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因為太常看這類網路趨勢的書籍 讓自己跟得太緊
還是這些作者真的老狗玩不出新把戲
總覺得最近總是在看一些重複的案例跟觀點
像是講到共同協作就會提到維基百科(Wikipedia)
寫到開放的概念就絕對扯上Linux
如果碰上社群 那Twitter跟Facebook或是Myspace大概都跑不掉
老實說看的真的有點膩了 有一點點覺得被浪費到時間
不過這次書的主題放在副標題-「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算是個新的切入點 所以還是簡單講一下好了
書的一開始 馬上就提到了一個類似「人肉搜索」的案例
大致上的劇情是 苦主A在坐計程車時
下車後把手機放在車上忘了帶走 結果被另外一名乘客B撿到
A在透過現在手機所擁有的追蹤功能 發現自己的手機在B身上後
傳了一封訊息給對方希望B能歸還 他願意付一筆感激尋獲的報酬
結果出乎意料的是 對方不但不願意歸還手機
並且還在表明負面態度的訊息中夾雜了不堪入目的髒話
這個匪夷所思的狀況激怒了A 因此他把這件事情寫上了網路
試圖表達自己的憤怒並打算給群眾公評
出乎意料的是 敘述整件事情的網頁開始瘋狂的流傳
有警察看到以後開始建議他報案 有無聊的網民找到了B的身家資料
甚至整篇文章在被推上Digg後 引起主流媒體的報導
逼迫警方將案件由原本的「遺失」改為「竊盜」 並在最後主動逮捕了B
怎麼會這樣子呢?這股熱潮哪裡來的?
為什麼這些人願意做這些看似與自己的生活或工作都無關的事?
過去的書籍 在論述這類自發性的集體行為時
(像是維基百科或是Linux的壯大)
都提到像是類似「興趣」或「熱情」 還有「自我成就」之類的概念
但作者在這本書中認為 上述的原因或許的確有其存在
卻過於簡化了集體行為的動機 真正會引發眾人群起而做的關鍵
在於對個人提議行動的規模大小
拿這個案例來看好了 A本人在記錄並分享這個事件時
並沒有把行動意圖放大到要大家拯救沉淪的世道
他只是認為這是一次「人性的考驗」 希望大家跟他一起關注而已
而對其他關心這件事的人來說 他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
就只是憑著小小的正義感 把這個內容在網路上分享出去
而能力強一點的人 像是警察可以額外提供一點報案的建議
無聊的鄉民則是利用自己搜索的功夫 找出了霸佔手機的王八蛋
維基百科及Linux也是 當初維基百科剛上線時
並沒有真正想要成為一個全球最大的百科
創辦人只想測試 當百科全書採用合作編寫的方式時
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因此當維基百科開張時
他只告訴有興趣參與這個計畫的會員:
「乖乖聽我的話,到那邊去新增一篇條目,只要花你五到十分鐘的時間。」之後的發展就如大家所熟悉的 維基百科開始呈現飛躍性的成長
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超越了大英百科全書 而且仍持續擴張中
但至今仍不變的是 所有的編輯者都貢獻著他們感興趣
卻對他們而言相對規模不大的行動 少數自認專業的人士主動創建條目
超過八成的人就只是負責少量的內容編修 或是文法及錯字的校正
另外Linux的發起人 當初所想的也不是想做什麼改變世界的事情
他只是提議大家來看這個新的系統開發概念與雛形:
「一個新的小小作業系統,大家可以邊做邊學。」到了現在 Linux在許多人基於興趣 又順手或打發時間的動機下
以經逐漸成長成可與Windows在市場上分庭抗禮的健全作業系統了
說到底 不管是編輯維基百科 或是幫Linux新增功能及除錯
甚至是一窩蜂的「人肉搜索」 這些對參與在其中的當事者來說
其實大都只是芸芸眾生帶著興趣的舉手之勞罷了
還記得日本的大地震吧?那時候各國的主流新聞媒體
都還在一陣茫然的時候 全世界的網民們已經在第一時間互通有無了
靠的不是別的 就是平常充斥於我們生活中的社群網站
上面有的都是最新的消息 還附有圖片或是影片
但深入分析後 其實可以發覺人們也僅是在強大的情感動機下
努力傳達著在他們能力所及範圍內可傳達的訊息
但由於這幾年網路及手機等通訊科技的發展
抹平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障礙 因此過去許多無法想像的集體行為
在今日都可以輕易的利用通訊工具協調而發生
而且是由這些不起眼的小動作所匯聚而成
可以確定的是 這些現象不會只是一時的風潮或流行
它們是無形卻畫時代的改變 或許你可以不用特別敏感的在意
但是請千萬別忽略 或許在某一天 甚至或許是現在
你所做的一個分享的小動作 會對世界的某處產生改變!
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