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可能下得有點誇張了 或許出版商想要藉此製造聳動的氣氛吧?
實際看完整本內容後 會發覺作者完全沒有否定「搜尋」之意
只是他認為 現在流動在每個人身邊抑或是眼前的資訊
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而產生爆炸性的成長速度
過去每個人所習慣的「搜尋」 將會因為數量過大的資訊而不敷使用
因此未來當人們想試圖在茫茫網海中 找尋自己所需要的資訊時
網路世界勢必要有比起「搜尋」 更好的資訊呈現方式
這個方式 就是這本書的核心概念-「策展(Curate)」
作者對於這個字有他的一套定義:
策展是關於人們賦予任何蒐集、組織而得的事物「定性判斷」,從而增加這些事物的價值。簡單來說 作者認為「搜尋」的根本是「人工智慧」
雖然功能強大且運算迅速 但始終缺乏彈性與人性
因此相比之下 奠基於「工人智慧」的「策展」
擁有的優勢便是那些為資訊與內容賦予價值
惟有人才所能擁有的品味 以及經驗和聯想力
舉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好了 認識我的人大概都知道
我是個標準的書蟲 如果超過三四天沒有看些什麼新東西
就準備開始渾身不自在了 而自從一腳踩進網路業之後
發覺每天需要知道的東西更多了 但網路上的資訊流其實並不是「流」
說誇張點可能就像是每天都會來的錢塘潮
所以如果我真的要把重要的資訊都及時盡收眼底
其實「搜尋」是幫不上忙的 光是看搜尋列表我應該就飽了吧
後來經過阿達的分享 我才知道《Inside》跟《TechOrange》這兩個網站
雖然內容的屬性有些不同 不過兩站在本質上都是在關注網路產業
並提供網路從業者關於網路的資訊 甚至是知識與見解
這兩個網站的編輯們 每日都會將網路產業眾多的動態及現象瀏覽過
進而挑出認為值得分析或分享的資訊
再透過一個固定的網站平台 將結果呈現在使用者面前
這樣的做法比起個人用「搜尋」在列表中大海撈針
一個固定的發訊管道 基本上已經為許多人節省不少時間成本
而專業的編輯標準也為使用者篩選出了高質量的內容
這樣的行為就是「策展」 也就是透過挹注個人的熱情
或是擁有利基的專業 使他人所創造的內容更有意義
到這邊應該有人已經發覺了 「策展人」不一定非要「內容創作者」
「內容消費者」也可以是策展人 因為你同樣可以利用你的知識與愛好
去幫其他人蒐集並呈現某些面向的資訊 而這些資訊將因你的聯想
產生更有價值的連結 如果我們把焦點移到現在眾多的社群網站上
會發現每個在社群網站上的使用者 都是一個獨立的策展人
我們透過每天的資訊發佈與分享(不管是文字還是圖片)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更了解這個名為「我」的主題
喜歡這個主題的人 將會因為你每天在資訊上的持續更新
而得到更多的快樂或滿足 這時你便多賦了予一份意義給所發出的資訊
這就是「搜尋」所做不到的 一個基於人性而進行的「策展」行為
網路的世界越來越多采多姿 「搜尋」將逐漸不敷使用
過去如雜誌或報紙之類傳統媒體 可說是早期傳遞資訊上的「策展」
只是在網路龐大而即時的資訊衝擊下 有一段時間顯得搖搖欲墜
傳統編輯所擁有的專業素養 也曾經差點被人們遺忘
但如今資訊已呈現爆炸的狀態 大量的內容變成是種負擔而不再便利
惟有「策展」可幫人們節省閱讀與消化的時間 更快獲得有用的資訊
因此人類過去的熱情與知識 將因這波新的趨勢擁有全新的價值
同時也為被策展的一切 創造出更貼近人性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