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


這本書該怎麼說?它其實內容的走向偏向現象或趨勢
而這類書籍其實在市面上已經有汗牛充棟的感覺了
只是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 它的作者是傳統出版業的高階主管
卻也同時是數位閱讀的愛好者 這跟一般傳統出版業固守紙本的風氣
產生了相當大的不同 因此作者自嘲為「數位移民」
畢竟跟現在從小在數位環境圍繞的「數位原民」相比
從紙本世界轉移到數位世界 還真的會有種移民的艱辛感

書中提到不少趨勢 但是這次讓我特別感興趣的
應該算是「電子出版」的趨勢這部分
由於近幾年來許多數位媒體在技術上的創新
像是幾年前在線上出現的網路新聞 就開始分散了實體報紙的閱讀量
之後Amazon的Kindle電子書閱讀器的出現
敲響了電子出版市場的戰鼓 而之後Apple創造的i時代
更是將電子出版品的思維 推升到另一個新的層次
而在這個Web3.0的時代中最先受到挑戰的
就是如何幫這些數位內容 製訂出全新的定價
因為許多傳統出版品的製作上必須負擔的成本(如印刷或通路)
在現在的電子出版品上都已消去 因此就邏輯而言
電子出版品的售價 是應該反映成本而降低的

這時候我想應該很多出版業者會反駁
他們的作品價值不在物質成本 而是在於「內容」!
好!這時候就必須談到比起「成本」而言
更加根源的問題了-「產品」

在過去的出版業裏 許多出版品的內容都是由業者製作
經過所謂的「專業人士」嚴謹的遴選過濾資訊
並加以撰寫評議再進行編排後所產出的
因此這些資訊是出版業者「認為」人們會想知道的
而讀者們也無從選擇 因為這些是他們主要的資訊管道

但現在 歡迎進入Web時代!

數位時代的人們 已經不再依賴精實而專業的編輯群給予的「建議資訊」
他們所仰仗的 是周遭的人群所互相提供並連結的「推薦資訊」
因此傳統出版品在此時 若只是想將過去的內容數位化
用出版思維去迎合網路時代 已經踏錯了第一步
畢竟在網路應用技術的發展之下
開始有許多突破性的資訊傳播及呈現方式都陸續被開發
像是早期利用群體行為遴選資訊的Digg
以及眾所周知的Wikipedia和它的視訊版Qwiki
都是在網路時代應運而生的新型態資訊管道
facebooktwitter(或PLURK)之類的社群媒體更不用提
現在許多重大消息 人們都是藉由社群網絡的傳播效果而得知的
因此傳統出版業現在面臨到最大的挑戰是
人們開始可以選擇他們想要知道什麼 可以決定他們需要什麼
而不是由出版業者告知他們可以要些什麼

應該發覺了吧?過去出版業者習慣用「推」式策略
但現在他們必須改成「拉」式策略了
因為如果沒有作出 比讀者自選的資訊接收管道更優質的內容
是沒有辦法讓出版品獲得青睞的 我們已經有太多更方便的管道
去取得我們所想要的資訊

至於該怎麼改變?目前已經有許多實驗性的產品面世
像是《The Daily》就是美國新聞公司 為了因應行動時代
所推出的全新嘗試(不過目前風評及績效皆不佳)
雖然目前尚無正確而成功的因應之道產生
不過前陣子《TechOrange》專訪城邦的網路老貓
倒是提出了一些相當精闢的見解:
『出版就是某種意念可以複製出去給更多的人知道。某個作者大腦裡面的東西,透過某種方式複製出去讓讀者知道。』
『人類在歷史上一直拋棄舊的媒體,為什麼會一路拋棄,因為某種技術或傳播的速度上,都比不上新的媒體。』
『當你把內容和載體拆開來看的時候,你會發現,內容會去適應載體。捲軸的時代你得一路從頭讀讀讀到圖窮匕現,但當它變成翻頁式的書,查詢上就方便多了,自然會有相應的內容去適應那個載體。當有新的媒體形式出來的時候,內容會自己逐步跟進。』
照這個邏輯來看 出版業想要在這波令傳統市場幾乎崩潰的網路狂潮下生存
可以肯定絕非只是努力將既有的紙本內容數位化
或是將圖片換成影片 將文字存成網頁或檔案如此簡單
編輯們必須清楚辨識出使用者現在所慣用的媒體
並了解這些媒體的特性以及在使用上的習性後
才能依據這些基礎去製作能夠適應讀者使用習慣的內容
或許依照這種方式運行的新出版思維 才是真正因應新時代趨勢
而演化而出的新時代出版品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