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那一點靜靜的快樂

最近一直買書 買到似乎有點超過原本的預算了
書櫃裡現在還整整齊齊的站著12本
估計應該可以看3個月以上

記得小時候是很愛看書的 尤其是那些號稱「足本大字」的古書
(其實它們的字都超小的!)
像是《三國演義》或是《水滸傳》 幾乎都讓我看過五遍以上
那時候看書不為什麼 只覺得內容好看
手上拿著書時 心裡就只有一種靜靜的快樂

至於成長中有些不學無術的歲月
我想還是直接跳過吧~

到了考研究所的時候 為了讓自己的答題內容好看些
開始重拾書本 這時候看的都是商業書籍
才明白吸收知識的成就感其實能讓人感到快樂
尤其對一個草包而言……

這個習慣就這樣延續到畢業
接著是當兵 一直到現在依然保持著

只是出了社會 開始工作後
才發覺自己少的東西實在太多
懂的東西實在太少 一種匱乏的焦慮感迅速在心裡蔓延
我開始規定自己 要用比以前更加倍的速度
追回曾經流失的學習歲月

這時候看書開始有了目的性 也開始讓我有了壓力

不知道是工作後接觸到了實務的現實
還是自己的程度有了一定的累積
許多書的內容開始讓我感到有點在「打高空」或「炒冷飯」
但是對於知識的迫切需求 開始會對這種輕浮在急躁
如果看完一本書後發覺它沒有給我太多東西
我甚至會在心裡懊惱(幹!)

後來發覺 看書的吸收速度始終無法提升
而且書籍出版距離產業發展 通常都有半年至一年的落差
緩不濟急的境況下 我開始跟著阿達
抓了一堆網誌的RSS 強迫自己每天都要看完當日的資訊
為的只是讓自己能盡量吸收 那匱乏卻不斷增加的一切
目前清單已經累積到我每天都要看幾十條的新聞或評論
看完大概平均都要花上兩個小時以上吧……(喘)

最近實在有點受不了 買了本《靠窗的位置,光線剛好》
很輕鬆的翻了翻 才發覺自己已經有點忘記
過去看書時所擁有的 一點靜靜的快樂

是這個世界讓變質了我的快樂
還是我自己的焦慮造成的?

老實說 這是我自己的選擇 但我無法回答
我只知道 自己是停不下來的
至少就目前來講

而我其實很不喜歡這個該死的答案……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靠窗的位子,光線剛好


一開始以為這本書在講創作 本來想買
後來翻了翻後發覺似乎在講心路歷程 興趣消了一些
但過了一陣子後 突然覺得自己看了太久的專業書籍了
心裡有點冰冷僵硬的 所以重新回頭把它買了下來
最後看完才發現 其實作者所記錄的生活 或是心情
早已經是創作的本身 
「關於那個常常用力想著,創作原點究竟該是哪裡的問題,我想,應該就是看看哪裡放最多心就是那裡。」
裡面講到了一些創作的心情 似乎當身陷摸索的過程時
每個人的心境都是一樣的
「創作是一片汪洋,到目前為止,我只是在岸邊玩水、拿著浮板漂浮而已。越過汪洋到彼岸,光埋頭苦游力氣會耗盡方向會迷失,最後在大洋中消失。」
「我想知道在汪洋裡悠游的方法,我想認識同游的同伴。」
「我想找到在悠游汪洋時可用的指北針,那個指北針在世界某處一定有。 」
「苦苦原地打轉的時候是不會有任何人可以幫助我們的,除非自己哪。 」
而在畢業的前夕 短短幾句話
道盡了許多當年自己在面對研究所畢業時的心情
應該不少人都有過吧?
「常覺得心中有一點點感傷,許多小小的時刻我都希望它就此停住。」
我最後喜歡上的 是她在自問自答中
終於幫自己找到的答案
「面對未知,我不想先顯露害怕。」
「面對選擇,我曾經忐忑不安。」
「我學到了成功人生並不等同於完美人生。完美人生有時候比不上有意思的人生。」
這本書有種輕輕淡淡 不安卻堅定的情感
在作者的字裡行間 流露出了一點溫暖
那是一個人與內在的對話 一個探索的過程
用心看到最後吧 你會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
擁有了一些想要改變什麼的勇氣
「原來人生是謎樣的裝置,我們在謎中徬徨尋找急著預見的未知,所以人生才有了故事。」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這本書……老實說是不難看
但如果說要有新意……只是還好而已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創意公司(IDEO?)的執行長
想當然耳 不管是這本書的書名還是作者的背景
都讓這本書的觀點很自然的從設計思考的角度出發
因此乍看之下還滿新鮮的 但是實際在我的感覺
這本書只能算是一種「主修設計 & 輔修商管」的狀態
雖然從設計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商業行為是件頗浪漫的事
但是其實到最後所運用到的技巧及概念
其實還是回到了我們平常所熟稔的商業邏輯裡

不過也沒那麼糟 裡面還是有一些觀點或訣竅
可以值得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多花點心力

要說最有設計風格的做法 應該就是裡面提到的「視覺化」技術
作者認為不論是什麼樣的專案 在一開始理解或發想的時候
每個人勢必都會有些或多或少的想法存在
而每種想法都會有自己的輪廓 如果能將這些在腦海裡的輪廓
迅速具體化成一些簡單的示意圖(樹狀圖或是結構圖之類的)
那其實可以立刻讓想法產出為一個雛形 並大幅增加溝通的效率及效果
畢竟對方如果能看到一些體現於眼前的概念 理解度的上升是相當自然的
(就像我現在做網站企劃時絕對不能少掉「佈局圖」跟「架構圖」一樣)

另外就是能否讓產品有自己「說故事」的能力
作者認為說故事的能力相當重要 因為不僅可以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理解度
更能營造出較強力的傳播效果 這點在目前的行動裝置市場上
可以找到很明顯的例子(沒錯!’我就是指iPhone跟iPad!)
許多人都會思考 為何當初同時間提出的類似產品
Apple能比起其他品牌 壓倒性的在市場上擄獲人心?
其中的差別之一 或許就是因為它對消費者的訴求
是一個有關「生活」的故事…"What kind of LIFE can we expect?"
而不是"What kind of PRODUCT can we have?"

至於其他類似像是「以人為本」的概念
或是「永續共存」的設計觀 其實都是商界行之有年或普遍興起的共識
倒沒有像作者所強調的 那麼的與設計思維息息相關
不過能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去思考 總不是件壞事
雖然這本書最後有吸收到的東西並不多
不過還沒有到雞肋般食之無味的地步就是了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這本書很有意思 是前陣子逛誠品時順手買下的
裡面提到了不少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會用到的慣用辭彙
實際看後才會發覺 很多平常我們講慣了的話
其實背後的涵義在一開始並不是如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那樣
很多都是在時空背景的變化 甚至是後人在不清楚原意的情況下
逐漸產生變化或延伸 才演進到現在的意義
而有一些與原意的差距之大 完全是超乎你意外的
似是而非卻以訛傳訛的語言傳播力量 在這本書裡可見一斑

講點比較有趣的 就拿「胴體」兩個字來說好了
現在許多出版物在描寫女人優美的裸體時
常常會用到這兩個字 但其實「胴」這個字本身有兩個含意
一個是「大腸」 所以豬大腸的同義詞就是「豬胴」
另外的意義是「體腔」 意指整個身體去掉頭部與四肢
並且把五臟六腑全部挖空後剩下的部分
《辭源》講得更直接 認為「胴體」就是指稱「屠體」
因此最適合被叫「胴體」的東西
其實是屠宰場裡被肢解頭部與四肢 再取出內臟後
倒掛在屋簷上的家畜皮肉軀殼(最常見的是豬)
只是這個血淋淋的辭彙 不知何時竟然被拿來形容女性的裸體
如果古人有知 應該會直喊大煞風景吧?

還有「煙視媚行」這個成語 在現代的用法上
是拿來形容女子風騷入骨的的表現
但其實在古文中 這句話其實是拿來形容女子的矜持與害羞的!
「煙視」的釋義是「眼波流動不直睨」
「媚行」則是「動止羞縮柔媚安徐」
兩者皆是指「新婦初入門之狀態」 沒做到則是有失身分
因此這其實是古代社會對媳婦的基本審美和禮儀要求
只是或許因為「煙」和「媚」兩字太過曖昧或香豔
因此在不知不覺中離婦德的概念越來越遠
現在反而成了帶有色情意味的同意辭
世風日下 古時候的小姐們若知道自己被如此形容
大概會氣倒跺腳才是

另外像是「骯髒」本意是形容人格的剛毅正直
「東西」之所以叫「東西」 而不叫「南北」的緣由
「風調雨順」其實是佛教經典中四大金剛的統稱
這類比較有趣的典故考究 這本書裡真的收納了不少
看完雖然不會讓國文能力馬上提高一甲子
不過當作休閒書籍順便長知識 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白地策略


從「紅海」到「藍海」 從「藍海」到「白地」
這種以綜觀市場角度出發而撰寫的策略書籍
大概每隔幾年就會有一本 似乎學者們對此都樂而不疲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這類的議題涵蓋過廣而不夠深入
策略管理的熱潮似乎就跟這本超薄的《白地策略》一樣
提不出什麼新見地 而顯出逐漸疲弱的趨勢

老實說這本書看完沒什麼感覺 不過反正都看完了
還是多少提一下吧

如果說「紅海」是白熱化的飽和競爭市場
「藍海」是競爭市場中的利基
那麼「白地」說的直白一點 就是全新的的市場
因此所謂的「白地策略」 其實就是包裝過的「多角化策略」
說的精確一點 該算是「非相關產業多角化」
為什麼非相關呢?看看作者的名詞解釋就知道:
「不屬於公司現行商業模式界定或處理的潛在活動範圍, 也就是,在公司核心、關聯性市場之外,卻需要運用新商業模式的機會。」
也就是說 作者認為公司若要能打開一番新局面
在現在的商業環境中 最適切且必須進行的一件事
就是要找出一塊全新而尚未被滿足的處女市場
透過探討及發展對顧客的價值主張 建立相對應的利潤公式
並將關鍵資源及流程作妥善的協調安排
如此便很有希望在全新的市場上站穩腳跟
進而幫公司創造全新的利潤來源

And?

所以意思是 當我發覺市場已經飽和後
我應該開發新市場 而且這個市場最好沒有人來過
而只要我知道顧客需要的價值 然後知道怎麼獲利
然後掌握資源 建立健全的流程
一切就是幸福美好的日子了?

幹!這不是廢話嗎?

市場飽和後要開發新市場 這還需要你講嗎?
新的市場需要新的模式 這還需要你教嗎?
只要看完這本書 學會掌握新市場的訣竅後
一切的困境將會迎刃而解 最好是可以講得這麼簡單啦!

那我買本《如來神掌》的秘笈 不就可以維護世界和平啦?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不能沒有你

不知道是誰幫這部片下了這個註解
短短的一句話 算是清楚道出整部片想傳達的意念
『你看得懂的國片,搞不懂的社會。』
整部片的背景 是2003年發生的一起新聞
那是一名男子試圖帶著一名女孩跳天橋自殺的事件

不明就理的人們 可能當下的感覺是單純的「社會亂象」
但在戴立忍的努力下 這部電影藉由一步一步的引領及剖析
總算還原出當時的真相及背後冷漠的現實

整部片給人最強烈感覺的 除了父女親情的連繫外
可以說是整個社會體制的病態及冷漠吧
你可以看到一個父親在為了爭取女兒的撫養及受教權時
不但尋求一切在體制內可能的協助
但我們平常對公家機關所熟悉的官方回覆
這時突然就顯得那麼空洞而不著邊際
『我們會想辦法』或『我們會幫你』之類的話語
在這裡不僅做不了什麼 反而徒增令人無奈的情緒
而在更多時候 這樣偽善的回答
其實只是為了「踢皮球」的目的 而加以包裝的另類拒絕而已

這就是導演想凸顯的 這個社會的可憎樣貌
總存在著荒繆及不合人之常情的規定或現象

相對於整部片的冷漠 父女親情在劇情及黑白色調的烘托下
反而顯得相當感人 有一幕父親說要送女兒到媽媽家住
女兒沉默了一會 突然用手肘大力推撞父親的動作
自己的意願不言則明 這種無聲的情節
反而總是最能撼動人心深處
『我只想讓妹仔好好念書!』
這句吶喊在結尾出現 很深刻而強力的總結的整部片的情緒
在愛女心切卻求助無門的形勢下
這個父親最後是抱著絕望的心情
用最激烈的手段面對這個將人耍得團團轉的社會
作出最無力但沉痛的訴求及抗議

這就是我們存在的社會 也是我最討厭的社會
所以雖然我不否認當我最近在強出頭的時候
很大因素都是因為一時衝動
但是那股衝動背後的起因 可能大概是因為自己知道
如果這時候不做點什麼的話 我會在日後非常痛恨自己吧……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


這本書該怎麼說?它其實內容的走向偏向現象或趨勢
而這類書籍其實在市面上已經有汗牛充棟的感覺了
只是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 它的作者是傳統出版業的高階主管
卻也同時是數位閱讀的愛好者 這跟一般傳統出版業固守紙本的風氣
產生了相當大的不同 因此作者自嘲為「數位移民」
畢竟跟現在從小在數位環境圍繞的「數位原民」相比
從紙本世界轉移到數位世界 還真的會有種移民的艱辛感

書中提到不少趨勢 但是這次讓我特別感興趣的
應該算是「電子出版」的趨勢這部分
由於近幾年來許多數位媒體在技術上的創新
像是幾年前在線上出現的網路新聞 就開始分散了實體報紙的閱讀量
之後Amazon的Kindle電子書閱讀器的出現
敲響了電子出版市場的戰鼓 而之後Apple創造的i時代
更是將電子出版品的思維 推升到另一個新的層次
而在這個Web3.0的時代中最先受到挑戰的
就是如何幫這些數位內容 製訂出全新的定價
因為許多傳統出版品的製作上必須負擔的成本(如印刷或通路)
在現在的電子出版品上都已消去 因此就邏輯而言
電子出版品的售價 是應該反映成本而降低的

這時候我想應該很多出版業者會反駁
他們的作品價值不在物質成本 而是在於「內容」!
好!這時候就必須談到比起「成本」而言
更加根源的問題了-「產品」

在過去的出版業裏 許多出版品的內容都是由業者製作
經過所謂的「專業人士」嚴謹的遴選過濾資訊
並加以撰寫評議再進行編排後所產出的
因此這些資訊是出版業者「認為」人們會想知道的
而讀者們也無從選擇 因為這些是他們主要的資訊管道

但現在 歡迎進入Web時代!

數位時代的人們 已經不再依賴精實而專業的編輯群給予的「建議資訊」
他們所仰仗的 是周遭的人群所互相提供並連結的「推薦資訊」
因此傳統出版品在此時 若只是想將過去的內容數位化
用出版思維去迎合網路時代 已經踏錯了第一步
畢竟在網路應用技術的發展之下
開始有許多突破性的資訊傳播及呈現方式都陸續被開發
像是早期利用群體行為遴選資訊的Digg
以及眾所周知的Wikipedia和它的視訊版Qwiki
都是在網路時代應運而生的新型態資訊管道
facebooktwitter(或PLURK)之類的社群媒體更不用提
現在許多重大消息 人們都是藉由社群網絡的傳播效果而得知的
因此傳統出版業現在面臨到最大的挑戰是
人們開始可以選擇他們想要知道什麼 可以決定他們需要什麼
而不是由出版業者告知他們可以要些什麼

應該發覺了吧?過去出版業者習慣用「推」式策略
但現在他們必須改成「拉」式策略了
因為如果沒有作出 比讀者自選的資訊接收管道更優質的內容
是沒有辦法讓出版品獲得青睞的 我們已經有太多更方便的管道
去取得我們所想要的資訊

至於該怎麼改變?目前已經有許多實驗性的產品面世
像是《The Daily》就是美國新聞公司 為了因應行動時代
所推出的全新嘗試(不過目前風評及績效皆不佳)
雖然目前尚無正確而成功的因應之道產生
不過前陣子《TechOrange》專訪城邦的網路老貓
倒是提出了一些相當精闢的見解:
『出版就是某種意念可以複製出去給更多的人知道。某個作者大腦裡面的東西,透過某種方式複製出去讓讀者知道。』
『人類在歷史上一直拋棄舊的媒體,為什麼會一路拋棄,因為某種技術或傳播的速度上,都比不上新的媒體。』
『當你把內容和載體拆開來看的時候,你會發現,內容會去適應載體。捲軸的時代你得一路從頭讀讀讀到圖窮匕現,但當它變成翻頁式的書,查詢上就方便多了,自然會有相應的內容去適應那個載體。當有新的媒體形式出來的時候,內容會自己逐步跟進。』
照這個邏輯來看 出版業想要在這波令傳統市場幾乎崩潰的網路狂潮下生存
可以肯定絕非只是努力將既有的紙本內容數位化
或是將圖片換成影片 將文字存成網頁或檔案如此簡單
編輯們必須清楚辨識出使用者現在所慣用的媒體
並了解這些媒體的特性以及在使用上的習性後
才能依據這些基礎去製作能夠適應讀者使用習慣的內容
或許依照這種方式運行的新出版思維 才是真正因應新時代趨勢
而演化而出的新時代出版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