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定位

這本書之所以會買 是因為覺得很難得在所有的行銷理論
都快被翻來覆去講爛的時候 居然還有人願意重新出一本書
專門拿來講「定位」這種基本原則 而這個原則很離奇的
不知道是教授沒特別提 還是我上課真的太不認真了
我還真的沒有什麼太具體的印象 所以既然自己也似懂非懂的
就毫不猶豫的買下手了

這本書老實說沒有什麼太艱深的理論 它就只是用各種案例
強調「定位」的重要性 並分別講解各種定位的優劣
看的過程中有特別感覺到 作者相當痛恨所謂的「延長線定位」
也就是公司在推出新產品時 為了搭上過往成功的順風車
所以直接把過去在市場上有一定基礎的品牌名稱冠到新產品頭上
但如果這個品牌名稱在過去起始的定位 只是針對單一產品的屬性
那麼擅自延伸的後果 很可能會使消費者對品牌產生混淆!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最近上架的「3M Nexcare 抗痘洗面乳」
這對我來說就是很切身的例子 因為3M在我心中的定位
一直是個生活及辦公用品的製造商 而且是佼佼者
(或許是因為過去所流傳的「便利貼」傳說影響太深)
但是就算印象再怎麼強 我也不會把這個品牌聯想到清潔用品上
因此當我看到這罐由3M推出的臉部清潔用品時
我第一個念頭居然是:「這該不會是假貨吧?!」
真的!要不是那時候手頭拮据 不然我才不會貪它便宜幾十圓
買回家用時還戒慎恐懼 而且各大藥妝品牌在市場上都廝殺已久
也各自打下了自己的江山 老實說我真的不認為3M這個品牌
會是適合進軍這塊市場的角色

看到後來我才發覺 其實真正成功的「定位」
並不是打個標語貼在產品上 或是砸錢買廣告敲鑼打鼓就可以的
現今不少人誤會了傳播在商業和政治裡扮演的角色。在傳播爆炸的社會中,傳播很少真正在進行。換句話說,一間公司必須在消費者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個定位應同時將自身與競爭者的優劣勢一併納入考量。
要在定位方面取得成功,必須抱有正確心態。思考方向必須是由外而內不是由內而外,這一定要具備耐心、勇氣與韌性。
也就是說 一個產品甚至是一個品牌的定位
並不是公司推出時說了算 而是由消費者內心的認知決定的
這讓我想起Mr. Jamie在他的《流言終結者》系列中 提到的一個觀念
那就是「在真實世界,先進者優勢是不存在的。」:
所謂「先進者優勢」,指的是一個產業的先驅公司,相較於後進的競爭對手,「應該」存在著許多優勢,例如:可在對手未出現前先搶下大塊地盤,對市場定價的擁有主動權,以及在產業標準制定過程上的影響力等等。所以個別公司應該要試著洞燭機先,比對手們領先一步投資新領域。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舉例來說,第一個推出網路搜尋的是 Excite,而 Google 則是比 Excite 晚了足足 4 年出現,結果呢?短短的 4 年內,Google 就成功取代了 Excite,成為網路搜尋的龍頭。另外,Audio Highway 早在 1996 年就搶先推出 MP3 隨身聽,而蘋果的 iPod 則是遲了 5 年才姍姍來到,但結果卻在短短兩年就成功奪下領先者寶座。
「先進者優勢」假設所有人對於市場和消費者都是充分理解的,光這點就是非常非常大的假設。事實上,在新產品種類被創造的過程中,充分理解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狀況。在真實的創業過程中,你對市場的掌握往往是未知遠大過已知,只能靠不斷的嘗試、收集回饋,慢慢的撥開層層的迷霧。所以雖然先進者可以比後進者多嘗試幾次,但後進者也可以從先進者錯誤的嘗試中學習,節省許多寶貴的時間和資源。
也就是說 我們過去在課堂上所學的「先進者優勢」
其實並不存在於市場上 那只是代表你先進入這個市場而已
若你要真正成為過去眾多商業理論中 所推崇的那個「先進者」
那麼真正該重視的 並不是進入市場的時間
而是進入消費者心中的方法 也就是說
第一個在消費者心中駐足的品牌 才真正擁有「先進者優勢」

因此當個後進者 失去爭取消費者目光的先機就糟了嗎?
或許當先進者過於執著已成形的產品及定位 因而忽略了市場的反應時
這時身為一個後進者 只要仔細觀察 把先進者失敗的東西做對
很多時候都能夠成功後來居上 為自己創造更強力的地位而奪取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