋找各種水源降溫
而最常使用的便是路邊的泥水坑 甚至是自身的屎尿
另外豬為「雜食」動物 會成為與人爭食的負擔
在這樣無法成為肉食來源 又無法像駱駝及山羊等動物
可以擠奶或成為交通工具等用途 因此這樣的「無用之物」
加上因炎熱而產生的不潔習性 自然被中東地區所屏棄
甚至被宗教明令禁止

至於「食人」這部分……略過
因為實在是有點限制級的內容描述……
不過這本書真的挺有趣的 雖然作者提出的觀點比較類似「初探」
但是利用其中將食物與文化環境相結合的「最佳化覓食理論」
的確是一窺了許多奇特的飲食文化背後可能的意涵
也許就如作者所說的 這些論點未必正確
不過利用各種角度去探究各種疑問 才能真正地逼出事實的全貌
也向來是求取真相的不二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