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夾雜許多專有名詞 並不是很容易融入閱讀的情境中
不過裡面提到了一些作者對於「人」與「科技」在互動上的反思
倒是值得一提(雖然我並不那麼贊同)
先講講Facebook或MySpace之類的社群網站吧
作者認為這些網路科技 將會導致人際關係的扁平化及位元化
因為這些用文字顯示的「交往狀態」或「興趣」之類的資訊
會大量取代我們過去透過人與人之間深度互動產生的理解
作者擔心日後我們每個人 都必須透過這些網站所制訂的規則及規格
在有限的框架內呈現自身的形象 而人的獨特性將因此被抹煞
且表達方式將會受到制約 流於零碎的片段而不再完整
有可能嗎?或許吧 但我認為不用那麼悲觀
因為這類在虛擬網路上構成的社群網絡
在角色其實可以視為一種輔助的工具(或者說它們本來就是)
回想看看吧!在成為Facebook的一員後
你是否有過找回已經多年失聯的朋友的經驗?
或是你與朋友正在現實世界中遠離 但在上線時仍彼此熟悉?
我個人認為這些網路科技的出現 是個好的展開
這些網站存在的最大價值 是在於幫助人們越發的不疏離
並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這是有正面的意義存在的
或許真的有出現一些人們 想僅僅透過個人頁面上的資訊
就全盤論斷某人的情形 但是這該把錯怪到科技的發展上嗎?
還是單純只是人本身的腦袋有問題?
另外所謂的表達方式本來就會隨著趨勢及潮流而改變
並沒有所謂好或不好 過去文言文當道的文化遇上白話文時
也曾產生過大量的恐慌及臆測 但如今有產生無可彌補的遺憾嗎?
另外一個議題是 智慧財產權的制度遭受摧毀了嗎?
過去智慧財產權的存在 是為了保護創作者的心血
也是保證作品價值的根據所在 而由於現在網路科技的流通
許多創作都已轉成數位的模式在線上四處傳播
但這並不代表創作者的心血遭受漠視 我如此說並非為盜版漂白
只是我認為由於傳播管道的激增 將會為創作本身帶來更多的眼球
現在有許多網路科技 都試圖在保有智慧財產權的基礎上
為創作的傳播找尋更多出路(如KKBOX與Google 圖書)
且創作本身的價值 並非取決於智慧財產權的存在
而在於它們是否擁有動人心弦 讓人有意願廣為傳播的本質
因此這幾年來雖然這方面的議題吵得沸沸揚揚
但我仍認為科技的發展將會是正面且令人期待的
也相信新的商業模式會有產生的一天 只是沒有轉型是不經歷陣痛的
群眾智慧無法成就品質 並抹消獨特性?
作者認為像是維基百科之類的集體協作模式 將會產生沉默的霸凌
也就是眾人只能服從在受普世認同的資訊及價值觀中
任何稍具個人化的意見都將被編修
這個想法似乎有點過於偏頗 也有點失公允
我同意三個臭皮匠在智能上 永遠無法勝過一個諸葛亮
也認同不是全世界的一切 都能透過群眾努力的累積來完成
但是群眾智慧的發展 其中一個貢獻是提升普世的水平
Google的搜尋的資訊將更精準 Flipboard將更適切提供個人化新聞
維基百科也將會累積更多擁有一定的專業性的條目
這都讓人們擁有更高的基礎 且節省更多時間去發展個人獨特性
「如果我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過去智識的累積來自傳承 因此你只能站在一些巨人的肩膀上
但現在我們可以站在彼此的胳膊上 且將會一起越爬越高
我認為這些成就是不可抹滅 也無法忽視的
至於所謂的獨特性 當你想要擁有它時
本就不該混入群眾不是?
這本書在資訊科技愈發進步和發達的現代
倡議我們應從雲端返回人間 認真思索「人」與「科技」的關係
還有對於數位文化或隱私等各種資訊社會的衍生議題
但老實說 我認為作者的擔憂雖不無道理
但卻不必如此悲觀 因為一切都還有著無限可能的發展
或許我就是作者口中的狂熱份子或樂觀主義者
但我真真切切的相信 這些科技的發展
都將成為每個人在日後擁有更好生活的基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