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祖父的六抽小櫃


副標題是「與台灣老東西相處的真實感動」
所以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古物懷舊的散文記事
結果翻到一半的時候越看越沒味 感覺與原來的想像越差越多
作者除了在描述從祖父那繼承下來的六抽小櫃時較帶有深刻的情感外
其他的內容感覺就只是一個民藝人 追著各式工藝品跑的遊記
所以看完這本書後 老實說我是有些失望的

不過還是能有點心同所感的是 許多物品的存在
經過時光的沉澱之後 對某些人來講其實就不只是個傢俱或飾品
而是一種註記著許多人生片段與回憶的依歸
而那種懷念 是一種讓人就算有千萬黃金白銀擺在眼前
也絕不肯放手割愛的無形羈絆

就像現在貼在我書桌前的牆壁上 那個披著圍巾的小紅帽娃娃夾子一樣
哪天如果家裡失火了 勢頭緊急到我沒法帶太多東西
我也無論如何都會把它救出來帶在身邊 畢竟那不只是個裝飾品
而是個打從大學畢業後 就一直被我放在身邊看著
無時無刻讓我感到被支持的的精神寄託
要是某天它突然不見了 我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感到悵然若失吧……

看著看著……心情又好了起來~:-)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別讓科技統治你

這本書夾雜許多專有名詞 並不是很容易融入閱讀的情境中
不過裡面提到了一些作者對於「人」與「科技」在互動上的反思
倒是值得一提(雖然我並不那麼贊同)

先講講Facebook或MySpace之類的社群網站吧
作者認為這些網路科技 將會導致人際關係的扁平化及位元化
因為這些用文字顯示的「交往狀態」或「興趣」之類的資訊
會大量取代我們過去透過人與人之間深度互動產生的理解
作者擔心日後我們每個人 都必須透過這些網站所制訂的規則及規格
在有限的框架內呈現自身的形象 而人的獨特性將因此被抹煞
且表達方式將會受到制約 流於零碎的片段而不再完整

有可能嗎?或許吧 但我認為不用那麼悲觀
因為這類在虛擬網路上構成的社群網絡
在角色其實可以視為一種輔助的工具(或者說它們本來就是)
回想看看吧!在成為Facebook的一員後
你是否有過找回已經多年失聯的朋友的經驗?
或是你與朋友正在現實世界中遠離 但在上線時仍彼此熟悉?
我個人認為這些網路科技的出現 是個好的展開
這些網站存在的最大價值 是在於幫助人們越發的不疏離
並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這是有正面的意義存在的
或許真的有出現一些人們 想僅僅透過個人頁面上的資訊
就全盤論斷某人的情形 但是這該把錯怪到科技的發展上嗎?
還是單純只是人本身的腦袋有問題?
另外所謂的表達方式本來就會隨著趨勢及潮流而改變
並沒有所謂好或不好 過去文言文當道的文化遇上白話文時
也曾產生過大量的恐慌及臆測 但如今有產生無可彌補的遺憾嗎?

另外一個議題是 智慧財產權的制度遭受摧毀了嗎?
過去智慧財產權的存在 是為了保護創作者的心血
也是保證作品價值的根據所在 而由於現在網路科技的流通
許多創作都已轉成數位的模式在線上四處傳播
但這並不代表創作者的心血遭受漠視 我如此說並非為盜版漂白
只是我認為由於傳播管道的激增 將會為創作本身帶來更多的眼球 
現在有許多網路科技 都試圖在保有智慧財產權的基礎上
為創作的傳播找尋更多出路(如KKBOX與Google 圖書)
且創作本身的價值 並非取決於智慧財產權的存在
而在於它們是否擁有動人心弦 讓人有意願廣為傳播的本質
因此這幾年來雖然這方面的議題吵得沸沸揚揚
但我仍認為科技的發展將會是正面且令人期待的
也相信新的商業模式會有產生的一天 只是沒有轉型是不經歷陣痛的

群眾智慧無法成就品質 並抹消獨特性?
作者認為像是維基百科之類的集體協作模式 將會產生沉默的霸凌
也就是眾人只能服從在受普世認同的資訊及價值觀中
任何稍具個人化的意見都將被編修
這個想法似乎有點過於偏頗 也有點失公允
我同意三個臭皮匠在智能上 永遠無法勝過一個諸葛亮
也認同不是全世界的一切 都能透過群眾努力的累積來完成
但是群眾智慧的發展 其中一個貢獻是提升普世的水平
Google的搜尋的資訊將更精準 Flipboard將更適切提供個人化新聞
維基百科也將會累積更多擁有一定的專業性的條目
這都讓人們擁有更高的基礎 且節省更多時間去發展個人獨特性
「如果我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過去智識的累積來自傳承 因此你只能站在一些巨人的肩膀上
但現在我們可以站在彼此的胳膊上 且將會一起越爬越高
我認為這些成就是不可抹滅 也無法忽視的
至於所謂的獨特性 當你想要擁有它時
本就不該混入群眾不是?

這本書在資訊科技愈發進步和發達的現代
倡議我們應從雲端返回人間 認真思索「人」與「科技」的關係
還有對於數位文化或隱私等各種資訊社會的衍生議題
但老實說 我認為作者的擔憂雖不無道理
但卻不必如此悲觀 因為一切都還有著無限可能的發展
或許我就是作者口中的狂熱份子或樂觀主義者
但我真真切切的相信 這些科技的發展
都將成為每個人在日後擁有更好生活的基石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定位

這本書之所以會買 是因為覺得很難得在所有的行銷理論
都快被翻來覆去講爛的時候 居然還有人願意重新出一本書
專門拿來講「定位」這種基本原則 而這個原則很離奇的
不知道是教授沒特別提 還是我上課真的太不認真了
我還真的沒有什麼太具體的印象 所以既然自己也似懂非懂的
就毫不猶豫的買下手了

這本書老實說沒有什麼太艱深的理論 它就只是用各種案例
強調「定位」的重要性 並分別講解各種定位的優劣
看的過程中有特別感覺到 作者相當痛恨所謂的「延長線定位」
也就是公司在推出新產品時 為了搭上過往成功的順風車
所以直接把過去在市場上有一定基礎的品牌名稱冠到新產品頭上
但如果這個品牌名稱在過去起始的定位 只是針對單一產品的屬性
那麼擅自延伸的後果 很可能會使消費者對品牌產生混淆!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最近上架的「3M Nexcare 抗痘洗面乳」
這對我來說就是很切身的例子 因為3M在我心中的定位
一直是個生活及辦公用品的製造商 而且是佼佼者
(或許是因為過去所流傳的「便利貼」傳說影響太深)
但是就算印象再怎麼強 我也不會把這個品牌聯想到清潔用品上
因此當我看到這罐由3M推出的臉部清潔用品時
我第一個念頭居然是:「這該不會是假貨吧?!」
真的!要不是那時候手頭拮据 不然我才不會貪它便宜幾十圓
買回家用時還戒慎恐懼 而且各大藥妝品牌在市場上都廝殺已久
也各自打下了自己的江山 老實說我真的不認為3M這個品牌
會是適合進軍這塊市場的角色

看到後來我才發覺 其實真正成功的「定位」
並不是打個標語貼在產品上 或是砸錢買廣告敲鑼打鼓就可以的
現今不少人誤會了傳播在商業和政治裡扮演的角色。在傳播爆炸的社會中,傳播很少真正在進行。換句話說,一間公司必須在消費者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個定位應同時將自身與競爭者的優劣勢一併納入考量。
要在定位方面取得成功,必須抱有正確心態。思考方向必須是由外而內不是由內而外,這一定要具備耐心、勇氣與韌性。
也就是說 一個產品甚至是一個品牌的定位
並不是公司推出時說了算 而是由消費者內心的認知決定的
這讓我想起Mr. Jamie在他的《流言終結者》系列中 提到的一個觀念
那就是「在真實世界,先進者優勢是不存在的。」:
所謂「先進者優勢」,指的是一個產業的先驅公司,相較於後進的競爭對手,「應該」存在著許多優勢,例如:可在對手未出現前先搶下大塊地盤,對市場定價的擁有主動權,以及在產業標準制定過程上的影響力等等。所以個別公司應該要試著洞燭機先,比對手們領先一步投資新領域。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舉例來說,第一個推出網路搜尋的是 Excite,而 Google 則是比 Excite 晚了足足 4 年出現,結果呢?短短的 4 年內,Google 就成功取代了 Excite,成為網路搜尋的龍頭。另外,Audio Highway 早在 1996 年就搶先推出 MP3 隨身聽,而蘋果的 iPod 則是遲了 5 年才姍姍來到,但結果卻在短短兩年就成功奪下領先者寶座。
「先進者優勢」假設所有人對於市場和消費者都是充分理解的,光這點就是非常非常大的假設。事實上,在新產品種類被創造的過程中,充分理解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狀況。在真實的創業過程中,你對市場的掌握往往是未知遠大過已知,只能靠不斷的嘗試、收集回饋,慢慢的撥開層層的迷霧。所以雖然先進者可以比後進者多嘗試幾次,但後進者也可以從先進者錯誤的嘗試中學習,節省許多寶貴的時間和資源。
也就是說 我們過去在課堂上所學的「先進者優勢」
其實並不存在於市場上 那只是代表你先進入這個市場而已
若你要真正成為過去眾多商業理論中 所推崇的那個「先進者」
那麼真正該重視的 並不是進入市場的時間
而是進入消費者心中的方法 也就是說
第一個在消費者心中駐足的品牌 才真正擁有「先進者優勢」

因此當個後進者 失去爭取消費者目光的先機就糟了嗎?
或許當先進者過於執著已成形的產品及定位 因而忽略了市場的反應時
這時身為一個後進者 只要仔細觀察 把先進者失敗的東西做對
很多時候都能夠成功後來居上 為自己創造更強力的地位而奪取市場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鄉民都來了

看完這本書 開始有點不妙的感覺
不知道是因為太常看這類網路趨勢的書籍 讓自己跟得太緊
還是這些作者真的老狗玩不出新把戲
總覺得最近總是在看一些重複的案例跟觀點
像是講到共同協作就會提到維基百科(Wikipedia)
寫到開放的概念就絕對扯上Linux
如果碰上社群 那Twitter跟Facebook或是Myspace大概都跑不掉
老實說看的真的有點膩了 有一點點覺得被浪費到時間

不過這次書的主題放在副標題-「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算是個新的切入點 所以還是簡單講一下好了

書的一開始 馬上就提到了一個類似「人肉搜索」的案例
大致上的劇情是 苦主A在坐計程車時
下車後把手機放在車上忘了帶走 結果被另外一名乘客B撿到
A在透過現在手機所擁有的追蹤功能 發現自己的手機在B身上後
傳了一封訊息給對方希望B能歸還 他願意付一筆感激尋獲的報酬
結果出乎意料的是 對方不但不願意歸還手機
並且還在表明負面態度的訊息中夾雜了不堪入目的髒話
這個匪夷所思的狀況激怒了A 因此他把這件事情寫上了網路
試圖表達自己的憤怒並打算給群眾公評
出乎意料的是 敘述整件事情的網頁開始瘋狂的流傳
有警察看到以後開始建議他報案 有無聊的網民找到了B的身家資料
甚至整篇文章在被推上Digg後 引起主流媒體的報導
逼迫警方將案件由原本的「遺失」改為「竊盜」 並在最後主動逮捕了B

怎麼會這樣子呢?這股熱潮哪裡來的?
為什麼這些人願意做這些看似與自己的生活或工作都無關的事?

過去的書籍 在論述這類自發性的集體行為時
(像是維基百科或是Linux的壯大)
都提到像是類似「興趣」或「熱情」 還有「自我成就」之類的概念
但作者在這本書中認為 上述的原因或許的確有其存在
卻過於簡化了集體行為的動機 真正會引發眾人群起而做的關鍵
在於對個人提議行動的規模大小

拿這個案例來看好了 A本人在記錄並分享這個事件時
並沒有把行動意圖放大到要大家拯救沉淪的世道
他只是認為這是一次「人性的考驗」 希望大家跟他一起關注而已
而對其他關心這件事的人來說 他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
就只是憑著小小的正義感 把這個內容在網路上分享出去
而能力強一點的人 像是警察可以額外提供一點報案的建議
無聊的鄉民則是利用自己搜索的功夫 找出了霸佔手機的王八蛋

維基百科及Linux也是 當初維基百科剛上線時
並沒有真正想要成為一個全球最大的百科
創辦人只想測試 當百科全書採用合作編寫的方式時
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因此當維基百科開張時
他只告訴有興趣參與這個計畫的會員:
「乖乖聽我的話,到那邊去新增一篇條目,只要花你五到十分鐘的時間。」
之後的發展就如大家所熟悉的 維基百科開始呈現飛躍性的成長
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超越了大英百科全書 而且仍持續擴張中
但至今仍不變的是 所有的編輯者都貢獻著他們感興趣
卻對他們而言相對規模不大的行動 少數自認專業的人士主動創建條目
超過八成的人就只是負責少量的內容編修 或是文法及錯字的校正
另外Linux的發起人 當初所想的也不是想做什麼改變世界的事情
他只是提議大家來看這個新的系統開發概念與雛形:
「一個新的小小作業系統,大家可以邊做邊學。」
到了現在 Linux在許多人基於興趣 又順手或打發時間的動機下
以經逐漸成長成可與Windows在市場上分庭抗禮的健全作業系統了
說到底 不管是編輯維基百科 或是幫Linux新增功能及除錯
甚至是一窩蜂的「人肉搜索」 這些對參與在其中的當事者來說
其實大都只是芸芸眾生帶著興趣的舉手之勞罷了

還記得日本的大地震吧?那時候各國的主流新聞媒體
都還在一陣茫然的時候 全世界的網民們已經在第一時間互通有無了
靠的不是別的 就是平常充斥於我們生活中的社群網站
上面有的都是最新的消息 還附有圖片或是影片
但深入分析後 其實可以發覺人們也僅是在強大的情感動機下
努力傳達著在他們能力所及範圍內可傳達的訊息
但由於這幾年網路及手機等通訊科技的發展
抹平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障礙 因此過去許多無法想像的集體行為
在今日都可以輕易的利用通訊工具協調而發生
而且是由這些不起眼的小動作所匯聚而成

可以確定的是 這些現象不會只是一時的風潮或流行
它們是無形卻畫時代的改變 或許你可以不用特別敏感的在意
但是請千萬別忽略 或許在某一天 甚至或許是現在
你所做的一個分享的小動作 會對世界的某處產生改變!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鬼太郎之妻


因為朋友說日劇很紅很好看 拼命的推薦
不過因為本人真的沒有定期收看日劇的習慣
因此一直沒有打開電視 但即使如此 還是對這部作品留上了心
所以在誠品看到這本原著書在打折時
缺閒書的當下就毫不猶豫的給它買下去了!

書名乍看之下 很明顯就是武良布枝
也就是經典漫畫《鬼太郎》的作者水木茂髮妻的自傳
但其實等到完全看完整本內容以後才發覺
這本書真正所記載的 更像是從一個嫁雞隨雞的妻子的角度
去撰寫的水木茂漫畫人生奮鬥史
「只要結局圓滿,就是幸福的人生。」
武良布枝是個思想相當傳統的日本女性(或許在那年代是常態)
在嫁出去之後 一切皆以夫為貴 不論貧窮或是富貴
都是永遠默默地在先生的背後 當她在敘述自己這段人生時
文字雖然平淡 卻可讓人感受到早年那離富足十分遙遠的生活
而令人鼻酸且佩服的 是她在當時所擁有的逆來順受的性格
以及用寬厚堅韌的態度 默默的支持水木茂度過那段漫長的困境

她也在書中提到 自己是抱持著因為也沒辦法自力更生
所以只要能找到人生位置並能夠活下去
貧困生活中的種種關卡也顯得沒那麼難渡這種想法
只是沒想到最後運氣很好 沾了丈夫成功的光 其實自己沒有什麼貢獻
但我覺得就算有部分是如此 但倘若沒有她幫助打點生活而不扯後腿
水木茂想用同樣的專注獲得如今的成果 可能會更加的不可能
這有點類似魚幫水水幫魚的感覺 很難清楚辨析出因果
但人生世事 似乎總是如此一體兩面 
只能說雖然水木茂孜孜矻矻的奮鬥令人讚嘆 但她那份不離不棄的情感
或許是兩人背後更為重要的羈絆

另外應該有不少人對書中所傳達的
那份與現在相去甚遠的婚姻觀價值觀感到不可思議
但老實說 看多了現代人在感情及婚姻中的醜態
很多時候會讓人疲憊 因此這本書所記載這段雖然認命
卻接受並面對 從不覺得不幸 而努力的活出活路的人生旅程
反而令我覺得既感動 也不禁打從心底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