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雲端運算革命的經營策略

第一次真正接觸到雲端 應該是在研究所的時候吧
那時候跟著劉聰仁做產學合作案
目的是要幫一間休閒農場 做一個低成本的飯店管理系統
而我們的解決方案 就是運用雲端的概念去做

那是一次很寶貴的經驗 因為是透過那次的合作
我才第一次知道 原來架設資訊系統這檔事
已經脫離過去要先採買大批大批的硬體
再花大筆大筆經費採購昂貴複雜軟體的時代了
現在要做一個系統 其實只要有個基本功能運作順暢的電腦
裡面有個沒掛掉的瀏覽器軟體 就可以開始運作了

剛開始做時 第一個疑問是:「那搭載這些系統的硬體去哪了?」
後來得到的答案是 原來這些系統軟體
都放在資訊公司本身所建立的資料中心裡
而客戶只要打開瀏覽器 再透過網際網路進入資料中心的伺服器
便可讀取出自己所需要的系統功能(而且是個完整的系統!)
另外在資料中心建置好的母系統 所有的功能也都已經元件化
因此只要在其中挑出自己所需的功能 組合出一個為自己客製的系統
接著就可以直接在瀏覽器進行各種管理的動作了

當然 這些管理行為如果有任何資料或檔案的儲存
也同樣是回傳到資料中心當中 因此就算電腦被剛煮好的咖啡潑到
甚至被恐怖份子的攻擊爆掉 這些紀錄都會在你換了一台電腦
然後連上網路後 完好如初的跑回你的眼前

這一切 就是雲端所擁有的威力 而且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但在這種看似強悍的效益之下 其實有不少人提出他們的隱憂
這邊就講我所認知道最關鍵的兩種吧

第一種是「穩定性」 雖然將所有的資料跟系統都交給資訊公司
自己只要輕鬆的打開瀏覽器連上網路 就可以開始使用服務
這樣的體驗的確令人嚮往 但是如果如果如果
很不幸的 資料中心掛點了呢!?
之前在使用Cacoo的雲端繪圖服務時 就有發生過網站維修的狀況
那時候我的心理受到極大的驚嚇 因為我所有的網站草圖都在上面
而且它也在我的企劃工作中占了很關鍵的一環
如果就這樣給我停個幾天幾夜 那我的進度勢必受到很大的阻礙
更要命的是自己過去的心血就這樣死得不明不白
雖然萬幸的是它在兩個小時之後就重啟服務 但是那次的經驗
讓我對於雲端服務的穩定性 始終打了個小小的問號

第二個就是「安全性」 過去的資訊系統雖然是各家各擁山頭
但封閉式的資安環境 至少讓人無法輕易進入內部為所欲為
如今雲端開始成為商業解決方案後 許多企業所使用的系統服務
可能是在同一個資料中心 甚至是在同一個伺服器中運作的
另外網際網路又是相對於內部網路來的開放的環境
因此在這樣的資訊流動空間裡 平常被視為關鍵或機密的資料
真的有辦法保證絕對安全嗎?我想不只我 許多人心裡也同樣有這問號

但凡事都有正反兩面 雲端的好處除了簡單便捷外
另外一個很大的效益就是降低成本 過去企業在建置自家的內部系統時
通常都會為了應付某一時點的巔峰用量 而將系統規模擴充至最大
在一般的時節中 這些系統的閒置率可能高達 70%
但為了在高峰時仍能維持服務 許多公司都將這樣的閒置視為必要之惡
但現在遇到同樣的狀況 企業將自家的系統與雲端界接後
便可將系統規模維持在一般的用量水準 至於高峰時的龐大負擔
則疏導至雲端處理(這類現象通稱「雲爆」)
此種協作模式 除了能維持固定的服務水準
更可節省硬體資源的浪費 讓企業在減低開銷之餘
也能在無形中為科技的環保帶來一份助力

如書中所說的 或許雲端的趨勢才剛開始
不要說完整的應用模式 許多企業甚至仍處在摸索的階段
但是無論如何 它都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而且將會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看看這幾年網路上多了多少雲端服務吧!)
我們沒有抗拒的選擇 只有盡可能的去了解它 並且學著應用它
才是正確的因應之道(當然這是在公司的業務與此有關的前提下)
否則下場或許就會像這幾年的出版或是音樂產業一樣
一開始無視網路所帶來的衝擊 甚至反抗它 最後才在某一天突然醒覺
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 成為大家眼中的夕陽產業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