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obii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離開
這個月回去了花蓮一趟 看到了許久不見的東華大學
如果沒算錯的話 距離畢業到現在……應該有六年了吧?
學校裡變了不少 跟花師正式合併後
被教育部凍結的資金聽說總算是發了下來
經過幾年的大興土木 現在學校裡多了很多新的建築
社團有自己的活動中心 學生總共有快十棟宿舍
管理學院也有了屬於自己的 很大很氣派的專用大樓
走走看看其實有點羨慕 學弟妹們感覺越過越好了
現在學校所擁有的許多資源跟條件 在當年是完全沒有的
雖然新的區域感覺是陌生的 不過以前的一切也都還在
在校園中漫步走著 很容易想起過去的許多回憶
一年多前在做著出國夢時 曾經後悔自己大學時為什麼不好好念書
不過出來工作後才開始覺得 自己的大學生活其實沒有白過
雖然並不用功 但是自己曾認真揮灑過的一切
都在後來的某個時刻 用自己所想不到的方式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只能說人生中的每件事 真的都有它的意義存在
上個禮拜正式完成離職了
只是我完全沒有料到 離職會是這麼難過的事情
一開始考慮時想過許多因素 像是薪資或是工作內容之類的
但是似乎都沒辦法讓我有決然留下的衝動
只是隱隱約約總覺得 自己心裡有某個角落是很捨不得的
直到正式提了辭呈 開始準備幫自己跟同事善後時
才發覺內心最放不下的 原來是「人」之間的情份
相處將近一年的情感 還有一些心裡的牽掛
讓我從提出離職後 整整悶到離職當天都還開心不起來
只是心裡明白 自己該走的下一步猶豫不得
自己給自己所設定的時間底線也所剩不多
不捨的心情跟決絕的心意就像相撲一樣互相拉扯
搞得我悶到最高峰時 平均每半分鐘就會不自主的嘆一口氣
今天看到自己未來要加入的團隊 拿到了美國創投的資金
老實說心裡是非常雀躍的 畢竟自己當初闖了三關才拿到對方的邀約
現在看到公司有如此的發展 深深覺得當初咬著牙離開是正確的
不管是離開大學 離開研究所甚至是離開現在的公司
臨走前總是會回想起這些日子 帶給自己的一切收穫及美好
離開總是捨不得的 每段日子都有它所值得記憶的事與物
以及那些一起陪你走過來的人 但離開似乎也是必須的
畢竟唯有一步又一步的向前 才有辦法讓自己看到更多的風景
也才能在人生的過程中 擁有更多的成長及淬鍊
很多人說過 離開不是結束 而是下一次相遇的開始
那我希望下次再跟這一切相遇時 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總鋪師辦桌
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對台灣從來的辦桌文化有很深入的描述
辦桌的習俗在台灣的餐飲歷史中 始終有著平實卻舉足輕重的地位
但是由於這個習俗太親近庶民生活 因此常常讓人不經意的忽視
所以作者在走訪各地過去及現在長年在桌間及廚房穿梭的總鋪師們後
寫下這本台灣早年至今 因歷史環境而不斷變遷的辦桌文化紀實
最吸引人的應該是早年在辦桌過程中 鄰里之間相挺的那份人情味
因為當時大家的生活條件都不好 辦桌師也不是什麼專門的行業
所以在沒什麼財力 也無相關行業支援的情況下
辦桌的材料其實是要主人家自己養起來準備的……對!要自己養!
所以很多嫁娶或入厝之類的行程 會在一年多前就早早定案
接著主人家就開始養起雞鴨豬鵝等禽畜 等著當辦桌時的食材
調味料或鍋碗瓢盆之類的雜項 也是要在辦桌前跟辦桌師商討過後
自行在家中準備齊全 由於辦桌師當天只負責煮菜
但通常主人家中不會有足量的桌椅跟碗盤
這時候鄰里之間只能互助 把家中的一切可用之物都出借支援
因此早年只要遇到辦桌時刻 基本上都是全村動員的事情
而辦桌師當時的工作 就是在儀式開始的當天
帶著自己的湯勺跟菜刀 趕往主人家中發揮自己臨場的手藝
但由於早年的交通不發達 有些辦桌師口碑卻傳得響
因此常會遇到遠道慕名而來的客人 遇到這種無法推拒的狀況時
辦桌師常常就會跟小說中的俠客一樣 凌晨就得打包自己的傢伙
踏著星夜滿天 翻山越嶺趕往主人家的方向
只怕自己的準備時間或工夫不足 壞了當天喜事的興頭
因此古早的辦桌文化中除了銀貨兩訖的交易外
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忙的道義與人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書裡面記載了不少過去辦桌時會出現的古早菜
可以發現裡面不少菜都油油水水的 跟現在注重健康的清淡口味差很多
但是並不是早年的人都吃飯不注重健康 而是因為那時生活本就清苦
大家平常吃的就夠清淡了 辦桌時反而才能吃到一些煎煮炒炸的重口味
因此當時的菜大都不重變化或養生 只要夠油然後能粗飽就滿足了
所以像是燉雞或是封肉這種菜色 在餐桌上是絕對不可少的
少了不僅辦桌師難辦事 主人家的人緣大概也會一夕間崩塌吧
書裡除了這些早年辦桌生活的紀實外 最多的就是這些總鋪師的回憶了
看他們這樣娓娓道來 會發覺台菜本身所費的的工
其實並不遜於國外傳來的那些異國料理 只是由於風土民情不同
讓台菜在精緻度上或許遜人一籌 但我想除了料理本身外
辦桌師與主人還有鄰里間 那些舉手投足間皆可見的用心與人情味
才是台灣辦桌文化始終深植人心的原因吧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藝術的意義
我覺得我可能是想裝文青想到有點走火入魔
所以有點太貿然的買下這本書了
這本書裡面算是簡單卻明白的 把世界上從古至今的各種藝術
做了一次快速的審視 最早甚至探究到原始洞穴的彩畫
這樣的過程對許多學藝術的人來說 應該是具有相當大的意義的
只是因為自己不是出身此道 所以書裡提到很多藝術發展上的精神或文化
老實說我沒辦法共鳴太多 只能偏向單純的接受與吸收
不過要說有收穫的地方還是有的 這本書的一開始重新探討了許多定義
像是「美麗」或「和諧」 還有「圖案」這些基本用詞的涵義
同時也分析了觀賞藝術作品時 會涉及的一些心理因素
因此看完這段後 自己有理解到更多的角度及層次
可以用來看待這些啟發人心的藝術創作
也難怪美國藝術雜誌譽其為「最能增進人們藝術見解的簡介」
我覺得書裡面應該是還有更多東西的 因為感覺得出來內容很用心
只是我沒有那個功夫去看到 甚至把它們挖掘出來
變成只能當作是一本長知識的閒書 感覺價值有點被我浪費掉
老實說是有點可惜的 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用不同的深度再讀一次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
書名可能下得有點誇張了 或許出版商想要藉此製造聳動的氣氛吧?
實際看完整本內容後 會發覺作者完全沒有否定「搜尋」之意
只是他認為 現在流動在每個人身邊抑或是眼前的資訊
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而產生爆炸性的成長速度
過去每個人所習慣的「搜尋」 將會因為數量過大的資訊而不敷使用
因此未來當人們想試圖在茫茫網海中 找尋自己所需要的資訊時
網路世界勢必要有比起「搜尋」 更好的資訊呈現方式
這個方式 就是這本書的核心概念-「策展(Curate)」
作者對於這個字有他的一套定義:
策展是關於人們賦予任何蒐集、組織而得的事物「定性判斷」,從而增加這些事物的價值。簡單來說 作者認為「搜尋」的根本是「人工智慧」
雖然功能強大且運算迅速 但始終缺乏彈性與人性
因此相比之下 奠基於「工人智慧」的「策展」
擁有的優勢便是那些為資訊與內容賦予價值
惟有人才所能擁有的品味 以及經驗和聯想力
舉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好了 認識我的人大概都知道
我是個標準的書蟲 如果超過三四天沒有看些什麼新東西
就準備開始渾身不自在了 而自從一腳踩進網路業之後
發覺每天需要知道的東西更多了 但網路上的資訊流其實並不是「流」
說誇張點可能就像是每天都會來的錢塘潮
所以如果我真的要把重要的資訊都及時盡收眼底
其實「搜尋」是幫不上忙的 光是看搜尋列表我應該就飽了吧
後來經過阿達的分享 我才知道《Inside》跟《TechOrange》這兩個網站
雖然內容的屬性有些不同 不過兩站在本質上都是在關注網路產業
並提供網路從業者關於網路的資訊 甚至是知識與見解
這兩個網站的編輯們 每日都會將網路產業眾多的動態及現象瀏覽過
進而挑出認為值得分析或分享的資訊
再透過一個固定的網站平台 將結果呈現在使用者面前
這樣的做法比起個人用「搜尋」在列表中大海撈針
一個固定的發訊管道 基本上已經為許多人節省不少時間成本
而專業的編輯標準也為使用者篩選出了高質量的內容
這樣的行為就是「策展」 也就是透過挹注個人的熱情
或是擁有利基的專業 使他人所創造的內容更有意義
到這邊應該有人已經發覺了 「策展人」不一定非要「內容創作者」
「內容消費者」也可以是策展人 因為你同樣可以利用你的知識與愛好
去幫其他人蒐集並呈現某些面向的資訊 而這些資訊將因你的聯想
產生更有價值的連結 如果我們把焦點移到現在眾多的社群網站上
會發現每個在社群網站上的使用者 都是一個獨立的策展人
我們透過每天的資訊發佈與分享(不管是文字還是圖片)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更了解這個名為「我」的主題
喜歡這個主題的人 將會因為你每天在資訊上的持續更新
而得到更多的快樂或滿足 這時你便多賦了予一份意義給所發出的資訊
這就是「搜尋」所做不到的 一個基於人性而進行的「策展」行為
網路的世界越來越多采多姿 「搜尋」將逐漸不敷使用
過去如雜誌或報紙之類傳統媒體 可說是早期傳遞資訊上的「策展」
只是在網路龐大而即時的資訊衝擊下 有一段時間顯得搖搖欲墜
傳統編輯所擁有的專業素養 也曾經差點被人們遺忘
但如今資訊已呈現爆炸的狀態 大量的內容變成是種負擔而不再便利
惟有「策展」可幫人們節省閱讀與消化的時間 更快獲得有用的資訊
因此人類過去的熱情與知識 將因這波新的趨勢擁有全新的價值
同時也為被策展的一切 創造出更貼近人性的意義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讚」起來,開始拉攏顧客變粉絲
買到這本書一開始是很開心的 因為算是目前翻過的書中
第一本有比較深入的講到社群經營這個主題
不過看完以後 才發覺自己真正所需要的
跟這本書所給的其實是兩回事
這本書的內容,主力是放在社群的「經營上」
因此方向大都偏往如何與社群裡的使用者互動
或是提供怎樣的優惠或是實用資訊 轉化使用者為潛在顧客
不過老實說這些經營技巧 都是在粉絲數量已具一定規模的情況下
所需要的優化手法 而目前我面臨到比較大的問題是
如何將粉絲的群體培養起來?
這一年的經驗裡 不管是前半年管理「台灣租屋網」的粉絲專頁
還是後半年幫「Yahoo!奇摩房地產」的粉絲專頁代管
老實說在使用者的拉攏 或是內容的提供上
我都面臨到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那是在社群經營背後的根本
也就是使用者真正使用並接觸的 一個網站的「本質」
拿「台灣租屋網」來說好了 或者可說不只是「台灣租屋網」
像是「591房屋交易」或是一些房仲業的粉絲專頁
其實都有同樣的問題 就是「互動空泛」
可能表面上靠著灑錢辦活動的方式 讓粉絲專頁有破萬的漂亮人數
但是實際上每篇留言底下的互動人數 有時候可能20人都不到
這是一個相當不協調的落差 但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如果說我知道解法的話 我現在就是個成功的社群經理了
但是因為我沒有 所以我只能講講我的看法
社群的本質追根究底 就是兩個字-「分享」
你跟他人分享著你的生活 分享你的觀點進而是你整個人
因此社群經營的方向也本該由這個方向切入
透過提供符合使用者內心價值觀的內容或資訊
引起某種程度上的需求 或者是興趣及肯定
來促使他們進行資訊的分享再分享 甚至是交流再交流
但是在房地產這個產業 真正消費者需要的資訊大都是不對稱的
因為那就是房地產業者賴以談判的籌碼
因此能分享給使用者的資訊 多數都感覺搔皮不搔肉
對使用者的實用價值低 自然分享力就差
另外就是房地產市場的網路使用者 他們的需求市有地域分散性
而且差異極大的 曾經我有想過每天分享一些好的物件在粉絲專頁上
後來才發覺實在太難 因為每個人在租屋時所設定的預算及地區
或是其他個人需求條件都大異其趣 因此若要盡量打到使用者需求
那麼我必須每次都同時發出 至少數十種物件資料才有可能
但是這種作法容易會讓頁面的瀏覽者 產生看到洗版機器人的感覺
可能到最後100個使用者中 只有2個人運氣好
能看到1件有興趣的物件(因為被洗版所以很難其實找到)
但另外98人則是默默關起網頁 然後從此不再看你所發的東西
那如果撇開實用性不講 那麼比較生活化的方向
就是盡量讓自己所發出的內容有趣了
這是我目前經營到現在 算是比較信心的部分
拿同性質的粉絲專頁來說 「信義房屋」的粉絲人數有超過20,000人
其中還包含透過抽獎活動拉到的 以及企業內部的大量員工
而目前觀察過最高的回應程度 大概就是同一條留言底下
有70人左右的按「讚」吧 至於「591房屋交易」就別提了
快接近50,000的粉絲專頁裡 我還沒看到按「讚」數超過20的
但在「Yahoo!奇摩房地產」的粉絲專頁開張後
除了我希望對方在一開始能夠進行內部員工的邀請外
一直到現在都還沒辦過任何活動 而透過邀請機制加入的粉絲
也大概到了500人上下後就有了一個極限 至今我唯一在做的
就是每天想梗 找生活化的素材 找些自認有趣的東西放給粉絲們看
而就這樣不知不覺的 粉絲人數已經接近3,500大關了
也就是說有將近3,000人是自然成長的 而在這個基礎下
目前我做過的最高紀錄 是一張圖片吸引到將近200人按「讚」
跟總人數遠超過我們10倍以上的「591房屋交易」相比
老實說我覺得自己對「Yahoo!奇摩房地產」真的是無愧於心
現在遇到最大的問題是 社群的互動數無法轉化為網站的流量
由於「Yahoo!奇摩房地產」本身是個內容頻道
因此初期我常用轉貼連結的方式 將對方網站上的內容分享出去
希望能將Facebook的流量帶回網站本身
但是後來發覺網站上的內容實在是挺雞肋 看似有料其實了無新意
因此在互動性上一直沒有亮眼的表現
直到自己開始向外找素材後 才逐漸消除了這個困擾
不過雖然透過趣味圖片的分享 讓網站的互動性有所突破
但是變成流量就僅在粉絲專頁中徘徊
除了人氣升溫 增加一點品牌知名度或形象外
其實對本站的實質流量是幫助不大的
這對我當初所期望能做到的目標是有差距的
但我目前還沒有想到解法 只能說自己火候還是太弱
本來這次買到這本書 是希望自己能獲得一些更有力的經營手法
看看能不能幫我解開一些瓶頸 只是就現在來說
雖然它對基本準則講得很精闢準確 但在更進階的想法上我是收穫不多
所以也只能自己摸黑繼續幹下去 只能說社群行銷真的很難啊
別再以為社群經營是很爽的聊天嗑瓜子缺了 每天想內容真的很辛苦啊
第一本有比較深入的講到社群經營這個主題
不過看完以後 才發覺自己真正所需要的
跟這本書所給的其實是兩回事
這本書的內容,主力是放在社群的「經營上」
因此方向大都偏往如何與社群裡的使用者互動
或是提供怎樣的優惠或是實用資訊 轉化使用者為潛在顧客
不過老實說這些經營技巧 都是在粉絲數量已具一定規模的情況下
所需要的優化手法 而目前我面臨到比較大的問題是
如何將粉絲的群體培養起來?
這一年的經驗裡 不管是前半年管理「台灣租屋網」的粉絲專頁
還是後半年幫「Yahoo!奇摩房地產」的粉絲專頁代管
老實說在使用者的拉攏 或是內容的提供上
我都面臨到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那是在社群經營背後的根本
也就是使用者真正使用並接觸的 一個網站的「本質」
拿「台灣租屋網」來說好了 或者可說不只是「台灣租屋網」
像是「591房屋交易」或是一些房仲業的粉絲專頁
其實都有同樣的問題 就是「互動空泛」
可能表面上靠著灑錢辦活動的方式 讓粉絲專頁有破萬的漂亮人數
但是實際上每篇留言底下的互動人數 有時候可能20人都不到
這是一個相當不協調的落差 但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如果說我知道解法的話 我現在就是個成功的社群經理了
但是因為我沒有 所以我只能講講我的看法
社群的本質追根究底 就是兩個字-「分享」
你跟他人分享著你的生活 分享你的觀點進而是你整個人
因此社群經營的方向也本該由這個方向切入
透過提供符合使用者內心價值觀的內容或資訊
引起某種程度上的需求 或者是興趣及肯定
來促使他們進行資訊的分享再分享 甚至是交流再交流
但是在房地產這個產業 真正消費者需要的資訊大都是不對稱的
因為那就是房地產業者賴以談判的籌碼
因此能分享給使用者的資訊 多數都感覺搔皮不搔肉
對使用者的實用價值低 自然分享力就差
另外就是房地產市場的網路使用者 他們的需求市有地域分散性
而且差異極大的 曾經我有想過每天分享一些好的物件在粉絲專頁上
後來才發覺實在太難 因為每個人在租屋時所設定的預算及地區
或是其他個人需求條件都大異其趣 因此若要盡量打到使用者需求
那麼我必須每次都同時發出 至少數十種物件資料才有可能
但是這種作法容易會讓頁面的瀏覽者 產生看到洗版機器人的感覺
可能到最後100個使用者中 只有2個人運氣好
能看到1件有興趣的物件(因為被洗版所以很難其實找到)
但另外98人則是默默關起網頁 然後從此不再看你所發的東西
那如果撇開實用性不講 那麼比較生活化的方向
就是盡量讓自己所發出的內容有趣了
這是我目前經營到現在 算是比較信心的部分
拿同性質的粉絲專頁來說 「信義房屋」的粉絲人數有超過20,000人
其中還包含透過抽獎活動拉到的 以及企業內部的大量員工
而目前觀察過最高的回應程度 大概就是同一條留言底下
有70人左右的按「讚」吧 至於「591房屋交易」就別提了
快接近50,000的粉絲專頁裡 我還沒看到按「讚」數超過20的
但在「Yahoo!奇摩房地產」的粉絲專頁開張後
除了我希望對方在一開始能夠進行內部員工的邀請外
一直到現在都還沒辦過任何活動 而透過邀請機制加入的粉絲
也大概到了500人上下後就有了一個極限 至今我唯一在做的
就是每天想梗 找生活化的素材 找些自認有趣的東西放給粉絲們看
而就這樣不知不覺的 粉絲人數已經接近3,500大關了
也就是說有將近3,000人是自然成長的 而在這個基礎下
目前我做過的最高紀錄 是一張圖片吸引到將近200人按「讚」
跟總人數遠超過我們10倍以上的「591房屋交易」相比
老實說我覺得自己對「Yahoo!奇摩房地產」真的是無愧於心
現在遇到最大的問題是 社群的互動數無法轉化為網站的流量
由於「Yahoo!奇摩房地產」本身是個內容頻道
因此初期我常用轉貼連結的方式 將對方網站上的內容分享出去
希望能將Facebook的流量帶回網站本身
但是後來發覺網站上的內容實在是挺雞肋 看似有料其實了無新意
因此在互動性上一直沒有亮眼的表現
直到自己開始向外找素材後 才逐漸消除了這個困擾
不過雖然透過趣味圖片的分享 讓網站的互動性有所突破
但是變成流量就僅在粉絲專頁中徘徊
除了人氣升溫 增加一點品牌知名度或形象外
其實對本站的實質流量是幫助不大的
這對我當初所期望能做到的目標是有差距的
但我目前還沒有想到解法 只能說自己火候還是太弱
本來這次買到這本書 是希望自己能獲得一些更有力的經營手法
看看能不能幫我解開一些瓶頸 只是就現在來說
雖然它對基本準則講得很精闢準確 但在更進階的想法上我是收穫不多
所以也只能自己摸黑繼續幹下去 只能說社群行銷真的很難啊
別再以為社群經營是很爽的聊天嗑瓜子缺了 每天想內容真的很辛苦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