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到這本書一開始是很開心的 因為算是目前翻過的書中
第一本有比較深入的講到社群經營這個主題
不過看完以後 才發覺自己真正所需要的
跟這本書所給的其實是兩回事
這本書的內容,主力是放在社群的「經營上」
因此方向大都偏往如何與社群裡的使用者互動
或是提供怎樣的優惠或是實用資訊 轉化使用者為潛在顧客
不過老實說這些經營技巧 都是在粉絲數量已具一定規模的情況下
所需要的優化手法 而目前我面臨到比較大的問題是
如何將粉絲的群體培養起來?
這一年的經驗裡 不管是前半年管理「台灣租屋網」的粉絲專頁
還是後半年幫「Yahoo!奇摩房地產」的粉絲專頁代管
老實說在使用者的拉攏 或是內容的提供上
我都面臨到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那是在社群經營背後的根本
也就是使用者真正使用並接觸的 一個網站的「本質」
拿「台灣租屋網」來說好了 或者可說不只是「台灣租屋網」
像是「591房屋交易」或是一些房仲業的粉絲專頁
其實都有同樣的問題 就是「互動空泛」
可能表面上靠著灑錢辦活動的方式 讓粉絲專頁有破萬的漂亮人數
但是實際上每篇留言底下的互動人數 有時候可能20人都不到
這是一個相當不協調的落差 但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如果說我知道解法的話 我現在就是個成功的社群經理了
但是因為我沒有 所以我只能講講我的看法
社群的本質追根究底 就是兩個字-「分享」
你跟他人分享著你的生活 分享你的觀點進而是你整個人
因此社群經營的方向也本該由這個方向切入
透過提供符合使用者內心價值觀的內容或資訊
引起某種程度上的需求 或者是興趣及肯定
來促使他們進行資訊的分享再分享 甚至是交流再交流
但是在房地產這個產業 真正消費者需要的資訊大都是不對稱的
因為那就是房地產業者賴以談判的籌碼
因此能分享給使用者的資訊 多數都感覺搔皮不搔肉
對使用者的實用價值低 自然分享力就差
另外就是房地產市場的網路使用者 他們的需求市有地域分散性
而且差異極大的 曾經我有想過每天分享一些好的物件在粉絲專頁上
後來才發覺實在太難 因為每個人在租屋時所設定的預算及地區
或是其他個人需求條件都大異其趣 因此若要盡量打到使用者需求
那麼我必須每次都同時發出 至少數十種物件資料才有可能
但是這種作法容易會讓頁面的瀏覽者 產生看到洗版機器人的感覺
可能到最後100個使用者中 只有2個人運氣好
能看到1件有興趣的物件(因為被洗版所以很難其實找到)
但另外98人則是默默關起網頁 然後從此不再看你所發的東西
那如果撇開實用性不講 那麼比較生活化的方向
就是盡量讓自己所發出的內容有趣了
這是我目前經營到現在 算是比較信心的部分
拿同性質的粉絲專頁來說 「信義房屋」的粉絲人數有超過20,000人
其中還包含透過抽獎活動拉到的 以及企業內部的大量員工
而目前觀察過最高的回應程度 大概就是同一條留言底下
有70人左右的按「讚」吧 至於「591房屋交易」就別提了
快接近50,000的粉絲專頁裡 我還沒看到按「讚」數超過20的
但在「Yahoo!奇摩房地產」的粉絲專頁開張後
除了我希望對方在一開始能夠進行內部員工的邀請外
一直到現在都還沒辦過任何活動 而透過邀請機制加入的粉絲
也大概到了500人上下後就有了一個極限 至今我唯一在做的
就是每天想梗 找生活化的素材 找些自認有趣的東西放給粉絲們看
而就這樣不知不覺的 粉絲人數已經接近3,500大關了
也就是說有將近3,000人是自然成長的 而在這個基礎下
目前我做過的最高紀錄 是一張圖片吸引到將近200人按「讚」
跟總人數遠超過我們10倍以上的「591房屋交易」相比
老實說我覺得自己對「Yahoo!奇摩房地產」真的是無愧於心
現在遇到最大的問題是 社群的互動數無法轉化為網站的流量
由於「Yahoo!奇摩房地產」本身是個內容頻道
因此初期我常用轉貼連結的方式 將對方網站上的內容分享出去
希望能將Facebook的流量帶回網站本身
但是後來發覺網站上的內容實在是挺雞肋 看似有料其實了無新意
因此在互動性上一直沒有亮眼的表現
直到自己開始向外找素材後 才逐漸消除了這個困擾
不過雖然透過趣味圖片的分享 讓網站的互動性有所突破
但是變成流量就僅在粉絲專頁中徘徊
除了人氣升溫 增加一點品牌知名度或形象外
其實對本站的實質流量是幫助不大的
這對我當初所期望能做到的目標是有差距的
但我目前還沒有想到解法 只能說自己火候還是太弱
本來這次買到這本書 是希望自己能獲得一些更有力的經營手法
看看能不能幫我解開一些瓶頸 只是就現在來說
雖然它對基本準則講得很精闢準確 但在更進階的想法上我是收穫不多
所以也只能自己摸黑繼續幹下去 只能說社群行銷真的很難啊
別再以為社群經營是很爽的聊天嗑瓜子缺了 每天想內容真的很辛苦啊
很棒的分享,受益良多~^^
回覆刪除很珍貴的經驗