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錯的一本書 算是這陣子看的行銷書籍裡
少數能讓我重新感受到行銷中的趣味的
書名裡的「C」是簡寫 完整的字是「Celebrity」
翻成中文來說就是所謂的「明星」或「名人」
因此簡單來說 這本書就是在講「名人行銷」這檔事
雖然書名中有「行銷」兩字 但是從實質上的意義來看
「名人行銷」的重點 其實比較偏向所謂的「促銷(Promotion)」
因為大部分的企業在行銷上 如果選擇找名人或明星代言
主要的目的 不外乎就是改善或提升「形象」及「知名度」
進而帶動產品或服務的話題性及買氣
先講講比較直接的功能好了-「知名度」
這本書很優的地方在於 作者在每個單元主題中
都會放上一個相對應的案例或訪談佐證
當然一定是有經過美化過的(不然怎麼出書?)
不過對於書裡想傳達的念及操作手法 還是有很大程度的幫助
而在書裡記錄的訪談中 許多當事的成員都提到
選擇名人的很大原因 就是在於那塊「名氣」的跳板
同樣的商品或服務 分別給素人及名人代言
除非商品本身特別適合素人的演出
(譬如專打中年男子族群的謎片市場!「素人學生妹慘遭XX」之類……)
不然相較之下 名人代言對市場而言都會有較高的立即接受度
也容易帶給人較強烈的印象 而在競爭激烈的行銷戰爭中
能夠讓人在有需求時 早一秒想到或多一秒思考的產品
就比其他的競爭者多了一分的勝機
再來就是所謂的「形象」 這就比較複雜一點
形象的建立分為兩種-「創造」及「改造」
「創造」比較單純 許多新商品在推出之前
通常都會幫產品所瞄準的市場族群進行假想設定
因此當名人代言為新產品代言時 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是形象的轉移
將本身長期以來帶給人的形象 連結到產品上
進而讓消費族群產生聯想及認同感 甚至引起投射的心理
認為同樣的產品用在自己身上 或許也會帶來同樣的美好體驗
(化妝品市場最好此道!但通常實際上不那麼美好……)
至於「改造」則需要顧慮比較多 大都是經營已久的老牌企業
想要為公司注入一股新氣象 但是由於長久的形象根深蒂固
因此在接到這類委託之前 名人們通常會反思自身的形象是否會被影響
畢竟名人的形象可以說是他們的命根 一個不好被粉絲們當成笑柄
他們的經紀公司可是會舞刀弄槍跟你拼命的!
(如果陳妍希去拍「斯斯」的廣告!?感~冒~用斯斯~)
雖然在進行名人行銷時 通常都會希望名人與產品的形象相吻合
不過如果行銷的內容 符合名人想要建立多元而正面的形象的目的時
大部分的名人也都有可能樂意嘗試合作(常見於公益團體廣告)
只是整體而言 邀請名人來做行銷的前提
就是希望雙方能在行銷活動中取得雙贏的局面
(不然人家吃飽撐著拿自己的命根來幫你做慈善嗎?)
讓產品能搭著名人的形象起飛 而名人也因此得到更多的曝光機會
至於如何操作 作者在書裡提出10種方式
各有相對應的天時地利人和 這就自己視需求及條件隨機應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